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細讀《空凳》中的父子情懷

作詞:林振強

一張丟空了無人坐的凳 
仍令我再不禁地行近
曾在遠遠的我以前 這凳子裡
父親仿似巨人

輕撫給腰背磨殘了的凳
無奈凳裡只有遺憾 
在遠遠的以前 凳子很美 
父親很少皺紋

獨望著空凳原我能 
再度和他促膝而坐 
獨望著空凳心難過
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
 
曾懶說半句我愛他 
懶說半句我愛他
過去我說我最是要緊 
今天發覺最愛他 
呼叫永遠也愛他
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

作者:雷咏紅

        林振强(1947-2003)以其獨特的風格才情及藉丰富的联想和过人的想象力,寫下多首經典,在粵語詞壇極具影響力。他早期的作品以奇喻名震詞壇,晚期作品也呈現奔放的想象和精妙構思。﹝1﹞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是他的慣常的寫詞手法,《空凳》(1985)便是其中一首出色之作。


        《空凳》是林振強寫父子情的代表作,借一張櫈子表達對父親的懷念,流露出真摯深刻的情感,比直呼「我愛你」等直白的表達,情感來得細緻動人。歌詞抒發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追憶父親,也寄寓著物存人亡的感概。

        寫父子情的歌詞多不勝數,林振強的《空凳》寫得尤其動人,格外觸動人心,感情真切深刻,林振強以物件——「凳子」來借喻父親,細膩地抒發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隱藏著物是人非的遺憾和傷感。本文嘗試從創作手法技巧細賞歌詞的內容和感情。

        《空凳》的動人之處在于融情入景,由外物「空凳」引起詞人對父親的種種懷念和追憶,表達對父親的不捨。詞人由空凳聯想起父親,想起自己年輕時不懂表達對父親的愛,到懂得對父親表達真情的時候,父親卻永遠離開了,眼前只留下空凳和無盡的遺憾。

        《空凳》運用敘事性的寫法,有故事性又富有畫面感。運用時空交錯的手法,現在和童年的時空互相穿插。運用前後對比的結構佈局,由凳子的嶄新到殘舊,延伸到父親由年輕走到衰老。使整首歌詞的意涵變得更豐富,感情表達更有層次。



        「一張丟空了無人坐的凳 仍令我再不禁地行近 曾在遠遠的我以前 這凳子裡  父親仿似巨人」

        歌詞首段由眼前景物「空凳」,不禁勾起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溫馨時光,回憶起凳子是父親以前經常坐的,并塑造孩提時心中父親「仿似巨人」的高大形象。



        「輕撫給腰背磨殘了的凳 無奈凳裡只有遺憾 在遠遠的以前 凳子很美 父親很少皺紋」

        由視覺描寫轉到觸覺描寫,「輕撫」著凳子,聯想起昔日的「凳子很美」,回憶中的父親也很年輕、「很少皺紋」, 字裡行間流露著對父親的不捨之情 。



        「獨望著空凳原我能 再度和他促膝而坐 獨望著空凳心難過 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

        副歌中,詞人情緒轉入高潮,表達心中的願望——希望與父親「促膝而坐」,歌詞中隱隱透露難過悔恨之情,責備自己「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沒有及時向父親表達愛意,愛得太遲,愧疚與自責刺痛著心頭。

     「曾懶說半句我愛他 懶說半句我愛他 過去我說我最是要緊 今天發覺最愛他 呼叫永遠也愛他 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末段,詞人深化自責的情緒,道出對父親深沉的愛。過去太自我,後悔沒有及時向父親表達愛意,當體會到父親的愛,的時候已經太遲,只留下遺憾。 詞人的內心獨白,懊悔之情及對父親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讀者起來有更深感受,血濃於水骨肉親情總有一種無以名狀的難以割捨,永遠是系在心頭的一塊肉。

        詞人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令人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由凳子前後對比過渡到父親形象前後對比,暗示時間流逝,感情上的轉變。由實寫虛,由具體的凳子描寫抽象的感情,由起初溫馨的童年回憶到最後抒發懊悔之情,移情于物,融情入景,詞人的深情使人為之動容。

        林振強是一個很懂得說故事的詞人,《空凳》這首歌就像一個故事,主角由童年的回憶回到現在,再抒發對父親的懷念,追憶父親,引起物是人非的感歎,帶出傷感的情緒,觸動心靈,引起共鳴。

        由林振強動人的歌詞不禁使人想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老生常談的話。中國人性格傳統內斂,很多都是愛在心中口難開,尤其父親常扮演者嚴肅寡言的形象,對子女的愛,也許粗糙卻依然深刻。子女對父親更多是敬畏之情,把對父親的愛默默的埋藏在心中。其實父愛如山沈穩而寬厚 ,不要吝惜對父親愛,不要愛得太遲,留下空凳的遺憾!



