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林夕的生活態度-〈詩情〉



作者:林曉彤

        林夕作為香港粵語歌詞創作的中堅份子之一,作品無數。林夕不時將佛道思想融入歌詞之中,如〈常言道〉、〈不來也不去〉、〈花灑〉等。在2006年8月,古巨基推出個人大碟《Human我生》,其中由林夕填詞的〈花灑〉提到:「何必要做奴隸,無需要為失去了的執迷」反映了他對於生活的追求及看法。同年,王菀之在12月亦推出《詩情‧畫意》,大碟中的〈詩情〉亦再一次反映了林夕對生活態度,貫徹林夕一向的作風。


        曲風節奏輕快、王菀之的獨特聲線,加上林夕寫出了一份對輕鬆生活的追求的歌詞,令〈詩情〉更具特色。在歌詞中「無事要學,總不算罪惡」、「饒恕我未知,自己的心事,沒知識無謂去知,任何事也欣賞亦懷疑,任何人想買賣甚麼於我無意思」的部分,其實反映了道家的代表--莊子的思想態度,他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從道家的角度而言,人天生有就根性,就像孟子提出的四善端--仁、義、禮、智。莊子認為不應該用有限的人生去理解知識或是外在事物,由於人性是先天的,但生活中的外在事物、知識本身都是後天的,故此人無法以先天去理解後天的事物。然而,知識是無盡的,用有限人「窮理」只會走至絕路。所以,人應該跟隨心性而行,而非外在事物。

        「尋覓配樂,放低知覺,其實配樂,不需要傑作」似乎在說做音樂的過程,未必每件事都追求最好、傑作,隨心而行,不必凡事會客觀標準去衡量好壞優劣,憑個人的感覺而做事,懶理世界的「客觀標準」,或者是林夕表達對於做事的態度,。

        佛家有「萬法唯心造」的說法,意即人應隨心而行,不應執著,抱樂觀積極態度去生活。林夕在這首歌寫下「其實快樂,不需有甚麼收獲收割」、「來自會來,去的將去」、「誰負了誰,不該再面對」等歌詞,表示他並不執著於外在的人、事、物,應感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並不需要為已失去的事物執著、懊惱。又以〈花灑〉為例:「盲目了兩眼也但求要拾到」,人一定要在生活得到他們想擁有的,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結果他們是不快樂的。林夕相信「緣」,凡事皆有因才有果,執著於某些才會導致不快樂。

        林夕運用了「春蠶吐絲」指出時下的生活方式。「春蠶吐絲」出自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然而,詞人暗示了都市人的生活,一直努力工作,追求自己想要的,直到生命的盡頭。林夕在其他創作中,亦可見他反對人們庸碌地生活,如〈花灑〉歌詞中:「何不將一切拋低,志願大過天,亦像世上螻蟻」,人的一生若只追求宏大的理想,倒頭來其實一切皆空。所以,林夕的「無為」思想亦滲透在歌詞之中。

        最後,林夕在結尾寫:「何謂快樂,不需要學」,其實〈詩情〉作一總結。放下執著,率性而行,快樂隨處可得。

古巨基〈花灑〉

為了要搏世界讚美便苦惱 害怕永遠也做不到
忘掉了偶爾懶理世界或會更好
期望要有這個與那個像匹布  被剪碎飛舞
盲目了兩眼也但求要拾到

何必要做奴隸 無需要為失去了的執迷
輪流涼或暖像四季 做人做過世 漫長年月有路軌
人總想擁有東西 要是代價高 越令心中牽繫
擔憂要是無謂 拿花灑洗禮
為了要與某某愛上便希冀 為了挫折過便緊記
全為貢獻過要有報答便有對比
全為看中過發覺看錯便生氣 甚麼叫天理
忘掉奮鬥過要隨緣信命理

何必要做奴隸 無需要為失去了的執迷
輪流涼或暖像四季 做人做過世 漫長年月有路軌
人總想擁有東西 要是代價高 越令心中牽繫
擔憂要是無謂 拿花灑洗禮

沙發自在自在齊齊坐
拿去它都總可去站去跑 無謂靠甚麼
何不將一切拋低 志願大過天 亦像世上螻蟻
星星永未流逝 如只可感嘆它美麗
得到也是無謂 負擔高過天際
王菀之〈詩情〉

尋覓配樂 放低知覺
其實配樂 不需要傑作
忘掉快樂 那麼苛索
其實快樂 不需有甚麼收獲 收割

何謂允諾 有幾精確
螢幕厚薄 不改我視覺
誰在上落 我不知覺
無事要學 總不算罪惡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沒知識無謂去知
任何事也欣賞亦懷疑
任何人想買賣甚麼於我無意思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或者應留待法醫
任何售價不買都便宜
任何人的快樂應該也莫過於...

