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由《插曲》看狗仔隊對鄭秀文的傷害,以及鄭秀文的寄語


填詞:因葵

如果滿足 如可滿足 如若要催毀我眉目
而我極痛 而你未痛 但實際只當是節目
如果我哭 如真要哭 難道要開口說屈服
純粹動作 未料有風 是否因此拚命歪曲
I wanna fly I wanna cry 愈去隱藏愈要破壞
如我愉快 完美狀態 才令你存敵意破壞
如果瞭解 心中不快 問你可曾為我偉大
人太倦了 請你諒解 求能讓我 此後愉快

明知揭盅 仍加插曲 還未算真的最殘酷
如繼續痛 求再別碰 事實你早已下了毒
離開退縮 澄清接觸 誰料你一早已輯錄
尋我脈膊 為什快速 未知這是致命插曲

誰人願痛完又痛 再追逐 公演過目
誰人又注意我不快 來回場合 總要被曲解
I wanna fly I wanna cry 愈去隱藏 愈要破壞
如我愉快 完美狀態 才令你存敵意破壞
如果瞭解 心中不快 問你可曾為我偉大
人太倦了 請你諒解 求能讓我 此後愉快
I wanna fly I wanna cry 愈去隱藏 愈要破壞
如我愉快 完美狀態 才令你存敵意破壞
如果瞭解 心中不快 問你可曾為我偉大
人太倦了 請你諒解 求能讓我 此後愉快


作者:賴樹良

  1999年,鄭秀文憑〈插曲〉打破四大天王壟斷的局面,勇奪十大勁歌金曲「金曲金獎」﹝1﹞。但時人多說此曲雖好聽,易上囗,卻不見得突出,還是〈我們的主題曲〉更精彩。又說低一層次的〈插曲〉有點太過商業 ﹝2﹞。可見大家往往忽略了歌詞的意思,忽略了鄭秀文對大眾的寄語。


  其實,鄭秀文在1999年演唱會中說「這曲是自己特意請詞人因葵替自己寫,表達自己在樂壇以及係娱樂圈這麼多年的想法,並希望大家慢慢品味歌詞的意思」。可見這曲並非因葵揣摩鄭秀文的心理,而是鄭秀文借因葵之手寫出自己的心聲。

  歌詞一開始便以「如果滿足/ 如可滿足/ 如若要催毀我眉目」及「而我極痛/ 而你未痛/ 但實際只當是節目」道出狗仔隊文化對歌手的催毀,記者對歌手負面新聞的渴求是無止境的,即使報導會使歌手受傷,仍當是節目般「造」給觀眾看。

  「純粹動作/ 未料有風」一句顯示即使只是平常事,也會成為記者「拚命歪曲」的材料。「明知揭盅 仍加插曲/ 還未算真的最殘酷/離開退縮/ 澄清接觸 誰料你一早已輯錄」兩句直指鄭秀文99年的花邊新聞。其實鄭秀文與許志安早在98年暗示二人戀情,公開也是早晚的事,但記者還未心息,仍強加「插曲」,大造文章(1999年,鄭秀文被拍得與古天樂唱卡拉OK ﹝3﹞,使鄭秀文蒙上緋聞)。然而這卻未算「最殘酷」,即使鄭秀文「澄清接觸」,甚至許志安出面澄清也無法使記者停手,同年又傳出她與謝霆鋒相戀﹝4﹞ 。可見,接踵而來的負面新聞,對鄭秀文來說的確是「致命插曲」。

  「誰人願痛完又痛/ 再追逐 公演過目」說出自己現在的處境,被負面新聞的惡意重複攻擊,一次又一次地受傷,誰人又願意作這種被迫的公演?後句「誰人又注意我不快/ 來回場合/ 總要被曲解」道出觀眾都只看到鄭秀文表面的風光,而不曾在意她的不快。鄭秀文當年雖然紅極中港台三地,一時無兩,但面對狗仔隊造成的困擾,自己卻一點也不快樂,無論在幕前還是幕後,總會被記者加鹽加醋。

  面對當時的娱樂圈,鄭秀文說「I wanna fly/ I wanna cry 」,很想哭,很想遠走高飛,但她不能,音樂是自己的生命。然而鄭秀文「愈去隱藏」,記者卻「愈要破壞」。「完美狀態/ 才令你存敵意破壞」道出了娛樂圈的矛盾:人愈紅,新聞便愈多,記者借題發揮的機會以至觀眾的興趣亦愈大。因此,「請你諒解/ 求能讓我/ 此後愉快」鄭秀文只好道出最後的願望:希望記者能夠放過她,使她能安心專注於音樂而非流言蜚語。

  詞人没有加入大多自己的思想,不著意增加這曲的層次,將鄭秀文的心聲完整地呈現出來。〈插曲〉是非常易上口的一首歌曲,詞人利用k歌的特點,一唱三嘆,重章疊句,透過重覆又易上口的大量四字結構,使大家可以牢牢地記得鄭秀文希望大家明的道理,簡單易明。

  全首歌曲用得最多的是個「如」字。「如」是一種假設,「滿足、瞭解」前加上「如」字,象徵記者不再攻擊藝人是無法實現,「愉快」前加上「如」字象徵鄭秀文在娱樂圈是無法自由自在。雖然歌詞流露出很多負面情緒,但「我哭」前加上「如」字則表示鄭秀文不會哭,她是積極的人,並不會隨便「開口說屈服」。可見一個「如」字貫穿了整首歌曲,有悲亦有寄望,配合三次的「求能讓我/ 此後愉快」作勸告,意味鄭秀文等待樂壇變得不再充斥負面新聞,亦即她在演唱會時所說「希望大家反思」。

  總結而言,狗仔隊文化橫行,記者對歌手藝手造成很大的傷害,鄭秀文亦無法幸免。雖然鄭秀文不像梅艷芳般可以高聲地唱出〈艷舞台〉,對記者擺出一副「我就給你影,這是我舞台」的高姿態,但鄭秀文仍可以娓娓道出的態度向我們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希望我們反思,不失大家風度。


﹝1﹞〈鄭秀文〉,《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7%A7%80%E6%96%87,瀏覽日期:2014512日。
﹝2﹞〈很愛很愛鄭秀文〉,《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23236.htm〉,瀏覽日期:2014512日。
﹝3﹞代軍哥哥:〈許志安鄭秀文22年坎坷情史回顧〉,《新浪專欄‧水煮娛》,〈http://ent.sina.com.cn/zl/bagua/blog/2013-12-25/1348822/1420555367/54abf4670102esqn.shtml〉瀏覽日期:2014年5月12日。
﹝4﹞同註3。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林若寧對援交的反思--〈二十四城記〉