﹝1﹞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香港:光亮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114。


參考資料

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香港:光亮文化有限公司,2011。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從〈阿修羅樹海〉之小說場景經營看末世思想


填詞:喬靖夫

幽黑中彷彿正冥想
呼息間每秒鐘較量
不需手握刀劍箭槍
聽不到撲殺的叫嚷
這種戰場
Ah~ 沒血的戰場

這壯麗樹林 每寸綠葉藤
鑽過每道裂痕 向四方佈陣

至到宇宙滅亡
世界化做微塵
也要繼續沒人見的戰爭
戰爭 戰爭 戰爭

伸出千手搶佔暖光
張開鬚髮榨取雨汗
開花的將掩蓋天空
枯萎的已變乾變黃

剎那或萬年 進化在運行
看破惡念善良 與貪痴愛恨

至到最後佛陀
再次降落凡塵
也要繼續沒完結的戰爭
戰爭 戰爭 戰爭

作者:嚴希汶

        〈阿修羅樹海〉收錄於2005年盧巧音發行的《天演論》專輯,透過詞人的小說場景經營技法,帶出進化論中汰弱留強,適者生存之爭,終會導致末世來臨之信息,配合專輯的佛學、宗教、哲學等主題。﹝1﹞要知道,詞人同為小說家的身份,對其填詞手法有直接影響。其「視覺系」之寫作風格:重視小說開端的畫面感及場景描寫以推動情節發展,﹝2﹞套用至填詞中,自然成了重視開段場景之技法:於詞的首段,甚或第一句便以細緻的場景描繪營造畫面感,為全詞定調。﹝3﹞並且,透過鏡頭「由大至小」之轉化鋪敘,﹝4﹞至詞末才帶出中心信息。


        而〈阿修羅樹海〉全詞可分三大層次:首段至第二段、第四段以樹海場景描繪,顯現物競天擇的過程;第五段闡釋物競天擇的性質,作為過渡至詞的中心思想;第三、六段為場景描寫後的思想吐露,進入對戰爭與末世關係的中心思想。

        首先,詞的名稱先道出了全詞之景。由於「阿修羅」在佛家語中指為好戰之神,並因著對慾望的強烈執著,而不擇手段去求取;﹝5﹞故可讓讀者預想場景所述為樹海的戰場,即樹木間為生存之慾的競爭。

        而首段作為定調之魂,先以一個神秘無聲、無血戰場的全景描繪作引入,奠定全詞蕭索基調,遂步鋪展物競天擇,不斷戰爭導致末世降臨之思。首句「幽黑中彷彿正冥想」描寫一個幽深暗黑之境,如冥想般靜默,營造了陰冷、暗潮洶湧之氛圍。「呼息間每秒鐘較量」又進一步烘托靜中帶殺機的氛圍,以細微如樹木間的呼息律動竟能讓人察覺當中較勁氣息,暗示了這場求存戰爭雖絕對沉默,但當中的競爭意志強烈。緊接「不需手握刀劍箭槍」、「聽不到撲殺的叫嚷」、「這種戰場Ah~/沒血的戰場」再次提醒讀者場景為樹木間的求存戰爭,故不需動用兵器,亦不如一般以血為代價的戰爭,加深了詞的詭秘感,同時稍稍透露物之競爭、戰爭為末世之源,漸漸推移至詞的中心信息。

        連接至第二段,繼續對全景作細緻描繪,正式揭露樹海面貌,進一步描寫樹木間的競爭開端,漸引界至詞的中心思想。「這壯麗樹林/每寸綠葉藤」之開闊鏡頭,讓讀者看到樹海的壯闊美麗,並清晰可見密集的葉藤「鑽過每道裂痕/向四方佈陣」,準備展開與同類間的求存戰爭。

