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顯示具有 梅艷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梅艷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從〈緋聞中的女人〉看林振強對女性的書寫



〈緋聞中的女人〉
主唱:梅艷芳
填詞:林振強

請勿著迷 請勿著迷
請你步向別人
假使想找尋真愛人
不要來跟我嚐香檳
天天多緋聞的女神
只會常使你狂傷心
願你也知
我不可能純情天真
常自惹是非與緋聞
你若來靠近
過後如悔恨
你別來責問
怎麼不關心
但若你決心
願為我醉心 Call me
如情願自今 成為玩弄品 Call me
若是我這宵 賣弄我性感
輕輕似我手癡癡掃你身
Ah 只因今晚夜 我倆剛巧心相近
假使想找尋真愛人
請轉頭不要來犧牲
天天多緋聞的女神
不愛人只愛尋開心

作者:張靜姍

       〈緋聞中的女人〉收錄於1986年梅艷芳《妖女》專輯內。林振強以大膽的詞風為梅艷芳度身打造了新時代女性的獨特形象。這歌曲是延續了〈壞女孩〉、〈妖女〉的創作風格,通過歌詞刻畫女性的慾望,愛追求刺激「天天多緋聞的女神/不愛人只愛尋開心」,表現了自信前衛的一面,「請勿著迷/請勿著迷/請你步向別人/假使想找尋真愛人/不要來跟我嚐香檳」。故事主角是緋聞女人,她性感、多情,令男人為之著迷,「願為我醉心 Call me」,「常自惹是非與緋聞/你若來靠近/過後如悔恨/你別來責問」,擺脫了女性予人溫馴,多視為愛情弱者的觀感,詞人讓女性發聲,展示女人本色。從歌詞我們看到女性傳統形象之改變,詞人有意去打破女性原有的定位,不再因受性別定型而限制和壓抑了個人情感,所以歌詞充滿了性和慾望的想像,可謂公開自白「如情願自今/成為玩弄品/Call me/若是我這宵/賣弄我性感/輕輕似我手癡癡掃你身」,乃挑戰社會的規條,將這些「忌諱」從傳統解放,表達女性也可以獨立自主,不再是男性的附屬,由他主導一切。


       其實,情歌普遍所展示的多為女性柔弱之典型形象,這也是流行音樂創作的主流。林振強的詞也不乏這類的創作,如〈零時十分〉寫女性等候愛情的「痴」、〈一輩子溫柔〉展示對男性的依從,〈傻女〉寫對舊愛的深深眷戀,此等均呈現了女性對愛情執著、對男性依靠的傳統一面。其實,女性形象典型化是一個傳統,社會所接受的女性形象是溫柔美好、善良嫻熟、多愁善感、依賴受保護等。追溯至古典詩詞,早已為女性建構了一個傳統形象,如《詩經 · 關雎》「窈窕淑女」就是形容女性的美好善良,又如《花間集》細緻刻畫的美女、李清照筆下的「人比黃花瘦」等,皆展示了柔弱溫婉是傳統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們受禮教約束,「男尊女卑」、「夫唱婦隨」的觀念植根很深。此之為女性的性別定位。

       林振強為梅艷芳、劉美君等人創作的一系列書寫女性新形象的歌詞,像〈緋聞中的女人〉、〈冰山大火〉、〈事前〉、〈事後〉開拓了歌詞的創作空間,打破男女性別定位。討論兩性性別典型化,牽涉「二元對立」概念,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擁有的一些互相對立的元素,在結構主義理論中,是產生意義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式。在普遍的情歌書寫中,「二元對立」就確定了男性和女性的典型化形象,男性是堅強,保護女性,而女性如前所述,是柔弱美麗,兩性之間是處於對立面,存在差異。歌詞提及,「我不可能純情天真」,「純情天真」可說是女性既有的形象之一,林振強有意在歌詞消解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定位,打破向來被認定的性別觀念,故在「純情天真」加上「我不可能」四字,清楚表達時代女性的新態度。而「願為我醉心/賣弄我性感」帶出吸引異性的方法莫如帶些許性感,道破女性的另一形象。又「Ah/只因今晚夜/我倆剛巧心相近/假使想找尋真愛人/請轉頭不要來犧牲」則顛覆了女性對愛情的看法,不再是至死不渝,細水長流。林振強藉歌詞去引發讀者對男女傳統價值觀的思考。


