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林若寧〈撈月亮的人〉── 未能撈獲的冬夜湖水


填詞:林若寧

淚光裝飾夜晚 路燈點綴感嘆
列車之上看彼此失散
你面孔  早已刻進代官山

夜色即將逝去 月色握在手裡
幸福關係也因此握碎
你掠影 只有鋪滿湖水裡

月半彎 淡如逝水一般映照你下落  
狹路短 走過璀璨情境漸漸微薄  
讓背影 盪游湖水深處擁抱我月光  
歲月短 遺下一片弱質纖纖愉快感覺

霧色安撫月缺 大街依舊積雪
甚麼心事也許不必說
繼續等 等某一個人開脫

月半彎 淡如逝水一般映照你下落  
狹路短 走過璀璨情境漸漸微薄  
讓背影 盪游湖水深處擁抱我月光  
歲月短 遺下一片弱質纖纖愉快感覺

月半彎 淡如逝水一般映照我願望
你樣子 反照優美湖水未及撈獲
下輩子 順從回憶牽引走進老地方
你是否 同樣身處月色之中像我飄泊

作者:鄭澄昕

        〈撈月亮的人〉由林若寧填詞,楊千嬅主唱,收錄於2008年9月26日發行大碟《Wonder Miriam》。﹝1﹞網上對〈撈月亮的人〉的評價不俗,比如網站《又是出走的時候》認為歌名深具意思,「撈月亮的人,想要的,是可望卻不可即的事物;做的,是明知道是徒勞無功的行為」,﹝2﹞歌名已奠下全詩哀愁的基調。



        傳媒人何基佑明言〈撈月亮的人〉「淒美,繪型繪色,字字有物」,﹝3﹞認為歌詞具有鮮明的畫面感,有助情感代入,這能見於林若寧的創作風格。

        據林若寧本人說法,他創造歌詞時,每每重視畫面描繪,認為「『場景』或『外景』令人更易有共鳴感」,坦言自己很喜歡寫畫面。﹝4﹞〈撈月亮的人〉是他填詞給楊千嬅的歌曲,他亦言「楊千嬅的歌有很多場景出現」,﹝5﹞觀乎全詞內容,一如網絡評價所言,深具畫面感,有助情感表達。

        誠然,〈撈月亮的人〉的歌名本身已是一個畫面。傳統文學意象常以月亮表達追憶之情,此詞的獨特則是重點描繪人的動作。當水色映照心中記掛的人事時,自己不禁伸手到湖面。可是,水紋隨之動蕩不已,珍貴的人事被打成碎沫,回憶早成過去,今不如昔。但自己還是不禁著迷於動盪的水影,思慕心中的人事,充滿無可奈何的淒楚。

        歌詞第一節首句「淚光裝飾夜晚 路燈點綴感嘆」已見冷然的情調。林若寧以悲哀的「淚光」來「裝飾夜晚」,以寂寥的「路燈」來「點綴感嘆」,實是更添淒美。「路燈」本來無情,也仿似與「我」的哀情所動容,予以無限嘆息,開首即構成一幅情景交融的動人畫面。

        或許林若寧考慮到林夕填詞給楊千嬅的歌曲如〈再見二丁目〉、〈如果東京不快樂〉均是遊歷日本,後句「列車之上看彼此失散」表達「我」於日本乘搭列車遊歷畫面,重臨「我」與「你」充滿回憶的老地方。「你面孔  早已刻進代官山」,代官山隱蔽寧靜,﹝6﹞「刻進」不但表示靜寥的代官山充滿著「你」的神色氣味、行蹤影跡,更是表達「你」已離「我」而去,「我」難以再次擁有「你」的事實,「刻進」一詞暗示我倆本是不該親密,雖然「我」深知彼此關係難復,但又不可割捨對「你」的思戀,用詞細膩著眼。

        接續第二節「夜色即將逝去」,時間推移,畫面訴說「我」來到湖邊,當「我」望向湖上思念極深的「你」的「實體」時,情緒激動難伏,生怕「你」會隨月色逝去,猛然「握在手裡」。可是,自己伸手把湖水緊握的動作,使到水面波紋起伏不平,「你」的「實體」被「我」狠狠「握碎」,身影如水紋隨意推散。亦因如此,我倆的「幸福關係也因此握碎」,妄想的重逢已成幻影。「你」的「實體」變為虛無的「掠影」,「只有鋪滿湖水裡」,飄散於泛泛的湖面,不復完整。「你樣子 反照優美湖水未及撈獲」,「我」只能追憶過去、回首昔日來擁有「你」。

        從「月色握在手裡」的實質形態破碎到「幸福關係也因此握碎」的感性情感斷裂,可見以文字手法表達電影畫面的細緻感,短短三行,飽含豐富的畫面、情感轉化,能見我倆本不能相容的欷歔之情。
        副歌部份也延伸此情感,甚至深化我倆難再重逢的情緒。「月半彎 淡如逝水一般映照你下落」,表示自「我」握碎關係後,「你」的蹤影如彎月模糊不明,甚至具流逝之象。「淡如逝水一般映照我願望」,「我」好像難以實現與你重逢的「願望」。「讓背影 盪游湖水深處擁抱我月光」,以「盪游」形容「你」虛無的水影,增添「我」不可重獲「你」的愁緒。「歲月短 遺下一片弱質纖纖愉快感覺」,以弱質纖纖形容愉快的不堪一擊,﹝7﹞為悲涼的冬夜再添數分淒美。因此,「我」只好期盼來世「你」回到「老地方」代官山,猜想「你」是否如「我」般飄泊流離,以「我」迷失於寂靜無人的夜色畫面為結,為聽者留下更多想像空間。