來自會來 去的將去
誰負了誰 不該再面對
忘掉敏銳 踢都不碎
誰用眼淚 沖走了伴侶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沒知識無謂去知
任何事也欣賞亦懷疑
任何人想買賣甚麼於我無意思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或者應留待法醫
任何售價不買都便宜
任何人的快樂應該也莫過於此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沒知識無謂去知
任何事也欣賞亦懷疑
任何人想買賣甚麼於我無意思
饒恕我未知 自己的心事
像初春蠶在吐絲
任何東西都覺得便宜
任何人都發現他英俊才更詩意

何謂快樂 快過知覺
才是快樂 不需要學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從〈Blessing〉看黃霑對後世的寄語



作者:陶君麗

       〈Blessing〉是黃霑(黃湛森,1941-2004)二零零四年十月的詞作,由張敬軒(1981-)和常石磊(1981-)作曲,並由張敬軒主唱。此歌是黃霑最後一首作品,由張敬軒邀請黃霑寫,內容以家國情懷為主。從歌曲表面內容和時序看來,實有歌頌香港二零零三年沙士疫症中逝世的醫護人員,讓香港回復正常的意思。但由於這歌寫成時間距離黃霑先生逝世只有一個月時間,故文本也可隨對後世寄語角度分析,明白詞人對後世的勉勵和安慰。以下為〈Blessing〉內容:

              第一節:
       攜手山野間 眾山青青 讓我傾耳聽
       爺爺輕輕告知 那些幽清 是先驅的笑聲
       穹蒼 儘是快樂感覺 
       前人留福蔭 都化春風暖世間

              第二節:
       投身山野間 教小小子 認識星星
       微笑執小手 說光晶晶 完全精英的眼睛
       人間 全賴有好英雄 
       豁出種種英勇 為人類造了美境

              副歌:
       They Are Blessing Our Children 
       They Are Blessing Our Nation
       還令到我們擁抱了繽紛
       They Are Blessing Our Children
       They Are Blessing Our Nation
       要緊記幸福是我們俗世先驅遺蔭

              橋:
       種種愛是力量
       帶動世上你與我的夢想
       今天享有的幸福 全令讓我感恩 全賴有 啊





山野間的笑聲


        孫兒的「我」聽山野的聲音時,說爺爺指這些幽清的聲音是來自先驅的笑聲,「山野」一向以來有掃墓意思。幽清與笑聲從文中看來有衝突之處,常人看紀念前人或多或少是一件哀傷的事,可是詞人以先驅笑聲扭轉悲涼幽清之感。當然我們可理解為先驅樂於犧牲自己造就社會,可是黃霑不少詞作都提及過笑,甚至他的好友蔡瀾(1941-)在黃霑文集中以「一笑西去」形容黃霑的死,因此這笑聲可從黃霑的個性分析。
    
       「山野」的意象曾於〈楚留香〉、〈萬水千山縱橫〉和〈風雲〉出現,山都是與「我」作伴和脫離俗世的地方,如「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獨闖高峰遠灘」、「青山原是我身邊伴」,加上人死後不論任何喪葬方式,亦是回歸大自然塵土。
    
       「笑聲」則可從〈滄海一聲笑〉和〈問我〉了解和他主唱的作品如〈開心做齣戲〉、〈笑喇笑喇笑一笑〉、〈道道道〉,前者表達他的人生觀,後者全都加入豪邁笑聲作襯,都表達玩樂和笑看人生的觀點。
    
       黃霑晚年長期與肺癌作戰,期間無放棄工作,直至二零零四年十月因病入膏肓才停止寫專欄,可見已知自己命不久矣,碰巧張敬軒邀請創作,內容又與死亡有關,因此借以表達心聲。因此第一節的內容是對支持者和好友表達:我已經回歸大自然,看似幽清悲傷,但是我是「一笑西去」,我的作品和貢獻如福蔭存留,造福流行文化。 ﹝1﹞ 內容不但表達了自己的西去形象,同時亦安慰了好友和支持者。


星星與〈明星〉


        〈Blessing〉第二節的星是處於第三生位置,以此星與〈明星〉第一生的星和〈星夜星塵〉第二生的星連結,發現星是有實指。〈明星〉曾由多位歌手唱過,以已故的歌手張國榮的版本最為著名,表達歌手希望歌迷能夠永遠記得自己;〈星夜星塵〉是由陳潔靈所唱,歌詞以觀星者的角度寫星星曾陪伴和安慰自己多個晚上。
    
       於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三年,先後三位樂壇巨星去世,分別羅文、梅艷芳和張國榮,三位均有唱過〈明星〉,其中羅文和張國榮與黃霑非常熟悉,黃霑亦在他們的喪禮中致悼詞。以〈明星〉、〈星夜星塵〉和樂壇巨星相繼去世時,詞人仿佛在〈Blessing〉以爺爺身份教導認識那些已故的天皇巨星,紀念他們為香港流行文化創造了美境。
    
       「人間/全賴有好英雄/豁出種種英勇」表面看來與巨星毫無關係,但其中的「英雄」並無實指,只指他們為製造「美境」而豁出所有。若然星空是與歌星有關,星星在文中又是英雄的化身時,「美境」可了解為流行文化。歌星豁出英勇各有不同,如梅艷芳病重舉辦告別演唱會、羅文生前為發展娛樂圈事業而得肝癌、張國榮因拍攝《二度凶間》得抑鬱症最後自殺身亡,全都因事業擺上生命,以致詞人稱他們為好英雄和精英。