        跳接至第四段,鏡頭終「以大至小」,從全景描繪聚焦至樹木求存戰爭的過程細描,顯現物競天摘,適者生存之景況。「伸出千手搶佔暖光」、「張開鬚髮榨取雨汗」形象地刻劃了每顆樹皆爭先長高,向天空爭奪陽光、榨取雨水滋潤自己,只為滿足一己求生慾望而與同類展開戰爭。而「開花的將掩蓋天空」、「枯萎的已變乾變黃」便仔細描寫了求存戰之果:強者能爭得生存機會,綻放美好生命,霸佔整個空間;弱者則爭奪失敗而結束了生命。至此,不難體現詞中帶出競爭、戰爭的殘酷法則:汰弱留強。

        緊扣而來的第五段描繪了物競天摘是一場無盡的戰爭,故「剎那或萬年/進化在運行」,更「看破惡念善良/與貪痴愛恨」,無善惡之分,﹝6﹞由此過渡至詞的中心信息。第三及六段吐露了戰爭與末世關係的中心信息。「至到宇宙滅亡/世界化做微塵」道出了世界瓦解的末日景況;而「至到最後佛陀/再次降落凡塵」同帶出末世之境,因當中「最後佛陀」為彌勒佛陀,乃三世中的未來佛陀,﹝7﹞其降生即表示了末日到來;﹝8﹞於此,連接上述競爭、戰爭,便會造成末世來臨之果。接著「也要繼續沒人見的戰爭/戰爭/戰爭/戰爭」、「也要繼續沒完結的戰爭/戰爭/戰爭/戰爭」便道出即使末世過後,人未能重生之時,樹等其他生物開始重生後,又展開無盡物競天摘之爭,形成惡性循環。

        綜上而論,詞中以小說場景經營之法,逐步帶出了汰弱留強,適者生存此戰爭,終會導致末世來臨之信息,並進一步讓讀者思考,物競天摘此戰爭伸延至末世後,仍沒有終結,總會隨末世過後的重生而死灰復燃。



﹝1﹞小奧私陸:〈盧巧音借露西之名觀照《天演論》〉,《小奧私陸 blog》(2014年5月1日瀏覽),〈http://www.littleoslo.com/cnt/home/%e7%9b%a7%e5%b7%a7%e9%9f%b3%e5%80%9f%e9%9c%b2%e8%a5%bf%e4%b9%8b%e5%90%8d%ef%bc%8c%e8%a7%80%e7%85%a7%e3%80%8a%e5%a4%a9%e6%bc%94%e8%ab%96%e3%80%8b〉。
劉sir個網:〈盧巧音《天演論》〉,《劉sir個網》(2014年5月1日瀏覽),〈http://www.lau-sir.com/music/sirsays/tian_yan_lun.html〉。
﹝2﹞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233。
﹝3﹞同註3。
﹝4﹞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頁183。
﹝5﹞名:〈阿修羅〉,《Godsdirectcontact》(201451日瀏覽),〈http://www.godsdirectcontact.com/ch/collections/a1xiu1luo2.html〉。
﹝6﹞同註3,頁239
﹝7﹞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三世佛〉,《中國佛教百科全書》(201451日瀏覽),〈http://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zh/index.php?title=%E4%B8%89%E4%B8%96%E4%BD%9B〉。
﹝8﹞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網絡藏經閣》(2014年5月1日瀏覽),〈
〈觀彌勒下生經〉經中提及末日之時世上將會出現一位名為「彌勒菩薩」的救世主。而彌勒菩薩降世、解救人類的時間,便是地球被水火包圍之時。彌勒菩薩繼承佛陀衣缽,會率領四萬八千位阿羅漢啟程解救世界。根據經上記載,他們「將改變地上魔王之心,淨化富豪之心,從而救濟一切眾生」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以周博賢《活著》記香港生活之感


填詞:周博賢

揉著睡眼的山丘伴晨光嶄露
叢林下有野鷺 輕踏泥沼赤足起舞
和諧平靜清早景象
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

