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從〈帝國大廈〉看樂壇歌手的心態

填詞: 黃偉文

為何你要早走 如爆破沙丘
轉眼某座大樓 消失了在地球
問誰來與我交手 跟不服氣的決斗 當終生對手
逝去的人和事怎復仇 贏回名下我所有

*可知我 情人仍然當你 是世界中心
情人如何看(愛)我 未夠你高分
如何頑強攀登 都只得亞軍
但志氣未輸過 若要你讓給我當冠軍 都次等
多深深不憤 都不可拉近
(他得不到你 你永遠是神)*

明明各據高峰 何以我只准
爭過耳紅面紅 只得你被認同
但垂頭看瓦爍中 開始沒法得自信 如何再努力
亦永遠在後補之中

作者:甘璟諭

        〈帝國大廈〉是由一隊香港男子創作組合Swing主唱的歌曲,而填詞則是黃偉文。先說Swing的背景,他們成立之初名為Snowman,後來轉投英皇娛樂後易名為Swing。〈帝國大廈〉是他們在2002年解散前的其中一首歌曲,所以網上的高登討論區對這首歌曲的由來都眾說紛紜:有的說這首是情歌、有的說這首歌是因Swing中的郭偉亮不想散夥,而力挽另一位拍檔陳哲廬之作,但最普遍的說法是黃偉文借美國「九一一」的事件,因世貿大廈倒下了,就只剩下帝國大廈在支撐,從而推斷出是暗指現在只剩下郭偉亮一人在樂壇,而陳哲廬卻心灰意冷而退出。而黃偉文更說過,郭偉亮是少數有要求曲目主題方向的作曲人,可想而知他在Swing更是額外執著。因此如果說這歌是郭偉亮力挽陳哲廬而作的,也不為奇。



        而黃偉文一向擅於寫有關人的心態,甚至是病態的歌曲,例如:〈十面埋伏〉就是描寫一個跟蹤狂的心情、〈大開眼戒〉就是描述如何和野獸談戀愛等。而〈帝國大廈〉則是從描述Swing解散的心境和情況,延伸到香港樂壇的歌手心態。

        Swing從1999年推出第一隻專輯《Snowman》,正式出道。但卻直到《2001年的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中,他們才奪得「叱吒樂壇組合金獎」,同年的上榜歌曲更有五首之多。這確是他們的轉捩點,甚至是展開成功的新起點,但陳哲廬卻在這刻決定退出樂壇。除了認為這已是Swing的一個最高點,在最高點收結就好。另一個原因是他已經對樂壇厭倦。﹝1﹞亦認為自己已經年過三十歲,在歌唱事業亦不會有太大的突破,因而決定退出娛樂圈。﹝2﹞

        然而因對樂壇厭倦而退出,早在1987年出現。由網誌文章〈陳奕迅對香港樂壇下的一封戰書〉中看到,八十年代,譚詠麟和張國榮皆是灸手可熱的歌手,但1987年譚詠麟卻宣佈不再領獎,從此退居二線;而張國榮亦在兩年後宣佈退出樂壇。而期後紅極一時的「四大天王」──黎明亦在1999年黎明決定仿效前輩,宣佈不再領獎;而張學友在千禧年後,不再出席頒獎禮,淡出樂壇。而陳奕迅亦有言曾有不再領獎的想法。﹝3﹞由此可見,他們同樣地是對樂壇感到厭倦,因而退出。

        在歌詞中「為何你要早走 如爆破沙丘 轉眼某座大樓 消失了在地球」,「你」是指要退出的歌手,這個消息「如爆破沙丘」般震驚,亦如「某座大樓 消失了在地球」。「某座大樓」是指退出的歌手,而「地球」則指樂壇。同時亦可指世貿大廈,因當時美國「九一一」事件,世貿大廈已倒下,「消失了在地球」。

        「問誰來與我交手 跟不服氣的決斗 當終生對手」Swing的郭偉亮與陳哲廬是經常一起作曲的好拍檔,所以「問誰來與我交手」可謂郭偉亮的心聲。而「逝去的人和事怎復仇 贏回名下我所有」卻仿佛是一句安慰的說話,所有名利獎項也是過眼雲煙,逝去的又如果爭回來呢!

        而「可知我 情人仍然當你 是世界中心 情人如何看(愛)我 未夠你高分」中,「情人」指的是歌迷,而「你」是指郭偉亮,「我」是指陳哲廬。因當時大多數的歌曲都是選用郭偉亮所作的,所以陳哲廬亦有因此而不忿。但同時亦可指涉「我」是指歌手,而「情人」是指歌迷,但無論「如何頑強攀登 都只得亞軍」,是指當時的歌迷並未懂得欣賞Swing。﹝4﹞

        「但志氣未輸過 若要你讓給我當冠軍 都次等」,他們仍然「多深深不憤 都不可拉近」和其他組合的距離,即使他們仍然充滿鬥心。「明明各據高峰 何以我只准」,是指當時的Swing雖未到大紅大紫,但也是為人所認識和欣賞,但卻有整整一年時間,沒有唱片公司問津。 

        即使在「爭過耳紅面紅」後,「只得你被認同」,得到了「叱吒樂壇組合金獎」,「但垂頭看瓦爍中 開始沒法得自信 如何再努力 亦永遠在後補之中」,寫出了當時Swing對樂壇的想法,亦是很多歌手對樂壇的感想。而當歌迷「得不到你 你永遠是神」這個想法,亦可在此歌中看到。

        因此這歌不但說出了當時Swing的心情狀況,更借此延伸至其他的歌手亦有厭倦樂壇的心態,把這心情逐一娓娓道來。


﹝1﹞Go with Swing:〈http://ssswing.net/magazine/magazine247.htm〉,2014年5月10日瀏覽。
﹝2﹞流行樂誌:〈http://www.oocities.org/sg/skymusichk/index_mag/index_200204cover5_swing.htm〉,2014年5月10日瀏覽。
﹝3﹞Keith Li:《偉大航道》,〈陳奕迅對香港樂壇下的一封戰書〉, 〈http://www.grandline.hk/2014/01/%E9%99%B3%E5%A5%95%E8%BF%85%E5%B0%8D%E9%A6%99%E6%B8%AF%E6%A8%82%E5%A3%87%E4%B8%8B%E7%9A%84%E6%88%B0%E6%9B%B8/〉,2014年5月10日瀏覽。
﹝4﹞是但求其冇所謂:《三離三合SWING》,豆瓣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490854/〉,2014年5月11日瀏覽。



參考資料:


中文歌詞網:2014年5月10日瀏覽〈http://www.chlyrics.net/lgks/Swing:%E5%B8%9D%E5%9C%8B%E5%A4%A7%E5%BB%88〉。

