a

a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門〉--自閉症「美」的一面

填詞:周耀輝

心經早已揭開了 命運統統放開了 開了
從大門張開的一刻看你 關了

門內你如為到 雨水聲快樂了
我怎可 叫你辨認 歎氣的錶
也許你在夜半 抬頭望見破曉
留待我學習 白日無雲的笑

門內你如為到 樹幹枯枝專注了
讓我盡量羨慕樹中 的小鳥
所親的 連世界也不要
從此哀傷 因此教我微小

心經早已揭開了 命運統統放開了 開了
從大門張開的一刻看你如何微笑
很想歡呼只怕我啞了 未及祝福已哭了 哭了
寧願被關起與你微小

然後我們靜到 直至天空寬闊了
直至大地並沒甚麼 捨不了
所親的 連世界也不要
難道重新出生 一起永遠年少

心經早已揭開了 命運統統放開了 開了
從大門張開的一刻看你如何微笑
很想歡呼只怕我啞了 未及祝福已哭了 哭了
寧願被關起偏偏不缺少

外面北風太騷擾 落葉都想開竅
陪著我在你的萬尺中央 環繞

心經因心早已揭開了 命運為命統統放開了 開了
從大門張開的一刻聽你心跳
很想歡呼只怕我啞了 未及祝福已哭了 哭了
從大門張開的一刻看我們接近了
即使將必須看你 關了

作者:巫盛智

   麥浚龍在專輯《柔弱的角》推出時,曾於商台的訪問談及,其中的〈門〉是由於發覺一般人都是以門外漢的方式看待自閉症,單純認為患者淒慘。﹝1﹞作為一張探討人性瑕疵的專輯,麥浚龍與合作者希望表現出自閉症這瑕疵,亦有其浪漫的一面。所以,詞中以「門」作為穿連意象,指自閉症患者與平常人中間如隔了一道門:自閉症世界是在門內,平常人都只在門外隔離地觀看。同時歌詞亦從此切入,希望在「大門張開的一刻」進入患者的世界、越過隔離來書寫自閉症的世界。﹝2﹞不過,這樣解釋〈門〉,似乎變得過於簡單。在周耀輝筆下,實際把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提升成精神的另一層次,從而展現其美麗之處。


   首先,詞中起首提及《心經》,即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抵是指人的經驗、學識以致際遇,都是空幻的因緣假合。只有自觀自在、不認同外物,才能超越一切痛苦。﹝3﹞周氏在詞中指出,自閉症患者的特點是「所親的連世界也不要」,並與佛教自觀自在、不執著命運的思想拉上連繫。於是詞中一開始已將自閉症世界定性,由病患轉變成另一種高於常人的精神層次。這亦使「為到雨水聲快樂了」、「為到樹幹枯枝專注了」等對自閉症的形象化描寫,似乎多少帶有佛的影子。

   由於將自閉症世界視為高於常人的精神層次,在接觸上的態度便有轉變。因自閉症的「超脫」,不理時間觀念,怎可強行「叫你辨認歎氣的錶」。然後更進一步,在患者「抬頭望見破曉」時,自己也想跟他「學習白日無雲的笑」。可見患者於敍事者帶有學習與傾慕義;不止希望「從大門張開的一刻看你如何微笑」,甚至追循患者「寧願被關起與你微小」。所以當患者「為到樹幹枯枝專注了」,自己便「盡量羨慕樹中的小鳥」--小鳥至少能進入患者的眼簾,自己卻得不到注意,故「從此哀傷/因此教我微小」。

   詞作的後半部呈示學習結果。在第一次副歌以後,敍事者跟患者一起「靜到直至天空寬闊了/直至大地並沒甚麼捨不了」似乎已與患者達到同一精神層次。但患者層次的核心是「所親的連世界也不要」,而敍事者只是用「靜」的方式達到表面相似的結果,其實並未一樣。於是提問:是否「重新出生」,或者永遠停留在不理世事的少年時期,才能達到這境界?但人既不能重新出生,也不能永遠年少,無論答案如何,都並不可能。「外面北風太騷擾」一段更將此形象化地表述:即使小如無人理會的落葉,若想隨患者「開竅」,但世界事物太多擾亂,就算盡力做到表面與患者同一高度,也只能在患者附近環繞,未能真正走進中央「開竅」。

   到歌詞最尾,為這情況給予答案:敍事者無法達至,乃因《心經》是因患有自閉症的心而揭開,命運是因患有自閉症的命而放開。敍事者縱然對患者帶有學習與傾慕義,仍不能企及。因為,若要與自閉症的心靈越過隔離地接觸,便要改變方式:我們既不能企及患者的層次,患者又不會進入我們的世界,所以只能盡量「從大門張開的一刻」去「聽你心跳」。

   回看整首作品,詞人將自閉症提升至一種近於宗教、高於常人的精神層次,故自閉症本身就很美麗。有趣的是:「揭開」心經、「放開」命運,是因為自閉症患者把大門「關」了。亦正因為「關」,常人只能盡力去接近,卻不能企及,注定失敗,為常人嘗試與患者的交往中添上一點悲劇色彩。可見無論從本質、過程、結果,都緊扣這個「關」而生出不同的美,並表現於整首作品中,充分呈現出自閉症美的一面。


﹝1﹞MY903.COM:〈麥浚龍欣賞瑕疵的美麗〉,〈http://www.my903.com/my903/903music/detail.jsp?newsid=3519&category=12_13_14_15_16&index=0〉,2014年5月1日瀏覽。
﹝2﹞MY903.COM,2014年5月1日瀏覽。
﹝3﹞MY903.COM:〈「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http://book.bfnn.org/books2/1540.htm,2014年4月30日瀏覽。其中「蘊」是指聚集,「五蘊」即是指人通過色、受、想、行、識五種方式聚集、積蓄的經驗學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