       林振強為女性發聲,打破女性在傳統社會結構的性別定位,更寫作女性慾望的題材,可謂大膽的嘗試,當時有批評指「露骨」、「意識不良」。他曾回應「就算歌詞裡寫性愛,聽得人想起性愛,那也是正常的性愛……他們說想入非非,我不介意引人想入非非,只介意非非指的是甚……寫出來不可以太核突粗魯,要予人『靚』的感覺。」林振強為梅艷芳等人填寫的這類歌詞,成功配合歌手的形象,深受歡迎,發展出另類的歌詞風格。

       〈緋聞中的女人〉體現了林振強「以女性身份主動談情說性,讓女性按自我的感覺來書寫」的創作手法,他大膽講述兩性的歌詞,影響到後來黃偉民、周耀輝、周禮茂等人,他們對性別的思考更加豐富,如〈非男非女〉帶出男女性別的劃分已不再重要,應擺脫性別定位的規限,還有〈你沒有好結果〉、〈忘記他是她〉等等。
  



參考資料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2009。

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馮應謙:《香港流行音樂文化:文化研究讀本》,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2004。

魔鏡歌詞網:〈緋聞中的女人〉
http://mojim.com/twy100096x35x28.htm

黃志華:林振強長篇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8961.html

近代粵語流行曲的女性型像(形象)
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features/hkpc.htm

梅影留香:梅艷芳(三十六)引領時尚二
http://xinpiaoxuedongmei.blog.hexun.com.tw/77122059_d.html

香港歌詞研究小組
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4712.html

獨立媒體:追憶林振強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9058

個人新聞台: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從梅艷芳談到林夕、林振強、黃霑
http://mypaper.pchome.com.tw/chinpang/post/1310652641

飄雲手記:【音樂心情】林振強先生如是說情慾歌詞
http://piuwin.blog.sohu.com/66982931.html

HK CHANNEL:著名填詞人林振強逝世十周年專輯
http://www.ihktv.com/commemorating-the-10th-anniversary-of-the-album-richard-lam.html

唐宋詞經典:楊雨如是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8/10/8244512_254721381.shtml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探討周耀輝〈艷舞台〉歌詞中的敘述者與其形象

作詞:周耀輝

拿出一百樣動作 來勾出你的瘋狂
怕閃燈不夠淡黃 乍隱乍現更黃  問你可看到甚麼
若一絲不掛在飄忽的霧 如含在唇內像吞也像吐
是甚麼的訊號 埋藏於這誘惑中 等你揭露

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 最多的春色最貪慕
原來同在一個快樂城中 便圍個圈笑著來戲弄 
來寬衣來解帶   來編出一隻艷舞   營造期待但將到未到
原來偷窺了甚麼 仍然遮掩了甚麼   等你揭露

拿出一百樣動作 來顯出我的鋒芒
你緊張的去抹汗 只得一個渴望 問你想到了甚麼
若一絲不掛在漆黑的路 明明在前面但不會遇到
是甚麼的訊號 埋藏於這誘惑中 等你揭露

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 最多的春色最貪慕
原來同在一個快樂城中 便圍個圈笑著來戲弄 
來寬衣來解帶    來編出一隻艷舞  營造期待但將到未到
原來偷窺了甚麼 仍然遮掩了甚麼    等你揭露
原來當知道甚麼 仍然不知道甚麼    只要揭露 

作者:張偉芯

         〈艷舞台〉首先收錄于香港已故粵語流行音樂天后梅艷芳第十九張粵語專輯《Larger Than Life》中。《Larger Than Life》於1999年由華星唱片發行,是由周耀輝填詞,黃耀明監製的一首作品。﹝1﹞周耀輝在〈艷舞台〉的歌詞文宣中寫道:「娛記揭秘,娛民窺秘,大家樂此不疲。香港是個活色生香艷舞台,觀眾反應比藝人動靜更引人入勝。」﹝2﹞因爲這兩句説話,讓很多人認爲〈艷舞台〉是一首反映香港社會愛八卦的娛樂文化的作品,﹝3﹞ 加上前人研究周耀輝的作品題材又多以其往往反映社會現實的這點出發,﹝4﹞ 這也使到〈艷舞台〉被解讀的範圍離不開其反映社會情況的觀點。當然,〈艷舞台〉是由梅艷芳唱出來的,有解讀者認爲「艷舞台」其實指的就是梅艷芳的舞台,是她的舞台生涯寫照,因爲只有她才能駕馭〈艷舞台〉,才能成功唱出歌詞中的那個具風情萬種的味道和性感挑逗的「艷舞台舞女」。同時,也有解讀者認爲〈艷舞台〉是刻劃傳媒醜惡心態的寫照。﹝5﹞以上解讀皆不置可否。而單究〈艷舞台〉的歌詞本身,其實就可找到歌詞中敘述者與其形象。