填詞:林若寧

她 輾轉幾多張床 錯將溫柔釋放
無盡過客 買她的笑容 惹起有些眼光

被 燦爛時代埋葬 埋藏純真與期望
年邁少女 青春翅膀
沒法飛沉下去 浮游在大染缸

* 有誰會 憐憫她一次
珍惜她成熟得幼稚 卻插上罪人旗幟 
譜成人世間趣事
群眾 群眾 還向她非議
沾污她這一個孩子 
當初她信奉有個天使 生存有善意 *

她 只許滿足虛榮 滿足一時高興 
懷內每個 喊不出姓名 怕將背影看清
鬧事內無盡餘興 年華燃燒似亡命
沉夢少女 穿梭廢城
大眼睛凝望這霓虹上沒有星

* Repeat

全個城市 誰愛她一次 關心她殘酷的往事
哪裡有大人留意 只談遊戲式政治 群眾 還要埋怨她不智
當光陰都枯竭為止 青春的羽翼撲過一次 豈能有下次


追風箏故事太多相似 小城說大志


作者:林曉彤

  要數2000年後的新晉詞人,林若寧絕對是代表。林若寧原名龐健章,師承林夕,早期只見其作,不見其人,在香港很多人以為他是女詞人。其代表作有〈花落誰家〉、〈七百年後〉、〈年少無知〉等。2009年,李克勤邀請林夕、林若寧參與製作《Threesome》,兩師徒各自寫了五首歌,既寫親情、亦涉及社會問題。當中,由林若寧填寫的〈二十四城記〉正是當時社會關注的問題--援交。在大碟中林若寧介紹:「每一個女兒原本都玉潔冰清,若果誤墮紅塵的她是你的家人,你會給她機會,你會少給她白眼嗎?」1 現以三種角度分析〈二十四城記〉。



林若寧看援交少女

  「她輾轉幾多張床,錯將溫柔釋放,無盡過客買她的笑容,惹起有些眼光」詞人描寫援交的場面,援交少女為金錢出賣肉體,客人用錢買她們的身軀、笑容,被世人所恥笑、辱罵。

  「被燦爛時代埋葬,埋藏純真與期望,年邁少女青春翅膀,沒法飛沉下去,浮游在大染缸」繁華時代埋葬了本來少女應有的純真和年輕人應抱有的期望,援交少女內心像是經歷了很多,內心變得成熟,自己無法奔向夢想,只沉淪在這個援交世界中被糟蹋。詞人運用「浮游」一詞,反映援交少女的心情,是不安穩、不踏實或是空虛的,與「沉」是相對的。另外,估計詞人或許有隱藏一些字眼,如「年邁」可能同時亦指「廉賣」。少女可能心境變得年邁,其實亦是指她們「廉賣」自己,選取相近的讀音,有雙重的意思。而「年邁」與「少女」、「青春」成對比。

  「她只許滿足虛榮,滿足一時高興,懷內每個喊不出姓名,怕將背影看清」林若寧如實描寫了援交少女的貪慕虛榮的特點,出賣自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少當事人承認援交為了賺快錢、買名牌,使自己開心。但自己亦不知「枕邊人」姓甚名誰,不敢看清客人的真面目,只怕自己有日在街上認得他,令自己難堪。林若寧填的「許」是可能的意思,因而推想少女援交可能是滿足虛榮,背後或許另有內情。

  林若寧不否定援交少女貪慕虛榮,但同時認為人性本善,歌詞中提到:「當初她信奉有個天使,生存有善意」,即使人人都認為援交少女是罪人,但其實詞人認為她們本質不壞。


林若寧看香港人

  「有誰會憐憫她一次,珍惜她成熟得幼稚,卻插上罪人旗幟,譜成人世間趣事,群眾群眾還向她非議,沾污她這一個孩子」援交是香港人茶餘飯後討論話題,大多數人都斥責她們「無腦」、墮落。詞人認為香港人缺少了一份憐愛,沒有花時間真正了解她們的內心或行為,人人努力火上加油,不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她們。

  「全個城市誰愛她一次,關心她殘酷的往事,哪裡有大人留意,只談遊戲式政治,群眾還要埋怨她不智,當光陰都枯竭為止」人們寧願講如遊戲般兒嬉的政治,亦不願意真正了解她們的世界,不關心香港下一代的問題,只懂沒完沒了地控訴她們。香港人似是關心社會,其實不然。這一段歌詞,諷刺香港人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詞人讓香港人反思一個問題,如果援交的是你女兒,是否仍然會冷眼旁觀?


林若寧看林若寧

  歌詞末段「追風箏故事太多相似,小城說大志」,反映了詞人對援交的態度。「追風箏」是指一部西方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小說其中一個章節,奸角阿瑟夫要哈山把風箏給他,但哈山不肯,於是他侵犯哈山。這幕被主角阿米爾看到,但目睹一切卻因怯懦沒有挺身而出,對於感到十分內疚,後來甚至逃避事實。 2

  林若寧認為援交少女像哈山,工作上受凌辱,現實社會中又被踐踏、指責。阿瑟夫就是普遍香港人,以強凌弱,以大欺小。而自己就是阿米爾,冷眼旁觀。這個角色雖然看似是旁觀者,不用負多大責任,但其實最恐怖的就是阿米爾,作為有能力的人但不伸出援手,甚至逃避現實,受到良心的責備。在這個社會中,這些故事每日都重複出現,正正需要這些阿米爾拯救她們。詞人認為這個狹小城市中,人人都有很大的理想,而弱勢的一群繼續掙扎求存。

  〈二十四城記〉既討論援交少女行為,亦見香港人的冷漠,更見詞人的反思。援交少女行為固然有錯,以林若寧的看法,社會不應施加輿論壓力,反而應給她們一個重生的機會。


1環球唱片官方網站:http://www.umg.com.hk/album/461/detail,瀏覽日期:2014-02-27。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從〈諾貝爾的名單〉中探索詞人的生命意義