圍著霧的冰水任瓶邊結露
凝聚漸厚過後 交匯成川滲於檯布
神奇而極普通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靜來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 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週到
更多更詳盡歌詞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定神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競技場內大肆暴殄美好
絕妙事在身邊 不知道
越踏步越糟糕 執起刺刀 相煎熬
已到達極淪亡程度

雲霧上那野鷺俯瞰人間國度
茫然地叫好比哀悼童心再找不到
緩緩沉落山邊沼澤
停叢林內暗淚流一道

作者:李燕萍

         周博賢善以香港流行文化作為題材寫作歌詞,由第一首創作的詞《姿色份子》「不可思議 個個變姿色份子 美態等於尊嚴 纖體主義 擴散了整個城市 如同疫症感染  終於  貝特瑪利亞麗塔艾美或翠斯 每個相貌也極似 全沒個性與自我的標誌 倒模天使」﹝1﹞寫香港女人重視外表,不惜光顧纖體公司、整容,使每個也極似,全沒個性的。又如《字裡行奸》「於是十零蚊買本雜誌 睇下明星俾人玩  發洩心頭恨 做一陣老闆 鬧完人 唔使還 心情又舒服番 聽日繼續加班」﹝2﹞,言港人愛看明星八卦緋聞的心態。凡此種種,皆見周博賢以歌詞抒其對香港文化之反諷與體會。


        在《活著》一歌更是如此,「人們忙為了幹活 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寫香港人生活急速,對於身體很多事情都是擦身而過,「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沒有細看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歌詞中「和諧平靜清早景象 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認為清早之景象很美,有晨光野騖但卻無人坐下欣賞,詞人更寫了日常的一些窩心片段,但港人因忙著幹活,而通通錯失,「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週到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定神一睹」,而對於港人錯過這些片段畫面,詞人感到可惜,提醒人們如果不懂得活,找不到快樂,那最後得到的只會是無用的雜物,即言物質之享受只會像皂泡消失不見。

         香港人不停地工作,閒時的娛樂不過是享受美食與購物,然而心靈上難得到充實,筆者認為香港人常有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情況,上學放學、上班下班,早餐午飯晚餐、上網面書動新聞、深宵晚睡明日早起,周而復始,學期初等學期完,上堂等落堂,地鐵巴士小巴玩手機,釣魚2048轉珠吃糖果,這樣的生活不禁引人思考人生之意義為何﹖文學中常有因景而動情的說法,但此歌正正點到香港人因工作而變得麻木,錯失了身體許多美好的事情與感人的場面。香港生活壓力大,樓價物價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營營碌碌的工作換來的只有疲倦與沮喪,夢想的單位像夢魘使人成為奴隸,近日新聞報導一群香港人移居台灣生活,在這群人身上仿佛找回了生活應有的模樣,他們在台灣的郊區生活,每天晨早欣賞窗外美景,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工作完結便與友人衝浪騎腳踏車,他們皆感嘆從前在香港,工作結束的娛樂不多,大多只是與友人喝酒,回到家可能又是繼續工作,忙得整個人沒有了心思。近年香港患情緒病的人越來越多,胃病頭痛睡眠不足,不能與家人食飯,家庭日留在家裏睡覺,這些都是香港人常見的生活狀態,這樣的生活帶來的只會是心靈乾涸,健康受損,怕怕香港人就會反問到底這樣的生活有甚麼的意義,難得餘生只可以這樣活下去﹖這不禁又使筆者反思香港這個城市是否真的逐步死亡中呢﹖

         《活著》一詞點出人現在香港人忙碌工作而變得對身體事物麻木的狀態,想想,大抵這種麻木源於對生活失去熱情與希望所致,為了「上樓買車娶老婆」的「夢想」,已經消耗了很多香港人的心力,所以常喜歡去外地旅遊,放下香港緊張的生活節奏,但其實筆者認為只要靜下心,放下手機,多留意身邊周遭,就會發現這個城市亦有很多有趣的事物,這可能就會重新燃起對這個城市的愛,因為只有活在當下,才不會浪費掉人生。


﹝1﹞伕者:〈姿色份子歌詞〉,《中國歌詞網》,瀏覽日期:2014年4月5日,〈http://www.chlyrics.net/lckoy/%E8%AC%9D%E5%AE%89%E7%90%AA:%E5%A7%BF%E8%89%B2%E4%BB%BD%E5%AD%90〉。