張敬軒一輩與孫孩


        副歌部份以回應第一二節為主,副歌提到「They Are Blessing Our Children/They Are Blessing Our Nation/還令到我們擁抱了繽紛」和「要緊記幸福是我們俗世先驅遺蔭」指到前人的貢獻祝福了今天的孫孩和國度。承上文分析,其中的國度指是流行文化,而孫孩則可指當時新晉歌手,如張敬軒一輩歌星。詞人欲從副歌提醒新晉歌手要緊記這流行音樂先河是前輩歌手、詞人和作曲家的努力而成。至於橋的部份總結詞人對前人愛護和貢獻流行文化感恩。


結語


       張敬軒唱出〈Blessing〉有繼承的意思,黃霑曾指他自己二十三歲時也未有張敬軒寫出如此好歌,因此黃霑有如爺爺教導張敬軒珍惜流行文化,勉勵晚輩繼續努力。同時歌中表達自己雖然逝世,但作品會繼續存留,有安慰和鼓勵的作用。


 ﹝1﹞黃霑生前對粵語流行曲有莫大貢獻,曾被獲頒「最高榮耀金針獎」。



參考資料

黃霑:《滄海一聲笑.黃霑文集5》,香港:明窗出版社,2004年。
基督福音網:〈基督徒歌手張敬軒:信仰見證〉,〈http://www.dyjdj.com/fuyinjianzheng/mingren/2010-08-20/1944.html〉,2014年2月22日瀏覽。
南方都市報:〈張敬軒:他還沒有聽過《Blessing》〉,〈http://yule.sohu.com/20041125/n223171034.shtml〉,2014年2月22日瀏覽。
維基百科:〈黃霑生平年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9%9C%91〉,2014年2月22日瀏覽。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我自求我道——黃霑與〈道〉


填詞:黃霑

人間道
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天道地道 人道劍道
黑道白道黃道赤道乜道物道道道都道自己個道係非常道
我呸呸呸呸呸 胡說八道
呢度個度 邊度係路 呵呵
花道茶道 呵 陰道陽道 呵
零度密度鹹度淡度光度熱度雷射角度鬼哭神號旁門左道狗上瓦坑必然有路你度佢度豺狼當道 唏
我自求我道 我自求我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天道地道 人道劍道
黑道白道黃道赤道乜道物道道道都道自己個道係非常道
NO NO NO NO NO 胡說八道
呢度個度 邊度係路 呵呵
花道茶道 呵 陰道陽道 呵
海底隧道天後廟道皇后大道羅便臣道馬頭圍道牛頭角道金馬倫道銅鑼灣道條條大道條條係路 哈
我自求我道 我自求我道

道可道 非常道
天道地道 人道劍道
一道二道三道四道東道南道西道北道左道右道前路後路
都都都都都 係胡說八道
呢度個度 邊度係路 哈哈
花道茶道 呵 陰道陽道 呵
零度密度鹹度淡度光度熱度雷射角度鬼哭神號旁門左道狗上瓦坑必然有路你度佢度豺狼當道 唏
各自求各道 各自求各道


作者:李夢瑤

        黃霑,香港粵語流行曲第一代填詞人,以過人才情學識著稱,風格從豪邁奔放到細膩柔情均揮灑自如,詞作每能深入淺出,盡現真我性情。在電影《倩女幽魂》中的插曲〈道〉更是見盡鬼才黃霑的無窮妙思。


        〈道〉寫於1987年,為電影《倩女幽魂》之插曲,詞、曲、唱均由黃霑一人包辦,內容以「道」為核心,表現戲中角色燕赤霞的狂放與亂世中自求我道的信念,當中流露強烈佛道精神。全首詞共374字,「道」一字共出現103次,幾乎佔三分一比例;詞句以大量名詞結合感嘆詞連貫而成,這種創新獨特的填詞手法不僅是前無古人,亦是後無來者。在道家而言,「道」是不可言說的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亦即終極真理。在這首詞中,黃霑既有發揮道家形而上的「道」觀念,如天道、地道、陰道、陽道、自我求道等,但另一方面亦將「道」的觀念淪降成形而下的物質概念,如光度、熱度,甚至充滿幽默調侃意味的海底隧道、天後廟道、皇后大道等,虛實相間演繹人生與道。