         歌詞中的敘述者,這個敘述者不是作詞人,也不是歌唱者,而是在歌詞内容中說故事的人。而很明顯,〈艷舞台〉歌詞内容中說故事的人是一個「舞女」。因爲在〈艷舞台〉歌詞中,透過「拿出一百樣動作/來勾出你的瘋狂」和「來寬衣來解帶/來編出一隻艷舞」兩句,答案顯而易見。只有舞女才會寬衣解帶編艷舞而又拿出一百樣動作來勾引人們瘋狂的,加上歌名〈艷舞台〉點題,這無疑是告訴讀者歌詞中說故事的人(敘述者)是一個舞女。

         找出歌詞中的敘述者,是有效理解一首歌詞的内容的關鍵。歌詞中的敘述者是充當著解說的角色,把歌詞中顯得零散的故事架構和内容作出串連。例如在〈艷舞台〉歌詞中,作詞人描寫的故事場景是片段式和跳躍式的,而敘述者「舞女」點出了故事場景是發生在「閃燈」、「乍隱乍現」、「圍個圈」、「寬衣解帶」、「一絲不掛」、「編艷舞」等有娛樂場所象徵的舞台當中,並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這是一個似是在描述一場艷舞表演的作品,以一個舞女的角度展開。由此可見,只有了解到敘述者是一個舞女的身份,才能串連出歌詞中零散跳躍的内容,從而理解〈艷舞台〉是一個發生在娛樂場所舞台上的故事。因此,可以深入了解歌詞中的敘述者的形象也顯得順理成章。

         敘述者「舞女」的形象是作詞人虛擬的人物也好,特指梅艷芳也好,可以肯定的是,歌詞中的敘述者的形象(舞女)是具體的。但這個具體並不是指外表,而是指其行爲和態度。首先,這個「舞女」有的是風情萬種和性感挑逗的形象。在〈艷舞台〉第一段歌詞中,從「拿出一百樣動作」來「來勾出你的瘋狂」可見「舞女」的行爲是性感挑逗的。她給觀眾的感覺是「若一絲不掛在飄忽的霧/如含在唇內像吞也像吐」那樣的誘惑迷旎。於是,她令到觀眾「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最多的春色最貪慕」沉迷在她的美色中一發不可收拾。但「舞女」一點也不害怕被窺探,在〈艷舞台〉第一段歌詞中「怕閃燈不夠淡黃 」和第三段歌詞中「拿出一百樣動作/來顯出我的鋒芒」就展現了「舞女」非常自信的一個形象。她相信自己可以顛倒眾生,更甚可以擲地有聲地說「等你揭露」!這些行爲和態度同時也表現出「舞女」不羈的一面,她不但不怕遭到「圍個圈笑著來戲弄」,相反她在台上主動「來寬衣來解帶/來編出一隻艷舞」去為觀眾「營造期待」,可惜那些觀眾「緊張的去抹汗」,所以「舞女」還反過來嘲弄那些「偷窺了甚麼」的觀眾「問你可看到甚麼」?又「問你想到了甚麼」?可見她不羈的形象。

         總的來說,單從研究〈艷舞台〉的歌詞本身出發,就可找到歌詞中的敘述者是一位在舞台上艷光四射的舞女,作詞人展現出她既風情萬種、性感挑逗又自信不羈的立體形象。

                                 
﹝1﹞作者不詳:〈周耀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8%80%80%E8%BC%9D〉,
    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2﹞作者不詳:〈艷舞台〉,《歌詞帝國網》:〈http://www.oiktv.com/album-w106.html〉,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3﹞ 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29日。
﹝4﹞黃志華,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98-110
﹝5﹞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年2月9日。



參考資料:

黃志華,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作者不詳:〈艷舞台〉,《歌詞帝國網》:〈http://www.oiktv.com/album-w106.html〉,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作者不詳:〈周耀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8%80%80%E8%BC%9D〉,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年2月9日。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從〈鏡花水月〉中看詞人對歌手有感而創作


填詞:林振強

仍願信有日有天 定尋著所夢見
某角落人群內定能發現 有個會愛我的他
仍願信某日某天 像河共海遇見
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 那個他會幫我逐一改變