       〈撈月亮的人〉的歌詞內容是林若寧重視畫面的表現,其曲名、歌詞盡現哀傷動人的情調,配上小調的歌曲旋律,展現人在月夜冬景,祈求能撈起水中之月的淒楚。


﹝1﹞〈Wonder Miriam〉,《維基百科》,2014年4月18日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Wonder_Miriam
﹝2﹞流行音樂:〈Tag:撈月亮的人〉,《十年,十首歌──2008年》,2014年2月18日瀏覽,http://blog.deepmist.net/archives/tag/%E6%92%88%E6%9C%88%E4%BA%AE%E7%9A%84%E4%BA%BA
﹝3﹞何基佑,《Twitter》,2014年2月18日瀏覽,〈https://twitter.com/hokeeyau/status/45886636151676928〉。
﹝4﹞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頁286。
﹝5﹞同上註。
﹝6﹞代官山町〉,《維基百科》,2014年2月25日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A3%E5%AE%98%E5%B1%B1%E7%94%BA〉。
﹝7﹞維谷:〈楊千嬅《Wonder Miriam》詞件擇談2:《撈月亮的人》〉,《維谷的博客》,2014年2月25日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0f5390100b6ay.html〉。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1992年香港的時代曲-〈新聞報導〉


填詞:林振強

北面在運動下面又談判
日後有超支債務
西面在賣地內面在投訴
面面也衝擊腦部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中段是暴力上段是情殺
下段有兇手拒捕
左段是虐待右段是行劫
段段有黑色句號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我憤怒 我那腦部倒插著刺刀
不想知 偏偏知道
我已倦我已倦
我要做枯草
完全無知更好

(喃嘸 喃嘸 喃嘸阿彌陀佛.....)
公路又下陷後路未尋到
內陸有偷車線路
荒謬是大地 路路沒懷抱
路路也不知去路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我憤怒 我那腦部倒插著刺刀
不想知 偏偏知道
我已倦我已倦
我要做枯草
完全無知更好
啊......啊......
(喃嘸 喃嘸 喃嘸阿彌陀佛.....)

作者:黃樂峰

        由林振強填詞的〈新聞報導〉,收錄於羅大佑1992年發佈的專輯《首都》 。羅大佑熱衷政治,九十年代製作了大量國家寓喻式的作品。﹝1﹞例如1991年推出的〈皇后大道東〉就以香港回歸問題作焦點 ,﹝2﹞《首都》專輯亦富含政治意味。羅大佑談及創作《首都》,認為每個城市也有獨特長處,在某領域內各自成為「首都」,應互相取長補短。﹝3﹞至於專輯內的〈新聞報導〉,正是對香港這一「首都」時代面貌的寫照。


        〈新聞報導〉首段,已見歌詞對政治的指涉。「北面在運動」指出中國大陸正歷經的變動,可能暗指中方對回歸的討論、改革開方等。「下面又談判/日後有超支債務」則與香港建機場有關。1992年3月,港府未與中方磋商,提出新機場方案,遭中方遣責 。﹝4﹞ 機場成本高昂,更可能導致追加投資甚或負債的情況,中英就此多次展開談判。至於「西面在賣地/內面在投訴」,有跡可尋的部份少,難以準確推斷,但較有機會是指中英土地委員會調整批地計劃,以預備擴建九廣鐵路紅磡貨物集散場之用 。﹝5﹞ 綜合來看,歌詞第一段較多牽涉香港與中、英之間的政治事件,以及本土的重大新聞。

        歌詞第二段,新聞範圍由政治轉向社會民生,視野聚焦至香港境內。當中「暴力」「情殺」「兇手拒捕」「行劫」等案件,都是從新聞報導可以得知的消息。這些負面消息,充斥報導的「上」、「中」、「下」段,可見1992年香港本土社會局面亦毫不平靜。「黑色句號」是對負面新聞報導的總結,但除了消息本身外,也反映香港市民在此等消息下的沉重心情。先是首段受各方重大新聞事件「衝擊腦部」,此時又不斷接受「黑色」的負面新聞。詞人用歌詞記錄大量時事,密集地將事件鋪陳而出,也形造出仿如新聞報導的效果。這讓歌曲儼然是則新聞報導,正一件接一件地將條目式的事實傳遞到聽者耳中,讓人感到市民備受壓抑的情緒。

        歌詞第三段,詞人更直白地寫出「我」面對新聞報導中事件的反應。「我」從起先的「憤怒」,逐漸感到「倦」,直到最後已不想再聽到,期望「完全無知更好」。而新聞報導對於「我」而言就有如「刺刀」,無視「不想知」的意願強制插進腦部,是尖銳且帶傷害性的。這段歌詞的意象,點出香港人在動蕩不穩的時局中,實無力主動作出改變。不論是國際上的政治,還是社會上的暴力、犯案,市民都屬被動的一方,形如在電視前觀看新聞報導般,只可單方面地被逼接受。林振強在〈美女與新聞,邊樣好聞?〉中,就曾反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了解那些「知與不知都毫無分別」的資訊。他又指出若只是普通市民,新聞其實不重要,因為了解新聞後「想不到有什麼可做」。﹝6﹞  這也可算是對普遍市民狀況的補充。

        直至歌詞末段,句式雖與一、二段相似,但含意已大為不同。「公路下陷」固然可有實指,但結合「後路未尋到」句,會發現詞人是想表達前路不通、後無退路的境況。「內陸有偷車線路」更成為強烈對比,反映即使不法勾當亦有可憑依的路線,港人卻「路路沒懷抱」的荒謬。「路路也不知去路」詮釋了香港人面對混亂時局,又處於中、英政治磨擦之間,不知未來路向的無助心情。林振強曾在填詞《創世紀》時,發覺「歌詞裏盡是描述……像記者報道娛樂新聞那樣」 。﹝7﹞ 有趣的是,〈新聞報導〉卻與新聞報導極為相似,連曲中的「我」也仿佛成了報導中的一員,被歌曲「報導」著。聽者除了像收看新聞報導般,看著他「腦部倒插刺刀」、聽著他「路路也不知去路」的呼聲外,無法施以任何幫助。