         歌詞開首,即以佛教用語「人間道」直指歌詞圍繞人世內涵,緊接連用了十五個「道」字,表現出人間之中充斥無窮無盡,各式各樣的道。在接下來的三段中,每段均以道家的關鍵理念——「道可道,非常道」為首句,強調真理的不可言傳性,亦說明道是要自己感應領悟,這與他歌詞中稱說道的自己乃「胡說八道」相呼應。他先以宇宙自然萬物的最高道,天道、地道,漸降至人道、劍道,此處亦契合戲中劍藝高強的燕赤霞角色,同時表達出萬物之道的相同性。接著,他一連提到了「黑道白道黃道赤道」,既是巧妙地提用了幾種顏色的道,同時亦包含了世道中的正邪之道,宗教之道以及地理物質上的道。他更融入了廣東話方言「乜道物道」增加言辭的諧趣,並透過「自己個道係非常道」強調追求自我之道的重要與表達出心中之道的不可言明。發出這個感嘆後,他卻旋即筆鋒一轉,以一句極其生動的「我呸呸呸呸呸 」稱自己乃是「胡說八道」,而接續的提問「呢度個度,邊度係路?呵呵!」以及回應「花道茶道,呵?陰道陽道,呵?零度密度鹹度淡度光度熱度雷射角度」等一系列的密集鋪排亦令歌詞呈現出自問自答的瘋人瘋語姿態以及狂放灑脫風格。正當詞人似在玩弄歌詞,以無相關的同音字開著玩笑時,卻又突然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鬼哭神號旁門左道狗上瓦坑必然有路你度佢度豺狼當道」,這幾句點出了戲裡頭惡劣的世俗環境——,亂世中豺狼當道,充斥旁門左道,以致鬼哭神號,人心紛亂不安,然而即使在這樣黑暗的環境裡,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對於主角燕赤霞而言,又或是詞人的自我告白,最重要的還是「我自求我道」。為了強調這個信念,故此在歌詞中特別作為每一段的結尾去重複這一句。

         在第二段,詞人繼續發揮幽默本色,將一連串的香港街道名稱「海底隧道天後廟道皇后大道羅便臣道馬頭圍道牛頭角道金馬倫道銅鑼灣道」安插詞中,在貌似胡來的表面上,卻是回應了前幾句歌詞裡「邊度係路?」的提問,以現實世界裡的真實街道表示路在四方,處處可行的意思。第三段中的「一道二道三道四道東道南道西道北道左道右道前路後路」亦是相同意義。這首詞中還存在大量的感嘆詞,如「呵呵、哈哈、唏」,甚至出現英文「NO NO NO NO NO」,配合黃霑的招牌笑聲,令全首詞更形生動,更口語化,猶如一個人說著話的感覺。

        在〈道〉中,詞人不斷提問道在何方,似要尋道覓道,然而自己又舉出了無數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道去解答。這既是思想上對世界、自我的反思探索,同時亦傳達出一種積極正面的力量,要在混亂的世道中,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存方式與方向。一句「我自求我道」,不但是詞人對自己生活的感悟,更是他的人生重要價值觀,甚至成為了他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由此可見,這首〈道〉在黃霑無數的詞作中,無疑佔著特殊的地位,也是一面得以窺見黃霑真我性情的鏡子。



參考資料

黃霑,《黃霑雜談》,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3。
黃志華: 《香港詞人詞話》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 。
黃志華,朱耀偉: 《香港歌詞八十談》 ,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2010。
朱耀偉: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黃霑〈一個人〉:歌詞與劇集的結合


填詞:黃霑

得 一個人
單身一個我昂然獨行
身 心躍起
望向天際擁抱星月吻

得一個人 竟也不孤單
作伴有 我夢我影我身
沐浴雷電 自由自在人
前路是命運與緣份

用我一闕歌 一個心
來為我未來一一探問
問你幾次冤 多少愛
才在一生永遠鑄下印
長為我透骨透肉透深心

是否願意今生 陪我一陣
橫豎你也是得一個人

用我一闕歌 一個心
來為一生永遠鑄下印
長為我透骨透肉透深心

作者:李寶蓮

       〈一個人〉是無綫電視以南宋提點刑獄司宋慈的《洗冤集錄》改編而成的古裝劇《洗冤錄》第一及第二輯主題曲,由黃霑填詞,收錄於陳奕迅在2001年4月推出的《Eason 18首選》專輯。此歌雖用字顯淺,卻包含了劇中主角的遭遇及其工作相關的知識。



  得 / 一個人 / 單身一個我 / 昂然獨行
  身 / 心躍起 / 望向天際擁抱星月吻

       劇中主角宋慈被改編為一個生於棺材的遺腹子,自出娘胎便「得一個人」,周遭的人都避之則吉,走到哪裏都只有自己「單身一個」。他雖飽受歧視,卻能「昂然獨行」,並未因自己的不幸而感到沮喪。「星」和「月」乃夜空之象,「擁抱星月」只能在夜間進行。宋慈在三十年內,一直靠打更為生,即在夜間為百姓報時。因此,「望向天際擁抱星月吻」一句可比喻為宋慈打更的工作。這份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他卻為此感到無比的歡欣和自信,「身心躍起」,樂在其中。

