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從〈有時〉看小克「命定」的哲學觀


填詞:小克

我快樂有時 我叫悶有時
也算上天的恩賜
回頭是憤慨 看不到未來
於年月裡比賽

時光機永未及發明 哪裡覓證明
轉季讓半山結冰
這嘀嗒 又嘀嗒
時鐘似簷篷滴雨聲

*這秒針 轉個彎
繁華極短暫
一切善或惡 聚或散
也定了早晚
永有著時間驅使
歷史的恩怨時代迫使

仰首太空 再看清一片藍圖星宿
怎麼那北斗永亮透
只可半生奔馳 好比試管嬰兒 
蟲洞裡解不破的暗示

戰鬥亦有時 跳舞亦有時
分不到魔鬼天使 
情慾或理智 這生有限時
怎釐定那主次

投身於那六道旅程 已再沒姓名
轉世讓記憶結冰
永生間 彈指間
時光裡盲目地遠征

Repeat *
仰首太空 再看清一片藍圖星宿
怎麼那北斗永亮透
只可半生奔馳 好比試管嬰兒
空間裡的真相不會知

沒有愛恩斯坦以及霍金的聰慧
相對問題遇到相對問題
四度宇宙摺疊冷暖
愛恨活埋秒與秒之間

這秒針 轉個彎
繁華極短暫
新愛或舊愛 沒盛載 
最後也失散
你叫喚時間終止 
永遠沒法預知哪日得你重視 

仰首太空 再看清一片藍圖星宿
怎麼那北斗永亮透
織女望向牽牛 一知半解眉頭
從維度裡繼續破解光速的變奏 空間的結構
一瞬或不朽
有時我在記憶空間找到你
分秒在一起
不會問生死
最終會不分我或你 

作者:何詠晞

         由周國賢作曲,小克填詞的〈有時〉收錄於周國賢2010年細碟專輯《Implode》。小克是新時代運動的信徒,當中很多思想(如「輪迴」)跟佛教的核心理念相同,所以小克亦是一位禪佛之人,在其漫畫集(如《佛光初現》)也才一些關於佛理和輪迴的作品。而小克在〈有時〉中亦加入了大量哲學和佛教思想,以下將詳細說明。


         首段詞人為整首詞定下「命定」的基調。「有時」指時間,我的快樂和叫悶都是在某一刻,而且是來自「上天」的,是命運所註定。接著寫人們面對時間流逝的狀況,回望過去是憤怒的,也看不見未來,因為「時光機永未及發明」。故此人們對於過去、未來也不能掌握,尋覓不到存在的「證明」。所以只能「於年月裡比賽」,庸碌地生活。

         接著詞寫時間快速轉動,轉季的一瞬已讓半山結冰。「這秒針/轉個彎/繁華極短暫」同指時間快速流逝,亦有可能是隱喻人生。人們常覺得人生漫長,但在小克的宇宙觀裡一切其實只是繁華短暫,而且受命運牽制,善惡聚散人生種種也定了早晚。「永有著時間驅使/歷史的恩怨時代迫使」這處進一步強調「有時」是絕對的命定,更重要是推演著所有事情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即佛教的「緣起」。

         第四節抬頭望見北斗,北斗星是永恆不變的,是一種超然存在,超越時空限制,它永遠亮透的狀態彷彿它已經看透了世事。另外北斗星還有一種「引導」的味道,引導所有事情,亦是「命定」的意思。「半生奔馳」呼應開首「年月裡比賽」,勞碌半生的結果就是成為「試管嬰兒」。試管嬰兒是人造、非自然的,而且經常失敗。這裡反思的是面對命運人類努力所做的東西其實是否有用?而且人們還在困惑「怎麼那北斗永亮透」,即代表人們還未理解命運。

         第五節「戰鬥」和「跳舞」,詞人卻說「分不到魔鬼天使」,即是哪件事才是好也分不清楚。「情慾或理智/這生有限時」指人們無論抱著怎樣態度,這一生都是有限的,人們怎樣才能才可釐定每件事情的主次。歌詞上半部一直敘述「有時」的世界狀態,現在詞人再退後一步,站在「有時」之外看人們如何處理這種狀態。

         接著詞人進入整個宇宙觀,「六道」是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眾生的種類形態或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1﹞在六道裡「我」這個主體可以不再存在,即是放下自我的狀態。「轉世」亦含有強烈輪迴意味,詞人在這裡提出「讓記憶結冰」,將它封印在時間之外,進入永恆的狀態。在「永生」在「彈指」在時光裡一切也是不可知的,世界其實就是不斷輪迴,不會完結,詞人再度指向永恆。「永生」有可能是「彈指」,相反亦然,最終無論是一瞬或不朽都是回歸永恆歸一的狀態。既然一切命定,那倒不如放下執著。

         詞人漸漸開始明白真理,因為「空間裡的真相不會知」,我們無法執著「有時」,更無法參透「有時」之外世界種種。詞人提出「相對問題遇到相對問題」,表示世界其實是相對的,有一個問題解決就有另一個問題出現,這是一個十分辯證的想法。接著的「四度宇宙」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時空概念,空間的長、寬、高構成三維,愛因斯坦加上多一條時間軸,變成四維。﹝2﹞三維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詞人借此表達三維以外,即是超越我們理解以外,這個宇宙是有自己一套運用方式。而「愛恨」--人類早已活埋在時間裡早已活埋,一切的情感其實就在「有時」這個框框裡。

         下一節「新愛或舊愛/沒盛載/最後也失散」,呼應開首的「聚或散也定了早晚」緊扣命定的主題,一切緣起緣盡,自有命數。假若人們盼望時間停留,其實自己也不清楚想停留在哪一天,這處再次呼應「半生奔馳」,庸碌半生其實不清楚自己擁有甚麼。

         末段「從維度裡繼續破解光速的變奏/空間的結構」,總合出世界就是由時間與空間所建構組成。但在這裡詞人卻在最後寫出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無論是一瞬或不朽,只要在某個時效「我」能在記憶找到「你」,分與秒結合,放開生死,那麼「最終會不分我或你」,一切超越時空,回到歸一的狀態。而這一段其實就是在呼應「投身於那六道旅程」那段,「一瞬或不朽」對應「永生間/彈指間」;冰印的「回憶」在末段再度出現讓「我」能找「你」,為何最後「不分我或你」,是因為我們在六道其實早已沒姓名。這一段巧妙的呼應重申詞人「放下執念」的想法。

