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論林若寧〈生命樹〉隱藏的負面性

 填詞:林若寧

在那天 寧願乾旱地死不沾一勺水
逃避釀成眼淚
在那天 連根都要拔起枯乾的腦海
期望不想念誰

原來就算 攤開傷口要你面對
未曾使你掛慮
原來就算 依依不捨你也別去
未見 有離情別緒

曾將身體髮膚 隨便北風宰割
但是我糟蹋了我你都不會有一絲痛楚
悲哀到碎落了黃葉只得堆空殼
你都 不知不覺

當天想過死 全為今天醒覺
活著要公告世界我拋低你也開花結果
總可以努力維持自我活得多堅壯
至少 可拋開束縛

在這天 陽光將我喚醒新一天到訪
然後自然進睡
在這天 重新工作自己將光陰抱緊
存在不必為誰

明日練到 真的剛巧見你伴侶
面容並無畏懼
明日練到 不屈不撓到放下你
就算 痛能捱下去

曾將身體髮膚 隨便北風宰割
但是我糟蹋了我你都不會有一絲痛楚
悲哀到碎落了黃葉只得堆空殼
你都 不知不覺

當天想過死 全為今天醒覺
活著要公告世界我拋低你也開花結果
總可以努力維持自我活得多堅壯
至少 可拋開束縛

十年後 重生的我活得應該比你好
懷念恐怕不必
十年後 人生找到自己棲息的領土

作者:楊藹欣

        粵語男詞人林若寧為林夕第一大弟子,自2002年起開始創作。初期作品被指帶有林夕的影子,經十一年創作後,現已別樹一格,自成一家。2012年為吳雨霏寫的〈生命樹〉,表面上以至歌手詮釋也是帶有正面寄望將來的意思,然而細讀歌詞,卻窺探出蘊藏在內的負面性。

        此歌收錄於2012年7月發行的《My January》專輯,該專輯的主題意念為「借一年之始作開端,唱頌愛情的起承轉合」,依曲目排序而言,〈生命樹〉位列於末,應屬愛情的「合」,官方表示此歌是說愛情的循環,以一次又一次的經歷換未來更好的結果 。﹝1﹞以下將探討此歌詞是否真正具有正面的傾向。

        雖然此歌沒被列作派台歌,卻對專輯起了點題的作用。專輯名為《My January》,如上段所言,是以一年之始作引子,訴說愛情的不同階段。一年之始可以是四季的春天,也可是月份上的「一月」,故專輯起用了一月的英文名字「January」。「January」一字源於羅馬傳說,相傳有位名叫雅努斯(拉丁語:Januarius;英語:Janus)的守護神,具前後兩副面孔,分別往前和往後看,代表展望未來、回顧過去的精神,古人認為他與一年首月除舊迎新的意義相同,故取其名為一月起名January 。﹝2﹞〈生命樹〉寄望將來的寓意,正暗合了「January」的意思,點題同時規範了歌詞積極正面的傾向。此外,歌曲命題也是正面的,「生命樹」一詞出自《聖經—創世紀》,是在伊甸園中的樹,樹上果實能使人得到永不朽壞的生命 。﹝3﹞

        從歌詞內容來看,表面說我和他的感情完結後,自己內心糾結的過程,把樹擬人化、以樹喻人。整首詞是心理活動過程的描述,具清晰的時序線,由最初的回想過去「在那天、原來就算、當天、曾... ...」,到視察現在「今天、在這天」以至想像未來「明日、十年後」都一一描繪。故失戀者的心理變化很易捕捉,其心理推進是由傷心自毀,經反思和自我安慰,後來慢慢接受,最後決定寄望將來。

        以上種種都為〈生命樹〉奠下一個正面的解讀方向,從字裡行句中更是明顯,有很多正面的用字和意象鋪墊:

當天想過死 全為今天醒覺
活着要公告世界我拋低你也開花結果 
總可以努力維持自我活得多堅壯
至少 可拋開束縛

         也不乏對自己堅強的肯定,「並無」及「能」都是強烈肯定的語氣:

明日練到 真的剛巧見你伴侶
面容並無畏懼 明日練到
不屈不撓到放下你
就算 痛能捱下去

        然而,這棵正面的「生命樹」在林若寧筆下並不完全正面,在歌詞中出現較多的反而是負面意象,如它的自毀:「寧願乾旱地死」、「連根都要拔起」;頹廢:「曾將身體髮膚隨便北風宰割」等。在歌詞表層意思之下,細看會發現在希望中蘊藏的負面與躊躇。