        總括而言,〈新聞報導〉可說是1992年香港社會的寫照。政治大事頻生,社會秩序紛亂,香港人每天接收的新聞報導大都是負面的。此也側寫了九十年代初,港人處於中英角力之間的處境, ﹝8﹞ 及對回歸將臨的擔心。而〈新聞報導〉用「我」「為何還要呆看新聞報導」的問題作為主軸,帶出市民除了呆看新聞外,實難以改變局面,也暗示了市民自身也是被新聞所報導的一群。


﹝1﹞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7),頁157
﹝2﹞ 黃志華:〈皇后大道中的「老」羅大佑〉,《黃志華的博客》,2014523日瀏覽,〈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76184.html
﹝3﹞音樂工廠:〈羅大佑談首都〉,《追夢羅大佑》2014523日瀏覽,〈http://www.lotayu.org/2012/01/blog-post_3753.html
﹝4﹞袁求實《香港回歸大事記》(香港:三聯書店,1997),頁111-112
﹝5﹞同上,頁116
﹝6﹞ Gilbert Yuen:〈美女與新聞,邊樣好聞?〉,《林振強作品集》,2014523日瀏覽,〈http://hihigilbert-book.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3397.html
﹝7﹞黃志華《香港詞人詞話》(香港:三聯書店,2003),頁171
﹝8﹞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2009),頁181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笑看〈最後派對〉


填詞:林若寧

教友戰友老友女友說個笑話說再見
喊了痛了醉了說了再見讓往事如煙
來瞻仰樂觀的臉 回憶裡蔓延
歡送會 有我的笑面

我最愛美到了最尾燕尾服也是最美
到這葬禮似去派對拍照代替紀念碑
人間偶遇中嬉戲 留低缺陷美
期望你 懷念我 童言無忌

活得精彩結尾切勿流眼淚
來讓我詩歌班裡悄然沉睡這是自然程序
開心的派對 散後無法聚
我於燭光裡 祝福一句句 都心滿意足
若一天你活得很累 紀念我過去 為人如此風趣

笑我讚我怪我愛我要答謝世上每個
跳過跌過試過錯過更唱活歲月如歌
浮光裡活出真我 人不算白過
原諒我 遺下你 提前離座

活得精彩結尾切勿流眼淚
來讓我詩歌班裡悄然沉睡這是自然程序
開心的派對 散後無法聚
我於燭光裡 祝福一句句 都心滿意足
若一天你活得很累 紀念我過去 為人如此風趣 風趣

活得精彩結尾切勿流眼淚
來讓我詩歌班裡悄然沉睡這是自然程序
開心的派對 散後無法聚 放我於心裡
新的工作裡 一追再去追
未開出最後的花蕊 你別要氣餒
何妨留戀一歲 多一歲 一歲

作者:甘璟諭

         死亡一直也是中國人較忌諱談及的事情,而〈最後派對〉的主題就是如何歡容面對身邊人的葬禮。其實踏入詞壇初期的林若寧已積極議論社會,而他的作品亦涉及不同層面的社會題材,包括為打工仔抱不平的〈展翅計劃〉(2002)等。

           在網誌文章〈陳奕迅關於死亡的歌〉和〈活著,多好的最後派對〉中都提及〈活著多好〉和〈最後派對〉都是去世的先人勉勵在生的親友要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亦有論壇的文章認為〈最後派對〉是〈活著多好〉的延伸,進一步說明要如何樂觀地看待死亡。
         而〈最後派對〉是出自《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大碟中,其中的歌曲大部分都是寫人生及死亡的議題。故人希望在最後派對上,向人生中認識的每個人「說個笑話」,再「說再見」。由「教友戰友」到「女友」,關係無論是親或疏,都一一向他們道別;情感上亦由「喊了痛了」再到「醉了」,慢慢表達不捨的情感。然後願他們把往事都放下,如煙般消散掉。而當他們在葬禮上膽仰故人,他帶以微笑離開,但親友卻頓時回憶起和他的歡樂時光。因故人十分「愛美」,所以生命「到了最尾」也要穿「燕尾服」出席最後派對。
         故人希望來到「葬禮」的朋友,都「似去派對拍照」玩樂來代替紀念他已逝去。再寫出他和朋友在「人間偶遇」很快樂,即使留下遺憾,亦「期望」朋友們可以懷念他。之後詞人開始點題,懇請參與「派對」的人切勿流眼淚,因為故人「活得」十分「精彩」。然而,在《觸動‧陳奕迅》的音樂特輯中,陳奕迅亦表示:「『活得精彩結尾切勿流眼流』,即是叫人們不要哭。」因為「每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大家都要學習去面對接受這件事。」他以葬禮上有「詩歌班」唱歌的「自然程序」比喻人的生老病死,因他已「消然沉睡」。所以他希望親友們可以明白及接受。
         然而,他又再一次點明「開心的派對 散後無法聚」,指這次葬禮之後,他們沒法再聚頭,但故人「於燭光裡」收到每一句的祝福說話,就已「心滿意足」。同時,亦勉勵親友「若一天你活得很累 紀念我過去 為人如此風趣」,代表希望他們珍惜生命,因此可看出故人也是以樂觀心態看侍生命和死亡。
         在第二節歌詞中,故人逐一答謝曾「笑我讚我怪我」到「愛我」的每一個人;他把世上「跳過跌過試過錯過」的人生經歷都記下了,「更唱活歲月如歌」,這把故人的人生經歷層層推進。「浮光」代表掠過的影子和水面的光,一晃就消逝 ;﹝1﹞亦代表人生很快便會消逝,但故人卻能於這短暫的人生「活出真我」,亦「不算白過」。可惜的是要「遺下」親友,「提前」離開,以「座位」比喻人生。但亦再次勉勵親友「放我於心裡」便足夠,有「新的工作」應「一追再去追」,表示他們應努力為目標奮鬥。以「未開出最後的花蕊」比喻,暫時工作或人生上未有成果。其後更鼓勵他們「你別要氣餒」,「何妨留戀一歲 多一歲 一歲」,重複了三次「一歲」,強調即使只是「多一歲」也要珍惜。
         〈最後派對〉以「笑話」、「樂觀的臉」、「笑面」、「風趣」,全是正面快樂的字眼貫穿整首歌詞。從而帶出要以寬懷的心來面對親友的離開,以及人生只要活得精彩,離開也不必傷感的信息。而歌詞中,亦不時帶有節奏感的句子,把葬禮由肅穆的氣氛帶至其後高潮部分,作一個對比。例如:以「教友戰友老友女友說個笑話說再見」。他亦有言:「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寧願開一個派對。」 可見這正切合陳奕迅的想法。