填詞:林若寧

他 從伊拉克戰地
奉獻著大半生 為救個病人
他 曾因伸張正義
為制服那劫匪 鬧市內中伏未可救治

這世界很多大人物景仰
卻有更加多無名字的棟樑
哪個會得獎 能成為大將
貢獻過的人沒有歡呼聲大合唱

*人間之光 藏於漆黑城市
 哪種犧牲可以寫出這偉大故事
 誰只關心 誰只專心樓市
 你會不會想起這一個渺小勇士*

他 臨死一刻決定
願割下眼角膜 令老友復明
他 曾捐軀搞革命
沒有諾貝爾獎 就算活到死亦算豐盛

欠缺了金獎亦贏到尊敬
哪個記得起無名字的大名
建設過風景 無人能做証
救濟過的人每下呼吸聲極動聽

REPEAT**

人間之光 藏於漆黑城市
哪位捐軀可以衍生到更大意義
誰生於此 誰死於此城市
有位女士夫婿很早死
靠做個女畫家養大了八位子女
亦有生命意思

作者:黃碧玲

〈諾貝爾的名單〉收錄於許志安在2006年的全新專輯《In The Name Of...》中,這是一張以人名的專輯音樂CD。當中所收錄的歌曲是在演繹每一個人名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背後都有一光輝的背後,值得我們一一細看,藉著詞人對他們的描寫,反思出生命的意義。


諾貝爾獎是頒給一些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分別獎勵五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歌曲名稱,諾具爾名單,但歌詞中所記載的人物事蹟中,無一人曾經獲得過諾具爾獎,但他們每人所做的,雖然不為人所知,但卻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文章一開首介紹了兩個不同的人物。一個是在伊拉克戰地中奉獻自己半生的一名醫生,另一個是為了制服壞人而不幸喪生的人。他們兩個所做的行徑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看別人的生命較自己強,為別人的好處而犧牲自己的時間、舒適、金錢,甚至是生命。

每天翻開報章,都會看見這個世界每天充斥著得多的不公、不義,眼看各人都自顧自己的事,甚至為了自己而犧牲他人。但是詞人在這裡卻是持相反的意見,「這世界很多大人物景仰,卻有更加多無名字的棟樑」,對於這個世界,詞人持有一正面的態度,他認為這個世界仍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人和事正在這世界中運行著,他們沒有得到任何的獎項、不是擔任什麼「大將」,亦不會為自己所作過的好事發出「歡呼聲大合唱」。

歌詞中的第三段,寫道這些「人間之光」雖然作了很多的好事,可是在這黑暗的都市中,卻不為人所知、不被人看重。「誰只關心,誰只專心樓市」,的確,香港人近年最關注的其中一個議題是樓市的情況,對於自身的利益、需求的看重。在這「漆黑城市」中,更多的人是為自己的將來作一打算,而又有誰會真的為了別人甘願離開自己的安舒區?

歌詞的第四段中,詞人明明確確地道出,何為人生的意義。在這段中,他亦提到兩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是臨死時割下自己的眼角膜捐贈好友;另一個是為革命而犧牲的人。這兩個人都是在生前作了一些偉大的事情,令其死後所產生的影響極為巨大。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三不朽中居首的「立功」,而他們的偉大之處在於為別人燃盡了他們的生命。而這些事在詞人眼中是「豐盛」的,是人生真正不會朽壞、值得傳揚、歌頌的。

       對比起豐厚的獎金,這些擁有「無名字的大名」的人得到的是「尊敬」及為別人犧牲後,在他人身上所見證得到的光輝、美麗的一面。當中雖然無人知曉、亦無人問津,但是這都是些美麗且動聽的。詞人提到的例子多是個人為大眾所犧牲的大愛,這種行徑也許未能做到,亦難以做到,但是否因此就對此不聞不問呢?

       詞人在最後一段舉出「一個喪夫的女畫家憑著個人的力量養大八位子女」,對於人生意義的範圍,詞人認為不需要每人都要為社會犧牲至失去性命方為值得記念的。簡單像母親對於兒女的愛,為他們而一直默默堅持、不辭勞苦的精神亦值得我們學習。

      總括而言,詞人對於人生的意義是在於其生命的豐盛與否,這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犧牲自己,而為別人奉獻自己。詞人在歌詞中不斷追求、讚揚的是一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而這一種的精神對於逐漸生活在機械化、被物質生活腐蝕下的我們所缺乏的,詞人作這一首歌,寄喻的是希望未來的社會能夠多多學效這些人物背後的精神,這一種能夠永垂不朽、一生所要追尋的人生意義。



參考資料:
魔鏡歌詞網:〈諾貝爾的名單〉,http://mojim.com/twy100100x59x9999.htm,2014年5月23日瀏覽。
維基百科:〈諾具爾獎〉,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F%BA%E8%B4%9D%E5%B0%94%E5%A5%96,2014年5月23日瀏覽。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林振強詞中「茶」的意象分析──以〈茶杯〉為例

                        
填詞:林振強

天光了 是我一個人看窗
鄰家孩子的書包腫脹又脹
早餐不吃 我只沖一杯茶
但電臺為何又播「為愛受傷」
你說愛得太過份專注會癡
我始終未認同全部意思
但無謂於昨天的報紙找新意思
重新開始,
我說,但卻又行動幼稚

# 又用你的茶杯
彷佛間接 吻著你的唇,心不太灰
用你的杯角飲那甜酸,用情要不專注仍未學會

天陰了驟雨奔過來看窗
人車齊爭先擠得不見路向
收音機吵架我再沖一杯茶
舊問題人人在拗越拗越僵
你說愛得太過份專注會癡
我始終未認同全部意思
但無謂於昨天的報紙找新意思,
重新開始,
我說,但卻又行動幼稚