         這首作品在用字上如六道、轉世、永生、彈指都是充滿佛教含意,而他巧妙運用多組相反詞如善惡、聚散、生死,最後表達一種歸一永恆的狀態,亦是充滿禪意。小克在〈有時〉將哲理與佛理融合,他認為「命運」是萬物皆有命定,而且輪迴循環不息。面對命運世人選擇庸碌地生活讓時間流逝,但這樣其實沒有真正活着。小克最後提出的是既然一切也是命定,永恆不止,最後甚至回到歸一。那麼時間、命運是怎樣其實也沒所謂。小克做到的是思想上「超越時空」,那才能放下執着,活在當下。


﹝1﹞〈六道〉,《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9%81%93〉,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2﹞ 四維空間-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52.htm〉,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參考資料: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7。
朱耀偉:《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六道〉,《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9%81%93〉,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四維空間-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52.htm〉,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緣起-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7%A3%E8%B5%B7〉,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周國賢 與你「內爆」音樂宣言:〈http://www.kkbox.com/hk/tc/column/interviews-44-123-1.html〉,瀏覽日期2014年4月22日。
Implode-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Implode〉,瀏覽日期2014年4月23日。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從〈張氏情歌〉及〈床頭床尾〉看小克的文字功力


作詞:小克

固執的一對 漸發現各自也不對
被窩中轉身心交瘁 互建情緒敵對堡壘
徐徐入眠沉睡 徐徐入眠沒眼淚
床頭任何疑慮 一覺甦醒了
混和床尾 絲絲髮堆

對不起一句 沒記仇隔夜已不再追
被窩中轉身找依據 互送懷抱 換個焦距

徐徐入眠沉睡 徐徐入眠沒眼淚
床頭任何疑慮 一覺甦醒了
混和床尾 絲絲髮堆

再蒼老幾歲 病榻上結伴仰首太虛
愛湧進對方的骨髓 互吻微笑目送他去

徐徐入眠沉睡 徐徐入眠沒眼淚
床頭任何疑慮 一覺甦醒了
混和床尾 絲絲髮堆

靈魂但求重聚 靈魂淡然沒恐懼
潮流内人疲累 一覺甦醒了
驀然 回看不想再追

兩夫婦 怎相對暴雨橫過後變細水
再蒸發變 輕煙一縷
幻化雲雨在被窩裡


作者:楊惠怡

  小克在〈張氏情歌〉及〈床頭床尾〉使用了姓氏作全曲的關鍵之詞語,表達了小克的姓氏情結,以及小克在文字上的執着。


  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必不可或缺的,不同於西方國家,中國人的名字是先姓後名的,而《百家姓》亦是私塾時孩童的必讀物。一言蔽之〈張氏情歌〉就是以「張」這個姓氏代指社會上某些人共同擁有的:也許是姓氏,也許是相似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一個姓氏勾起的情感,就只有懂得漢語的人才可以理解字面以下更多的含意。人總希望別人能感受到自己的經歷、感受,得到一份惺惺相惜的認同感。

  隨了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的「張」之外,還使用了不少常見姓氏如章、歐陽、高、蘇、司徒,連小克本名的蔣姓也收錄在內(小克本名蔣子軒,說此歌與小克本人有關也非不無根據)。詞人特意選取一系列隨處可見的姓氏名字,令人聯想到故事中的主角可能就是街上隨時擦身而過的任何一個人,但無論是哪個張子忠、張子德或是張子謙,即使名字大同小異,但都不是「那個張子銘」。以看似相似的姓名去反映出每一個人的獨特,儘管名字相似甚至相同,其實都是相異的個體,同名同姓也不會有完全同樣的人生。對姓氏的不同闡釋,背後所包含的信息就會有不同解讀,故詞人有意而為之,用姓氏去統攝整首歌。

  〈張氏情歌〉的國語版〈哎呀咿呀〉同樣由小克填詞,但始終比粵語版略遜一籌。由「張」這個姓氏,到「張」的詞性活用、同音字、諧音字的靈活運用——這歌詞絕對是以粵語為母語的聽眾才能心神領會一首作品。

  〈床頭床尾〉是陳奕迅贈給妻子徐濠縈的一首歌,小克又用了姓氏去點出對象:不過這次的對象卻是專指某人的。為什麼不用徐濠縈的名字呢?那兩個字不太常見,應該更特別更容易令人聯想起是誰。但小克故意不用名而使用姓氏,為的是增加一層曖昧,令對象雖呼之欲出,但這一層含蓄更意味深長。「徐徐入眠沉睡」當中的「徐徐」既是對徐濠縈的親暱叫法,但也有「慢慢」的意思,整個畫面也就更具詩意了。

  〈床頭床尾〉隨了「徐徐入眠沉睡」一句之外,也使用了不少粵語的俗語,例如「床頭打交床尾和」、「隔夜仇」。另外也有不少文字上的巧思,例如「被窩中轉身心交瘁」以及「潮流內人疲累」,以不同的分隔方式帶來不同的效果,可讀性強。「被窩中轉身心交瘁」可分割為「被窩中/轉身」以及「被窩中轉/身心交瘁」,故意略去一個「身」字,令歌詞更流暢更特別。而「潮流內人疲累」可分割成「潮流內/人/疲累」以及「潮流/內人/疲累」,陳奕迅的妻子正是個活躍在時裝潮流界內的名人,又達到點題之效。最後一句「幻作雲雨在被窩裏」更是點精之筆,上承暴雨細水再蒸發去指涉兩夫婦經歷了風雨後的相知相依,又回應了題目的「床」,一句句子帶來兩個畫面,非常到肉。

  兩首歌是不同時期的作品,寫作目的不盡相同,但有不少共通點:同樣由陳奕迅以吵啞的聲線來演繹,同樣以結他伴奏,同樣是情歌。〈張氏情歌〉情感較強烈,能令人悲從中來,就像是洶湧的旋渦;〈床頭床尾〉則是深遠的沉澱,就像是表面平靜的深潭之下的強而有力,而小克填的詞亦藉由歌者的演繹而得以昇華。這兩首歌每次聽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感動,值得一聽再聽。