         然而,林若寧就如為陳奕迅度身訂造這首歌,好像這是陳奕迅舉行的〈最後派對〉一樣。因為他的性格是樂觀和幽默「風趣」。然而他經常多說錯話,就如二零一一年,在《東成西就2011》電影發佈會上,陳奕迅被問及對於他拍此片的感受,他竟說:「拍王家衛的戲,跟拍劉鎮偉的戲最大分別,是你不知道王家衛拍什麼,拍劉鎮偉的戲就知道呢!」,可見「童言無忌」確是他的特點。加上,他愛穿「燕尾服」,他曾多次穿著燕尾服出席各大頒獎典禮。


﹝1﹞〈在線成語詞典〉,2014年2月28日瀏覽,〈http://chengyu.itlearner.com/cy3/3335.html〉。




參考資料:

朱耀輝、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在線成語詞典〉,2014年2月28日瀏覽,
黃家欣:〈Eric Kwok╳林若寧 人格分裂〉,《蘋果日報》,2014年2月28日瀏覽, 
黃偉文:〈香港有班填詞人〉,《東周刊》,2014年2月28日瀏覽, 
佚名:〈活著,多好的最後派對〉,《得個跑字》,2014年5月12日瀏覽,
《創作革命》,2014年5月15日瀏覽,
AlexBB:〈觸動。陳奕迅〉,《新浪網誌》,2014年5月15日瀏覽,
娛樂:〈陳奕迅踩王家衛不知拍什麼〉,《世華傳媒》,2014年5月15日瀏覽,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從〈年度之歌〉看潮流興替


填詞:黃偉文

曾經攀上的天梯 曾經擁抱的身體
曾經在乎一切 被突然摧毀 剎那比沙更細
良夜美景 沒原因出了軌
來讓我知 一切皆可放低
還是百載未逢的美麗
得到過 又猝逝 也有一種智慧

全年度有幾多首歌 給天天的播
給你最愉快的消磨
流行是一首窩心的歌
突然間說過就過

誰曾是你這一首歌 你記不清楚
我看著你離座
真高興給你愛護過
根本你不欠我什麼

曾經擁有的春季 曾經走過的谷底
人生是場興替 忽高也忽低 不輸氣勢

全年度有幾多首歌 給天天的播
給你最愉快的消磨
流行是一首窩心的歌
突然間說過就過

誰曾是你這一首歌 你記不清楚
我看著你離座
真高興給你愛護過
根本你不欠我什麼
誰曾是你這一首歌 你記不清楚
我看著你離座
很高興因你燦爛過
高峰過總會有下坡

回憶裝滿的抽屜 時光機裡的光輝
人生艷如花卉 但限時美麗 一覽始終無遺
回望昨天 劇場深不見底
還是有幾幕曾好好發揮
還願我懂下台的美藝
鞠躬了 就退位 起碼得到敬禮

誰又妄想一曲一世 讓人忠心到底

作者:鄭穎詩

  〈年度之歌〉由黃偉文填詞,收錄於2009年3月19日發行的謝安琪的大碟《Yelling》中,曾於3月13日,即她32歲生日當天派台,謝安琪接受2009年3月8日叱咤903節目《豁達人潮》訪問,說這首歌曲乃對應於2008年她所主唱的歌曲〈囍帖街〉,表達歌曲即使如何熱播,下一年都會被樂迷淡忘,並流行曲比喻人生興替。 


  最令我感慨的是歌詞的第四至七段。歌詞的第五段「全年度有幾多首歌,給天天的播,給你最愉快的消磨,流行是一首窩心的歌,突然間說過就過」當時大熱的流行曲,幾乎每天在電台、電腦、手機上熱播,重覆播放不知幾多回,為人們提供「最愉快的消磨」。然而,這些熱播的流行曲就像流行一樣,「突然間說過就過」,幾個月後便會被大家所忘記。又像網上的聊天軟件,小學時玩的ICQ,到了中學時便改為玩MSN,後來MSN的地位也漸漸地被FACEBOOK所取代,看著MSN上線的朋友們愈來愈少,自己也進入了FACEBOOK的世界。雖然殘酷,但又好像是必然的規律,同時也是社會科技發展迅速的表現。自從進入了智能手機的年代,手機的新機的速度也很快,基本上每一年便有一款新型號出現,如SAMSUNG手機的「GalaxyS」系列、「NOTE」系列。而手機的應用程式,曾經大熱的Candy Crush,經過了數過月後,熱潮也慢慢退下來了,人們又投入到JELLY SPLASH的熱潮。