抹掉我那秘密淚痕 縫合這個曾傷的心
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 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

#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今天我終於看化
 這些光陰我假使再花 回頭時人生恐怕 只水月鏡花

無奈到這日這天 路長路彎亦踏遍
我轉在人潮內未曾發現 那個會愛我的他


唯又信某日某天 定能共他遇見
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 那個他會幫我逐一改變

抹掉我那秘密淚痕 縫合這個曾傷的心
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 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

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他可會聽到我嘛
我很需要很需要他 情無靈魂多可怕

願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 共我真的愛戀吧
讓我認真莫再玩耍 今天我終於看化
這些光陰我假使再花 回頭時人生恐怕 只水月鏡花

Repeat #

作者:劉敏芝

        鏡花水月一曲收錄於梅艷芳第十七張大碟《鏡花水月》當中,由華星唱片在1997年發行。而此大碟收錄了十一首歌曲,當中有四首是由林振強填詞。鏡花水月一曲更定為大碟的名字,可見此曲對歌手之重要,並從此看出此歌並不是純詞人偶然之作,而是詞人對於歌手之有感而特意創作之。
        林振強創作之鏡花水月的歌詞表面看上去是一個女人很渴望新的愛情出現,而這段愛情的主人公符合她所有的期望,從這角度看是盼望,但其實此歌詞當中滲透著主人公對愛情態度不如此前那麼期盼,有種寧缺莫濫的態度,但對愛情受傷過後仍有期盼。而歌詞中亦通過人幾個心理變化階段而達致如歌名般不再追尋霧水的感情,只會耐心等待那個他出現。而此態度我們可以從梅艷芳的人生歷程中看見。
        詞的開首就說明一個女人坦露自己對愛情憧憬,希望找到心目中理想的「他」,「仍願信有日有天/定尋著所夢見/某角落人群內定能發現/有個會愛我的他/仍願信某日某天/像河共海遇見」。此處表面上是說明女人的期盼,但實際上雖說她對愛情有期盼,不過她的期盼不見能很快實現,或許可能會找不到,詞中用的詞都是不確定的,如某角落/某日某天,她想碰見的人都在夢裡,而也運用了自然的現象比喻,像河共海遇見,河在地理上是一定會與海遇見,但過程要多久,要穿過多少山谷林蔭才會到達大海,恐怕人也是不太能確定時間,此說明女主人公雖期待愛情,但愛情甚麼時候會來她不確定,她只會慢慢地等待,守著那個盼望。
        詞此後就解釋為什麼女主人公不會貿然再相愛,「我那滿懷凌亂寂寥與倦/抹掉我那秘密淚痕/縫合這個曾傷的心/愛護我和明白常看似繽紛的我/內心欠缺歡欣和非派對式熱吻/無奈到這日這天/路長路彎亦踏遍/我轉在人潮內未曾發現/那個會愛我的他。」從歌詞看出女人曾經在愛情路人或人生路上十分不容易,內心亦不曾歡欣過,而她在那麼多年中亦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而也在非派對式熱吻說明她對愛情不是玩玩的態度,不要輕率和熾熱的愛情,而要細水長流。說明女主人公在愛情路上的困難而回應此前自己為什麼對愛情的態度是寧缺莫濫。

        但之後詞中流露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呼告,她想立即擁有,打破詞一開始說明想慢慢等的態度。「他為我快快出現好嘛」,女主人公很渴望擁有愛情,十分急促,想立刻擁有,當中用到快快,很需要很需要,表達一種極度的渴望。但是最後說到情無靈魂多可怕,但這種速食的愛情缺乏了靈魂,與她之前令她受傷的愛情又有什麼分別呢。

        到最後女主人公都把這些愛情的極度欲望拋諸腦後,不再對愛情處於極度渴望的態度,因為人生到頭來只是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根本觸不到,而人生和愛情也一樣,到最後也只是虛幻。到此階段她雖然仍相信愛情,而她對愛情已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既來之則安之。

        詞人描寫的是一個女人從講述自己渴望愛情,但是亦因受過傷害,真正合符她的戀情並不是說想要就能找到,對愛情是一個等待,並繼而到寧缺莫濫的階段並領會到人生的緣份也是水月鏡花,很多東西不能強求,女主公只能夠慢慢等待。可見詞裡女主人公的內心剖白是逐步的解構,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女人的人生路。而將這些人生的階段解構出來,其實也是歌手的人生路。
  