Go with Swing:,2014年5月10日瀏覽〈http://ssswing.net/magazine/magazine247.htm〉。

流行樂誌:,2014年5月10日瀏覽〈http://www.oocities.org/sg/skymusichk/index_mag/index_200204cover5_swing.htm〉。

Keith Li:《偉大航道》,〈陳奕迅對香港樂壇下的一封戰書〉,2014年5月10日瀏覽,〈http://www.grandline.hk/2014/01/%E9%99%B3%E5%A5%95%E8%BF%85%E5%B0%8D%E9%A6%99%E6%B8%AF%E6%A8%82%E5%A3%87%E4%B8%8B%E7%9A%84%E6%88%B0%E6%9B%B8/〉。

是但求其冇所謂:《三離三合SWING》,豆瓣小組,2014年5月11日瀏覽〈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490854/〉。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題目:論粵語流行曲中香港本土意識的延續—以陳少琪〈時代廣場〉為例

作詞:陳少琪

靜望著鬧市的廣場
那銅像很想故鄉
舊日樹木靜聽風向
一轉眼 大廈直立到天上

純真的初戀 和某個戀上
幾多午夜場都拍掌
零用錢即使緊張 照樣流連美食廣場
對望已是多麼甜香

*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
渡過幾多煙花的晚上
曾走過 幾多燈飾美夢工場
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
同時道別偶像 忘記
幾多個夢想 一萬人歌唱
在今天可有誰在唱*

明天倘即將 和那個戀上
花車與巡遊都照相
來年一家幾口 假日同遊美食廣場
笑亦有淚勾起回想

REPEAT *

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
渡過幾多煙花的晚上
曾走過 幾多燈飾美夢工場
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
同時道別偶像 忘記
幾多個夢想 一萬人歌唱
在追憶深處仍在唱

作者:潘泳儀

      〈時代廣場〉由陳少琪填詞,收錄於李克勤在二零零六年發行的專輯《李克勤演奏廳 II》。﹝1﹞ 陳少琪為身兼填詞、作曲和唱片製作等身份,超過二十年的填詞生涯,作品超過三千首。﹝2﹞〈時代廣場〉以銅鑼灣景物配合香港人情感,寫出具有本土主義的歌詞。


      陳少琪曾在訪問提到:「想像為歌曲配以畫面……你就可以明白到歌詞中一切從小處著手的意境」﹝3﹞雖內容關於〈始終有你〉這歌,但亦可延伸至其個人創作歌詞意念,同時亦適合套用於〈時代廣場〉。由銅鑼灣出發,用「鬧市的廣場」代替時代廣場配以「大廈直立到天上」開始用動態景物營造畫面感。之後再以「銅像」和「舊日樹木」即是維多利亞公園內的銅像,比較靜態的景物作出對比,勾勒出銅鑼灣有熱鬧有安靜的方面,亦是暗指香港。歌詞再回到銅鑼灣鬧市中心,以「午夜場」代表利舞臺廣場前身利舞臺戲院,「美食廣場」則是仍存在於時代廣場中,新舊對比之下,以地區景物帶出獨有的香港集體回憶。

      香港集體回憶是大家一起經歷的歷史或文化事件。﹝4﹞而集體回憶可以說是源自五十、六十年代的土本主義的延續和轉化。六、七十年代香港大眾文化受本土主義影響,開始標榜香港特色,以粵語為主以香港為本位,﹝5﹞其中以粵語流行歌為代表之一。到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歌不再依附電視,開始成熟並且強調都市的生活。﹝6﹞加上八十年代回歸討論,粵語歌詞開始涉及家、國、情等題材,其中包括香港情。例如一九八二年永聲唱片公司的《香港城市組曲》,以香港空間為主題,有麥理浩徑和南丫島等。又如一九八一年香港電台舉辦的創作比賽優勝作品〈昨夜的渡輪上〉,以香港特有的渡輪寫出城市人的孤獨。這些歌都嘗試通過本土空間的建構,反思家國的問題。﹝7﹞同時,九七回歸後,家國問題消失,取代的就是與內地抗衡的本土意識,及其後與政府抗衡的集體回憶問題,亦反映在粵語流行歌詞之中。

      陳少琪生於七十年代,經歷香港回歸前後,而且一向對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他同樣亦受到本土主義的影響。回歸後因眾多搬遷、改建和拆卸舊建築,而衍生出香港集體回憶的問題,展現在〈時代廣場〉一曲中,歌詞以大量具有地區性的景物,如時代廣場和維多利亞公園的銅像,加上只有香港本地人才知的「午夜場」、「美食廣場」、「夢工場」等。其後再以香港人共同經歷的事件,如「煙花的晚上」、「同時道別偶像」、「一萬人歌唱」和「花車與巡遊」,分別是除夕倒數和舊日利舞臺演唱會的情景,勾起不少香港人回憶。

      另一方面,陳少琪在報導亦提及:「我比較擅長把人性的東西放在詞裡面,這是我的優勢。」﹝8﹞可見,陳少琪在填寫歌詞的時候,會把比較人性化如情感等,配合由小處著手的景物抒發。而這種特質在〈時代廣場〉中能夠以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情緒,結合銅鑼灣的景物充分表現出來。歌詞以「午夜場」和「美食廣場」結合「純真的初戀」,表現年輕情侶看場電影吃頓晚飯的約會情況,雖簡單但因「和某個戀上」的甜蜜,即使只是「對望已是多麼甜香」副歌部分以個人與銅鑼灣的回憶結合,「遇過幾多風光壯麗登場」和「同時道別偶像/忘記/幾多個夢想/一萬人歌唱/在今天可有誰在唱」都是在寫演唱會的盛況,如羅文和鄧麗君等巨星。其次,以「曾走過/幾多燈飾美夢工場/誰願共伴步過歲月櫥窗」寫出與朋友逛街的情況。最後,以節日的慶祝活動結合家庭回憶,「明天倘即將/和那個戀上/花車與巡遊都照相」寫情侶節日活動,到結婚成為父母後「來年一家幾口/假日同遊美食廣場」再回到這個地方。

      總結,陳少琪以香港人的身份和感受,寫下一系列有關集體回憶的歌詞,如同碟的〈公主太子〉和〈香港仔〉。這首歌通過時代廣場這個香港地標,結合大家共有的愛情、友情和親情回憶,寫出一幕幕「在追憶深處」「笑亦有淚」的香港人「回想」。