  第六至七段「誰曾是你這一首歌,你記不清楚」人類都是一種很善忘的動物?抑或是人類貪心厭舊的本性?「誰曾是你這一首歌」我相信很多人都記不清楚。謝安琪曾說「每年都會有這一年的『年度之歌』,我去年的《囍帖街》也拿了很多獎,有很多人問我覺不覺得這首歌是我事業中最重要最喜歡的歌,但我只是認為有一些歌它們的命運很好,很受歡迎,很風光,但即便命運好的歌也只有一年的壽命。你問大家還記得07年的年度之歌是什麼,06年的年度之歌是什麼,沒有人記得了,很快也沒有人記得08年的年度之歌。但實際上有一些歌,從來沒有派台,只是藏在唱片中,很久之後還會有人記得,我常常在做音樂會的時候,有樂迷過來跟我說『你的×××歌我很喜歡,聽了很感動』,我覺得這樣最窩心。‥‥‥我其實是希望———我不需要『年度之歌』,但希望有很多『我最喜愛的歌』。」 她的說話,我也是認同的,的確我也不會記起2007的年度之歌是那一首。雖然流行曲過了一段時間便很容易被人所遺忘,但至少,在那麼一個時期,它的確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為人們所討論。而且我相信,多年後,我們偶爾地在YOUTUBE又或其他地方聽到這首曾經熱播的歌曲時,我們還是會會心微笑,回想起一首自己曾經那麼喜愛的歌曲。「我看著你離座,真高興給你愛護過,根本你不欠我什麼」「很高興因你燦爛過,高峰過總會有下坡」這亦反映了作為歌手的謝安琪對於音樂工作的心聲,即使人們忘記了她的年度之歌,但她也不會覺得他人虧欠了她什麼,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欣賞過她為我們所唱的歌。
  其實人生亦好像潮流的興替般,有起有跌。第八段的兩句「人生艷如花卉,但限時美麗」以及第四段「曾經擁有的春季,曾經走過的谷底。人生是場興替,忽高也忽低,不輸氣勢」,「春季」指高峰的時期,「谷底」指低沉的時期,既能指歌手在樂壇中的浮沉升降,也可指人一生的經歷、際遇。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歷代皇朝的興衰交替是必然,人生也好像歷史發展一樣,很難無時無刻都處於高位,總有低沉的時期,即使處於比較低沉的時期,我們都應該要有「氣勢」,要積極正面地面對,不要氣餒,要把握展現「美麗」的時機。就好像謝安琪2005年剛出道時,其歌曲亦非主流的情歌路線,而是在歌曲中加入社會元素,但當時的謝安琪仍未為人所關注。直至2008年才憑橫掃多個獎項的〈囍帖街〉崛起,為香港人所熟悉,其憑藉後的〈祝英台〉、〈年度之歌〉奠定其樂壇地位,更被視為「天后級」的女歌手。


參考資料:

〈年度之歌〉,《魔鏡歌詞網》,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mojim.com/twy104479x10x5.htm>。
〈謝安琪〉,《維基百科》,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C%9D%E5%AE%89%E7%90%AA>。
〈Yelling〉,《百度》,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baike.baidu.com/view/2098815.htm>。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以電影《龍的心》分析潘源良〈誰可相依〉


填詞:潘源良

童年時話過  一生到盡頭
也願意  拖着你的手
從來無後悔  不管笑或愁
也沒有  考慮分開走

情  從幼開始滲透
已令我  忘掉了自由
偏偏  沒法一起奮鬥
不通的心怎補救
相依可會永久

濃情仍似海風永不休
作別時矛盾的苦楚偏要受
試問誰人能夠相依過一生
即使將前途通通犧牲也肯

求能明白我  光陰再逝流
我共你  思念總不休
人隨潮浪去  不可以逗留
這份愛  一樣不肯走

昂然前去不必再傷心
遠或近原來亦不必追問
只要濃情同我相依過一生
孤單中仍然可找到你心
跟我極近

作者:徐肖琴

        〈誰可相依〉為1985年電影《龍的心》主題曲,榮獲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收錄於蘇芮1985年《蘇芮新曲+精選》專輯之中。以下會以《龍的心》的劇情分析〈誰可相依〉。



        〈誰可相依〉主要描述電影中阿達(成龍飾)與弱智兄長嘟嘟(洪金寶飾)的手足情。歌詞開首「童年時話過/一生到盡頭/也願意/拖你的手」中,「拖你的手」讓人聯想到電影中阿達牽兄長手的情境。在片的開初,兄長在餐廳闖禍自困雪房裡命危,阿達急忙前去搶救他,接鏡頭一轉,二人牽手從警局出來,此為第一個「拖手」的畫面。第二個「拖手」的畫面出現在片的中段,阿達為救被擄走的兄長,經一番打鬥後把劫匪殺死,最後被扣上手扣時仍牽兄長的手。到了片尾阿達刑滿出獄後和兄長重逢,鏡頭也再次突寫兩人牽手散步,並以此結束全劇。詞人捕捉到這個在劇中三次出現的「拖手」畫面,並以此為歌詞,既可表達帶領和照顧之意,又能與電影情節配合。「從來無後悔/不管笑或愁/也沒有/考慮分開走」這句指阿達自二十年前就與兄長相依為命,一直以照顧兄長為己任,從沒想過撇下兄長,由此顯出兄弟情之深。

        「情/從幼開始滲透/已令我/忘掉了自由/偏偏/沒法一起奮鬥/不通的心怎補救/相依可會永久」這節中,「自由」是指阿達的理想:當海員。「忘掉」不是真正的遺忘,而是指阿達為了兄長甘心犧牲自己的夢想,當一個警員,為的是能陪伴在兄長身邊照顧他。後半節歌詞的轉折,為描述阿達在一次憤然辭職後決定當海員,與兄長激烈爭執那一幕。其中「偏偏」、「怎補救」、「可會永久」充分表達出阿達的無力感,面對著理想和親情時的爭扎、徬徨。

        「濃情仍似海風永不休/作別時矛盾的苦楚偏要受/試問誰人能夠相依過一生/即使將前途通通犧牲也肯」這節指兄弟終於冰釋前嫌,以海風形容他們的情長存。但其後兄長被劫匪擄去,阿達因劫警方人質去救兄長,最後被判入獄,「矛盾的苦楚」是指一方面對救到兄長感到高興,但又因與兄長分離感到痛苦。後半節中「試問誰人能夠相依過一生」是指現實世界中即使如何互相依存,也不一定能相依到最後, ﹝1﹞就像阿達和兄長也要面對分離,詞人將主線由電影內推至現實生活中,讓人有進一步的反思。