陳奕迅 〈張氏情歌〉
作詞:小克
作曲:周國賢
編曲:周國賢
監製:周國賢.Goro@Zarahn

你叫張子玲
我叫張子銘
曾在某天你發現我
如兄妹的最初

度過相戀過程
化解相克個性
期望會廝守
誰料分手
遙望你為誰心傾

是那張子忠嗎
是那張子德嗎
是那張子高嗎
或姓章姓蔣姓歐陽
張這張那
你也將開心嗎
你快張開手嗎張開腿嗎
往哪張台簽那張紙出嫁

我娶張子玲
你嫁張子銘
曾在某天我盼望過
年輕想得太多

度過婚姻旅程
為那出生作慶
懷內那小手
靈活抖擻
男或女亦叫張嬰

是那張子謙嗎
是那張子江嗎
是那張子單嗎
或姓高姓蘇姓司徒
貴賓將到
你也將心傾訴
你快將之公布將之宣告
往那張台簽那張紙終老

Dala~Hala
Dala~Hala
Dala~Hala

是個新相識嗎
是個老相好嗎
要我將心息嗎
望姓張開花結果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6%BF%A0%E7%B8%88
維基百科:徐濠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ZpbjZFWpk
YOUTUBE:Eason Chan 陳奕迅 - 《張氏情歌》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73JY-WzHU
YOUTUBE:陳奕迅 - 床頭床尾 Live 2014

http://mojim.com/twy100111x80x7.htm
床頭床尾歌詞陳奕迅※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http://mojim.com/twy100111x74x5.htm
張氏情歌(粵) 歌詞陳奕迅※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E9%99%B3%E5%A5%95%E8%BF%85-%E5%93%8E%E5%91%80%E5%92%BF%E5%91%80
陳奕迅– 哎呀咿呀| 小奧堅詞- 堅定歌詞 - 小奧私錄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從〈飛翔境界〉看潘源良追求理想的信念


填詞:潘源良

在無盡寧靜天邊,遠古太初之處,有這個動人故事,
白雲是人類家鄉,這廣闊空間裡,到處也未愁困住,
飛翔飛翔天空中,從不迷失方向,放眼看地球美事,
自由地浮在天空,每一秒都安靜,不管多少個寒暑,

是誰令沉重韁鎖,掛於每雙肩膊,暗暗叫翅膀脫落?
是誰令童稚的心,喪失愛的知覺,叫世界漸成冷漠?
不能飛翔的空虛,藏於人的心裡,跌進這地球角落,
面前是無盡風沙,那一處可安定,只好不歇地尋索!

經過千百載風霜,靠適應靠苦幹,世界已截然兩樣,
安穩飽暖的一生,卻使到每一個,永遠愛逗留現狀。
不能飛翔的空虛,從此忘記不理,卻愛上面前幻象。
但仍舊尋覓的心,卻總會找得著,飛天的古老傳說,

追求心靈的空間,如飛翔的境界,去看這世情意義,
在無盡寧靜天邊,去想愛想的事,心中的感覺像飛。

任由別人話我狂,也想要飛,我的這一生本來如此

作者:何靖瑜

     潘源良(1959-),是香港著名填詞人、電影編劇、導演及足球評述員,有「浪子詞人」之稱。朱耀偉說:「可說是最能從作品感受到他的人生態度的八十年代詞人」。 ﹝1﹞在潘源良的詞中對生活的敏銳的洞察力。


     〈飛翔境界〉收錄在甄妮的專輯《留下我美夢》(1986)。此歌是改編自1984年英國音樂劇(Song and Dance歌聲舞影)Unexpected Song,歌詞內容與其沒有聯繫,而歌曲的風格則保留音樂劇的味道。這首歌可概括為人們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而對生活追求的越來越受外物影響,表達了即使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喧囂的社會裡,也要找到自己所堅持的東西。

     歌曲分為四段。「在無盡寧靜天邊/遠古太初之處/白雲是人類家鄉/這廣闊空間裡/到處也未愁困住」,歌詞首先描繪一個「遠古太初」的地方,這個地方廣闊無際,環境悠美,生活怡然自得的。詞人把這個「遠古太初」的地方描繪成一個童話般的環境,地球的一切都是「美事」,人們可以在那裡「飛翔飛翔天空中」,「自由地浮在天空」,不受拘束,「每一秒都安靜」,不受外界的煩囂而影響自己。 這樣一個桃花源般的世界,反映詞人所追求的是一個不受約束的境界。

     第二段講人們在外物影響之下心態的改變。詞首兩句提出了質問「是誰令沉重韁鎖/掛於每雙肩膊/暗暗叫翅膀脫落?」,「沉重韁鎖」指社會給予人們生活上的種種無形的壓力,以致「翅膀脫落」,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即無法追求理想;「是誰令童稚的心/喪失愛的知覺/叫世界漸成冷漠?」,「童稚的心」呼應第一段人們生活在童話般環境下的「童心」,這種「童心」,有如李贄〈童心說〉裡的「童心」,一顆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而具有的本心,是顯示一個人的真誠。所以沒有「童稚的心」,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生活的交流變得不真誠以待,人們就會「喪失愛的知覺」,使「世界漸成冷漠」。歌詞連問兩次「是誰」,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為生活尋找安身之所。也許詞人心裡早已有答案,而就算說出了這個答案也是無法解決社會帶來的種種壓力和困境,於是詞人把「不能飛翔的空虛」,把人生的理想先「藏於人的心裡」,在談理想之前,先得有能力過生活。
  
     過日子的方法就是「靠適應靠苦幹」。久而久之,「世界截然兩樣」,發生變化的是人們有了「安穩飽暖」的生活,但是長久以來的習慣,使人們喜歡「逗留現狀」,不求變化,「從此忘記不理」,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最初的理想被「面前幻象」填滿,這個「幻象」代表外界的東西,使人的心浮躁不安,難以找到人生的正確方向。但是即便如此,詞人仍然不忘初心,會繼續尋找「飛天的古老傳說」,即個人內心的追求,這也是詞人對我們的一種鼓勵。

     第四段歌詞表達的是,人們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界裡,不要忽視追求內心安身之所。「追求心靈的空間,如飛翔的境界,去看這世情意義」,有什麽樣的內心,就會有什麽樣的世界,一個人如果保持寧靜的心,就不會輕易被外物干擾,能夠用心去感知一切的存在。末句「任由別人話我狂」,表明詞人不管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想要飛」,不隨波逐流,因為詞人「我的這一生本來如此」,詞人表達了自己堅持追求的人生方向。

     歌詞寫出潘源良有不斷追求理想的信念,表達一種對理想執著的個人品格。



﹝1﹞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音樂研究1》(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169。



參考資料: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音樂研究1》,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從〈魚樂無窮〉看人生的無奈


填詞:周博賢

曾於海裏放鬆 將雙眼睛關閉
陶醉在寧靜裏 世界驟變美麗
藍天翠綠遠山 美景 閉目時望到的 一切
還可繼續妄想 將工作通荒廢
情困沒完沒了 卻說沒有問題
人間滿是愛心 好施 不欺詐沒鬥爭 不摧毀
只可惜 無平常人能用鰓 長時期留在大海 天性不會改
終必因 缺氧要重回地面 再見這寧靜大海 美夢放開