        首先,詞中雖不斷自我鼓勵,但這種勉勵是有保留的,如「總可以努力維持自我活得多堅壯/至少可拋開束縛」的「活得多堅壯」雖然有種堅強站起來的意向,但用了「總可以... ...至少... ...」連接詞則顯得卻步,意思就像如若不可以努力維持自我活得堅壯,也至少可拋開束縛,有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除了有保留的自我勉勵外,詞人對於失戀者自我痊癒能力還有否定的態度。上文曾提及「明日練到 真的剛巧見你伴侶/ 面容並無畏懼/ 明日練到 不屈不撓到放下你/ 就算 痛能捱下去」當中的用字語氣堅定,然而不能忽略在「並無」、「能」這些鐵定字眼的前提,「我」是要把這些堅強的模樣「練」出來,並不是有信心能無懼面對。而且此句中還存在著矛盾,既然能「放下」,又為何要「捱」著痛,換言之,這個「我」是沒有能力克服這段已逝的感情。

        還有,末句「繁殖出花與蝶」是個轉折的地方。若結尾是如官方所言—表達重生的意思,可使用「花與葉」、「果與葉」,同樣能表達到一棵樹長得茂盛堅壯的模樣,像人重新振作一樣,但詞人卻選用「花與蝶」。從字面上看,「花與蝶」是個頗具畫面感的美好景象,但實際上花和蝶並非完美的結局。試想像花長在樹上,蝴蝶被花吸引而飛來,蝶採花,從花身上取得了所需後便離去,花不能隨蝴蝶遠去,剩下花獨自留在原地,似乎又是另一個悲劇而非浪漫、美滿的結局。

        相較於官方的詞意解釋,〈生命樹〉似乎更貼近失戀者捨不得又不得不放棄、躊躇不定的階段,多於像官方所言的決心放下、寄望將來的層面。反觀另一首同題材的同碟歌曲〈人非草木〉就更為貼近放下的意思,尤其是結句:「在我血肉之軀有愛的根據/ 回頭就算認錯/ 還好 錯得很對」,才真正的表達了豁達、放開一切的精神。

        括言之,詞人或詞中的失戀者,心態仍是「模棱兩可」的狀態,並不完全積極正面。這種矛盾的狀態可以佛洛伊德的心理防衛機制解釋,表面上〈生命樹〉主角是一個「理想化」的階段: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避免感知整體而去注意無關的細節,包括強迫思維和行為,就像詞中強迫失戀者要振奮。然而實際上,主角仍然停留於「昇華」階段甚至是「壓制」階段:雖然在意識中出現了想解決矛盾衝突的衝動,而在意識或半意識中卻作出予以推遲的決定 。﹝4﹞故字裡行間、意象取態都偏負面。

        林若寧曾說自己是個內歛的人,來回應黃偉文給他安的「婉約」之名,亦說自己所寫的並不直接,而且很少會寫一些很直接的東西 ,﹝5﹞〈生命樹〉正是一例,表面上一切都很容易理解,實際蘊含的又是另一種取態。此外,歌手發行專輯,總有一個大主題,詞人創作又或另有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當二者有衝突或矛盾時,詞人原創詞意或會被扭曲、更改作出遷就,屈服於專輯主題之下,我們既欣賞歌手代詞人表達詞意,同時亦不能忽視和抹殺這些創作原意。


﹝1﹞吳雨霏大碟資料:〈http://www.umg.com.hk/album/1877/detail2014215日瀏覽。
﹝2﹞雅努斯〉,《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5%8A%AA%E6%96%AF2014215日瀏覽。
﹝3﹞生命樹,《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5%91%BD%E6%A0%912014218日瀏覽。
﹝4﹞ 心理防衛機制〉,《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9%98%B2%E5%8D%AB%E6%9C%BA%E5%88%B6201435日瀏覽。
﹝5﹞ 朱燕霞:林夕細述心境變化:逐年減產對詞壇有利〉,《中華網》,:http://big5.china.com/gate/big5/adasfj.blog.china.com/201305/11357085.html2014214日瀏覽。




參考資料:

朱耀偉:《歲月如歌 : 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