        梅艷芳一生有很多段情,大多不長久。而在鏡花水月大碟推出前一年,梅艷芳剛與男朋友分手,這段感情也只持續一年左右。至此之後梅艷芳就沒再結交男朋友,她說是年少時想要太多,大衝動,使她失去很多,所以她之後會與歌中般慢慢等待。而於離世前,梅艷芳開了最後的演唱會,她向設計師及朋友劉培基提到自己一直也有給自己辦嫁妝,但一直用不著。她覺得該嫁的是舞台,她是屬於舞台的,讓劉培基給她做一件婚紗在演唱會上穿。從此可見梅艷芳在一九九六年後仍渴望愛情仍想結婚,她也一直等待,但奈何人生如水月鏡花,她只有在台上穿上這婚紗,這其實與歌詞中女主人公的人生路不謀而合。

        因此相信,這一份詞是林振強對梅艷芳愛情的看法。況且,林振強也不是第一次給梅艷芳的人生創作歌詞,於一九九五年推出的大碟《歌之女》其中一首歌〈歌之女〉也是講述梅艷芳從小賣唱的生涯,而〈歌之女〉同樣是由林振強填詞。另外林振強從1985年開始就已經開始跟梅豔芳合作,此合作關係長達十二年,從沒間斷,所以可從此看出兩人關係很好,林振強會很了解梅豔芳的人生看法。另外亦因此相信鏡花水月指涉的女主人公正是梅艷芳,亦從此看見林振強其實對女性的看法很了解,他為梅艷芳寫過〈壞女孩〉講述新時代女性的叛逆,〈歌之女〉中童年的辛酸,〈鏡花水月〉靜候愛情的渴望,通通都是他為梅艷芳代言,使歌詞能獨立的專屬一位歌手,可見林振強作詞不是為工作而寫的詞,是特意對某一歌手某一事有感而創作。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幾分鐘的約會〉與電影中的愛情世界

作者:陳紫琪


鄭國江的〈幾分鐘的約會〉,歌詞說到他每天在車廂中邂逅心儀的對象,只需「每天幾分鐘共你心聲已互通  旅程何美麗  如在愛情小說中」,後來不再遇上,就只剩下黯然。鄭國江的歌詞簡單表現了年輕人的純愛,同時出於80年代的電影《失業生》、《緣份》與90年代的《初戀無限touch》,三套電影青春愛情故事,情節就如歌詞同樣,當中男女主角在地鐵邂逅,大部分都是初戀,直接表達了單純的戀愛情懷與美好。


〈幾分鐘的約會〉與《失業生》

1981年的《失業生》,由陳百強、張國榮及鐘保羅主演,是一套講述一班中五學生的青春故事。其中一幕講到家寶(陳百強)在地鐵裡認識了少女(徐杰),然後與她成為戀人,二人更一起為理想奮鬥。此劇插曲原為主角陳百強主唱的《有了你》,卻有網民把家寶與徐杰在地鐵相識的的片段製成了〈幾分鐘的約會〉MV,因為當中歌詞相當符合劇情,讓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電影插曲,也似乎比《有了你》更能詮釋電影,同時影響力也較大。

電影由家寶男性敘事出發,害羞內斂的家寶在地鐵上碰上了女神了徐杰。他每天在她出現的時間為見她一面,女孩也知道他存在,他們不曾對話,只敢對望。正如歌詞裡的地下鐵碰著她  好比心中女神進入夢  地下鐵再遇她  沉默對望車廂中」直到榮少知道家寶暗戀徐杰,便鼓勵與幫他跟徐杰說話,談過一次,自此,地鐵的相遇成了浪漫的約會,其後二人便正式發展成情侶。地下鐵邂逅她  車廂中的暢談最受用  地下鐵裡面每日相見  愉快心裡送」

走出地鐵,富家子弟家寶為了追求音樂的理想離家出走,跟徐杰一同兼職存錢、到處遊玩,初戀的美麗讓他們如在愛情小說中。「每天幾分鐘  共你心聲已互通  旅程何美麗  如在愛情小說中」結局是家寶得到唱片公司的賞識出道,徐杰也伴在他身旁,算是大團圓結局。愛情在這套電影算是一條小支線,他們的愛情沒有因現實阻礙,所以歌詞後段的失落與黯然不能詮釋,可算是比歌詞中的純愛世界顯示得更美好。