人終需要面對這俗世 天天在學習悲傷挫敗裏 怎逼出忍痛的修為
難過到眼淚凝聚都要懂得 去克制
人終需要面對這亂世 寸步難行仍然苦中作樂 卻盼望作補充劑
像那年處事年月裏換來得到的智慧

曾經想過變身 海魚過這一世
遊醉在潮浪裏 懶理現有問題
人間有沒愛心 鬥爭 不需理話放低 都拋低
只可惜 無平常人能用鰓 長時期留在大海 天性不會改
終必因 缺氧要重回地面 再見這寧靜大海 美夢放開

人終需要面對這俗世 天天在學習悲傷挫敗裏 怎逼出忍痛的修為
難過到眼淚凝聚都要懂得 去克制
人終需要面對這亂世 寸步難行仍然苦中作樂 卻盼望作補充劑
像那年處事年月裏換來得到的智慧

人終需要面對這俗世 天天在學習悲傷挫敗裏 怎逼出忍痛的修為
難過到眼淚凝聚都要懂得 去克制
人終需要面對這亂世 寸步難行仍然苦中作樂 卻盼望作補充劑
像那年處事年月裏換來得到的智慧

作者:賴銀妹

遺珠的無奈

  〈魚樂無窮〉由蔡卓妍(1982-)主唱,收錄於2012年英皇娛樂發行的群星合輯《年度熱愛2011》中。這首歌曲由周博賢(1970-)填詞,以人不能像魚兒般長留大海,終要回歸地面,指出人難以長住桃花源,終需面對現實,表現人生的無奈。〈魚樂無窮〉並未收錄在蔡卓妍的個人專輯內,也非派台歌曲,對一首歌曲而言,這是一種滄珠遺珠的無奈。由於〈魚樂無窮〉既沒有收錄在歌手的專輯當中,也不是派台歌曲的緣故,作品的知名度也相應減低。作品本身的際遇,側面襯托了歌詞的主題,世事難以盡如人意,每天的任務就是學會苦中作樂,舒緩人生的無奈。


人生的無奈

  「人終需要面對這俗世」和「亂世」是人生無奈的原因。桃花源是人人所響往的,就像人會幻想成為一條魚,「於海裏放鬆」,「陶醉在寧靜裏」,發現「世界驟變美麗」般。在這個「藍天翠綠遠山」的桃花源裡,眼前的「美景」,是要「將雙眼睛關閉」,才可「望到的一切」。為什麼「美景」要在「閉目時」才能望到?這是因為人需要進入假想的狀態,才能進入美好的桃花源。我們希望「荒廢」堆積的工作,舒緩被困的心情,還希望「人間滿是愛心」和「好施」,並且沒有「欺詐」,也「沒鬥爭」,然而我們終歸知道這一切都是「妄想」。「再見這寧靜大海」,「放開」「美夢」是人生無奈的原因,現實生活裡,我們需要「天天」「學習」在「悲傷挫敗」中,並練成「忍痛的修為」。在這「俗世」中,我們有情感要發洩,有眼淚要流下,可以卻要去「克制」,以配合這個「亂世」的標準。

  〈魚樂無窮〉的填詞人周博賢對於人生的種種無奈之事,也感到萬分的無力感。他關注基層人士的生活,可是貧富懸殊的問題難以消除,又是一種生活的無奈。「自03年引入自由行的10年來,貧富懸殊加劇,富起來的就只有大集團老闆!」﹝1﹞生活裡總有很多問題等待你去解決,而這些問題往往並非輕易便能根治,在這個爭扎不知所措的關口,逃到桃花源去,是人們面對人生無奈的做法。

無奈的必然

  〈魚樂無窮〉肯定了人生的無奈是必然的。儘管我們能像魚兒在「海裏放鬆,可惜現實始終會抓破「陶醉」的「美景」。因為「無平常人能用鰓」,「長時期留在大海」,人沒有魚兒賴以呼吸的「鰓」,「終必因」「缺氧要重回地面」,這是動物「天性」,不會改變的。既然逃避問題的是虛構的,回歸現實則是必然的。人的慾望是不能被滿足的,當一個人的慾望圈澎漲,會使他人受壓,在這個磨擦關係裡,雙方的擴展均受壓抑,造成無可奈可的不滿足局面。「人終需要面對這俗世」,肯定了人生無奈的必然,不能逃脫的結果。

  有如佛家八苦中的「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自己的志向是做醫生,可是力有不遞,未能符合修讀醫科的資格。這些都是求而不得的無奈,都是人生種種的無可奈可產生的苦果。

無奈的解脫

  對於人生各種的無奈,以「苦中作樂」來調劑生活,是爭脫無奈的一種方法。人面對種種的無奈,每次衝擊都給予我們處事的經驗,即「那年處事年月裏換來得到的智慧」中的人生處事的哲學。周博賢非常關注社會問題,照顧弱勢社群,在他填詞的歌曲中,少不了就社會不公義,口誅筆伐一番。就近期的城中熱話,即內地遊客隨處便溺的問題,我們無法立即改善情況,中港磨擦繼續。周博賢則以尊重「便便」的價值,一個幽默的方式展示他反對隨便便溺的惡行,在爭執中添一份笑意。﹝2﹞〈魚樂無窮〉正正是要教授我們「苦中作樂」的原理,在四處碰壁的受壓情況下,我們必須調整心態,以最健康的心境接受和處理人生的種種無奈事情。


﹝1﹞周博賢:〈官逼民反蝗〉,《糊賢亂語‧經濟日報》,2014年2月20日。
﹝2﹞周博賢:〈隨便說〉,《糊賢亂語‧經濟日報》,2014年5月1日。


參考資料:

周博賢:〈官逼民反蝗〉,《糊賢亂語‧經濟日報》,2014年2月20日。
周博賢:〈隨便說〉,《糊賢亂語‧經濟日報》,2014年5月1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從麥浚龍 〈人牆〉看作者的距離感