  得一個人 / 竟也不孤單
  作伴有 / 我夢我影我身

       雖然宋慈「得一個人」,他卻感到「不孤單」,因為有「星」、「月」、「夢」、「影」、「身」五種東西與他「作伴」。工作的時候有「星」和「月」;睡覺的時候有「夢」;日出後又有「影」,早午晚都有「作伴」者,熱鬧非常!更重要的是,無論何時何地,「身」都會以「作伴」者的身份陪伴著他。即使「影」在陰天中消失了、「夢」從腦袋裏逃跑了、「星」和「月」被烏雲吞噬了,仍有「身」矢志不渝地伴著他。

  沐浴雷電 / 自由自在人 / 
前路是命運與緣份

       「雷電」比喻人生的不幸事。宋慈未出世已父母俱亡,後無故捲入謀殺村長一案,兩位妻子更因為自己而橫死。這些不幸事如雷電般襲來,無法制止,但他並沒有被擊倒,反而將自己「沐浴」其中,樂觀面對。另,宋慈因捲入村長謀殺案而結識了他的第一位妻子唐思,更被知縣宋翊聘任為仵作,後因屢破奇案而聲名大噪;他因喪妻而隱居,卻巧遇他的第三位妻子玉珠。宋慈所遭遇的不幸,可以說是他的「命運」,但因其不幸而引申出來的事情,便是一種「緣份」。正如古語所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用我一闕歌 / 一個心 /  
來為我未來一一探問

       「闕」泛指宮門、宮殿,又有過錯、欠缺之意。在這裏,此字應是個錯別字,正字為量詞「闋」,即一首之意,又或指一首詞中的一段。 ﹝1﹞這個錯誤與其說是無心之失,不如說是刻意為之。「歌」是回憶與情感的結合物,可視為人的過去。宋慈的過去盡是不圓滿處,以「闕」字去形容他的「歌」至合適不過,因有一段「闕」的過去,促使他以積極進取的心去面對未來,成就自己。反之,若以「闋」字取代,則會使情感變得平淡。

  問你幾次冤 / 多少愛 / 才在一生永遠鑄下印 /
 長為我透骨透肉透深心

       以劇情解讀,「你」可視為案中的死者或兇手;「冤」和「愛」是案件的因由,是含冤而死?因愛而死?因冤而復仇?因愛殺人?所「鑄下」的「印」即是死者身上留下的線索、症狀。《洗冤集錄》指出,人死後身上會留有一些症狀,可從它們去推斷其死因,又生前和死後造成的跡象有所不同,難以造假。因此,遭遇過的或作過的事如鑄下的印般,將永遠跟隨。 ﹝2﹞

       「透骨」、「透肉」是驗屍方法;「透深心」是指死者的內心,又或事情的真相。古代驗屍方法有很多種,《洗冤集錄》記載有關「透骨」的方法有蒸骨驗屍法、檢滴骨親法等;「透肉」的方法有銀針刺喉法等。在《洗冤錄》一劇中,宋慈曾以上述各種方法使受害人沉冤得雪。

  是否願意今生 / 陪我一陣 / 
  橫豎你也是得一個人

       「你」是指宋慈的第三任妻子玉珠。她是當地有名的剋星,因曾剋死丈夫而無人敢娶,而宋慈喪妻後亦是孤身一人。但因先後喪失父母及兩位妻子,他認為自己此生難有可長伴者,故不敢奢望對方能陪他一生,只求陪他「一陣」,互相安撫一下。

       若非對劇集內容以及《洗冤集錄》這本著作有相當的認知,實在難以用124個字簡而精地概括主角的一生,並巧妙地將《洗冤集錄》中有名的驗屍方法結合其中而又無阻歌詞的結構和流暢度。這是填詞的難處,卻是黃霑的長處。


﹝1﹞黃志華:〈一「闋」非一「闕」〉,《黃志華的博客》,2014222日瀏覽,   
﹝2﹞〈洗冤集錄〉電子版,《中文百科在線》,2014年2月18日瀏覽,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從林夕〈人來人往〉中看寂寞都市


填詞:林夕

朋友已走 剛升職的你 舉杯到凌晨還未夠 用盡心機拉我手
纏在我頸背後 說你男友有事忙是藉口 說到終於飲醉酒

情侶會走 剛失戀的你 哭乾眼淚前來自首 寂寞因此牽我手
除下了他手信後 我已得到你沒有 但你我至少往後 成為了蜜友

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裡尚有月台 能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擁不擁有也會記住誰 快不快樂留在身體裡
愛若能夠永不失去 何以你今天竟想找尋伴侶

誰也會走 剛相戀的你 先知我們原來未夠 藉故鬆開我的手
藏在貼紙相背後 我這苦心開過沒有 但試過散心旅遊 如何答沒有


閉起雙眼我最掛念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裡尚有月台 曾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擁不擁有也會記住誰 快不快樂有天總過去
愛若為了永不失去 誰勉強娛樂過誰