﹝1﹞ 魔鏡歌詞網(2014年5月20日瀏覽),〈http://mojim.com/tw100040x66.htm〉。
﹝2﹞〈陳少琪〉,《維基百科》,(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B0%91%E7%90%AA〉。
﹝3﹞〈始終有你〉,《奕隨筆》,(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hkmop5.wordpress.com/2007/04/01/p205/〉。
﹝4﹞林沛理:〈滿城說不清的集體回憶〉,《亞洲週刊》第21卷4期(2007年1月),頁42。
﹝5﹞謝均才主編:〈文化、身份與政治〉,《我們的地方 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59-360。
﹝6﹞ 陳冠中:〈影視帶動粵語歌起飛〉,《事後:本土文化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頁173-174。
﹝7﹞陳清僑編:〈回歸之旅-八十年代以來香港流行曲中的家國情〉,《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頁59-60。
﹝8﹞〈陳少琪﹕我讓她們落淚 〉,《光明網》,(2014年5月21日瀏覽),〈http://big5.gmw.cn/g2b/meiwen.gmw.cn/2012-04/15/content_4058338.htm〉。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細讀《空凳》中的父子情懷

作詞:林振強

一張丟空了無人坐的凳 
仍令我再不禁地行近
曾在遠遠的我以前 這凳子裡
父親仿似巨人

輕撫給腰背磨殘了的凳
無奈凳裡只有遺憾 
在遠遠的以前 凳子很美 
父親很少皺紋

獨望著空凳原我能 
再度和他促膝而坐 
獨望著空凳心難過
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
 
曾懶說半句我愛他 
懶說半句我愛他
過去我說我最是要緊 
今天發覺最愛他 
呼叫永遠也愛他
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

作者:雷咏紅

        林振强(1947-2003)以其獨特的風格才情及藉丰富的联想和过人的想象力,寫下多首經典,在粵語詞壇極具影響力。他早期的作品以奇喻名震詞壇,晚期作品也呈現奔放的想象和精妙構思。﹝1﹞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是他的慣常的寫詞手法,《空凳》(1985)便是其中一首出色之作。


        《空凳》是林振強寫父子情的代表作,借一張櫈子表達對父親的懷念,流露出真摯深刻的情感,比直呼「我愛你」等直白的表達,情感來得細緻動人。歌詞抒發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追憶父親,也寄寓著物存人亡的感概。

        寫父子情的歌詞多不勝數,林振強的《空凳》寫得尤其動人,格外觸動人心,感情真切深刻,林振強以物件——「凳子」來借喻父親,細膩地抒發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隱藏著物是人非的遺憾和傷感。本文嘗試從創作手法技巧細賞歌詞的內容和感情。

        《空凳》的動人之處在于融情入景,由外物「空凳」引起詞人對父親的種種懷念和追憶,表達對父親的不捨。詞人由空凳聯想起父親,想起自己年輕時不懂表達對父親的愛,到懂得對父親表達真情的時候,父親卻永遠離開了,眼前只留下空凳和無盡的遺憾。

        《空凳》運用敘事性的寫法,有故事性又富有畫面感。運用時空交錯的手法,現在和童年的時空互相穿插。運用前後對比的結構佈局,由凳子的嶄新到殘舊,延伸到父親由年輕走到衰老。使整首歌詞的意涵變得更豐富,感情表達更有層次。



        「一張丟空了無人坐的凳 仍令我再不禁地行近 曾在遠遠的我以前 這凳子裡  父親仿似巨人」

        歌詞首段由眼前景物「空凳」,不禁勾起童年時與父親相處的溫馨時光,回憶起凳子是父親以前經常坐的,并塑造孩提時心中父親「仿似巨人」的高大形象。



        「輕撫給腰背磨殘了的凳 無奈凳裡只有遺憾 在遠遠的以前 凳子很美 父親很少皺紋」

        由視覺描寫轉到觸覺描寫,「輕撫」著凳子,聯想起昔日的「凳子很美」,回憶中的父親也很年輕、「很少皺紋」, 字裡行間流露著對父親的不捨之情 。



        「獨望著空凳原我能 再度和他促膝而坐 獨望著空凳心難過 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

        副歌中,詞人情緒轉入高潮,表達心中的願望——希望與父親「促膝而坐」,歌詞中隱隱透露難過悔恨之情,責備自己「為何想講的從前不說清楚」,沒有及時向父親表達愛意,愛得太遲,愧疚與自責刺痛著心頭。

     「曾懶說半句我愛他 懶說半句我愛他 過去我說我最是要緊 今天發覺最愛他 呼叫永遠也愛他 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末段,詞人深化自責的情緒,道出對父親深沉的愛。過去太自我,後悔沒有及時向父親表達愛意,當體會到父親的愛,的時候已經太遲,只留下遺憾。 詞人的內心獨白,懊悔之情及對父親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讀者起來有更深感受,血濃於水骨肉親情總有一種無以名狀的難以割捨,永遠是系在心頭的一塊肉。

        詞人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令人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由凳子前後對比過渡到父親形象前後對比,暗示時間流逝,感情上的轉變。由實寫虛,由具體的凳子描寫抽象的感情,由起初溫馨的童年回憶到最後抒發懊悔之情,移情于物,融情入景,詞人的深情使人為之動容。

        林振強是一個很懂得說故事的詞人,《空凳》這首歌就像一個故事,主角由童年的回憶回到現在,再抒發對父親的懷念,追憶父親,引起物是人非的感歎,帶出傷感的情緒,觸動心靈,引起共鳴。

        由林振強動人的歌詞不禁使人想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老生常談的話。中國人性格傳統內斂,很多都是愛在心中口難開,尤其父親常扮演者嚴肅寡言的形象,對子女的愛,也許粗糙卻依然深刻。子女對父親更多是敬畏之情,把對父親的愛默默的埋藏在心中。其實父愛如山沈穩而寬厚 ,不要吝惜對父親愛,不要愛得太遲,留下空凳的遺憾!