〈幾分鐘的約會〉與《緣份》

1984年的《緣份》雖然比《失業生》似乎與〈幾分鐘的約會〉更無關係,但於筆者來說,看過《失業生》緊接看《緣份》,就像是一個延伸或續集。《失業生》由張國榮飾演的榮少是個中五生,電影結尾比他年長的女朋友要離開他,並寄予他要發奮創造事業,而《緣份》同為張國榮主演的Paul是剛大學畢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教人不無想起榮少。而且,《緣份》以地鐵開始與穿插故事,〈幾分鐘的約會〉的歌詞似乎更能解讀這套電影。

電影也由地鐵開始,剛大學畢業到職場工作的Paul(張國榮)在地鐵遇上Monica(張曼玉),對她一見鐘情。在同一車廂裡,Anita(梅艷芳) 對Paul也一見鐘情。電影最重要與經典的情節是,末段三人在地鐵內玩「緣份遊戲」,這就是電影的點題,Paul追尋MonicaAnita追尋Paul,最終Anita幫助二人重圓。


以歌詞出發,地下鐵碰著她  好比心中女神進入夢  地下鐵再遇她  沉默對望車廂中」
因為Paul在地鐵對Monica一見鐘情,另一面在同一車廂中Anita也對Paul一見鐘情。所以能與PaulAnita的角度為敘述出發,即歌詞中的「她」、也可換成「他」。

「地下鐵邂逅她  車廂中的暢談最受用  地下鐵裡面每日相見  愉快心裡送」在一天內PaulMonica在地鐵再相遇,Paul從地鐵開始跟著Monica,跟她到超級市場,也跟她到傢俬舖,而另一面Anita也在跟蹤著Paul。後來PaulMonica在同一所公司工作,也發展成情侶。

默默等候她  等她翩翩降臨帶著夢  又沒有雨或風  何事杳然失芳蹤」PaulMonica的關係中,不論是追求與戀愛時,Paul一直處於較主動的狀態,一直等候她。另一面,Anita一直單戀Paul,即使知道他有女朋友,個性直率開朗的她仍為他付出等待,他考車牌時她為他開路,對他的家人很好……

          電影末段Monica要跟Paul分手,Paul挽留,他們又走到地鐵中。Monica便叫Paul若在最後一班列車結束後能夠找到她,他們便重新走在一起,以證之間的「緣份」。對Paul來說,這是沒有道理的,原本他們快樂地已買樓準備結婚,在高峰時Monica要與他分手,歌詞如Paul的心情,「日日在等候她  無奈心中愛神要玩弄  地下鐵約會似是中斷  令我心暗痛 」這是Paul無奈的心情,然後轉至到較激動的「道理說不通  未到高峰已劇終  愛情難結局  期望再會一秒鐘。」是失望也是對復合有所期待。最後一段歌詞印證到Anita日日在等候她  無奈心中愛神要玩弄  地下鐵約會似是中斷  熱愛心裡控」,她努力期望得到Paul的回應。最後她幫二人重圓,本來還有所希望,最後其實不似是中斷,只好把心裡的愛好好隱藏控制。


〈幾分鐘的約會〉》與《初戀無限touch

在地鐵相遇發展成情侶為藍本的愛情故事,照辦煮碗搬至90年代,《初戀無限touch》的電影主題曲《幾分鐘的約會》由梁詠琪翻唱,以歌曲貫穿故事。故事主要是家境富裕又品學兼優的阿塔(梁詠琪)與在屋村長大成績一般的康(陳曉東)的初戀故事。

在梁詠琪翻唱的版本中,將原本歌詞縮減了,也修改了少許,而純音樂與歌曲的出現在電影中出現約六次。版本換轉了女性主唱,明顯表達了在這段關係中,開始時阿塔也較主動。例如她主動跟他談話,送他門票邀請他來學校表演;第一次打電話給他……第一次在片開始,背景音樂就播著〈幾分鐘的約會〉的前奏,康與友人經過,塔回頭一望,這就是她在地鐵上對康暗暗的一見鐘情,意味著愛情故事的開始。

原本歌詞是圍繞地鐵的戀愛,卻因為塔學校表演自彈自唱了這首歌,也是他們的重遇。這首歌成了他們之間的主題曲,卻令與故事得以延伸與完整。音樂第三次播出,是他們第一次看電影,康送塔回家,還是塔較大方牽著康的手。歌詞有一句由原本共你心聲已互通」改成「共你相識於約會中」,在約會中認識彼此,較合符電影情節,也較切合年代。「日日在等候她」再改成「日日地碰著他」,熱戀中的人每天見面,無奈愛神要玩弄:他們分手了,阿塔又彈這首歌。塔傷心得無心向學,康只顧埋頭就睡。塔要到英國讀書,最後他們在沙灘一起唱著這首歌,在荔園臨別又播起歌,愛情「似是中斷」,改成「要是中斷」,疑問變成肯定,要分別了只能難捨難離。