重覆#

你說愛得太過份專注會癡
我始終未認同全部意思
但無謂於昨天的報紙找新意思
重新開始,
我說,但卻又行動幼稚

重覆# x2


為何已經崩了仍未,為何已經崩了仍未換……杯


作者:黎慧嫻

        〈茶杯〉收錄在梁詠琪的專輯《新居》,是林振強1997年的作品。此歌驟耳聽來像兒歌般輕快節奏,喜悅清新。

        林振強寫「茶」的,只有張學友〈你想不想〉(1998)裏的「凍檸茶」和呂方〈流浪花〉(1994)裏的「紅茶」。〈你想不想〉:「可想不想暑天喝凍檸茶,一班死黨講不太正經話」,這杯凍檸茶給人暢快的感覺,和詞中接下的「遠射球入網」、「大跳巴西森巴舞」等都是簡單快樂的事。〈流浪花〉:「紅茶仍然為我,在散出濃又香的芬芳」,紅茶、茶座和老夥計依舊,只是昔日陪我喝茶的你不在,這「紅茶」代表思憶和牽掛。那〈茶杯〉的「茶」與它們有甚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想不想〉是晚於〈茶杯〉寫成的,與〈茶杯〉的音樂都屬輕快。它們以世間的紛擾開首,〈你想不想〉用「經濟」、「美金」、「掛鉤」、「貨幣」、「樓房」種種借代物砌出一個讓人無法放鬆的商業世界。〈茶杯〉寫的是窗外物,看窗的人往往有一種企盼,展現個人向外界的探索,﹝1﹞或是看一些遠的東西求心靈舒暢,但先映入眼簾的是「鄰家孩子的書包腫脹又脹」,「腫脹」是形容人體因發炎充血而體積增大的部份,是一種病。連孩子也揹着過多東西,是具體的學習用品、是象徵的學問和知識、是具有現實意味的前程?而從室內傳來的聲音「但電臺為何又播『為愛受傷』」,那是重覆的煩惱。第二節相同旋律部份的開首,眼見的是「人車齊爭先」、耳聞的是「收音機吵架」,茶杯與收音機,加上這作品寫於九七回歸正值多事之年,不難讓人想起《風波裏的茶杯》這個電台政論烽煙節目。這空間忙碌紛繁,我無意干涉,我沖我的茶去追求個人的寧靜。如此解讀,〈你想不想〉與〈茶杯〉不單結構相似,「茶」都是讓人感到快樂,飲茶、喝茶就是象徵所追求的生活態度,但〈你想不想〉直接道出,從諸如「飲凍檸茶」等簡單快樂的事領悟到的哲理──「靈魂絕對不是貨幣」,而〈茶杯〉沒有這類肯定句,〈茶杯〉的「茶」似乎沒有帶出哲理的領悟。

    〈流浪花〉是日文歌改編,音樂較悲愴抒情,唯相似的是有一個「你」。〈流浪花〉用回憶起老夥計跟我笑說來進入故事,由此知道,我曾和最相襯的你在這個有紅茶的茶座對坐,你是「流浪花」,林振強用了一個妙喻說「你」步遠的意態瀟脫,正好與我的牽掛成對比,也說了你不會回來只空餘我的思憶。相較〈流浪花〉中你與我之間有脈絡的情節,「我」和「你」的關係在〈茶杯〉中並沒有直接交待。而〈茶杯〉的「茶」不同於兩詞之處──這「茶」是自己沖的,另兩詞的茶都是在茶餐廳、冰室之類的地方喝的。「我」應該是待在家裏,由沖一杯茶到我「再」沖一杯茶,說明了由「天光了」到「天陰了」仍是那個早上。〈流浪花〉的紅茶「徐徐漸冷」,與另一首林振強的詞作〈零時十分〉以香檳先凍後暖,同樣展現了時間的流逝。﹝2﹞

    〈茶杯〉裏,「你」在副歌的部份才真的加到情節裏。「茶杯」是你的,「又用」即那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不如〈流浪花〉裏的忽然回到很久沒去的茶座,也不是〈零時十分〉裏的特定日子,大概常常如此,想着你的時候便「心不太灰」,「飲那甜酸」除了在說茶的味道,也可以一語相關是甜酸苦辣,代表關於你的一切,來到這裏,即使不明言我的用情專注,也有一種正在熱戀的感覺,但是詞中在你我進行對話後,卻是用「昨天的報紙」這個意象,更說要「重新開始」,最後以「為何已經崩了仍未換…杯」作結,似乎有着與〈流浪花〉裏有「願說謊無奈不知怎去講」、「盡力喝那冷水,遮掩我沮喪」相類的,假裝開心的意味,但其實不盡如此。

      「早餐不吃,我只沖一杯茶」,「只」字強調了我的專注,使詞裏許多不相關的事,那些窗外的、收音機播放的,顯得更不相關。「為何已經崩了仍未換…杯」,「杯」字是隔了一陣才唱出來,用一種活潑而不經意的口吻,反而顯得這「杯」重要,使作品變得更完整,「茶」是用來襯寫「杯」的。〈茶杯〉的「我」會「再」沖一杯茶,這不同於〈流浪花〉的我喝下「冷水」,〈零時十分〉裏喝下由凍變暖的香檳,這個「再」字不光展現時間流逝,也是點題作用,為整首詞注入關鍵的積極情緒,不是強逼自己喝下已經變冷變淡的茶,我知道這茶杯崩了,但我是儘量用愉快的心境去回憶你的一切,林振強用了精妙構思寫了這首以輕鬆節奏說情感逝去的詞,其實也是符合了當年梁詠琪年輕可人的形象,失戀嘛,也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


﹝1﹞張咏誼:〈以環境心理學角度分析林振強〈這一個夜(上)〉〉,《香港歌詞研究小組》,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2587.html
﹝2﹞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頁139。




附錄:其他飲品/杯具


歌手 + 歌曲
歌詞
象徵/效果
黃凱芹:〈沒結果的一些感情〉
「一杯黑咖啡,一片燈影,夜市三點的空酒瓶」
「一杯黑咖啡」與下句的「一雙黑眼睛」呼應

李克勤:〈好戲之人〉
「也許當千杯乾了,記不起你」
以不可能乾「千杯酒」比喻不可能記不起你;也是在說只能醉了才可以暫時忘記你。

劉德華:〈真生命〉
「沒有哼一聲借消愁」


劉德華:〈假裝〉
「紫色燈光穿過酒杯

視覺
林憶蓮:〈傾斜〉
「巴黎令我多麼入神,香檳彷彿四邊激射」

視覺
鄭敬基:〈酒杯敲鋼琴〉
酒杯敲鋼琴」
聽覺
「以聲音的象徵性帶出詞境的例子。」﹝3﹞

Blue Jeans:〈人生酒庫〉
「是美酒或是一樽失意」
「如果時日藏千杯苦酒,都挺起胸襟痛飲,要把杯中苦澀全乾透……人生多苦杯絕不怪,卻信灰色世界變可精彩,
we'll take the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以不知是美酒或苦酒來形容不同的命運。﹝4﹞

這一種面對人生苦酒仍痛飲的掌握的自己存在的態度,使人再一次感到詞人對真我的執着,只要保存真我,就算是要飲「苦酒」,人生還是可以「精彩」的。﹝5﹞
譚詠麟:〈火一般眼波〉
「別怪我像汽水的泡,開心跳呀跳未覺倦和疲勞」