﹝1﹞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香港:光亮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114。


參考資料

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香港:光亮文化有限公司,2011。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從〈阿修羅樹海〉之小說場景經營看末世思想


填詞:喬靖夫

幽黑中彷彿正冥想
呼息間每秒鐘較量
不需手握刀劍箭槍
聽不到撲殺的叫嚷
這種戰場
Ah~ 沒血的戰場

這壯麗樹林 每寸綠葉藤
鑽過每道裂痕 向四方佈陣

至到宇宙滅亡
世界化做微塵
也要繼續沒人見的戰爭
戰爭 戰爭 戰爭

伸出千手搶佔暖光
張開鬚髮榨取雨汗
開花的將掩蓋天空
枯萎的已變乾變黃

剎那或萬年 進化在運行
看破惡念善良 與貪痴愛恨

至到最後佛陀
再次降落凡塵
也要繼續沒完結的戰爭
戰爭 戰爭 戰爭

作者:嚴希汶

        〈阿修羅樹海〉收錄於2005年盧巧音發行的《天演論》專輯,透過詞人的小說場景經營技法,帶出進化論中汰弱留強,適者生存之爭,終會導致末世來臨之信息,配合專輯的佛學、宗教、哲學等主題。﹝1﹞要知道,詞人同為小說家的身份,對其填詞手法有直接影響。其「視覺系」之寫作風格:重視小說開端的畫面感及場景描寫以推動情節發展,﹝2﹞套用至填詞中,自然成了重視開段場景之技法:於詞的首段,甚或第一句便以細緻的場景描繪營造畫面感,為全詞定調。﹝3﹞並且,透過鏡頭「由大至小」之轉化鋪敘,﹝4﹞至詞末才帶出中心信息。


        而〈阿修羅樹海〉全詞可分三大層次:首段至第二段、第四段以樹海場景描繪,顯現物競天擇的過程;第五段闡釋物競天擇的性質,作為過渡至詞的中心思想;第三、六段為場景描寫後的思想吐露,進入對戰爭與末世關係的中心思想。

        首先,詞的名稱先道出了全詞之景。由於「阿修羅」在佛家語中指為好戰之神,並因著對慾望的強烈執著,而不擇手段去求取;﹝5﹞故可讓讀者預想場景所述為樹海的戰場,即樹木間為生存之慾的競爭。

        而首段作為定調之魂,先以一個神秘無聲、無血戰場的全景描繪作引入,奠定全詞蕭索基調,遂步鋪展物競天擇,不斷戰爭導致末世降臨之思。首句「幽黑中彷彿正冥想」描寫一個幽深暗黑之境,如冥想般靜默,營造了陰冷、暗潮洶湧之氛圍。「呼息間每秒鐘較量」又進一步烘托靜中帶殺機的氛圍,以細微如樹木間的呼息律動竟能讓人察覺當中較勁氣息,暗示了這場求存戰爭雖絕對沉默,但當中的競爭意志強烈。緊接「不需手握刀劍箭槍」、「聽不到撲殺的叫嚷」、「這種戰場Ah~/沒血的戰場」再次提醒讀者場景為樹木間的求存戰爭,故不需動用兵器,亦不如一般以血為代價的戰爭,加深了詞的詭秘感,同時稍稍透露物之競爭、戰爭為末世之源,漸漸推移至詞的中心信息。

        連接至第二段,繼續對全景作細緻描繪,正式揭露樹海面貌,進一步描寫樹木間的競爭開端,漸引界至詞的中心思想。「這壯麗樹林/每寸綠葉藤」之開闊鏡頭,讓讀者看到樹海的壯闊美麗,並清晰可見密集的葉藤「鑽過每道裂痕/向四方佈陣」,準備展開與同類間的求存戰爭。

        跳接至第四段,鏡頭終「以大至小」,從全景描繪聚焦至樹木求存戰爭的過程細描,顯現物競天摘,適者生存之景況。「伸出千手搶佔暖光」、「張開鬚髮榨取雨汗」形象地刻劃了每顆樹皆爭先長高,向天空爭奪陽光、榨取雨水滋潤自己,只為滿足一己求生慾望而與同類展開戰爭。而「開花的將掩蓋天空」、「枯萎的已變乾變黃」便仔細描寫了求存戰之果:強者能爭得生存機會,綻放美好生命,霸佔整個空間;弱者則爭奪失敗而結束了生命。至此,不難體現詞中帶出競爭、戰爭的殘酷法則:汰弱留強。

        緊扣而來的第五段描繪了物競天摘是一場無盡的戰爭,故「剎那或萬年/進化在運行」,更「看破惡念善良/與貪痴愛恨」,無善惡之分,﹝6﹞由此過渡至詞的中心信息。第三及六段吐露了戰爭與末世關係的中心信息。「至到宇宙滅亡/世界化做微塵」道出了世界瓦解的末日景況;而「至到最後佛陀/再次降落凡塵」同帶出末世之境,因當中「最後佛陀」為彌勒佛陀,乃三世中的未來佛陀,﹝7﹞其降生即表示了末日到來;﹝8﹞於此,連接上述競爭、戰爭,便會造成末世來臨之果。接著「也要繼續沒人見的戰爭/戰爭/戰爭/戰爭」、「也要繼續沒完結的戰爭/戰爭/戰爭/戰爭」便道出即使末世過後,人未能重生之時,樹等其他生物開始重生後,又展開無盡物競天摘之爭,形成惡性循環。

        綜上而論,詞中以小說場景經營之法,逐步帶出了汰弱留強,適者生存此戰爭,終會導致末世來臨之信息,並進一步讓讀者思考,物競天摘此戰爭伸延至末世後,仍沒有終結,總會隨末世過後的重生而死灰復燃。



﹝1﹞小奧私陸:〈盧巧音借露西之名觀照《天演論》〉,《小奧私陸 blog》(2014年5月1日瀏覽),〈http://www.littleoslo.com/cnt/home/%e7%9b%a7%e5%b7%a7%e9%9f%b3%e5%80%9f%e9%9c%b2%e8%a5%bf%e4%b9%8b%e5%90%8d%ef%bc%8c%e8%a7%80%e7%85%a7%e3%80%8a%e5%a4%a9%e6%bc%94%e8%ab%96%e3%80%8b〉。
劉sir個網:〈盧巧音《天演論》〉,《劉sir個網》(2014年5月1日瀏覽),〈http://www.lau-sir.com/music/sirsays/tian_yan_lun.html〉。
﹝2﹞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233。
﹝3﹞同註3。
﹝4﹞朱耀偉、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頁183。
﹝5﹞名:〈阿修羅〉,《Godsdirectcontact》(201451日瀏覽),〈http://www.godsdirectcontact.com/ch/collections/a1xiu1luo2.html〉。
﹝6﹞同註3,頁239
﹝7﹞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三世佛〉,《中國佛教百科全書》(201451日瀏覽),〈http://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zh/index.php?title=%E4%B8%89%E4%B8%96%E4%BD%9B〉。
﹝8﹞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網絡藏經閣》(2014年5月1日瀏覽),〈
〈觀彌勒下生經〉經中提及末日之時世上將會出現一位名為「彌勒菩薩」的救世主。而彌勒菩薩降世、解救人類的時間,便是地球被水火包圍之時。彌勒菩薩繼承佛陀衣缽,會率領四萬八千位阿羅漢啟程解救世界。根據經上記載,他們「將改變地上魔王之心,淨化富豪之心,從而救濟一切眾生」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以周博賢《活著》記香港生活之感