填詞:潘源良

無論會怎樣 不打算把愛意埋藏
寧願會失望 不需要甚麼保障
求戀技倆 自愧不在行更恨別人很繁忙
時刻都窺看

講一句願望 傳聞就迅即興波作浪
稱讚你好看 評論當即有著各種立場
想衝破現狀 如何讓我獨自共妳可再遇上
將心中渴望 重頭讓妳明白地看

可惜這世界像片圍牆
牆頭人在看

長夜到清早 終講到相見要潛逃
無奈這傾慕 只可靠電話傾訴
繁星密佈 但妳不在旁 看著就如數綿羊 床上的苦況

講一句願望 傳聞就迅即興波作浪
稱讚你好看 評論當即有著各種立場
想衝破現狀 如何讓我獨自共妳可再遇上
將心中渴望 重頭讓妳明白地看

可惜這世界像片圍牆
牆頭人在看

我沒有太張揚
完全為了愛一趟

夜深人靜電話說近況 但要會見 場地能在那方
妳別說我瘋狂 和妳終於可戀上
不理怎樣 誰在看便看 熱愛是要共享

開車到路上 祈求共你現在盡快可以遇上
身邊的叫嚷 留在遠方緩緩下降
再不管世界密佈人牆
難圍住夢想

作者:楊慧成

        潘源良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曾擔任編劇、導演和演員等等,是一位十分全面的創作人。他的歌詞主要以情歌為主,更有「浪子詞人」之稱。而詞人在1986年曾與明星李麗珍因合拍電影《戀愛季節》而傳出戀情,但當時詞人有家室,所以這段不倫之戀最終不被社會接受,兩人亦因此分開多年,至2008年才復合。而他有很多燴炙人口的歌,例如林子祥的〈最愛是誰〉、王菲的〈容易受傷的女人〉、王傑的〈誰明浪子心〉等等,都是十分出色的。而〈人牆〉這首歌則是收錄於2008年1月發行的《Words Of Silence》專輯裡。

 
        從歌詞的內容來看,這歌可見是一首情歌。而本文選取另一角度,希望透過此歌分析詞人對「距離感」的看法。
 
無論會怎樣 不打算把愛意埋藏
寧願會失望 不需要甚麼保障
求戀技倆 自愧不在行更恨別人很繁忙
時刻都窺看

        歌曲開首直接描述了主角決定向他的愛人直接表白,可惜因為「求戀技倆」不在行,所以要「時刻都窺看」。而「窺看」兩個字就表現出主人公與他的愛人之間的距離。假若主角與他的愛人是零距離的話,就不用「窺看」;而這種距離是由個人所形成的。
 
講一句願望 傳聞就迅即興波作浪
稱讚你好看 評論當即有著各種立場
想衝破現狀 如何讓我獨自共妳可再遇上
將心中渴望 重頭讓妳明白地看

        第二段則寫了主人公「想衝破現狀」,與愛人單獨相見。可惜主角的渴望卻被「傳聞」、「評論」這些外在的因素所限制。當時詞人與李麗珍亦因社會的評論而不能在一起。而「衝破」兩字可見到主角心中強烈的情感,希望衝出這困局,亦即是希望突破社會的眼光。在這段所營造的距離感比第一段的更加遠,而主角與愛人的距離則由大眾所形成的。與第一段相比,可見這段的距離感由個人層遞到大眾所形成,而距離又相比之前的遠了。
 
「可惜這世界像片圍牆
牆頭人在看」

        第三段雖然只有兩句,但詞人卻在這裡把主角與愛人的距離拉到最遠。「世界像片圍牆」可見這堵牆是十分之大,亦暗示「社會」形成的牆難而衝破。而這裡的距離感再由大眾擴展到由社會形成。可見主角與愛人的距離又變遠了。
 
 
長夜到清早 終講到相見要潛逃
無奈這傾慕 只可靠電話傾訴
繁星密佈 但妳不在旁 看著就如數綿羊 床上的苦況

        第四段則寫主角希望與愛人相見,但「希望」與「現實」始終有所出入,最終主角「只可靠電話傾訴」,亦點出了兩個人就算在同一個地方,也只能透過「電話」來連繫,這裡他們的距離看似很近,但實際又是無比的遠。可見詞人在這裡對距離的營造下了一番功夫。
 
我沒有太張揚
完全為了愛一趟

夜深人靜電話說近況 但要會見 場地能在那方
妳別說我瘋狂 和妳終於可戀上
不理怎樣 誰在看便看 熱愛是要共享

開車到路上 祈求共你現在盡快可以遇上
身邊的叫嚷 留在遠方緩緩下降
再不管世界密佈人牆
難圍住夢想
 
        而最後三段則見到主角附諸行動希望與愛人相見。主角「開車到路上」主動想拉近兩人的距離。而在最後兩句「再不管世界密佈人牆/難圍住夢想」可見到主角的決心,想突破兩人之間的距離。而在2008年,詞人與他的愛人李麗珍經過多年的分開後,他們最終受到社會的接受並再次在一起,歌詞中的「夢想」正正是打破社會眼光的「夢想」。
 
        潘源良的情歌大多有一種既無能為力又要努力掌握的矛盾感。而他很多歌詞中對愛情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追求理想的距離等都有刻意的經營。而詞人亦多用「牆」的意象來形造距離感。如〈情深說話未曾講〉的一句「每日來又往 也像隔一道牆」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距離;而〈越獄漢子〉中的一句「衝破鐵網共圍牆/只身夜幕裏再闖」亦用了「牆」的意象突顯出詞中主角與「你」又因「牆」而造成了距離。而〈人牆〉這歌如上述所說,當然也用了「牆」的意象營造「距離感」。詞人除了在某些歌曲用有形的意象營造無限距離外,亦會在文字上的運用刻意經營。如〈遙遠的她〉這歌中的「遙遠」二字已直接點明當中的距離感是十分大的。
 
        總括而言,潘源良對於愛情那種情感的刻劃細致之外,他所用的意象亦是經過深思雕琢的,而以上的歌詞則充分表現了詞人的功力,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作出了細緻的描寫。可見詞人除了在歌詞上情感上的表現上突出外,在表達技巧方面亦十分出色。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D%98%E6%BA%90%E8%89%AF〉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2009。
黃志華:《粵語流行曲四十年(古今香港系列)》,香港:三聯書店,1997。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從〈傑出青年〉看周博賢眼中的八十後


填詞:周博賢

為願望為仗義或為興趣
想講的講出口不懂封咀
思想雖簡單未調亂錯對
遇謬論遇偽善極力踢碎

受夠蹂躪 只有走上街去
辭嚴義正 算怎激進不對

#總是全情投入去
以誠意據理爭取
對邪惡會發聲姑息有罪
雖被指沉迷夢裡
惡型惡相欠規矩
恕難勸退我瞭解真理在誰#

不懂得演哈巴狗扮有趣
不稀罕金光酒色的嘉許
遇暴虐遇陷害絕未撤退
為現在為後代護衛家居

螳臂無力 只會高叫幾句
搖旗吶喊 算怎激進不對

求別再視我小年歲
可輕易詐取
無變改不會收隊

金玉之中存敗絮
再無法放軟雙腿
與邪惡鬥到底放膽張咀
聽盡旁人彈劾句
恕難勸退我隱居
放長兩眼看到底真理在誰

作者:戴惠玲

        〈傑出青年〉收錄於香港歌手周柏豪於2010年8月20日發行的第四張個人音樂專輯《Remembrance》,〈傑出青年〉的詞由周博賢填寫。周博賢的作品題材經常諷刺時弊和講述弱勢社群,可見其敏銳的社會觸覺和對民主公義的追求使其詞作在香港樂壇開展出更寬廣的創作之路。﹝1﹞