﹝2﹞伕者:〈字裡行奸〉,《魔鏡歌詞網》,瀏覽日期:201445日,〈http://mojim.com/twy104479x10x2.htm〉。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從〈點點天地心〉看潘源良對「香港樂壇已死」論的看法

填詞:潘源良

我有我自由身 今生已極慶幸
地殼處處佈滿青草 給我飛奔
沐浴在日光中 的親吻
或暢泳碧海 沖透身 洗入心

*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 去種下可能
讓你我亦能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不要問 不要問 離開取走半分
只要 只要問 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

你我這自由身 可支配命與運
定要永遠撲向光輝 驅去黑暗
盡力量用理智作牽引
就算極傷感 不會改 心內真

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 去種下可能
讓你我亦能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不要問 不要問 離開取走半分
只要 只要問 能否堅守信心

作者:劉惠娟

「香港樂壇已死」論

          「香港樂壇已死」論早見於2003年,當時黃霑從唱片銷量得出「香港粵語流行曲死了」的結論,他認為香港樂壇的不景氣,在於沒有好好地培養創作人才,以致樂壇青黃不接。﹝1﹞而十年之後,李純恩再提出「香港樂壇已死」論,均得到很大的迴響。經歷了粵語流行曲的百花盛放時期,縱使其後「淡出」詞壇,轉而評述足球,潘源良為譚詠麟填〈 點點天地心〉時,亦有意回應「香港樂壇已死」論。

          潘源良於八九十年代,填詞較多。其情歌甚為出名,如〈最愛是誰〉及〈愛情陷阱〉等。在情歌盛行的時代中,潘源良提出「非情歌」的提倡,例如〈你還愛我嗎?〉、〈十個救火的少年〉及〈今天應該很高興〉等,都指涉現實社會。﹝2﹞及至2013年,潘源良為譚詠麟《7890後》填詞三首,〈 點點天地心〉為第一主打,述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另有〈相信便可以〉述及信念及〈循環天地間〉述及人生得失。﹝3﹞細看〈 點點天地心〉的用字,不難發現潘源良是在回應李純恩認為歌詞「一堆生硬堆砌的漢字」的看法。
潘源良與樂壇

          第一段以「我有我自由身」作開首,一言道出潘源良對樂壇的感覺。「青草」、「日光」及「碧海」描繪出一個愉悅輕鬆的環境,而「我」在其中,可以「飛奔」、「沐浴」及「暢泳」,無比自由。潘源良曾經提及,寫歌詞是他的興趣,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做;而樂壇就是那個給予他發展的地方。﹝4﹞
          第二段則提及樂壇傳承的方法。「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提及潘源良受益於樂壇前輩,他曾言自己的創作都是向前人偷師的,例如黃霑、鄭國江及盧國沾。而在潘源良之後,亦有一群在樂壇繼續努力的人,例如林夕、黃偉文、小克、林若寧及林一峰等。﹝5﹞無論是潘源良的前輩、自己,或是現時還在樂壇努力的人,都在「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創作人與樂壇

          除了談及樂壇的傳承,潘源良亦有提及創作人的角色。「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歌曲的質素在於創作人,而聽眾是被動的,所以樂壇的傳承在於培養創作人。什麼是「最好」,潘源良在此沒有講出答案。在其他訪問中,他曾言「只要詞作能寫出心聲,引起聽者共鳴便是一首好的作品。」他這是對商業因素的抗議。作品本身就寫出了創作人的感受,所以創作人的文學素養不是最重要,反而動人才是要點。﹝6﹞ 
          第三段就旋風一轉,轉而提及現時樂壇面對難關。「你我這自由身」由首段的「我」去到「你我」,涉及的人物更廣,提出需要眾人之力才可「支配命與運」。潘源良再一次提及創作人對樂壇發展的責任。「定要永遠撲向光輝 驅去黑暗」中,「黑暗」或指網絡23條, 指2012年時政府欲修訂部份法例,使改編歌曲等二次創作有機會負上刑責。﹝7﹞始終對樂壇而言,這是有礙培養創作人才。
          而第四段與第二段大致相同,只是最後一句由「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改為「能否堅守信心」。同樣是疑問句,但「能否堅守信心」所關心的,是樂壇中的人能否堅守下去。潘源良坦言自身由詞壇轉而評論足球,是因為年紀愈大,對於感情、社會的看法,未必與年輕人貼合,作品未能擊中人心,邀稿便少了。﹝8﹞
   