填詞:周博賢

揉著睡眼的山丘伴晨光嶄露
叢林下有野鷺 輕踏泥沼赤足起舞
和諧平靜清早景象
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

圍著霧的冰水任瓶邊結露
凝聚漸厚過後 交匯成川滲於檯布
神奇而極普通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靜來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 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週到
更多更詳盡歌詞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定神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競技場內大肆暴殄美好
絕妙事在身邊 不知道
越踏步越糟糕 執起刺刀 相煎熬
已到達極淪亡程度

雲霧上那野鷺俯瞰人間國度
茫然地叫好比哀悼童心再找不到
緩緩沉落山邊沼澤
停叢林內暗淚流一道

作者:李燕萍

         周博賢善以香港流行文化作為題材寫作歌詞,由第一首創作的詞《姿色份子》「不可思議 個個變姿色份子 美態等於尊嚴 纖體主義 擴散了整個城市 如同疫症感染  終於  貝特瑪利亞麗塔艾美或翠斯 每個相貌也極似 全沒個性與自我的標誌 倒模天使」﹝1﹞寫香港女人重視外表,不惜光顧纖體公司、整容,使每個也極似,全沒個性的。又如《字裡行奸》「於是十零蚊買本雜誌 睇下明星俾人玩  發洩心頭恨 做一陣老闆 鬧完人 唔使還 心情又舒服番 聽日繼續加班」﹝2﹞,言港人愛看明星八卦緋聞的心態。凡此種種,皆見周博賢以歌詞抒其對香港文化之反諷與體會。


        在《活著》一歌更是如此,「人們忙為了幹活 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寫香港人生活急速,對於身體很多事情都是擦身而過,「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沒有細看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歌詞中「和諧平靜清早景象 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認為清早之景象很美,有晨光野騖但卻無人坐下欣賞,詞人更寫了日常的一些窩心片段,但港人因忙著幹活,而通通錯失,「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週到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定神一睹」,而對於港人錯過這些片段畫面,詞人感到可惜,提醒人們如果不懂得活,找不到快樂,那最後得到的只會是無用的雜物,即言物質之享受只會像皂泡消失不見。

         香港人不停地工作,閒時的娛樂不過是享受美食與購物,然而心靈上難得到充實,筆者認為香港人常有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情況,上學放學、上班下班,早餐午飯晚餐、上網面書動新聞、深宵晚睡明日早起,周而復始,學期初等學期完,上堂等落堂,地鐵巴士小巴玩手機,釣魚2048轉珠吃糖果,這樣的生活不禁引人思考人生之意義為何﹖文學中常有因景而動情的說法,但此歌正正點到香港人因工作而變得麻木,錯失了身體許多美好的事情與感人的場面。香港生活壓力大,樓價物價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營營碌碌的工作換來的只有疲倦與沮喪,夢想的單位像夢魘使人成為奴隸,近日新聞報導一群香港人移居台灣生活,在這群人身上仿佛找回了生活應有的模樣,他們在台灣的郊區生活,每天晨早欣賞窗外美景,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熱情,工作完結便與友人衝浪騎腳踏車,他們皆感嘆從前在香港,工作結束的娛樂不多,大多只是與友人喝酒,回到家可能又是繼續工作,忙得整個人沒有了心思。近年香港患情緒病的人越來越多,胃病頭痛睡眠不足,不能與家人食飯,家庭日留在家裏睡覺,這些都是香港人常見的生活狀態,這樣的生活帶來的只會是心靈乾涸,健康受損,怕怕香港人就會反問到底這樣的生活有甚麼的意義,難得餘生只可以這樣活下去﹖這不禁又使筆者反思香港這個城市是否真的逐步死亡中呢﹖

         《活著》一詞點出人現在香港人忙碌工作而變得對身體事物麻木的狀態,想想,大抵這種麻木源於對生活失去熱情與希望所致,為了「上樓買車娶老婆」的「夢想」,已經消耗了很多香港人的心力,所以常喜歡去外地旅遊,放下香港緊張的生活節奏,但其實筆者認為只要靜下心,放下手機,多留意身邊周遭,就會發現這個城市亦有很多有趣的事物,這可能就會重新燃起對這個城市的愛,因為只有活在當下,才不會浪費掉人生。


﹝1﹞伕者:〈姿色份子歌詞〉,《中國歌詞網》,瀏覽日期:2014年4月5日,〈http://www.chlyrics.net/lckoy/%E8%AC%9D%E5%AE%89%E7%90%AA:%E5%A7%BF%E8%89%B2%E4%BB%BD%E5%AD%90〉。

﹝2﹞伕者:〈字裡行奸〉,《魔鏡歌詞網》,瀏覽日期:201445日,〈http://mojim.com/twy104479x10x2.htm〉。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從〈點點天地心〉看潘源良對「香港樂壇已死」論的看法

填詞:潘源良

我有我自由身 今生已極慶幸
地殼處處佈滿青草 給我飛奔
沐浴在日光中 的親吻
或暢泳碧海 沖透身 洗入心

*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 去種下可能
讓你我亦能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不要問 不要問 離開取走半分
只要 只要問 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

你我這自由身 可支配命與運
定要永遠撲向光輝 驅去黑暗
盡力量用理智作牽引
就算極傷感 不會改 心內真

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 去種下可能
讓你我亦能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不要問 不要問 離開取走半分
只要 只要問 能否堅守信心

作者:劉惠娟

「香港樂壇已死」論

          「香港樂壇已死」論早見於2003年,當時黃霑從唱片銷量得出「香港粵語流行曲死了」的結論,他認為香港樂壇的不景氣,在於沒有好好地培養創作人才,以致樂壇青黃不接。﹝1﹞而十年之後,李純恩再提出「香港樂壇已死」論,均得到很大的迴響。經歷了粵語流行曲的百花盛放時期,縱使其後「淡出」詞壇,轉而評述足球,潘源良為譚詠麟填〈 點點天地心〉時,亦有意回應「香港樂壇已死」論。

          潘源良於八九十年代,填詞較多。其情歌甚為出名,如〈最愛是誰〉及〈愛情陷阱〉等。在情歌盛行的時代中,潘源良提出「非情歌」的提倡,例如〈你還愛我嗎?〉、〈十個救火的少年〉及〈今天應該很高興〉等,都指涉現實社會。﹝2﹞及至2013年,潘源良為譚詠麟《7890後》填詞三首,〈 點點天地心〉為第一主打,述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另有〈相信便可以〉述及信念及〈循環天地間〉述及人生得失。﹝3﹞細看〈 點點天地心〉的用字,不難發現潘源良是在回應李純恩認為歌詞「一堆生硬堆砌的漢字」的看法。
潘源良與樂壇