        周博賢曾謂,替主流歌手填詞時,自然會應歌手的形象和位置來決定創作題材。﹝2﹞周博賢為周柏豪所填的〈傑出青年〉是替八十後大平反的作品,而周柏豪是八十後,八十後唱出八十後的心情是很合理的。再者,周柏豪所拍攝的《有房出租》也於2010年中播放,其所扮演的程朗是一位街頭戰士,《有房出租》的編導說:「程朗這個人物是我們覺得挺有突破的……我們設定的程朗就是皇后碼頭那幫年輕人,他是最潮的那班新生代,對香港有感情,用他的方法去表達他自己的東西。」﹝3﹞由此可見,程朗這個八十後的街頭戰士為周柏豪塑造了追求社會公義的形象,也更配合〈傑出青年〉所要表達的訊息。

        八十後在2009年末至2010年初參與不同的社會運動,如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撥款在立法會審議期間,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運動,包括反高鐵運動、撐高鐵運動及五區苦行,最終更爆發了警民衝突。﹝4﹞媒體對八十後的抹黑和扭曲洶湧而至,周博賢站在社會公義的立場,表揚八十後恰恰才是有想法有承擔,代表著社會良心的傑出青年。 如歌詞中「為願望為仗義或為興趣/想講的講出口不懂封咀/思想雖簡單未調亂錯對/遇謬論遇偽善極力踢碎」帶出八十後參與社會運動、遊行示威是為了仗義、為了維持社會公義的願望,因此走上街頭宣告內心的訴求而不懂得封嘴。他們雖然思想簡單,但知道錯對,不會把對錯的位置調亂,當遇到謬論和偽善,希望能極力把它踢碎。

        「受夠蹂躪/只有走上街去/辭嚴義正/算怎激進不對」反映八十後在忍無可忍下,只能走上街去向政府提出訴求,「辭嚴義正/算怎激進不對」反映周博賢對傳媒抹黑八十後和扭曲的報導而表示質疑,同時也表明其對這班八十後的街頭青年的理解和支持。

        「傑出青年」是一篇相當鮮明的年輕人宣言,歌中負載的不是怒火,而是傲氣和骨氣。﹝5﹞如「總是全情投入去/以誠意理據爭取/對邪惡會發聲姑息有罪/雖被指沉迷夢裡/惡型惡相欠規矩/恕難勸退我瞭解真理在誰」指出這些「惡型惡相欠規矩」的八十後的心聲,全情投入、誠意理據爭取公義。詞人認為這是相當好的情操,並相信最終的真理會這批被視為欠規矩的「憤青」。這批被社會視為「惡型惡相欠規矩的憤青」不懂得「哈巴狗」的逢迎,也不稀罕金光酒色的嘉許。他們只懂得對抗社會的不公義。「遇暴虐遇陷害絕未撤退/為現在為後代護衛家居」反映他們的堅持,即使受盡流言蜚語,亦不放棄自己的信念。

         從〈傑出青年〉的「螳臂無力/只會高叫幾句/搖旗吶喊/算怎激進不對」中,可見周博賢眼中的八十後。這些被渲染為激進且儼如社會的暴徒的八十後,但其實也只是手無寸鐵的一群熱血青年。那些為了一己私利誣衊他人,且搗亂別人家園的才是真正的社會暴徒,可見詞人周博賢透過〈傑出青年〉來為這班八十後平反,他們不是什麼暴徒,而是螳臂無力的訴求者,並表揚他們都是香港的「傑出青年」。 ﹝6﹞

        「求別再視我小年歲/可輕易詐取/無變改不會收隊」表明這批「街頭傑出青年」對爭取社會公義的決心,「無變改不會收隊」。這個「金玉之中存敗絮」的政府使他們繼續與邪惡鬥,放膽張咀提出訴求。就算聽盡旁人彈劾句,也不會擊退爭取社會公義的赤子之心,他們相信最終的真理會在他們那一邊。同時亦反映了詞人對這些八十後的看法,他相信只要繼續守護公義和真理,最終可獲勝的。

         從上述所見,〈傑出青年〉是因香港社會運動而寫,除了要為這班街頭鬥士的八十後作平反外,還透露其對社會公義和民主訴求的看法。別人眼中激進且儼如社會的暴徒的八十後就是詞人周博賢嚴重的「傑出青年」。


﹝1﹞ 朱耀偉, 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頁199
﹝2﹞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著: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頁297
﹝3﹞ 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369957.htm2014323日瀏覽。
﹝4﹞ 百科維基:〈http://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2014323日瀏覽。
﹝6﹞ 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頁200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從〈鏡花水月〉中看詞人對歌手有感而創作


填詞:林振強

仍願信有日有天 定尋著所夢見
某角落人群內定能發現 有個會愛我的他
仍願信某日某天 像河共海遇見
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 那個他會幫我逐一改變

抹掉我那秘密淚痕 縫合這個曾傷的心
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 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

#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今天我終於看化
 這些光陰我假使再花 回頭時人生恐怕 只水月鏡花

無奈到這日這天 路長路彎亦踏遍
我轉在人潮內未曾發現 那個會愛我的他


唯又信某日某天 定能共他遇見
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 那個他會幫我逐一改變

抹掉我那秘密淚痕 縫合這個曾傷的心
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 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

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他可會聽到我嘛
我很需要很需要他 情無靈魂多可怕

願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今天我終於看化
這些光陰我假使再花 回頭時人生恐怕 只水月鏡花