汽水是年青人的飲品,延伸象徵青春和快樂。
陳慧嫻:〈反叛〉
「快要踢爆汽水罐

以汽水比喻孩提時代

﹝3﹞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頁128。
﹝4﹞黃志華、朱耀偉,頁140。
﹝5﹞黃志華、朱耀偉,頁140。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八十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2007。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亮光文化編輯部,2011。
梁栢堅:《雷詞》,香港:香港天行者出版公司,2011。
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林振強:《又喊又笑》,香港:壹週刊有限公司,2003。
洋葱嫂著:《洋葱頭背後的林振強》,香港:壹出版有限公司,2013。


網絡資源

黃志華:〈林振強長篇23〉,《黃志華博客》,2014年3月17日瀏覽,<mimimido.blog.chinaunix.net>。
公開大學:〈林振強13〉,《香港歌詞研究小組》,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hk/>。
蘋果日報:〈林振強逝世十周年專輯:十載追憶林振強〉,《蘋果日報》,,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116/18510113>。
蘋果日報:〈愛洋蔥嫂 行動勝千言萬語〉,《蘋果日報》,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116/18510903>。
余燕儀:〈著名填詞人林振強逝世十週年專輯〉,《HK CHANNEL》,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www.ihktv.com/commemorating-the-10th-anniversary-of-the-album-richard-lam.html>。
〈呂方:流浪花〉,《網易論壇》,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bbs.ent.163.com/bbs/jiepai/59096.html>。
 林振強:〈茶杯〉,《魔鏡歌詞網》,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mojim.com/tw100093x7.htm>。
林振強:〈茶杯〉,《365音樂網》,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www.yue365.com/getgeci/500/85294.shtml>。
林振強:〈茶杯〉,《音樂歌詞》,2014年3月17日瀏覽,<http://tw.18dao.net/%E9%9F%B3%E6%A8%82%E6%AD%8C%E8%A9%9E/%E6%A2%81%E8%A9%A0%E7%90%AA/%E8%8C%B6%E6%9D%AF>。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閨中密友的祝願和智慧——比較林夕填詞的楊千嬅作品〈姊妹〉與〈知更〉


作者:李振邦

       林夕與楊千嬅的關係,早已超出填詞人與歌手的合作,而是一對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林夕曾在一次演唱會《萬紫千嬅十年一晚夜》中明言「我將千嬅(看作)是我身上的一塊肉」﹝1﹞,所以林夕為楊千嬅的填詞作品,多數被認為是特別用心之作。本文針對他們曾提及關於林夕經常聆聽楊千嬅心事的經歷﹝2﹞,分析兩首同樣以好友之間互相傾訴為題材的作品,反映林夕處理在私密的對話中有截然不同的描寫手法。


聽過你太多心事 但已經不再重要
眼見你快做新娘 做蜜友的真想撒嬌

唯求好姊妹 抱我一抱
唯有我聽過你對我哭訴
蜜運後又離又合 苦心得好報
我都有聽你勸告 不要計數
他錯了要故意扮成糊塗
終於你守得到 怎麼我和我的他忍不到——〈姊妹〉

       〈姊妹〉是2001年收錄在《Miriam》專輯之中,內容是描述「我」與身為密友的「你」,在「你」出嫁前一夜的經過。雖然「我」跟「你」友誼這麼久,已經「聽過你太多心事」,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十分煩惱的事,因為都已成過去,而「你」也快要出嫁成為新娘子,令「我」十分羨慕。正因兩人的關係親密,每當好友有任何事,總會令「我」哭了又笑,情感極易牽動,特別當好友即將得到終生幸福,自己更是喜上眉梢。

       不過眼看好姊妹,再看看自己的現況,「我」不禁傷心起來,因為「我」曾經有戀愛,而且對方做錯事,令到「我」一度想放棄這戀情的想法。不過經過「你」的勸告,「我」仍然「扮成糊塗」容忍他,可是「我」最終忍受不了,戀情沒如「你」的變成婚姻,也就是終生幸福,於是「我」十分失落。

       而〈知更〉是2012年收錄在《火鳥》專輯之中,內容是一對好朋友回顧多年以來傾訴心事,當中對愛情看法的轉變。開首時,「我」想起「你」最初談戀愛的時候,跟我說道的開心事。


初戀的你喜歡聽情未了 
當初跟我五更天還在說愛的感覺 
卻不知覺 問題多答案極少 
率真的你對他哭完又笑 不知早晚無微不至
無論他可需要 未知率性到他恐懼了——〈知更〉

       歌詞中「我」記得「你」那時喜歡聽濃濃的情歌,就像〈情未了〉。〈情未了〉是周慧敏和黃凱芹的合唱歌曲,內容關於兩人熱戀中的柔情,副歌一句︰「I’ll be loving you forever and I’ve been loving you so long.」(我永遠愛着你,我以前現在都愛着你)是對「你」初戀最甜蜜時,兩人山盟海誓的一個寫照。而且「你」不斷跟我分享你跟伴侶的小事,還顧忌自己這樣做是否太過分,變成管束而令伴侶不愉快,這是單向分享。因為綜觀整首歌詞,沒有看到關於「我」的任何情事向「你」表達,異於〈姊妹〉。

若我說我願意誰在乎過
你知道那答案快提示我
分半點福氣給我 不准漏低我一個

       〈姊妹〉副歌中講述「我」的願望,「我」希望得到「那答案」,是關於得到幸福的秘訣。雖然「你」曾經在情路飽經跌墮,不過在經歷中,明顯掌握到一些事,才得到今天快要結婚的圓滿結局,所以「我」希望在「你」的身上得到要點,那麼學成之後,應該也可以得到婚姻,而這個秘訣,就是「我」被分享得來的運氣,她不願意在好姊妹自己得到幸福後,卻不理自己仍在愛情苦惱之中打轉。

你有心 無力抱 時候未到
想握緊些偏扼殺柔情預告
到懂得 怎去跟那人瀟灑細訴
明事理 又更明白講也徒勞
誰還在 誰別去 誰人未到
只好等一日剛好改變喜好
時候也未算早 你或者會裝作糊塗
誰叫最愛都早到遲到