當中兩套電影主角的愛情雖受到阻礙,最終卻算是團圓結局,也正好歌詞透露的真摯的情感一樣,年輕的戀愛總是美好的。
參考資料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從流行曲到悼歌——看〈明星〉接受變遷



作者:李綺靈


  歌名的更替能引起不同的效果。當年佳視播放電視劇集《明星》的時候,最初其主題曲歌名為《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後來詞人始將之改為《明星》。誠如朱耀偉博士在《香港歌詞八十談》所言:「要不是當初《當你見到天上星星》易名為〈明星〉,多年後那悼念明星的功能也許產生不了。」

  我們可先看看,歌名變更後改變歌詞的意義產生了什麼變化: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明星》
星星意象的意義永恆的星 STAR
回憶過去
永恆的明星 SUPER STAR
悼念一代明星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 可會想起我
可會記得當年我的臉
曾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
「比星星笑得多」
從前兩人相戀的美好回憶

比星星笑得多」
舞台上銀幕上的綽約風姿

當你記起當年往事 你又會會如何
可會輕輕淒然嘆喟
懷念我在你心中 照耀過
我像那銀河星星 為你默默愛過
更讓那柔柔光輝 為你解痛楚
「更那柔柔光輝 為你解痛楚」
溫柔目光(白雲開)
從前待「你」好
「更那柔柔光輝 為你解痛楚」撫慰歌迷、影迷的心靈
當你見到光明星星 請你想 想起我
當你見到星河燦爛
求你在心中記住我
「求你在心中記住我」
主人公對前度的眷戀
「求你在心中記住我」
出色藝人成就永垂不朽


  這樣的變化到底從何而來?《明星》一曲歌詞中最重要的符號為星星。所謂符號,就是用一物意指另一物,以完成傳遞任務。艾柯在《詮釋與過度詮釋》中提過:「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沒有固定性,它只是在無休無止地漂浮。」所以,符號所蘊含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從共識中創建的,是任意的,沒有理由可言的,是約定俗成的。本身星星意象有很豐富的含意,我們會用星星連繫到眼睛、寶石、藝人,諸如此類。將《明星》一曲中的「星星」(STAR)與「明星」(SUPER STAR)連繫起來,其實也是自然生發的結果。所以,這首歌也是被香港歌手重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歌,很多歌手喜歡在演唱會中為歌迷獻唱,喻意希望歌迷永遠也記得他。(參考:kentwong37〈不死的傳奇:梅艷芳〉)在八、九十年代,歌手們喜愛將自己代入《明星》這一首歌,反映了當時偶像祟拜的流行現象:「打從歌星出場的一剎那,觀眾和演唱會的工作人員、舞蹈員等均以歌星為中心,情形就好像地球和其他行星環繞太陽而轉一樣。(馬國明《新一代的偶像崇拜——揭示偶像與傳媒關係的調查報告》)

  以下為歷年來翻唱《明星》的歌手及收錄專輯的列表:
歌手專輯年份
葉德嫻《星塵》1981
張國榮《salute》1989
梅艷芳一個美麗的迴響演唱會》1995
黎明一夜傾情演唱會》1996
羅文情繫佛羅內斯》1998
費翔想念依舊 [費翔精選] 》2000
羅文英皇盛世Vol.1》(合輯)2000
夏韶聲《韻》2000
梅艷芳《眾裡尋芳》2001
郭富城Live On Stage In Concert(2001)實況-DISC1》2001
羅文《皇者之聲》2001
劉德華夏日Fiesta演唱會2001》2001
曾路得The Vocalist》2002
梁朝偉《風沙》2002
葉德嫻《長青樹》(合輯)2003
張國榮《鍾情張國榮》2004
楊曼莉《霑樂曼影》2005
蘇珊集體回憶——耳熟能唱》2005
張國榮《Final Collection》2005
葉德嫻星之旅全經典集》2005
Maria Cordero肥媽正傳Vol.1》2005
Vega《the Vega》2008
陳潔儀《重譯》2011