          第一段以「我有我自由身」作開首,一言道出潘源良對樂壇的感覺。「青草」、「日光」及「碧海」描繪出一個愉悅輕鬆的環境,而「我」在其中,可以「飛奔」、「沐浴」及「暢泳」,無比自由。潘源良曾經提及,寫歌詞是他的興趣,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做;而樂壇就是那個給予他發展的地方。﹝4﹞
          第二段則提及樂壇傳承的方法。「是過去別人給我這串福蔭」提及潘源良受益於樂壇前輩,他曾言自己的創作都是向前人偷師的,例如黃霑、鄭國江及盧國沾。而在潘源良之後,亦有一群在樂壇繼續努力的人,例如林夕、黃偉文、小克、林若寧及林一峰等。﹝5﹞無論是潘源良的前輩、自己,或是現時還在樂壇努力的人,都在「全心接力傳給下一生」。

創作人與樂壇

          除了談及樂壇的傳承,潘源良亦有提及創作人的角色。「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歌曲的質素在於創作人,而聽眾是被動的,所以樂壇的傳承在於培養創作人。什麼是「最好」,潘源良在此沒有講出答案。在其他訪問中,他曾言「只要詞作能寫出心聲,引起聽者共鳴便是一首好的作品。」他這是對商業因素的抗議。作品本身就寫出了創作人的感受,所以創作人的文學素養不是最重要,反而動人才是要點。﹝6﹞ 
          第三段就旋風一轉,轉而提及現時樂壇面對難關。「你我這自由身」由首段的「我」去到「你我」,涉及的人物更廣,提出需要眾人之力才可「支配命與運」。潘源良再一次提及創作人對樂壇發展的責任。「定要永遠撲向光輝 驅去黑暗」中,「黑暗」或指網絡23條, 指2012年時政府欲修訂部份法例,使改編歌曲等二次創作有機會負上刑責。﹝7﹞始終對樂壇而言,這是有礙培養創作人才。
          而第四段與第二段大致相同,只是最後一句由「能否交出最好 給眾生」改為「能否堅守信心」。同樣是疑問句,但「能否堅守信心」所關心的,是樂壇中的人能否堅守下去。潘源良坦言自身由詞壇轉而評論足球,是因為年紀愈大,對於感情、社會的看法,未必與年輕人貼合,作品未能擊中人心,邀稿便少了。﹝8﹞
   
          誠然,〈 點點天地心〉旋律非曲折起伏,而是較柔順簡潔;用字淺顯,所述道理亦一目了然。潘源良曾言,「寫歌是根據歌曲的旋律、歌手的特點來幫助歌手表達歌曲的感情。」歌曲所表達的還是填詞人的感受。﹝9﹞潘源良雖然近年填詞較少,並不表示他對樂壇毫不關心。相反地,他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擔任理事,在反網絡二十三條時,都公然走出街頭,積極地影響樂壇的發展。在〈 點點天地心〉中,潘源良既回應黃霑對樂壇青黃不接的問題,亦以淺顯的文字回應李純恩。


﹝1﹞骨朵:〈生死未可決─港樂十年浮沉(2003~2013)〉,《文藝生活週刊》,2014年3月10日瀏覽,〈http://zhoukan.cc/2014/01/03/yet-summary-hong-kong-ten-years-of-ups-and-downs-of-life-and-death-20032013/〉。

﹝2﹞頭條日報:〈圖說往昔達明一派〉,《頭條日報頭條網》,2014年3月13日瀏覽,〈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d=327#5〉。

 ﹝3﹞Universalmusichk:〈譚詠麟 Alan Tam《點點天地心》 MV〉,《YouTube》,2014年3月13日瀏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NTH0S70〉。

﹝4﹞王軼斐:〈潘源良自述多元身份 從影三十年還是新導演〉,《每日新報》,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ent.sina.com.cn/m/c/2012-05-08/12343624863.shtml〉。

﹝5﹞向雪懷、王雅文:〈音樂從呢道開始〉,《香港電台網站》,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d=2013-06-15&p=5882&e=&m=episode〉。

﹝6﹞星島日報:〈再盼「詞」來的春天 〉,《星島網新聞回故》,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std.stheadline.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8&month1=8&day1=12&year2=2008&month2=8&day2=12&category=all&id=20080812m07&keyword1=&keyword2=〉。 

﹝7﹞蘋果動新聞:〈潘源良:倘推惡法 黃霑也成罪人〉,《蘋果動新聞》,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5/16309410〉。

﹝8﹞蒲希茜:〈詞壇大佬潘源良述家事:與李麗珍走到一起是緣分(2) 〉,《南方網》,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2/01-21/3620986_2.shtml〉。 

﹝9﹞莫志樑:〈潘源良 一人分飾多角〉,《經濟通etnet》,2014年3月11日瀏覽,〈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11238〉。


參考網頁

骨朵:〈生死未可決─港樂十年浮沉(2003~2013)〉,《文藝生活週刊》,〈http://zhoukan.cc/2014/01/03/yet-summary-hong-kong-ten-years-of-ups-and-downs-of-life-and-death-20032013/〉。 

莫志樑:〈潘源良 一人分飾多角〉,《經濟通etnet》,〈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11238〉。

蘋果動新聞:〈潘源良:倘推惡法 黃霑也成罪人〉,《蘋果動新聞》,〈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05/16309410〉。


蒲希茜:〈詞壇大佬潘源良述家事:與李麗珍走到一起是緣分(2) 〉,《南方網》,〈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2/01-21/3620986_2.shtml〉。


頭條日報:〈圖說往昔達明一派〉,《頭條日報頭條網》,〈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d=327#5〉。   


Universalmusichk:〈譚詠麟 Alan Tam《點點天地心》 MV〉,《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NTH0S70〉。

王軼斐:〈潘源良自述多元身份 從影三十年還是新導演〉,《每日新報》,〈http://ent.sina.com.cn/m/c/2012-05-08/12343624863.shtml〉。


向雪懷、王雅文:〈音樂從呢道開始〉,《香港電台網站》,〈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d=2013-06-15&p=5882&e=&m=episode〉。


星島日報:〈再盼「詞」來的春天 〉,《星島網新聞回故》,〈http://std.stheadline.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8&month1=8&day1=12&year2=2008&month2=8&day2=12&category=all&id=20080812m07&keyword1=&keyword2=〉。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鄭國江〈為甚麼〉 —— 平常不過的生活哲理