          誠然,〈 點點天地心〉旋律非曲折起伏,而是較柔順簡潔;用字淺顯,所述道理亦一目了然。潘源良曾言,「寫歌是根據歌曲的旋律、歌手的特點來幫助歌手表達歌曲的感情。」歌曲所表達的還是填詞人的感受。﹝9﹞潘源良雖然近年填詞較少,並不表示他對樂壇毫不關心。相反地,他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擔任理事,在反網絡二十三條時,都公然走出街頭,積極地影響樂壇的發展。在〈 點點天地心〉中,潘源良既回應黃霑對樂壇青黃不接的問題,亦以淺顯的文字回應李純恩。


﹝1﹞骨朵:〈生死未可決─港樂十年浮沉(2003~2013)〉,《文藝生活週刊》,2014年3月10日瀏覽,〈http://zhoukan.cc/2014/01/03/yet-summary-hong-kong-ten-years-of-ups-and-downs-of-life-and-death-20032013/〉。

﹝2﹞頭條日報:〈圖說往昔達明一派〉,《頭條日報頭條網》,2014年3月13日瀏覽,〈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d=327#5〉。

 ﹝3﹞Universalmusichk:〈譚詠麟 Alan Tam《點點天地心》 MV〉,《YouTube》,2014年3月13日瀏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NTH0S70〉。

﹝4﹞王軼斐:〈潘源良自述多元身份 從影三十年還是新導演〉,《每日新報》,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ent.sina.com.cn/m/c/2012-05-08/12343624863.shtml〉。

﹝5﹞向雪懷、王雅文:〈音樂從呢道開始〉,《香港電台網站》,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d=2013-06-15&p=5882&e=&m=episode〉。

﹝6﹞星島日報:〈再盼「詞」來的春天 〉,《星島網新聞回故》,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std.stheadline.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8&month1=8&day1=12&year2=2008&month2=8&day2=12&category=all&id=20080812m07&keyword1=&keyword2=〉。 

﹝7﹞蘋果動新聞:〈潘源良:倘推惡法 黃霑也成罪人〉,《蘋果動新聞》,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5/16309410〉。

﹝8﹞蒲希茜:〈詞壇大佬潘源良述家事:與李麗珍走到一起是緣分(2) 〉,《南方網》,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2/01-21/3620986_2.shtml〉。 

﹝9﹞莫志樑:〈潘源良 一人分飾多角〉,《經濟通etnet》,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11238〉。


參考網頁

骨朵:〈生死未可決─港樂十年浮沉(2003~2013)〉,《文藝生活週刊》,〈http://zhoukan.cc/2014/01/03/yet-summary-hong-kong-ten-years-of-ups-and-downs-of-life-and-death-20032013/〉。 

莫志樑:〈潘源良 一人分飾多角〉,《經濟通etnet》,〈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11238〉。

蘋果動新聞:〈潘源良:倘推惡法 黃霑也成罪人〉,《蘋果動新聞》,〈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5/16309410〉。


蒲希茜:〈詞壇大佬潘源良述家事:與李麗珍走到一起是緣分(2) 〉,《南方網》,〈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2/01-21/3620986_2.shtml〉。


頭條日報:〈圖說往昔達明一派〉,《頭條日報頭條網》,〈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d=327#5〉。   


Universalmusichk:〈譚詠麟 Alan Tam《點點天地心》 MV〉,《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NTH0S70〉。

王軼斐:〈潘源良自述多元身份 從影三十年還是新導演〉,《每日新報》,〈http://ent.sina.com.cn/m/c/2012-05-08/12343624863.shtml〉。


向雪懷、王雅文:〈音樂從呢道開始〉,《香港電台網站》,〈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d=2013-06-15&p=5882&e=&m=episode〉。


星島日報:〈再盼「詞」來的春天 〉,《星島網新聞回故》,〈http://std.stheadline.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8&month1=8&day1=12&year2=2008&month2=8&day2=12&category=all&id=20080812m07&keyword1=&keywor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