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顯示具有 胡蘭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胡蘭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滾滾紅塵〉中的情緒發洩


〈滾滾紅塵〉中的情緒發洩                                                                           作者:陳華元

    作家三毛寫《滾滾紅塵》,題材是張愛玲跟胡蘭成的感情瓜葛。搬上大螢幕,羅大佑譜曲,親自操刀國語版歌詞,粵語版,由視張愛玲為偶像的林夕填詞。此文所指的〈滾滾紅塵〉就是林夕的粵語版〈滾滾紅塵〉。

    羅大佑自填的〈滾滾紅塵〉,美化、淡化了張愛玲的不幸,到林夕手中,整股情緒雖然已經刻意有所收斂,但散發出來的恨,其實也到毒了。先看歌詞。

〈滾滾紅塵〉

是一個錯誤年份
認識不應結識的人
燒毀一生浮華 無非要換來他灰飛了的關心

情感永遠沒名分
像鬆緊不對稱的琴
拖拖拉拉 奏不出驚世故事 只得沙啞聲音

愛似愛 親難親 擁抱盡頭是黑暗
錯已錯 忍難忍 翻天覆地也難近
人間有惹恨情人
沒伸手拯救我的神
生生死死 原來無非要換來他半天半點遺憾

愛似愛 親難親 擁抱盡頭是黑暗
錯已錯 忍難忍 翻天覆地也難近
或者這就是榮幸
令今生不愛我的人
子子孫孫 流傳着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

愛似愛 親難親 擁抱盡頭是黑暗
錯已錯 忍難忍 翻天覆地也難近
未知這是沒緣分
用千手千眼去找尋

翻翻滾滾 原來無非也換來一抹泣血的紅塵
一點一點淚水終會化造一抹泣血的紅塵
    歌名叫滾滾紅塵,寫的是一個亂世夾縫中一段不能令人高興的男歡女愛。乍眼看,〈滾滾紅塵〉只是一篇自傷之詞,哀自己的不幸,所託非人,瀰漫的是一陣濃濃的怨。然這篇自傷之詞,由身為張迷的林夕代入,怎可能不為偶像吐口污氣?

    歌詞開首「是一個錯誤年份,認識不應結識的人」,其實很應題,就是整個故事的濃縮。接下來的「燒毀一生浮華,無非要換來他灰飛了的關心」,根本就是林夕替張愛玲的抱打不平,那種不甘,要開始異穿全詞。像「情感永遠沒名份」指的是一種不受肯定(張愛玲跟胡蘭成的夫婦關係幾乎無人見證,法律上亦不受認可);「愛似愛,親難親,擁抱盡頭是黑暗」、「沒伸手拯救我的神」是一種絕望,也是詞人所發的痛斥,張胡兩人的關係走到盡頭,只有黑暗,沒有前景,能夠拯救張的「神」──胡蘭成,這樣神化他,算是很狠的羞辱了。

    最令人心寒的恨,一定由愛而生。女人愛一個人,愛到甚麼程度,恨一個人,就會恨到同樣的程度,又或更深更深,而且可以毫無理由。來看看雌雄同體的林夕怎樣發揮他的怨婦角色。「錯已錯,忍難忍,翻天覆地也難近」,張愛玲明知故犯,說實話,自己也有點責任,但一直付出而得不到回報,恨就會慢慢昇華。「燒毀一生浮華,無非要換來他灰飛了的關心」,「生生死死,原來無非要換來他半天半點遺憾」,從希望換到灰飛了的關心這樣卑微,到即使只能令對方有半天半點遺憾,也願意生生死死,這樣自殘,不毒嗎?

    全詞情緒爆發位置,在「或者這就是榮幸,令今生不愛我的人,子子孫孫流傳着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這三句,怨恨不止一代,還要禍連世世子孫。初看時,就覺得林夕在這邊把張愛玲的小心眼用得太損人。壞人名聲,也要先壞自己名聲,而且,還自以榮幸,也不可以說是不變態了。難怪林夕會自注:
電影寫張愛玲,詞也很張愛玲。哭著寫,子子孫孫流傳着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我希望這只是怨而不算毒。
到他徒弟林若寧眉批:
經常反問自己一位出色詞人是否必定是一個怨婦,〈滾滾紅塵〉最有殺傷力的一句應該由「子子孫孫流傳着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自動當選。這種着紅衫跳樓式的怨毒真是厲鬼纏身威力無比[1]
到不約而同選上這一句。

    林夕的〈滾滾紅塵〉,把情感的噴發埋得半深,爆發出來,還是噴到老高。


1. 林夕字傳2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滾滾紅塵〉與電影中的愛情世界


〈滾滾紅塵〉與電影中的愛情世界

作者:鍾小龍

  〈滾滾紅塵〉身為同名電影《滾滾紅塵》的主題曲。電影的主要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後期,當時是近代中國時局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大環境,人能活著,已屬不易,倘若還想再來談及什麼感情,則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誰能無情?一旦動了心,動了情,人往往身不由己了。無論歌曲〈滾滾紅塵〉唱的,或者電影《滾滾紅塵》放映的都是這樣一個亂世情深的故事。

電影背景

  要解讀歌詞和
電影之間的意義,首先要了解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背景資料。《滾滾紅塵》以30年代上海淪陷時期為背景,講述橫空出世的女作家張愛玲與汪偽政權宣傳部副部長胡蘭成情感糾葛為電影藍本,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別影射張愛玲與胡蘭成。

張愛玲: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
1944年8月,胡蘭成與兩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胡蘭成:

  追隨汪精衛,對日抗戰時期任汪精衞政權宣傳部次長、行政院法制局長,被列為著名漢奸。

1943年,胡與上海女作家張愛玲相戀。
1944年與張愛玲結婚。上海極司非爾路76號特工總部警衛隊長吳四寶被暗殺後,胡蘭成與其遺孀佘愛珍同居。
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在浙江一帶匿名逃亡,後潛藏於溫州,開始寫《山河歲月》。
1947年與張愛玲離婚。
1950年經香港偷渡到日本。
1954年3月與佘愛珍結婚,在那裡長期定居。

〈滾滾紅塵〉的主題

  〈滾滾紅塵〉是同名電影主題曲,寫的是改編自林夕最喜愛的作家張愛玲的故事。

  是一個錯誤年份,認識不應結識的人,燒毀一生浮華,
  無非要換來了他灰飛了的關心。情感永遠沒名份,
  像鬆緊不對稱的琴,拖拖拉拉奏不出驚世故事,
  只得沙啞的聲音......未知這是沒緣份,
  用千手千眼去找尋,翻翻滾滾原來無非要換來一抹泣血的紅塵。

  這首詞十分忠於電影的故事,寫的正是張愛玲一生的哀歌。錯誤的年代,浮華的一生都是張愛玲作品常有的主題。林夕在詞中所用的只拉出沙啞聲音的琴的比喻也是張愛玲用過的。 詞中有一種種怨而帶怒的語調,可說正是在張愛玲作品中常見的調子。整首詞所給人的悲涼感覺也可說是張愛玲一系列作品的延續。甚至在悲涼中的「小心眼」(或者這就是榮幸,令今生不愛我的人,子子孫孫流傳著他與隱密的我相戀的傳聞。)林夕的用字也是非常的「張愛玲」。這首〈滾滾紅塵〉,大概是林夕對張愛玲的致敬之作。

電影《滾滾紅塵》與主題曲

  影片主角是沈韶華(林青霞飾),她的父親因為無法得到母親的愛,把憤怒全發泄在韶華身上。由於韶華和小健的初戀,她長期被關在閣樓裡,一次甚至割脈自殺未遂。這灰暗的少年時代終於因父親的死而終結。

  韶華之後成為作家,終日構思著半自傳體小說《白玉蘭》,一次為日本人賣命的文化官章能才(秦漢飾)慕名造訪,兩人相戀了。能才身上沒有血債,但時常要躲避一些民族主義者的刺殺,但他卻資助那些人搬家。韶華的童年好友月鳳(張曼玉飾)回來了,三人在一起度過了一段時日。一次出遊,他們見識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虐待,但因能才有通行證才得以暢通無阻,但月鳳將怒氣遷於章。時局轉變,日本戰敗,在一片抓漢奸風聲中,能才躲到僻遠的農村裡。韶華幾經周折,在一農舍中找到他時,卻見他與一寡婦同居,令韶華心碎。韶華於絕望中回到女友月鳳處生活。韶華被過去的鄰居帶人抄家,月鳳阻擋被打傷。

  月鳳帶著她的男友來見韶華。可不久月鳳跟男友參加學生示威,被包圍學校的軍警射殺。內戰爆發了,局勢混亂。共產黨對知識分子進行洗腦,韶華宣稱封筆,靠著單戀她的余老闆度日。一日在街上韶華偶遇窮困潦倒、四處躲藏的章能才,恰逢為報殺夫之仇的老鄰居「小妻子」向國民黨糾察誣告章能才為共產黨,韶華為救章能才,稱小妻子勾引她丈夫結果被小妻子打傷。解放前夕,商人余老闆用金條換來兩張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證,欲攜韶華離開大陸,韶華卻將章能才送上輪船,余老闆也放棄離開的機會留下照顧韶華。

  餘老闆搞到兩張船票想和韶華一同逃出大陸,韶華卻欲與能才在一起,他倆在擠船時失散。最終韶華過上了平凡生活,在另一個動亂時代死去。四十年後能才回國尋找愛人,公安人員交給他一本韶華的小說《白玉蘭》。

  從電影的情節中可以看到,電影的年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後期,當時是近代中國時局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大環境,人能活著,已屬不易,倘若還想再來談及什麼感情,則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誰能無情?正如歌詞所講的一樣,愛情發生在「一個錯誤的年份,認識不應結識的人」張愛玲當時是個作家,而胡蘭成就是日本的文化官,即是漢奸,正如電影主角韶華和能才發展起愛情。二人一旦動了心,動了情,人往往身不由己了。人身陷大時代的愛情之中,往往身不由己。日本戰敗,在捉拿漢奸的風波中,胡蘭成也是四處躲匿,正如電影的男主角一樣,韶華和能才的愛情得不到圓滿的結果,這是可以預計得到的,愛情最終只能像被火「燒毀一生浮華」、「愛似愛親難親」吧。〈滾滾紅塵〉身為電影《滾滾紅塵》的主題曲,正是講述主角韶華和能才在亂世中的愛情故事。大家可以從歌曲中聽到,從電影中看到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電影的時代背景、或者到電影主角的身份都流露出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影子。







參考資料:

1、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局,1998。
2、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BB%9A%E6%BB%9A%E7%BA%A2%E5%B0%98%E3%80%8B%5B%E7%94%B5%E5%BD%B1%5D,瀏覽日期:2012年4月12日。
3、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9A%E6%BB%9A%E7%BA%A2%E5%B0%98,瀏覽日期:2012年4月12日。
4、比方:〈《傾城之戀》中便有此比喻〉;可參見張愛玲:《傾城之戀》(香港:皇冠,1992 ),頁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