        「求能明白我/光陰再逝流/我共你/思念總不休」這句指由於阿達被判入獄,不能親自照顧兄長,因此希望兄長能理解雖他倆不能相見,但仍會時刻想念對方。「人隨潮浪去/不可以逗留/這份愛/一樣不肯走」中,「人」是除兄長以外的人,可指愛侶或友人。「這份愛」指的是親情。這句指的是世上很多的人與情也會逝去,唯有親情才是最真實最為恆久。全節為描述阿達在獄中想念兄長的心情,顯出其情之深。

        「昂然前去不必再傷心/遠或近原來亦不必追問/只要濃情同我相依過一生/孤單中仍然可找到你心/跟我極近」首句是指最終阿達領會到親情最可貴,並靠著親情使自己的心得以堅定,前路縱使艱難也不必懼怕。「遠或近」指或是與兄長分離,或是在兄長身旁。「孤單中」可以指阿達在獄中,或引申到在以後的人生中。全節表達的是只要心中有情,縱使不能相依也無憾。

        有說法指〈誰可相依〉屬電影歌曲,為配合劇中情節而作,所寫的親情都是正面,詞人的發揮不大。﹝2﹞ 但從上述的歌詞分析可見,潘源良的〈誰可相依〉除與電影主題貼切, 將當中的兄弟情描繪得真摯動人外,亦將劇中人物面對親情與理想時的掙扎描繪得入木三分,使人感受到當中的親情有甜亦有苦。此外詞人不只把焦點局限在電影內容上,而是層層推進,帶出現實生活中「無論多麼想跟對方在一起,最終也可能事與願違」的思考 ,﹝3﹞最後亦道出「雖不能永遠相依,但情長存於心」的正面思想,使歌詞的情感和意境得以昇華 ,﹝4﹞既可獨立於電影又能配合作品。


﹝1﹞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頁91
﹝2﹞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 》(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179
﹝3﹞ 同註1
﹝4﹞ 搜狐娛樂:〈獨家策劃:港片百年之金像完全攻略—最佳歌曲〉, 〈http://yule.sohu.com/20090413/n263344561.shtml2014310日瀏覽。



參考資料: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 》,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
搜狐娛樂:〈獨家策劃:港片百年之金像完全攻略—最佳歌曲〉, 〈http://yule.sohu.com/20090413/n263344561.shtml〉2014310日瀏覽。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落花流水〉── 佛家最纏綿的細語




  〈落花流水〉是黃偉文寫給陳奕迅的歌詞,收錄於《Life Continues...》裡,於2006年2月17日正式發行。大眾一般認為〈落花流水〉是一首寄寓男女愛情的作品,流水是男主人公,落花是女主人公,認為作品是在告訴大家一個男女無法結合的無常故事。大家把〈落花流水〉解釋為平常的男女故事,大概是歌詞裡有不少曖昧的詞語,如「惜花」這個詞語更把大家引導到男女之情。細味〈落花流水〉,發現每段都在訴說一個個道理,一個個故事。這些故事與佛家的「輪迴轉生」、「緣起緣滅」、「漸悟」、「頓悟」有極大關係,可以在歌詞中找出一二。如果說〈落花流水〉是在說一個愛情故事,那一定是一個俗世未了的佛家弟子的心聲。

  〈落花流水〉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提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
生活 別過份地童話化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流水 在山谷下再次分岔
情感 漸化做淡然優雅
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
為何為天降的稀客 泛過一點 浪花

天下 並非只是有這朵花
不用 為故事下文牽掛
要是 彼此都有些 既定路程
學會灑脫 好嗎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

講分開 可否不再 用憾事的口吻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涯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

  歌詞甫一開始便帶有一種「輪迴轉生」的味道,詞人利用流水循環不息的自然現象,透過流水在上游流到下游過程,身心都被石頭沖刷洗淨了。「前身」是輪迴的開始點,「提壩」是人所面對的歷練。在不斷輪迴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一片又一片落花。如果以佛家的觀點來說,就是「緣起」了。



  歌詞第二段是在寫流水載著落花移動的過程,卻被詞用利用浪漫的寫法「擁著最愛歸家」表現出來。為什麼生活不要被過份童話化呢?這是詞人對前一句歌詞的自嘲,後面的歌詞「故事假使短過這五月落霞,沒有需要驚詫」就把第二段從出現不夠一秒的浪漫故事完全破壞。佛經上說,短短今生一面鏡,前世多少香火緣。 紅塵滾滾中的緣紛紜複雜,形形色色,沒有一種緣會是一個樣子。牽手是一種緣,回眸是一種緣,擦肩是一種緣, 同桌是一種緣,生命是一種緣, 親情是一種緣,友情是一種緣,愛情是一種緣, 鄉愁是一種緣,假如還有來生,來生也是一種緣。孜孜以求的緣,或許終其一生也得不到, 而你不曾期待的緣反而會在你淡泊寧靜中不期而至。流水與落花的相遇也是一種緣了,緣起緣滅,皆有定數,沒有需要驚詫。

  歌詞第三段緊接段二的「緣起緣滅」,寫的是一個領悟過程。詞人藉流水運載落花,到落花流到下游,流水蒸發成白雲解釋緣份。流水知道這個道理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輪迴轉生」後領略到的,因此「這趟旅行若算開心,亦是無負這一生」是佛家「漸悟」出來的道理。「淡淡交會過,各不留下印」,是人世必須經歷的事情。

  歌詞第四段是人生經歷了不少「劫」後,對世事開始看透了。歌詞中「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也是利用了佛家故事中「心如明鏡台」的經典佛語。「為何為天降的稀客,泛過一點浪花」一句是對自己修練不夠精純而產生的疑問。歌詞第五段是對第四段的一個回答,就如佛家中人的對答。「要是彼此都有些既定路程,學會灑脫好嗎」也就是透過對答漸悟出來的道理。

  歌詞第七段詞人寫出人生「無常」的議題。「無常」也是佛家用語:「一切事物是因緣所生,漸而敗壞,故曰無常。」

  第八段是佛家「頓悟」的表現。〈落花流手〉在副歌中曾以「淡淡交會過,各不留下印」領悟到人生無常的道理。詞人在結尾以「但是經歷過,最溫柔共震」總結全詞,是對人生的一個總結,好比佛家的成佛,終於結束輪迴。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時代未祝福——從〈酷兒〉看社會小眾