       至於〈知更〉的副歌,卻是「我」通篇向「你」談論愛情的道理,作為頭段歌詞的整體回應,指出初初戀愛的時候,是不懂得愛人,結果弄出很多不愉快的事。歌詞不無「愛得合時」的哲理,當中提到「時候未到」一詞,已反映一段愛情能否圓滿,關鍵就是時間/時機。副歌之末繼續鋪排這道理,或者愛情來到的時候,就是你忽然改變對愛侶要求的一剎;亦有機會得到愛情時,你卻會甘於放棄……凡此種種的考量,令人到最後得不到真愛。面對無奈的情節,即使說出來,但也改變不了結局。「我」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卻沒法掌握「我」的心理變化和一些如〈姊妹〉中「我」的生活背景。比較起來,〈知更〉的「我」眼中只有你,〈姊妹〉的「我」只有我。

       同樣是林夕的作品,時間上〈姊妹〉比〈知更〉早11年出現,填詞人、歌手的生活,已經起很大變化,特別於林夕和楊千嬅的關係,那時林夕創作〈姊妹〉時,提到自己代入為陪嫁姊妹,希望歌中的「你」有一天得到幸福出嫁﹝3﹞,如此看來,《姊妹》的「我」可看作當時的楊千嬅,「你」便是林夕塑造她將來結婚的形象。因為當時仍是單身的她,在情路曾遇到很不愉快的經歷﹝4﹞,那麼《姊妹》是以「我」代她本人大放心酸之辭,在幾句「總有天親耳聽到 我愛侶對天宣佈 生與死都愛惜我」中,熱切表達未來得到幸福的願望,以至對這伴侶的要求,是要他生死不渝的守護自己,那時候「我」會成為「你」,得到相同的幸福。

       〈知更〉在楊千嬅結婚後才面世﹝5﹞,在歌曲主題中,變得不符合她的現況了。那麼「我」和「你」在此歌中是不是林夕和楊千嬅的關係?雖然兩首歌之間都以閨中密友的傾談而開始故事,但故事不再指向林夕和楊千嬅,《知更》只不過單純描寫一對密友長年交心、對愛情興嘆的歌曲了。的確,林夕曾表示過自己確是將個人身分代入歌曲中角色,目的是告訴楊千嬅一些訊息作為開解。但流行歌曲的要素,是得到聽眾的共鳴,而共鳴來自歌曲內容的普遍性,聽眾愈易代入其中,歌曲愈易受歡迎。即使〈姊妹〉的林夕成為女性,也不阻止向楊千嬅、以至聽眾表達「個人渴望與好姊妹得到一樣的幸福」之願望,勸勉當時在情路跑受錯折的楊千嬅,及一批經歷相近的人。

       相比〈姊妹〉直接表達得到幸福的願望,〈知更〉表達對愛情沒有希望,但這種不是絕望,而是當了解到愛情本質是如此殘酷的時候,詞中只好說句「早知道世事如此」,所謂的愛情,是適當的時機遇到適當的對象。但「我」說︰「誰叫最愛都早到遲到」反映得到完美的戀情的難度。

終於開竅你偏偏沉默了
即使跟我五更天
談論到那些戀愛哪只戀愛
話題多卻氣力少
好比當你對偏執馴服了
得體的你隨時可再
撩動他的心跳 但今天到你心火滅了


       〈知更〉的第二節,延續副歌內容,這時候兩人的話題仍然圍繞戀愛,依然可以談論到深夜,不過傾訴一番後,發現兩人對待愛情有無力感,即使戀愛是關乎自己,原來我也沒法控制愛情的熾熱和長久,換來的只有冷淡和死寂。這與〈姊妹〉的「我信我有這一日 伴侶肯專注待我」的樂觀已截然不同,〈知更〉中長時間的經歷,沒有令他們對愛情改觀,反而只有一片蒼白。

       〈知更〉出奇之處,是歌曲中的「我」如此淡然地看待這些不能開花結果的感情,不單指向錯愛或不對的時機愛上別人,而且更有「你或者會裝作糊塗」這種情況發生,就是明明可以相愛,卻不同原因,沒有更進一步。而〈姊妹〉的「我」即使對愛情有所猶豫,其實只是害怕錯愛別人(卻怕我愛得轟烈 沒信心可以渡過),一心還是追求「沒有拍錯的婚紗照」,意即找對了終生對象。這跟〈知更〉「卻笑懂得太遲了」之無奈的覺悟,心態是兩種極端。

       我們不知道〈知更〉的「我」是否已經斷絕一切煩惱,才有「悟得大道」的境界而說出這些話。但在林夕個人經歷中﹝6﹞,不難發現他的確可以充當「智慧老人」,再將之代入其中。歌曲的「我」不斷將愛情的道理娓娓道來,即使我們沒法推測這人的過去,相信他在情路上富有經驗的人,不然也不會寫上「但今天到你心火滅了」這句話,因為愛欲已息,一切事情會看得透徹。

       總括而言,〈姊妹〉與〈知更〉皆出自林夕手筆,不過結合他和楊千嬅的關係觀察,可以發現他對楊千嬅的態度既有熱烈的祝願和盼望,同時也有智者般的思考和分折,確是只有密友的交往在對話中包含兩種面貌。


       附︰《姊妹》與《知更》比較表
姊妹

知更
胡亂愛人,總是受傷
與以前的「你」可謂同病相憐


聽「你」傾訴,並對故事加以評論
從前在崎嶇的情路上
但現在修成正果,快要結婚

對方(你)
起初對愛熱情,然後變為冷淡
有人對我好,給我幸福
希望「你」能給「我」關於愛的秘訣

我的希望
渴望像「你」,有美好的結局
我的情感
不明顯
(「我」在道破一切)
(知道很多道理)



﹝1﹞萬紫千嬅十年一晚夜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njQWWxEck4/  〉5分18秒
﹝2﹞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音樂傳奇》似是故人來.林夕〈http://xiyou.cntv.cn/v-c4bb8d3c-010e-11e1-89a1-001e0bd5b3ca.html 〉6分50秒
﹝3﹞同註1,5分36秒
﹝4﹞同註2,3分13秒
﹝5﹞楊千嬅於2009年與丁子高結婚
﹝6﹞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422 〉提到林夕於1998年失戀後,專注以佛學入詞。而佛教假定人生的困擾來自「無明」,使人煩惱、痴迷在某事物上。唯有去除「無明」,才會擺脫世間的煩惱。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貪瞋癡的寓言故事〈獨角獸〉