填詞:鄭國江

為甚麼生世間上 此間許多哀與傷
為甚麼爭鬥不絕 歡欣不永享
問為何人存隔膜 顏面無真相
問哪天可找得到 理想中的烏托邦

為甚麼雙鬢斑白 光彩消失面容上
為甚麼齒髮俱落 一張怪模樣
問為何年年春歸 無術攔春去
問哪天可再一見 我當初的舊模樣

為甚麼竟會生病 輾轉反側在床上
病榻中許我一問 怎可永無恙
問為何常存空想 愁病誰可免
是眾生必須經過 四苦根本是平常

為甚麼凄冷孤寂 輕飄飄像無力
為甚麼不見光亮 飄渺沒形象
在目前如何風光 仍是泥中葬
沒法牽走一根線 那許依戀臭皮囊

作者:鄭澄昕


        〈為甚麼〉由鄭國江填詞,收錄於1980年發行的大碟《6 pair半》內,﹝1﹞並此曲改編至1978年日本歌手五輪真弓的〈一葉舟〉。﹝2﹞時值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流行改編日本歌曲,歌詞內容或與日本原曲相呼應,或是重新編寫。觀乎原曲〈一葉舟〉的中譯歌詞,﹝3﹞透過隨水飄流的一葉舟,表達愛情無果,無可奈何的悵然。反觀〈為甚麼〉的歌詞,不談愛情,而是論及人世間生老病死的「四苦」。
 
        「四苦」是佛家說法,指為生老病死;佛家認為只要出生為人,就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苦痛。﹝4﹞全詞共分四段,每段說其中一苦。歌詞主題大致說明人生種種,本屬自然不過之事,勸勉人無需過於執著介懷。誠然,五輪真弓創作的原曲,四段旋律相近,並無俗稱「高潮」的副歌部份,這或許形成某種局限。但若配合鄭國江的「四苦」意涵,卻是恰如其分,旋律能發揮充份作用,有助表達生老病死是自然必經之事的哲理命題。
 
        鄭國江的歌詞以婉雅清麗見稱,﹝5﹞〈為甚麼〉筆觸平白,亦不泛古典詩詞的意韻。例如歌詞第二節談到「老」的主題,表示「無術攔春去」;第四節談到「死」的主題,說人最後不過是「泥中葬」,遣詞造句擁有昔日詩詞的韻味,為平直筆調添上典雅色彩,亦有助營造深遠永雋的哲理意境。
 
        整體而言,四節歌詞大多以問句形式展現一般人對「生老病死」的執著感情,至第三節有關「病」及第四節有關「死」的後半部份,轉為鄭國江回答人執著於「生老病死」的自身看法。
 
        第一節論及「生」的主題,訴說一般人執著「許多哀與傷」的感情,苦惱於「爭鬥不絕」的人世,哀傷人「存隔膜」,又每每憧憬「理想中的烏托邦」。
 
        第二節論及「老」的主題,訴說一般人面對自己「雙鬢斑白」、「齒髮俱落」的「怪模樣」,不禁懷念昔日的花樣年華,希望能再現往日的美麗「舊模樣」。
 
        第三節論及「病」的主題,訴說一般人無法接受疾病降臨,苦苦地「輾轉反側在床上」,心裡「常存空想」,「愁病」與自己永無連繫。
 
        第四節論及「死」的主題,訴說一般人面臨死亡時,渾身「輕飄飄像無力」,又覺自己「凄冷孤寂」,四周「不見光亮」,有感自身快將「飄渺沒形象」。
 
        關於以上的問句,鄭國江回答人間的一切「是眾生必須經過 四苦根本是平常」,又說出人最後「沒法牽走一根線 那許依戀臭皮囊」。「臭皮囊」是佛家用語,表示人的軀體。﹝6﹞透過鄭國江的「回答」,可見他認為「永遠」畢竟只是人的妄想期盼,任何人也敵不過時間的流逝及肉身的消磨,從中勸慰人無需過份著意世間事物,導人開懷。
 
        誠然,歌詞「是眾生必須經過  四苦根本是平常」常為學者質疑,直言教化味濃,如黃志華先生表示此兩句與整體歌詞格調不甚融和,具「變得板起面孔來」之感,﹝7﹞有礙表達整首歌曲的意韻。據朱耀偉先生的說法,〈為甚麼〉本來有問答版本,他援引許雲封先生的說法,認為此兩句應從回答的段落搬至此歌內。﹝8﹞黃志華先生亦持相同看法,表示「這兩句,該是從『答』的段落中抽補過來的」。﹝9﹞
 
        就是否存有「搬移字句」的問題,實難考證。然而,不論是否出於鄭國江本人的意願,關於「是眾生必須經過  四苦根本是平常」為教化意味深切的質疑,筆者認為能以鄭國江的職業及操守作推論解釋。鄭國江從1965年起開始教育生涯,至1996年退休也未離開教職,﹝10﹞他認為自己的填詞興趣亦需要「對學生、家長及學校負責任」。﹝11﹞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職責是教育下一代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健康的人格,他所言的「負責任」,也就是他的歌詞能否如教科書一樣導人向善。對此,鄭國江擁有強烈的使命感,他直言「我還把晦人的道理寫進歌詞中,去延續我教師的工作」,﹝12﹞可見他的歌詞內容出現教化實為平常和「合理」。
 