愛若難以放進手裡 何不將這雙手放進心裡

時間會走 剛失戀的我 開始與旁人攜著手 但甚麼可以擁有
纏在那頸背後 最美麗長髮未留在我手


作者:張利珊

        林夕這首寫給陳奕迅的粵語歌〈人來人往〉曾被譽為他粵語詞作的巔峰,據林夕自身解析,〈人來人往〉講的是三角戀愛的故事,男主角一直默默深愛著早已明花有主的女主角,女主角雖在剛失戀後找男主角做男朋友以擺脫寂寞,最終卻還是因無法真心愛上男主角而分開,男主角內心悲傷不已,無論試圖獨自遠行還是找個新的女朋友,都無法忘記對女主角的愛。 ﹝1﹞然而除了林夕筆下的男女主角,真正寂寞的似乎是那個笑中帶淚的繁華都市。


       全曲分為六段,用四句遙相呼應的開頭「朋友已走」、「情侶會走」、「誰也會走」、「時間會走」把兩段副歌部分隔開。用這四個範疇去概括詞人心中的萬千世界,顯示從一種層層遞進的關係。先看第一段:

朋友已走 剛升職的你舉杯到凌晨還未夠 
用盡心機拉我手   纏在我頸背後 
說你男友有事忙是借口 說到終於飲醉酒

        朋友二字」可見「我」是那位剩下的人,而另外那位剩下的人便是林夕作此歌詞時圍繞的主要對象(失戀的女主角)。再看其行為,「舉杯到凌晨」、「飲醉酒」都是現今都市人所用的「消愁」良方,每當遇到不順遂的事情,事業、家庭、愛情的煩惱接踵而來,對忙碌的都市人而言,飲酒既是一種娛樂,又是一種讓自己可以暫時脫離苦況的不二法門。而從「用盡心機」、「借口」則可聯想起人們在商業社會中爾虞我詐的無奈感,前者是一個迫不得已的狀態,雖然很多事情我們不想去做,卻又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掩飾自己的不情願,而「借口」恰恰是自欺的行為。
情侶會走 剛失戀的你哭乾眼淚前來自首
寂寞因此牽我手 除下了他手信後
我已得到你沒有 但你我至少往後 成為了蜜友

       接著,比朋友更親蜜的「情侶」也走了,這時的寂寞是更顯而易見的。人們不再自欺欺人,而是用「哭乾眼淚」、「自首」的方式去表達自身的失落。在經濟競爭激烈的都市中,人們傷心過後就喜以同類的替代品為自己帶來近似的滿足感,就像愛情中的女主角的選擇是A先生,而A先生的機會成本就是非常近似的B先生,若失去A先生,便可以B先生作替代品去填補心中的寂寞之感。整個城市不也是這樣嗎,招聘的目的就是讓老闆和求職者之間達到雙重需求偶合,那不一定是最好的老闆,也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員工,但至少彼此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解決當前的需要。

 誰也會走 當相戀的你先知我們原來未夠
藉故鬆開我的手 藏在貼紙相背後
我這苦心開過沒有 但試過散心旅遊 如何答沒有

     「誰也會走」揭示出詞人己看破塵世,明白到人終究是寂寞的,但不試過總是不死心的都市人心態。詞中「當... ...先知」的句式可見詞人認為人生很多事情都要經過嘗試,試過再放棄也未算遲。所謂曲終人散,當身邊的人都逐漸離去,人們便要從夢中醒過來,走出當下的「灰色地帶」,這個「灰色地帶」便是「我這苦心開過沒有 但試過散心旅遊 如何答沒有」,每個人都知道真相和表面的表現有差距,但仍努力去嘗試,「貼紙相」是表面,而「貼紙相背後」便是殘酷的真相了。

時間會走 當失戀的我開始與旁人攜著手
但甚麼可以擁有 纏在那頸背後
最美麗長髮未留在我手 我也開心飲過酒

      最後連時間都走了,從「女主角」失戀到「我」失戀,我又再與他人相愛,「纏在那頸背後」、「開心飲過酒」的畫面又再一次出現,只是情侶的組合和心情都不同了。一切就仿佛是一個循環,大家都陷在愛與被愛的沼澤中,奈不住寂寞的都市人在林夕筆下就像是缺氧的魚兒,因為怕寂寞而不斷上演同一個戲碼。

       對林夕而言,人生中本來就是有很多「夢」,人們都有各自的追求。 經歷四個層次的反思,最後詞人發出「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 眼晴張開身邊竟是誰   感激車站裡 尚有月台能讓我們滿足到落淚」的感嘆。閉起雙眼是滿懷心中的渴望,而眼睛張開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可見世事往往未能如都市人所期待那般完美,無論是短暫擁有抑或是永不失去,整個都市都仍是寂寞的,因為每個人都守著屬於自己的期盼。存於都市的每個個體都同時擔當著「愛」與「被愛」的角色,林夕就是用寂寞填滿了人來人往的都市的每一個縫隙。


 ﹝1﹞ Skater:〈林夕給陳奕迅寫的三首經典粵語歌解析〉 ,《豆瓣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364592/



參考資料:

朱耀偉:《詞中物: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
 Skater:〈林夕給陳奕迅寫的三首經典粵語歌解析〉 ,《豆瓣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364592/
劉保禧:〈林夕‧佛學‧愛情〉,原載於《明覺雜誌》,〈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4308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從〈不是我的我不要〉看藍奕邦的「怨」