填詞:周耀輝

如果想做誰的寵兒 如果想做誰的天使
期望或老套 時代未祝福
方知世上存在某種愛 要夠酷
誠實就可以 要是誕生 唯有活一次

假如從此如孩子能無知
假如從此能並肩沿途充滿善意
神若有知 不應該將我制止

很想做誰的風兒 來陪誰迷路
很想做誰的花兒 來陪誰漸老
因此酷兒 必須擁抱
若果能遇到 記住明日會更好
我願陪著你擋今天的冷酷

或者生為城的孤兒
寧願追隨人的心意
直至我吻你 時代被顛覆
不想世上存在某種愛遺憾到
不認就可以
趁就快死去 快活一次

假如從此如孩子能無恥
假如從此能冒險 成全一個大志
神若有知 都應該給你作詩

很想做誰的風兒 來陪誰迷路
很想做誰的花兒 來陪誰漸老
因此酷兒 必須擁抱
若果能遇到 愛越難越要愛到
最後至少得到 名字叫酷

很想做誰的寵兒 從來難成熟
很想做誰的孤兒 尋求幸福 一起英勇
因此酷兒 必須擁抱
若果能遇到 記住明日會更好
我願陪著你擋今天的冷酷

作者:馮顥筠

       〈酷兒〉收錄於2008年出版的麥浚龍專輯《 Words Of Silence》,專輯顧名思義是表達「寧靜的聲音」,即是來自內心的呼喊。呼出內心的慾望,喊出社會不接受的聲音。〈酷兒〉整首歌詞不卑不亢地表達社會弱小的一群心中的渴望——得到時代的祝福,詞人周耀輝沒有激烈地與世俗對抗,而是鼓勵這群社會弱勢分子堅持自己信念,繼續努力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即使「生為城的孤兒」,也要「成全一個大志」,「尋求幸福一起英勇」。


       〈酷兒〉可從表面與深層的意義作解讀,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首表達與世俗不同的戀愛。「若果能遇到,愛越難越要愛到,最後至少得到名字叫酷」,按照字面的解釋,「酷」可理解為冷酷、與別不同、瀟灑等,這正是〈酷兒〉的第一層意義。有什麼愛情的關係會讓人覺得與別不同?大概是跟社會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有偏差,先不說性別問題,階級、年齡、國籍的差異所構成的愛情關係也會惹人非議。當中的原因是是社會規範,如果跟大部分人的期望有偏差,輕則投以歧視的眼光,竊竊地談論一番;重則加以打壓、攻擊,務求拆散這對情侶。所以,如果能承受社會的反對壓力,無懼世俗眼光,與愛人攜手愛下去,便會得到一個名字——「酷」。

       自〈雌雄同體〉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最佳另類歌曲獎後,麥浚龍與周耀輝即成為「另類」的標誌。此曲也延續了〈忘記他是她〉以來,詞人對於性別的敏感,而〈酷兒〉亦反映出詞人對性別定型問題的反思與鼓勵性小眾。﹝1﹞ 周耀輝曾表示如果過份偏重某一類型題材的歌曲,這同時會反映出社會同樣是不平衡,所以他希望歌曲加入不同題材及元素。 ﹝2﹞詞人在〈酷兒〉中便帶出另類文化——酷兒文化,這是九十年代在西方興起,泛指身體和性慾不符合主流性別標準的小眾。 ﹝3﹞

       〈酷兒〉表達出酷兒比其他「常人」更需要勇氣,在社會規範下酷兒的戀愛會被視為「可恥」及不合常理。「假如從此如孩子能無恥,假如從此能冒險成全一個大志」,酷兒需要不理世俗眼光,做到所謂的無恥,而且有冒險的勇氣與毅力才可成全他們戀愛的大志。
當然,「大志」不只是應用於戀愛方面,更能應用於社會上採不同價值觀之上,這是〈酷兒〉的深層意義。

       與社會大眾採不同價值觀的人可稱之為小眾,「或者生為城的孤兒」,酷兒仿如置身孤島,小眾的意見往往會被大眾不接納、攻擊,猶如孤兒一樣,孤立無援。「很想做誰的風兒/來陪誰迷路/很想使誰的花兒/來陪誰漸老/因此酷兒必須擁抱」,若然這些小眾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必須擁抱」,互相陪伴、幫助。「若果能遇到/記住明日會更好/我願陪著你擋今天的冷酷」,如果真的遇到相同志向的小眾,則要抱著「明日會更好」的希望,陪著大家抵擋大眾對小眾的「冷酷」、不友善。

「假如從此如孩子能無知 / 假如從此能並肩沿途充滿善意 / 神若有知 不應該將我制止」
「假如從此如孩子能無恥 / 假如從此能冒險 成全一個大志 / 神若有知 都應該給你作詩」

以上兩句歌詞以「假如」作首,表達這群小眾不能像孩子一樣「無知」與「無恥」,而且說明社會對小眾不友善,若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做註定是「冒險」。如果「神」知道這群人的原意,應該會支持與鼓勵。由此推之,如果大眾對小眾的意見有足夠了解,便可能會減少不友善的態度。流行歌詞研究員梁偉詩曾在其網誌提到「反國民教育歌單」,﹝4﹞〈酷兒〉是其中一首,可見當時「反國教」的抗爭是一場冒險,成全大志。

       周耀輝的詞有著深層的諷刺效果,不會流為外露的謾罵式批判。﹝5﹞的確,在〈酷兒〉中沒有謾罵的語句,反而用一些假設的句子去諷刺大眾採不開放的態度,導致小眾需更有勇氣去實現大志,而且他鼓勵屬少數的一群不要放棄,「記住明日會天好」。


