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題目:論粵語流行曲中香港本土意識的延續—以陳少琪〈時代廣場〉為例

作詞:陳少琪

靜望著鬧市的廣場
那銅像很想故鄉
舊日樹木靜聽風向
一轉眼 大廈直立到天上

純真的初戀 和某個戀上
幾多午夜場都拍掌
零用錢即使緊張 照樣流連美食廣場
對望已是多麼甜香

*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
渡過幾多煙花的晚上
曾走過 幾多燈飾美夢工場
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
同時道別偶像 忘記
幾多個夢想 一萬人歌唱
在今天可有誰在唱*

明天倘即將 和那個戀上
花車與巡遊都照相
來年一家幾口 假日同遊美食廣場
笑亦有淚勾起回想

REPEAT *

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
渡過幾多煙花的晚上
曾走過 幾多燈飾美夢工場
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
同時道別偶像 忘記
幾多個夢想 一萬人歌唱
在追憶深處仍在唱

作者:潘泳儀

      〈時代廣場〉由陳少琪填詞,收錄於李克勤在二零零六年發行的專輯《李克勤演奏廳 II》。﹝1﹞ 陳少琪為身兼填詞、作曲和唱片製作等身份,超過二十年的填詞生涯,作品超過三千首。﹝2﹞〈時代廣場〉以銅鑼灣景物配合香港人情感,寫出具有本土主義的歌詞。


      陳少琪曾在訪問提到:「想像為歌曲配以畫面……你就可以明白到歌詞中一切從小處著手的意境」﹝3﹞雖內容關於〈始終有你〉這歌,但亦可延伸至其個人創作歌詞意念,同時亦適合套用於〈時代廣場〉。由銅鑼灣出發,用「鬧市的廣場」代替時代廣場配以「大廈直立到天上」開始用動態景物營造畫面感。之後再以「銅像」和「舊日樹木」即是維多利亞公園內的銅像,比較靜態的景物作出對比,勾勒出銅鑼灣有熱鬧有安靜的方面,亦是暗指香港。歌詞再回到銅鑼灣鬧市中心,以「午夜場」代表利舞臺廣場前身利舞臺戲院,「美食廣場」則是仍存在於時代廣場中,新舊對比之下,以地區景物帶出獨有的香港集體回憶。

      香港集體回憶是大家一起經歷的歷史或文化事件。﹝4﹞而集體回憶可以說是源自五十、六十年代的土本主義的延續和轉化。六、七十年代香港大眾文化受本土主義影響,開始標榜香港特色,以粵語為主以香港為本位,﹝5﹞其中以粵語流行歌為代表之一。到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歌不再依附電視,開始成熟並且強調都市的生活。﹝6﹞加上八十年代回歸討論,粵語歌詞開始涉及家、國、情等題材,其中包括香港情。例如一九八二年永聲唱片公司的《香港城市組曲》,以香港空間為主題,有麥理浩徑和南丫島等。又如一九八一年香港電台舉辦的創作比賽優勝作品〈昨夜的渡輪上〉,以香港特有的渡輪寫出城市人的孤獨。這些歌都嘗試通過本土空間的建構,反思家國的問題。﹝7﹞同時,九七回歸後,家國問題消失,取代的就是與內地抗衡的本土意識,及其後與政府抗衡的集體回憶問題,亦反映在粵語流行歌詞之中。

      陳少琪生於七十年代,經歷香港回歸前後,而且一向對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他同樣亦受到本土主義的影響。回歸後因眾多搬遷、改建和拆卸舊建築,而衍生出香港集體回憶的問題,展現在〈時代廣場〉一曲中,歌詞以大量具有地區性的景物,如時代廣場和維多利亞公園的銅像,加上只有香港本地人才知的「午夜場」、「美食廣場」、「夢工場」等。其後再以香港人共同經歷的事件,如「煙花的晚上」、「同時道別偶像」、「一萬人歌唱」和「花車與巡遊」,分別是除夕倒數和舊日利舞臺演唱會的情景,勾起不少香港人回憶。

      另一方面,陳少琪在報導亦提及:「我比較擅長把人性的東西放在詞裡面,這是我的優勢。」﹝8﹞可見,陳少琪在填寫歌詞的時候,會把比較人性化如情感等,配合由小處著手的景物抒發。而這種特質在〈時代廣場〉中能夠以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情緒,結合銅鑼灣的景物充分表現出來。歌詞以「午夜場」和「美食廣場」結合「純真的初戀」,表現年輕情侶看場電影吃頓晚飯的約會情況,雖簡單但因「和某個戀上」的甜蜜,即使只是「對望已是多麼甜香」副歌部分以個人與銅鑼灣的回憶結合,「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和「同時道別偶像/忘記/幾多個夢想/一萬人歌唱/在今天可有誰在唱」都是在寫演唱會的盛況,如羅文和鄧麗君等巨星。其次,以「曾走過/幾多燈飾美夢工場/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寫出與朋友逛街的情況。最後,以節日的慶祝活動結合家庭回憶,「明天倘即將/和那個戀上/花車與巡遊都照相」寫情侶節日活動,到結婚成為父母後「來年一家幾口/假日同遊美食廣場」再回到這個地方。

      總結,陳少琪以香港人的身份和感受,寫下一系列有關集體回憶的歌詞,如同碟的〈公主太子〉和〈香港仔〉。這首歌通過時代廣場這個香港地標,結合大家共有的愛情、友情和親情回憶,寫出一幕幕「在追憶深處」「笑亦有淚」的香港人「回想」。



﹝1﹞ 魔鏡歌詞網(2014年5月20日瀏覽),〈http://mojim.com/tw100040x66.htm〉。
﹝2﹞〈陳少琪〉,《維基百科》,(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B0%91%E7%90%AA〉。
﹝3﹞〈始終有你〉,《奕隨筆》,(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hkmop5.wordpress.com/2007/04/01/p205/〉。
﹝4﹞林沛理:〈滿城說不清的集體回憶〉,《亞洲週刊》第21卷4期(2007年1月),頁42。
﹝5﹞謝均才主編:〈文化、身份與政治〉,《我們的地方 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59-360。
﹝6﹞ 陳冠中:〈影視帶動粵語歌起飛〉,《事後:本土文化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頁173-174。
﹝7﹞陳清僑編:〈回歸之旅-八十年代以來香港流行曲中的家國情〉,《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頁59-60。
﹝8﹞〈陳少琪﹕我讓她們落淚 〉,《光明網》,(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big5.gmw.cn/g2b/meiwen.gmw.cn/2012-04/15/content_405833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