作者:黃芷琪

  因葵受陳秋霞邀請為其所作歌曲填詞 ,﹝1﹞成品〈獨角獸〉收錄在黃家強2007年專輯《她他》中。《她他》的主題是「涵蓋人與人之間奇妙複雜的感情」﹝2﹞ 陳秋霞最初的本意是以獨角獸寫人類貪婪醜惡。獨角獸是西方神話生物,有不少傳說,如:牠的角能解百毒,血液能起死回生、獨角獸不喜人群,只願親近處女。中世紀時歐洲人堅信獨角獸是真正存在的稀有生物,一直有搜捕獨角獸的活動 。﹝3﹞詞人以此為基礎寫成寓言式意味的〈獨角獸〉。

  歌曲的可分為兩部份,由陳秋霞擔任「仙女」旁白的首、尾兩段 ,﹝4﹞及黃家強負責演繹的故事正文。首段:「一剎間 一個遠古故事/貪到瞋 瞋到癡的故事」對於整首歌起著序幕作用。「剎間」與「遠古」對立盾的並列,一為故事帶來神秘感,也揭示了「貪」是人類歷史中永恆的母題。詞人並未把〈獨角獸〉停留僅書寫「貪」的階段。他開宗明義的宣告這是「貪到瞋 瞋到癡的故事」貪、瞋、癡是佛教用語。貪即不知足;瞋是怨恨、不滿;癡指沒有智慧,顛倒是非 。﹝5﹞詞人兩次提及「故事」,強調歌詞的虛構性,同時為尾段埋下伏線。

  歌詞的獨角獸是「巨型獨角獸」不是一般獨角獸,因而賦予了牠「前人未見」的獨特性;「插手」一詞帶有貶義,是人對本不應該騷擾的獨角獸作出犯禁的行為。巨型獨角獸既不是一般的獨角獸,其神奇的力量也是存疑,可能只是「叢林怪物」,卻因人類一廂情願而有「聖物」的價值。人類建基於自身的想象對獨角獸產生的貪慾,顯示貪念的荒謬。

  寓言中的獨角獸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牠不害人,也沒有被傷害的危機意識。只要糧食足夠,便能「避世過日」。這種美好日子在「神明」沒有向人告密獨角獸所在的情況下應能保持。但詞人卻問到「生死線可否去左右」。懷疑源於詞人認為人的貪念非神明所能控制,「神明」可引申為宗教。人沒有因神明不相助而放棄,反而充滿狩獵的野心和打算,更表現貪欲的難以控制。

  獨角獸作為人類的貪對象,不僅因獨角獸本身擁有的價值,更是由於成為人類望的投射:「勇悍的拼命去追捕/富有的卻願作寵物」勇悍的人以追捕狩獵神獸為其勇猛的表現,富有的人眼中牠的價值在於其珍稀,馴養作寵物顯出自己與別不同,都不是出於對獨角獸本身的需求。

  貪婪不只威脅獵物,更會犧牲無辜的人:傳說獵人利用處女吸引獨角獸,在牠失去警戒時狩獵,盛怒的獨角獸會殺死出賣牠的少女 。﹝6﹞詞人以滿月、幽香、從深山走來營造安靜的氣氛。接著隨節奏直轉至「兇狠的人 蜂擁一群/用最大武力圍毆 死傷已劇增」動態的視覺描寫呈現獵人們瘋狂。獵人在角逐中「毀了肉身」最終兩敗俱傷。人的兇狠與互相之間的殘殺,是因貪慾所衍生的憤怒不滿,回應序中提及的「瞋」。兩句「看…」是詞人與大眾直接對話,逼迫聽眾面對人因貪而生瞋,卻也因此令獨角獸毀滅的惡果。這種說教意味濃厚的寫法,使歌詞帶有寓言式故事的意味。

  第七段寫人類「絕去獨角獸」後到處惹禍。單看「誰人做過聖物/誰人做過怪物/誰人做過證物」難以理解。但從「造藉口」可知三件事應是負面,因此要以借口掩蓋。「聖物」與「怪物」在上文曾用作指稱獨角獸,把人與聖物、怪物連結,可能是暗示人把對待獨角獸的方法施加於人身上。而人在經歷過去傷害與被傷害後,成為見證人類貪念的「證物」。而對自身的所作所為「日造夜造藉口」顯不出人類並沒因捕殺獨角獸而吸收教訓,反而顛倒是非以藉口為自己辯解,即為「癡」。

  回到旁白部份。詞人向大家揭曉「講你知 一個你的故事」原來首段所指的故事實際並不虛構,詞人寫的是人性真實一面。詞中並沒有清楚指出「你」在故事中的角色,無論套入獵人、或獨角獸的角度都可以成立。加上人的貪念要成立,要有對象,故此人有時是獵人,有時是獨角獸,也是可理解的。而受害者與加害者兩方面都顧全的寫作,似乎也更能呼應專輯「代表整個人類」的主題。

  因葵以狩獵獨角獸的故事貫穿全首歌,多角度描寫貪婪:因想像而起貪念的荒謬,貪念的不受控;及貪、瞋、癡的三個層次。因葵自樂隊時代已擅長描寫反面情節以控訴荒謬世間 ,﹝7﹞然而詞人這種作品卻隨著樂隊文化在港式微而日漸少有。2007年的〈獨角獸〉也許可看成是因葵在近年來的難得之作。



﹝1﹞金牌大風:<陳秋霞手稿-獨角獸>,2014年4月9日瀏覽。
http://www.goldtyphoon.com/pop/chelxia/p3_3.htm
﹝2﹞搜狐:〈黃家強:不做鹹魚做鯨魚 山東作客力推國語專輯〉,201449日瀏覽。
http://music.yule.sohu.com/20070810/n251518425.shtml
﹝3﹞互動百科:<獨角獸的神話、歷史與現實>,2014年4月3日瀏覽。
http://w.baike.com/19316a7f85ac4f418075fabfd73adda5.html
﹝4﹞金牌大風:<陳秋霞手稿-獨角獸>,2014年4月9日瀏覽。
http://www.goldtyphoon.com/pop/chelxia/p3_3.htm陳秋霞在文中表示自己是「快五十歲的仙女」
﹝5﹞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的掃除貪瞋癡三毒〉,2014年5月1日瀏覽。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2/532_15.html
﹝6﹞互動百科:<獨角獸的神話、歷史與現實>,2014年4月9日瀏覽。
http://w.baike.com/19316a7f85ac4f418075fabfd73adda5.html
﹝7﹞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王90年代中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頁224




參考資料:

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王90年代中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搜狐:〈黃家強:不做鹹魚做鯨魚 山東作客力推國語專輯〉,http://music.yule.sohu.com/20070810/n251518425.shtml,2014年4月3日瀏覽。
金牌大風:<陳秋霞手稿-獨角獸>,http://www.goldtyphoon.com/pop/chelxia/p3_3.htm,2014年4月9日瀏覽。
互動百科:<獨角獸的神話、歷史與現實>,http://w.baike.com/19316a7f85ac4f418075fabfd73adda5.html,2014年4月3日瀏覽。
有線寬頻:〈拉近文化 - 打BAND歲月 4 :中文歌曲的樂隊年代 (一)〉,
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的掃除貪瞋癡三毒〉,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2/532_15.html2014年5月1日瀏覽。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看盧國沾〈螳螂與我〉如何表現反戰題材


填詞:盧國沾

毀了村莊 我只有遠走他方
燒了田園 我最終祇有流亡
萬裡飢荒 不足養一隻螳螂
千裡烽煙 牠祇有跟我逃亡

一隻孤舟 正奔向暮色東方
舟裡人群 淚眼中充滿徬徨
無數哭聲 祇因有悲憤難藏
只有螳螂 不響半聲向後望

回頭望望 恨我未提防
人寄居異地 就視作家邦
人簷下寄客 終也倚身門旁

大門內外 滿是豺狼
我隻身獨力 沒法抵擋
螳螂欲奮臂 終也轉身逃亡
風裡黑海 哪裡是岸
痛苦絕望 聚滿小艙
螳螂突遠跳 轉瞬不知行藏


作者:陳藹琪

       盧國沾乃香港著名詞人,有「詞壇聖手」之譽,筆下題材多元化,以武俠稱著。詞人致力宣傳非情歌運動,創作多樣題材,如:反戰,力圖一改詞壇中愛情歌曲氾濫的情況。其中〈螳螂與我〉便是詞人於1983年運動中首部作品,以越南難民來港為題材,寫人民的淒慘無奈。此曲收錄於麥潔文第二張專輯《萊茵河之戀》。



       詞人以反戰為基調,從三方面寫人民的心理與失根,點出烽火中平民的無力感。首先,借螳螂點出牠是難民的理想化身。「我」是身處戰火中的現實自我;「螳螂」則表現難民心底理想的想法。見及詞中螳螂與人的關係密切,牠所表現的核心是人民絕望的精神狀態。牠「不響半聲向後望」,這回首之態帶有思鄉的意味,其中以「遠跳」、「逃亡」及「流亡」好覓得容身處,發現這螳螂被賦予了難民的民族意識。推測詞人有此寫法是想區分難民的實際情況與理想奢盼,以比較其落差。雖然詞中的「我」看似適應力強,短居異地便「就視作家邦」,面對困境都「隻身獨力」抵抗之。然而難民唯一能做的只是盡力抵抗,好獲得生存空間。然而,難民的深層精神裡卻是顯得無助絕望。牠預示了難民未來的去向「突遠跳/轉瞬不知行藏」,像預言書般到處流離失所的難民只能不斷遷移住處,見螳螂映射了難民的深層精神想法。屬精神象徵的螳螂本是一種適應力較強的昆蟲,受侵犯時皆作戰鬥之態奮勇抵抗。卻見詞中的螳螂只是「欲奮臂/終也轉身逃亡」。「欲」一字點出難民想全力對抗這時代洪流,心有餘卻力不足,便知是不可能。螳螂失去了既有的戰鬥格,只因徹底絕望,最終唯有選擇逃亡,乃是對國家的絕望,不再寄予希望。

       借人民盼扭轉局勢不果,把絕望感推至極端,道出對家鄉的糾結感。雖然環境非如人願,但難民曾存希望,如:「只有遠走」、「只有流亡」,點出難民只是為了生存才被迫選擇離開,此非其願。從人民離開家鄉的神色所見,「孤舟正奔向暮色東方」、「只有螳螂在船上往家園望」,即使難民身往異地去,螳螂竟回首後望,指向人民心底仍希望有朝能歸故土,帶有依依不捨之情,人、地非完全割裂。即使人們身居安全之地,「大門內外/滿是豺狼」,這豺狼不止是侵略着,門內的豺狼是人民內心的惶恐、不安穩,更是人心絕望的主因。固有的故鄉之情也無法彌補這襲來的痛感,終使難民們無法抵抗而完全放棄,一如螳螂逃走的行徑。詞人把人民期盼的心情轉化至絕望,民族情感的失落帶到絕處,加強了當中的糾結。鄉愁的破落比毀了家園更可怕,從而道出戰爭的可怕。詞人沒有以「對國家失望」、「對家鄉失望」這些直白方式帶出訊息,而是加強詞作的畫面感,使氛圍的營造更有層次,突出那份想愛卻恨的糾纏意。

       詞作以環境點出難民失根的心理狀態,多角度寫平民的徬徨。詞人借破落故鄉與航船作鋪墊之。盧國沾先於開首寫固有的「村莊」、「田園」都被毀了,所言之「故鄉」是人們的歸處,他們失去的不止是屋子的實體,而是家園的根本。「萬里飢荒」、「千里烽煙」補充了實地狀況是無可挽救的劣境。又從航船處寫難民心裡不靠邊的漂泊情況,其中「風裡黑海/哪裡是岸」、「痛苦絕望/聚滿小艙」,空間所填滿的都是一片寂靜、黑暗。難民在船中搖櫓般往一個未知的岸邊去,落腳之時又遙遙無期。當中的失焦與迷失猶如航船失方向,求救無門,亦無法自救,所表現的正是飄零的狀態。雖然難民獲得新住處,然而這只是表面之態,從畫中人看來,他「人簷下寄客/終也倚身門旁」,從來沒有把自己置於屋內,視己為一份子,明顯是落魄之感。

       盧國沾沒有於槍戰、死亡等主題沾筆,而是側寫人民失根的飄零感,加強了在世人的悲涼。從以上的三個層次發揮,描繪那滄桑的氛圍,道出人民曾予以盼望至完全絕望。雖然非情歌運動未有在詞壇掀起改革,〈螳螂與我〉卻以另類主題與筆法取勝,打破固有框架道反戰意識。



參考資料:

黃志華:《香港詞人詞話》,香港:三聯書店,2003。
盧國沾:《歌詞的背後(炫外之音)》,香港:坤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1》,香港:亮光文化,2011。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