資料來源:魔鏡歌詞網

此表所列未必為全部數字,可能僅為大概,但從表中可見,二零零二、零三年後翻唱數字明顯減少。在此之前, 許多大明星如郭富城、黎明等亦喜愛唱明星——將自己代入為「星星」,感動歌迷。但是其後,《明星》所盛載的意義經已轉變,所以一般歌手即使重唱,亦已不會再為連繫自己和歌迷而唱。如《霑樂曼影》、《集體回憶——耳熟能唱》、《重譯》等版本,已經開始將《明星》作為一個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看待。

  一個文本的意義是無窮無盡的,因為文本的意義是有讀者的配合、合作才會展現。這些資料或者是作者表達不清楚,或是在編寫過程中寫漏了。而且在不同的時代,因為環境的改變在我們的閱讀過程中就會展現出「新」的意義。我們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可以自行加入一些想像力,令文本的意義更完整;也有另一種讀者,把自己想像成為角色之一,假設他是該文本作者要找的人物,從多方面嘗試去感受文本所要他得到的意義,企圖在文本當中找到與自己相同得觀點、心情。那麼,在二零零二、零三年後,為何《明星》會出現上述這種轉變?我們還記得,近十年八載多個代表香港一個時代的藝人陸續離世,如羅文、張國榮、梅艷芳、黃霑、沈殿霞等等。香港人、他們的影迷歌迷在沉重的打擊和悲傷之下,借助了《明星》悼念他們;而張國榮本身亦為其中一名深入民心的〈明星〉獻唱者,他的離世,陰差陽錯之下,成為了《明星》悼念功能產生的其中一個契機。歌迷們自行代入逝世藝人的心情,實是自然不過了。


張國榮逝世5周年-靈堂致祭實況
此片段為有線娛樂台在張國榮逝世五周年時,重播當年靈堂致祭實況,約直至兩分五十八秒為止,製作方使用了張國榮翻唱版本的《明星》作為襯底背景音樂。另外,在二零零七年的張國榮追憶會上亦有播放(參考:求群星追悼張國榮歌曲名(Baidu知道)

至2008年時,明星的悼念功能已經相當強大。當年沈殿霞離世,在其追思會上陳潔靈亦獻唱此曲表哀悼。除了因為肥姐本身喜愛此曲之外,歌曲本身盛載了悼念功能亦影響了歌手選擇獻唱曲的決定。
明星 陳潔靈 (2008.3.2 香港紅館肥姐追思會現場)(土豆)


  其實,朱耀偉博士曾寫道:「事實上,近十年八年,《明星》更添上新的功能,就是用以悼念演藝界的著名藝人。(《香港歌詞八十談》)」張國榮本身為其中一個《明星》的翻唱者,追憶他的時候使用此曲為恰當;而其他歌手如羅文、梅艷芳,因為本身亦有作品,所以在正式的公開悼念活動就未必會使用〈明星〉,但其實〈明星〉的悼念功能已經深深植入香港廣大市民的腦海裡。從龐大的網絡海洋中,搜尋有關近年去世藝人的文章時候,我們不難發現,不少人都使用了《明星》的歌詞為悼念的句子。

  如,根據《華西都市報》所刊登,〈2004年香港梅艷芳逝世一周年追思會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劉培基撰文哀悼梅艷芳時如此寫:「今夜我遙望星空,想起兄寫的、你們都唱過的『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我』。」
(資料來源:〈華西都市報:2004年香港梅艷芳逝世一周年追思會回顧〉

  2004年,黃霑離世,悼念他的電視節目《獅子山下念霑叔》中,容祖兒亦獻唱了《明星》,以表敬意和哀悼。(資料來源:《蘋果日報:祖兒〈明星〉獻霑叔》

還有網友在梅艷芳逝世三周年(2006年)的日子撰文抒發懷人之情,竟也用《明星》歌詞起興入題。雖說梅姐曾經也是《明星》的翻唱者之一,但更重要的,應是《明星》的功能在此時亦已完全轉變了。(資料來源:PC個人新聞台〈七步城思〉

  此時此刻,大家在懷愐其他藝人的時候,亦自然而然使用這首歌曲;〈明星〉已不再僅僅是屬於葉德嫻、張國榮、黃霑的流行歌曲,而已經轉化成為一首懷人的悼歌。我們可發現,一首歌曲,改換了名字,就已被賦與了新的概念;《明星》一曲多了一重功能,亦更加強其經典地位,使後來其他流行歌曲詞人寫以星星意象作為歌詞主題的時候,更難超越黃霑的《明星》。






配合閱讀:從接受美學解讀演繹者對《明星》的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