        因此,鄭國江撰寫的「是眾生必須經過  四苦根本是平常」是人生哲理教科書的內容,勸勉世人不要太苦苦執著平常,以貫徹他熱誠真摯的教育感。



﹝1﹞盧業瑂,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B%A7%E6%A5%AD%E7%91%82〉,2014年5月13日瀏覽。
﹝2﹞五輪真弓(Mayumi Itsuwa)的魅力 - 〈為什麼〉與〈一葉舟〉,從台灣聽世界 - Xuite: 〈http://blog.xuite.net/django.tw/twblog/114683262-%E4%BA%94%E8%BC%AA%E7%9C%9F%E5%BC%93%28Mayumi+Itsuwa%29%E7%9A%84%E9%AD%85%E5%8A%9B%EF%BC%8D%E3%80%88%E7%82%BA%E4%BB%80%E9%BA%BC%E3%80%89%E8%88%87%E3%80%88%E4%B8%80%E8%91%89%E8%88%9F%E3%80%89〉,2014年5月13日瀏覽。
﹝3﹞〈一葉舟〉中譯歌詞:「飄逸一葉 浮世之河中 / 娉娉嬝嬝 宛如一扁舟 / 任誰乘船 都是同樣的結果 / 太過沉重 是戀心之所求 / 蕩沉一葉 浮世之波中 / 幾欲淹沒 方知夜色重 / 以愛呼之  未免苦痛 / 順流而下 且將此身寄託 / 漂流一夜 浮世河原邊 / 揭諸世間 復又見忘卻 / 情歸何處 都是空 / 唯有淚流 悼花不開 / 飄逸一葉 浮世之夢中 / 浮浮沉沉 更深露重 / 露水滴落 便破碎無蹤 / 脆弱的生命 亦是美麗 / 短暫的生命 亦是美麗」同上註。
﹝4﹞〈佛釋四苦〉,七葉佛教書舍:〈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123&cid=145〉,2014年5月13日瀏覽。
﹝5﹞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7年),頁48。
﹝6﹞詞語「臭皮囊」的解釋 漢典 zdic.net,漢典:〈http://www.zdic.net/c/d/d2/200065.htm〉,2014年5月13日瀏覽。
﹝7﹞黃志華:〈鄭國江長篇(22)〉,黃志華- ChinaUnix博客:〈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8903.html〉,2014年5月13日瀏覽。
﹝8﹞朱耀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1: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頁75。
﹝9﹞鄭國江,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5%9C%8B%E6%B1%9F〉,2014年5月13日瀏覽。
﹝10﹞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 —— 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9。
﹝11﹞鄭國江:《鄭國江詞畫人生》(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頁1。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重頭戲〉之我要走我的路

填詞:周博賢

似有無窮的中間分站未經過
哪天方可到終站
每個站停低必需等侯呆著坐
似火焦急得呼喊

現在徒步遠去
從車廂出走撤退
或繼續鑽進去
沿路過每站變偉大壯舉

寧願去忍耐,極害怕踏原地
沉住氣忍耐,步驟看做歷奇
每一站尋找趣味
路上風光百態錄進筆記

遙望門窗外,盡是翠綠田地
回望客艙內,全部是新的知己
箇中歷見精采得像套
超級重頭戲
情節了不起

小插水,是程序
會過去
樂意面對,任性地追
都總好過隱退深居

每一站存積見地
路上風光百態盡收日記

遙望列車外,望著季候鳥飛
車內,彌漫著體溫蒸汽
箇中歷見精采得像套
超級重頭戲
情節了不起

一個站過了,下個又起

作者:陳瀅

                  起初以為〈重頭戲〉是一首地鐵的廣告歌,但仔細看,填詞人是周博賢,總相信他是不落俗套的,經搜尋過後,發現〈重頭戲〉所寫的原來是goldEN二子的追夢心聲﹝1﹞,但亦道出了大家的故事。


                  〈重頭戲〉一曲收綠於goldEN 2012年的專輯《足金金猴》中,繼早前研習過周博賢另一作品<粵語殘片>後,對比之下,〈重頭戲〉詞風迥異,若把兩曲相連著播放,可以使人從浸醉於<粵語殘片>的回憶裏,那種淡淡然的哀傷中,帶回〈重頭戲〉裏,重拾生活的動力,獲得對未來的一絲絲展望。

  「似有無窮的中間分站未經過
  哪天方可到終站
每個站停低必需等侯呆著坐
似火焦急得呼喊」

                  歌詞起首把人生的過程比喻作乘車,但乘車的過程中不能免卻入站、離站、入站、離站的時間,使終點變得遙遙無期,但每個追夢者卻不能反抗,只可內心焦急地接受這個現實,詞人把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乘車賦予了一個比較負面的意義,認為這個彷彿已成習慣的乘車過程,反而成了追夢者的束縛。

「現在徒步遠去
從車廂出走撤退
或繼續鑽進去
沿路過每站變偉大壯舉」

                  第二段詞人為營營役役的生活提供了轉變的方法,一是離開「車廂」,放棄墨守繩規,靠自己走出一片新天地;或是留在「車廂」,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再好好加以發揮。其實兩者本質無異,詞人都是寄望追夢者可以打破現有的框架,而現實中,框架除了外在的,在每個人心裏,其實也框了一個。

「寧願去忍耐,極害怕踏原地
沉住氣忍耐,步驟看做歷奇
每一站尋找趣味
路上風光百態錄進筆記

遙望門窗外,盡是翠綠田地
回望客艙內,全部是新的知己
箇中歷見精采得像套
超級重頭戲
情節了不起」

                  第三節詞人表態了自己的選擇,或是goldEN二子的態度,就是選擇了在粵語樂壇的「車廂」中繼續打拼。相信這過程是難熬的,要扭轉被商品文化充斥的樂壇,唯有真正對此有熱誠的人才得以堅持下去,否則一般人早早已放棄,選擇隨波逐流罷了,然而,這些棄夢者卻失去了在追夢的過程中,誤打誤撞、跌跌碰碰所意外遇見的美好風光。只要心態改變了,一切便會隨之變得不同。

「小插水,是程序
會過去
樂意面對,任性地追
都總好過隱退深居」

在追夢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挫節,詞人用了甚具本港色彩的「插水」一詞,加上歌曲名稱〈重頭戲〉,相當有時代感,保留了現今香港所使用的文字特色,展現本土文化;而對於港人來說,亦更為親切,其打氣鼓舞的作用亦更為強烈。而挫節是追夢的必經階段,追夢者應正面地面對,而不應節節敗退,當中,滲了少許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

「每一站存積見地
路上風光百態盡收日記

遙望列車外,望著季候鳥飛
車內,彌漫著體溫蒸汽
箇中歷見精采得像套
超級重頭戲
情節了不起」

                  到了結尾部分,詞人重申了自己的立場,回望過去自己一步步走來,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並沒有白費。而「季候鳥」有一種短站停留的意象,相信是指那些堅持不了的棄夢者甘願背棄了自己的夢想,然而,留下來的人熱情得足以沸騰,他們才是那些真正有熱忱的追夢人,而令他們能夠走到今天的,正正是過往經歷過的種種挫節、種種難關,而這些人生必經的情節,才構成了今天尋於他們的「超級重頭戲」。

「一個站過了,下個又起」

                  相信大部分人也有不順暢之時,「站」好比一個「樽頸位」,只要捱過了,曙光便會再次出現,〈重頭戲〉除了寫出了goldEN二子的心聲,相信也是我以及大家的寫照。在學習中文的路途上,得到了不少挫敗感,從過往寫數字寫方程到現在投入到寫文字上,是我人生的一大轉變,但就像〈重頭戲〉一樣,我的選擇亦如是,既然走進了中文的圈子,何不繼續鑽進去,拋掉那些不必要的自怨自艾呢?我相信,只有堅持,夢想才有機會實現,我要走我的路。

                  周博賢是眾所周知的「樂壇長毛」,學生在此選擇政治意味稍淡的兩首,盼解讀出「樂壇長毛」以外的周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