填詞:藍奕邦

誰懂得珍惜  誰一手摧毀
誰慢慢地學會種種攻心計
誰有了智慧  還要去控制
拼命與世人角力最終偏狠狠跌低

人家的東西  無法去佔有
三歲般公園中爭皮球
而屬於他的  我都不要
期望去擁有

貧窮與富貴都不緊要
耀眼的不需要  拿來拚命炫耀
人存在世上多麼渺小
蠢得到為半斤斗折腰
為了慾望困擾

何用你去當獎品頒給我我就要要
未到手的我從來未要
儘管你去笑  我都不曾求饒
誰計較你共我爭多少

貧窮與富貴都不緊要
眼的不需要  拿來拚命炫耀
人存在世上多麼渺小
蠢得到為半斤斗折腰
為了慾望困擾

何用你去當獎品頒給我我就要要
沒有的我從來未要
儘管你去笑  我都不曾求饒
誰計較你共我爭多少

誰懂得珍惜  誰一手摧毀
誰慢慢地學會種種攻心計
誰有了智慧  還要去控制
你別說世人既是要貪必須貪到底

人家的東西  無法去佔有
不再想誰共誰還博鬥
而屬於他的  我都不要
期望去擁有


作者:賴銀妺

為理想不斷嘗試的藍奕邦

  藍奕邦(1978-)於大學畢業後,曾自薦當歌手,可是被唱片公司忽略。他進修回港後,兼職創作音樂,並到藝穗會、海港城、時代廣場等表演鋼琴,得到「海港城鋼琴王子」的稱號。他於2001年成為兼職作曲及填詞人,並於2004年推出其首張個人包辦所有歌曲的大碟《不要人見人愛》,正式出道為唱作歌手。〈不是我的我不要〉原收錄於劉德華《Everyone is No. 1》(2007)的粵語專輯中。2009年,藍奕邦重新演繹並收錄在他的EP《邦》為壓軸的特製曲目。
 

失意之士的勉勵

  〈不是我的我不要〉是對失意者的鼓舞,使其能積極正面,堅持理想。在成長的階段裡,我們有不同的得與失,也許還「學會種種攻心計」。與人相處,能累積各種處事經驗,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需要好好善用。可是,無論你有了「智慧」還是「攻心機」,在「與世人」「拼命」「角力」的時候,也不可能長勝,「最終偏狠狠跌低」。「人家的東西」,我們不可能強搶「佔有」,人長大了,更不可能像「三歲」兒時,在「公園」裡嬉戲,和小朋友「爭皮球」一樣。這首歌曲希望為遇到挫折的人打氣:「而屬於他的/我都不要/期望去擁有」,不要因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徒添煩惱。
 
  歌曲的第三節指出「耀眼的不需要/拿來拚命炫耀」,而且「貧窮與富貴都不緊要」,得意和失意在浩瀚的宇宙裡並不重要,因為「人存在世上多麼渺小」。這裡還用了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能「蠢得到為半斤斗折腰」,「為了慾望困擾」。
 
 第四節指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不是別人「當獎品頒給我我就要要」,因為「未到手的我從來未要」,再次說明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毋須多想。成敗得失都不需計較,亦不怕別人取笑,不需「求饒」,也不會去「計較你共我爭多少」。
 
  〈不是我的我不要〉要表達的是一種豁達的傲氣,既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毋須刻意強求,也不必自怨自艾。而且,這首歌原本由劉德華主唱,更添一份超脫的感覺。劉德華的〈常言道〉唱得家喻戶曉,加上他的正面形象,配合〈不是我的我不要〉的歌詞,更添一份鼓勵人心的哲理味道。對於成敗得失也不必過於計較,因為人生存在世界上是極之渺小的。也不會去理會別人「貪到底」,還是繼續「博鬥」。失意之士只要做好自己,必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處。
 
懷才不遇的怨聲

  然而,在藍奕邦而言,則暗藏了他對樂壇失意,懷才不遇的怨念。藍奕邦很喜歡這首歌,2011年他的博客裡,就挑選了〈不是我的我不要〉作為他「自選前半生十大」歌曲之一。他說:「一直很喜歡Sinead O'Connor一張大碟的名稱『I Don't Want What I Haven't Got』,乾脆把它譯成中文用作歌名。一個如劉德華般身份地位的人,唱這首歌,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但由我來唱,反而很叛逆,很挑機。尤其是,我喜歡的那一句:『何用你去當獎品頒給我我就要要?』」﹝1﹞藍奕邦也許更喜歡自己演繹的版本,因為他為劉德華作歌曲監製時曾對其說:「你可唔可以唔好咁劉華腔呀?」、「你唔使唱得咁肉緊喎!依家唔係要你去演《天若有情》。」 ﹝2﹞