Repeat #

作者:劉敏芝

        鏡花水月一曲收錄於梅艷芳第十七張大碟《鏡花水月》當中,由華星唱片在1997年發行。而此大碟收錄了十一首歌曲,當中有四首是由林振強填詞。鏡花水月一曲更定為大碟的名字,可見此曲對歌手之重要,並從此看出此歌並不是純詞人偶然之作,而是詞人對於歌手之有感而特意創作之。
        林振強創作之鏡花水月的歌詞表面看上去是一個女人很渴望新的愛情出現,而這段愛情的主人公符合她所有的期望,從這角度看是盼望,但其實此歌詞當中滲透著主人公對愛情態度不如此前那麼期盼,有種寧缺莫濫的態度,但對愛情受傷過後仍有期盼。而歌詞中亦通過人幾個心理變化階段而達致如歌名般不再追尋霧水的感情,只會耐心等待那個他出現。而此態度我們可以從梅艷芳的人生歷程中看見。
        詞的開首就說明一個女人坦露自己對愛情憧憬,希望找到心目中理想的「他」,「仍願信有日有天/定尋著所夢見/某角落人群內定能發現/有個會愛我的他/仍願信某日某天/像河共海遇見」。此處表面上是說明女人的期盼,但實際上雖說她對愛情有期盼,不過她的期盼不見能很快實現,或許可能會找不到,詞中用的詞都是不確定的,如某角落/某日某天,她想碰見的人都在夢裡,而也運用了自然的現象比喻,像河共海遇見,河在地理上是一定會與海遇見,但過程要多久,要穿過多少山谷林蔭才會到達大海,恐怕人也是不太能確定時間,此說明女主人公雖期待愛情,但愛情甚麼時候會來她不確定,她只會慢慢地等待,守著那個盼望。
        詞此後就解釋為什麼女主人公不會貿然再相愛,「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抹掉我那秘密淚痕/縫合這個曾傷的心/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無奈到這日這天/路長路彎亦踏遍/我轉在人潮內未曾發現/那個會愛我的他。」從歌詞看出女人曾經在愛情路人或人生路上十分不容易,內心亦不曾歡欣過,而她在那麼多年中亦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而也在非派對式熱吻說明她對愛情不是玩玩的態度,不要輕率和熾熱的愛情,而要細水長流。說明女主人公在愛情路上的困難而回應此前自己為什麼對愛情的態度是寧缺莫濫。

        但之後詞中流露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呼告,她想立即擁有,打破詞一開始說明想慢慢等的態度。「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女主人公很渴望擁有愛情,十分急促,想立刻擁有,當中用到快快,很需要很需要,表達一種極度的渴望。但是最後說到情無靈魂多可怕,但這種速食的愛情缺乏了靈魂,與她之前令她受傷的愛情又有什麼分別呢。

        到最後女主人公都把這些愛情的極度欲望拋諸腦後,不再對愛情處於極度渴望的態度,因為人生到頭來只是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根本觸不到,而人生和愛情也一樣,到最後也只是虛幻。到此階段她雖然仍相信愛情,而她對愛情已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既來之則安之。

        詞人描寫的是一個女人從講述自己渴望愛情,但是亦因受過傷害,真正合符她的戀情並不是說想要就能找到,對愛情是一個等待,並繼而到寧缺莫濫的階段並領會到人生的緣份也是水月鏡花,很多東西不能強求,女主公只能夠慢慢等待。可見詞裡女主人公的內心剖白是逐步的解構,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女人的人生路。而將這些人生的階段解構出來,其實也是歌手的人生路。
  
        梅艷芳一生有很多段情,大多不長久。而在鏡花水月大碟推出前一年,梅艷芳剛與男朋友分手,這段感情也只持續一年左右。至此之後梅艷芳就沒再結交男朋友,她說是年少時想要太多,大衝動,使她失去很多,所以她之後會與歌中般慢慢等待。而於離世前,梅艷芳開了最後的演唱會,她向設計師及朋友劉培基提到自己一直也有給自己辦嫁妝,但一直用不著。她覺得該嫁的是舞台,她是屬於舞台的,讓劉培基給她做一件婚紗在演唱會上穿。從此可見梅艷芳在一九九六年後仍渴望愛情仍想結婚,她也一直等待,但奈何人生如水月鏡花,她只有在台上穿上這婚紗,這其實與歌詞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路不謀而合。

        因此相信,這一份詞是林振強對梅艷芳愛情的看法。況且,林振強也不是第一次給梅艷芳的人生創作歌詞,於一九九五年推出的大碟《歌之女》其中一首歌〈歌之女〉也是講述梅艷芳從小賣唱的生涯,而〈歌之女〉同樣是由林振強填詞。另外林振強從1985年開始就已經開始跟梅豔芳合作,此合作關係長達十二年,從沒間斷,所以可從此看出兩人關係很好,林振強會很了解梅豔芳的人生看法。另外亦因此相信鏡花水月指涉的女主人公正是梅艷芳,亦從此看見林振強其實對女性的看法很了解,他為梅艷芳寫過〈壞女孩〉講述新時代女性的叛逆,〈歌之女〉中童年的辛酸,〈鏡花水月〉靜候愛情的渴望,通通都是他為梅艷芳代言,使歌詞能獨立的專屬一位歌手,可見林振強作詞不是為工作而寫的詞,是特意對某一歌手某一事有感而創作。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從〈斯德哥爾摩情人〉看林夕筆下的病態人性


填詞:林夕

逃避分開的孤獨 情願一起不舒服
其實你那佔有欲 咬噬我血肉 怕我也有份教育

未能做空虛的枯木 滯留在擠擁的監獄
明白你有控制欲 我為了大局 上了癮也不戒毒

沒有獻出我的臉怎拍響 沒有兩巴掌怎制止痕癢
糊塗地軟弱當善良 誰就這樣變善良 你更放肆得漂亮

也許 當我感到窒息想逃亡 卻未戒掉浴血的欲望
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
原諒你越愛越惡 滿足我預計的失望

是盲目地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犯到被虐成狂
能為你忍受 然後當享受 那又何妨

為逃避輕鬆得孤獨 便寧願緊張得舒服
無謂設計了佈局 這樣快結局 愛與痛也不到肉

像戰爭片 最好有死有傷 未嚇到尖叫哭也不流暢
完全為配合我軟弱 才令你樂意肆虐 作惡也要好對象

也許早已不覺窒息想投降 舔盡你贈我的一額汗
也許早已適應 就此跟綁匪同床
誰料你 誰料我 能合作到愛死對方
應該也 不只一次幻想怎麼逃亡 卻未戒掉妥協的欲望
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
情欲要被你勒索 也許有助刺激心臟

是盲目地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犯到被虐成狂
能為你忍受 然後當享受 那又何妨

沒有我給你操縱的快感 問你的興奮知覺怎膨脹
完全為配合我軟弱 才令你樂意肆虐 作惡也要好對象

也許 早已不覺窒息想投降 舔盡你贈我的一額汗
也許早已適應 就此跟綁匪同床
誰料你 誰料我 能合作到愛死對方
應該也 不只一次幻想怎麼逃亡 卻未戒掉妥協的欲望
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
情欲要被你勒索 也許有助刺激心臟