﹝1﹞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98。
﹝2﹞朱耀偉:《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1),頁265。
﹝3﹞卡維波:〈酷兒政治入門——什麼是酷兒?〉,《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頁32。
﹝4﹞華麗的戰爭:《詩珏失調》反國教專號之反國民教育大歌單(2012.09.12),〈http://leungjass.blogspot.hk/2012/09/20120912.html〉,2014年2月10日瀏覽。
﹝5﹞朱耀偉:《香港粵語歌詞研究II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110。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潘源良的〈葬月〉與小說《雪狼湖‧情種》


填詞:潘源良

給我依靠傾訴唯有身邊幾塊牆
 給我窺看天際唯有是零落破窗
 一堆空白思想 每天腦裡眼內藏
 廢棄了的青春 殘留在面上風霜

 當初一切歡笑全數變得很抽象
 他朝一切希冀全數就如是妄想
 身邊祇有孤單 誰人會經過心上
 寂寞盡情膨脹 卻似覺很應當

*月光 請聽我訴說寄望
 若果 這世界祇得這樣
 請准許將我心 在月夜下埋葬
 就此 拋棄這冷冷世上
 飛到星河新生方向
 擁抱明月 再哭笑一場

 應不應該忍痛忘卻最終的希望
 可不可以不再懷緬自由在那方
 束綁祇有束綁 如何破解也一樣
 無權無情無理 卻要我去擔當

Repeat *

 月光 請聽我訴說寄望
 若果 這世界祇得這樣
 請准許將我心 在月夜下埋葬

作者:郭家穎

        〈葬月〉是音樂劇《雪狼湖》第二幕的歌曲之一,音樂劇在1997年公演,同名小說《雪狼湖》在1998年正式由寶麗金唱片公司出版,〈葬月〉的內容是記述小說第六節〈情種〉的獄中故事。


「『不,因為擁有這副軀體。』
石頭指著胡狼的胸膛,『一切苦難,都由此而來。』」

        有人提出「葬月」應改成「月葬」,理由是歌詞中的「我」,根本不是埋葬月亮,而是在月夜下把自己的內心埋葬,故以「月葬」更為合適,然而,輔以小說內容,「葬月」亦有其意義包含其中。雖然人與月相距甚遠,但月是形而上的,是可看的實體,所謂葬月、把月亮掩埋,則有想把形體束縛捨棄的意味及象徵性。獄中的友人石頭曾對胡狼這樣說,有肉體有軀殼,就會伴隨痛苦,胡狼本身長期處於束縛狀態,住在公園獸籠,被關進拘留所,然後是四年牢獄生活,環境的拘束,「給我依靠傾訴唯有身邊幾塊牆/給我窺看天際唯有是零落破窗」,形體必然的衰老,「殘留在面上風霜」,是對於胡狼自由的限制,亦是他無法超越的部分,「這世界祇得這樣/請准許將我心/在月夜下埋葬/就此拋棄這冷冷世上/飛到星河新生方向/擁抱明月/再哭笑一場」,胡狼對於禁閉空間本來沒有特別感覺,而最後令他爆發成〈葬月〉歌詞中的激烈情感,是因為戀人寧靜雪。

「人都有一顆會漂移的心;這顆心,不會停在時間的河流上。」

        拋棄形體限制,可有兩個解讀,一是意志頹唐,甚至死亡傾向,一是轉而追求心靈解放,歌詞中呈現出較消極的面貌,小說的胡狼則傾向於解放心靈。在囚禁的最後半年間,寧靜雪已沒有再來信,胡狼認定是她等不及自己出獄,而另有歸宿,歌詞中「當初一切歡笑全數變得很抽象/他朝一切希冀全數就如是妄想」,他的歡笑和希冀就是寧靜雪,如今失落了,衍生出「身邊祇有孤單」、「寂寞盡情膨脹/卻似覺很應當」的感覺,雖然曾有「飛到星河新生方向」的呼告,但整體上對於即將告別的牢獄顯得十分冷淡,因為「束綁祇有束綁/如何破解也一樣」,而寂寞的膨脹也彷彿是應當的,對於世上的無權無情無理感到不能承受,那麼離開牢獄與否,對於胡狼來說也就沒有分別。

        月亮的陰晴圓缺,被古人視為月亮的死而復生,小說中的胡狼曾想自沉湖底,「孤獨地跟池底的沉澱物躺在一起」,就在滿月的夜晚,看到紅星花,改變了初衷。紅星花要在小盆生長,「盆子愈小,越能逼出花來」,一株紅星花尚能堅強如此,作為一個人也像沒有頹喪的理由,於是放棄輕生念頭,祈願寧靜雪能得到幸福。滿月象徵重生,胡狼在當下釋懷,比〈葬月〉的消極無奈,呈現一份積極,但再想一層,月的圓缺是周而復始的,今夜滿月也會再次缺失。

        「對於這頭屬於蠻荒野地的生物來說,一旦沒有鐵籠的保護而投身紛亂人世,自由,或許只是跟死亡等同的東西而已。」《雪狼湖‧心願碎片》

        小說中胡狼對赤猴的話,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總結下來,即使〈葬月〉表達的無奈孤單,與《雪狼湖‧情種》一節表達有所不同,但貫切了潘源良填詞的風格。無獨有偶,潘源良在1994年寫的〈望月〉也是關於狼和月,而當中亦有相似之處,〈望月〉「就算哭笑中豪情未了/終於都會消耗掉/讓我舉這杯再對月/就算這世情難料」,〈葬月〉「擁抱明月/再哭笑一場」「月光/請聽我訴說寄望/若果/這世界祇得這樣/請准許將我心/在月夜下埋葬」,〈葬月〉更像是〈望月〉的深化,由與月共飲,到埋葬內心於月下,就像一步步進入自我封閉的黑暗之中。


參考資料:

鍾偉民:《雪狼湖》,香港: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1。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雪狼湖國粵歌詞比較 - (十三) 葬月/問月:
潘源良〈望月〉歌詞分析
從修辭和旋律分析潘源良的《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