但無論是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犯到被虐成狂
看著 是誰令幸福給殮葬
別喊冤 別叫屈 別訴苦 在這宗慘案
全賴我忍受 才令你享受
我是同謀 絕對是同謀

作者:梁琬琛


        被譽為「詞神」的林夕由80年代起填詞至今,是香港樂壇創作最多作品的填詞人之一,近年開始減產。詞評人梁偉詩所言﹕「隨着時間的轉變,林夕敏感細膩依然永遠流露着不平則鳴的慷慨任氣,但林夕已然把歌詞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放任地在字裡行間來盛載他對於世界的態度和看法。」﹝1﹞他的不少作品中對刻劃了他對社會、人性的觀察,亦表達了他對各種狀況的想法和批判。





        〈斯德哥爾摩情人〉收錄於陳奕迅2013年的《The Key》專輯中,這首歌的官方簡介是:「Eason這曲亦充滿了一份妖艷、迷離的愛慾情感。究意是絪着你才能愛着你,抑或願可做你腳下那堆爛泥,說到底是只有你情才有我願,旁人難以評論,林夕用全新的感情角度,寫出打破流行曲框架充滿叛逆的『虐待情歌』。」但有不少資料和評論指出這歌並非講述一對情人的情歌,而是在描寫香港人與中共的關係。在「我所愛的香港──林夕」講座筆記中記述他談及這歌時曾表示﹕「情人與公民都是一樣,沉默被虐者都是罪犯。」﹝2﹞我認為以愛情或是政治的角度理解這首歌亦言之成理。但在研究這歌時,我更著眼於林夕在此歌對病態的心理和人性的精彩刻劃,普遍人在聽到一些慘案時總會為受害者抱不平,林夕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受害者其實也是促成慘案持續發生的同謀,見解獨到,令人反思。

        先說歌名〈斯德哥爾摩情人〉,林夕巧妙的用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病症的特性去比喻病態的關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罪案中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歌詞中形容的那位「情人」正正就如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病人,愛着那個虐待自己的人,甚至享受這種關係,是盲目,亦是麻木。

        為什麼有這種病態的心理呢?林夕點出了在於人怕孤獨。在「逃避分開的孤獨/情願一起不舒服」和「為逃避輕鬆得孤獨/ 便寧願緊張得舒服」兩句歌詞中,詞人道出了歌中的「我」們覺得只要有人作伴,縱使不舒服也比自己一個孤單好。詞人又以「枯木」與「監獄」作對比,樹木縱然生長在空曠的大自然,但與其做空虛孤獨的枯木,就寧願被困在有同伴但失去自由的監獄中。

        在歌詞中,施虐的行為是事出必有因的。詞人指出有「佔有欲」、「控制欲」的施虐者也全因為對方把「糊塗地軟弱當善良」才「樂意肆虐」。「作惡也要好對象」,社會上大部分人也欺善怕惡,其實全因為「我」的軟弱和成全了給如魔鬼般的「你」操縱的機會。

也許早已不覺窒息想投降 舔盡你贈我的一額汗
也許早已適應 就此跟綁匪同床
誰料你 誰料我 能合作到愛死對方
應該也 不只一次幻想怎麼逃亡 卻未戒掉妥協的欲望
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
情欲要被你勒索 也許有助刺激心臟
是盲目地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犯到被虐成狂
能為你忍受 然後當享受 那又何妨

        在副歌中,林夕利用綁匪、勒索等字詞去形容這一段扭曲的關係,「你」就像個作惡的罪犯,可惜「我」這個受害者卻是自願我被綁架和受折磨的。詞人用了三次「也許」這個不確定的詞語來突顯了「我」的軟弱無力,又用了三次「早已」去表現受害者對被虐的習慣和麻木。一個正常的人在這樣被傷害的情況下「應該也不只一次幻想怎麼逃亡」,可惜「我」卻選擇了妥協,茫甚至是渴望妥協。詞人直斥「我」是瘋狂的,認為自己很偉大是狂,犯賤地享受被虐也是狂,但我認為最狂卻是那句「 那又何妨」,被害者自願受虐,能夠為了愛的人忍受痛苦,然後又何妨去享受痛苦,由被虐變成自虐是最病態的狂吧。常把佛理融入歌詞的林夕在這首歌也不忘加入佛教的意象。「苦海」是指六道輪迴,「慈航」則是指佛教中的三寶,「苦海慈航」本是指皈依三寶,就能真正脫了苦海,出了輪迴的意思。我認為林夕在這歌用上這佛教觀念一方面是諷刺「我」妄想自己偉大得接受虐待然後就可以帶著愛的那個「你」一起走出苦海;另一方面是指「我」一直與「你」在一起其實就是一直沉溺在苦海當中。

但無論是偉大成狂
還是受害受用 犯賤犯到被虐成狂
看著 是誰令幸福給殮葬
別喊冤 別叫屈 別訴苦 在這宗慘案
全賴我忍受 才令你享受
我是同謀 絕對是同謀

        林夕以直斥其非的方式作結,他認為毀掉幸福的實際上是「我」自己,不應該再喊冤叫屈,在慘案中施虐者和被虐者都同樣要負上責任,被虐者是主謀,但甘願被虐者也是合作以愛之名傷害彼此的同謀。

        可憐的人都有其可恨之處,從〈斯德哥爾摩情人〉中,林夕指出了在一段關係中,被虐的也不一定值得被可憐,施虐的固然有病,但自願被害的病態人性豈不是更可怕更瘋狂?


﹝1﹞梁偉詩﹕〈與林夕談詞說理 〉,《華麗的戰爭》,2014年5月22日瀏覽,〈http://leungjass.blogspot.hk/2009/07/20090713.html〉。
﹝2﹞作者不詳:〈「我所愛的香港 — 林夕」筆記〉,《香港獨立媒體網》,2014年5月22日瀏覽,〈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203〉。


參考資料:

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作者不詳﹕〈The Key專輯介紹〉,《KKBOX HONG KONG》,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www.kkbox.com/hk/tc/album/2fjo-OvQuAS53o0F5qbW0091-index.html#album-description〉。
作者不詳:〈「我所愛的香港 — 林夕」筆記〉,《香港獨立媒體網》,2014年5月22日瀏覽,〈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203〉。
梁偉詩﹕〈與林夕談詞說理 〉,《華麗的戰爭》,2014年5月22日瀏覽,〈http://leungjass.blogspot.hk/2009/07/20090713.html〉。
歌詞﹕〈斯德哥爾摩情人〉,《KKBOX HONG KONG》,2014年5月20日瀏覽,〈http://kkbox.fm/AS1h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