  藍奕邦在電視節目《星味食堂》也曾坦言在2007至2009年確實感到灰心,第一,他原屬的唱片公司索尼博德曼音樂娛樂公司(SonyBMG)不重用他,被逼離開而另覓新徑。第二,他覺得這時的歌曲寫得不特別好,電台播放率又低,沒有人理會自己。第三,他的母親胃癌離世,婆婆病重,情緒極為低落。﹝3﹞感到心灰至極,過得很辛苦的藍奕邦用〈不是我的我不要〉表示他開始不相信音樂,不相信人生。
 
  藍奕邦以〈不是我的我不要〉作怨念式的自我安慰,鋪上灰調子的他,雖然「拼命與世人角力」,卻「最終偏狠狠跌低」。他繼而以不能像小孩般「爭皮球」和人的渺小來安慰自己的失意。他更不稀罕別人將不屬於他的東西,「當獎品頒給」他作施捨。對於他的失意,他認為是未能學會「攻心計」,不懂應用人際交往的「智慧」。﹝4﹞雖然如此,他仍不會「為半斤斗折腰」,不去「求饒」,不為「慾望困擾」,他相信「耀眼的不需要/拿來拚命炫耀」,以安慰他未能遇到百樂之苦。
 
解讀時心態的重要性

  〈不是我的我不要〉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詞的意思會隨著解讀者心態而轉變。從這作品可看出清代(1644-1919)文學家王夫之(1619-1692)對「怨」的理解:講求不平則嗚,內心鬱結的抒發,注重「讀者各以得其情而自得」﹝5﹞的交流。〈不是我的我不要〉是具建設和破壞於一身的作品,一個內心堅強的失意者聽到這首歌,會是一番知心的鼓舞之歌。可是對面臨多種困難,情緒崩潰的藍奕邦而言,〈不是我的我不要〉就是一首以世人看不透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劇式、是英雄的命運來安撫自己的失意。



﹝1﹞ 藍奕邦:〈藍奕邦自選前半生十大No. 8──不是我的我不要〉,《藍奕邦新浪博客》(2014年4月23日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d7f1d0100rj6u.html〉。
﹝2﹞3C Music:〈藍奕邦訪問︰要寸人,先要寸自己〉,《3C Music中文唱片評論》(2014年4月23日覽),〈http://3cmusic.com/home/%E8%97%8D%E5%A5%95%E9%82%A6%E8%A8%AA%E5%95%8F%EF%B8%B0%E8%A6%81%E5%AF%B8%E4%BA%BA%EF%BC%8C%E5%85%88%E8%A6%81%E5%AF%B8%E8%87%AA%E5%B7%B1/〉。
﹝3﹞香港商業電台:〈藍奕邦經歷低潮仍堅持信念〉,《星味食堂》(2014年4月23日覽),〈http://crtv.881903.com/crtv/index.php?cat=circles&vid=6_mgfsGQB1M&hd&pageIndex=1&utm_source=881903.com&utm_medium=channel_list&utm_campaign=crtv〉。
﹝4﹞同注2。
﹝5﹞張國星校、王夫之著:《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頁337。


參考資料:

3C Music:〈藍奕邦訪問︰要寸人,先要寸自己〉,《3C Music中文唱片評論》(2014年4月23日覽),〈http://3cmusic.com/home/%E8%97%8D%E5%A5%95%E9%82%A6%E8%A8%AA%E5%95%8F%EF%B8%B0%E8%A6%81%E5%AF%B8%E4%BA%BA%EF%BC%8C%E5%85%88%E8%A6%81%E5%AF%B8%E8%87%AA%E5%B7%B1/〉。
藍奕邦:〈藍奕邦自選前半生十大No. 8──不是我的我不要〉,《藍奕邦新浪博客》(2014年4月23日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d7f1d0100rj6u.html〉。
香港商業電台:〈藍奕邦經歷低潮仍堅持信念〉,《星味食堂》(2014年4月23日覽),〈http://crtv.881903.com/crtv/index.php?cat=circles&vid=6_mgfsGQB1M&hd&pageIndex=1&utm_source=881903.com&utm_medium=channel_list&utm_campaign=crtv〉。
張國星校、王夫之著:《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論〈影中我〉中虛實間的訴說──詞中木蘭影中情


填詞:陳少琪/也文

別再想 莫再要假裝著傾訴對象
難看透我的心意
沒法子 像見每處世態多失意
但要知 若我勉強交換應有自由
我也要犧牲一切

再盼望試一試 了解我 這心事
繁華鏡中看一看 我不似是我

別再想 莫再要假裝著傾訴對象
難看透我的心意
但要知 若我勉強交換應有自由
我也要犧牲一切

倒影幻化的我 每一次 看不透
緣來緣盡眾多知我的不多
可否抱擁著我 了解我 體恤我
何時鏡中的倒影 照出我是我

我不知道這心窩 需要幾多
但我 勇敢的愛著
無懼為誰做錯 

倒影幻化的我 每一次 看不透
緣來緣盡眾多知我的不多
可否抱擁著我 了解我 體恤我
同情憐憫這顆心 找一個住所 
何時鏡中的倒影 照出我是我

作者:莫岳峰

       〈影中我〉由陳少琪及也文填詞,收錄在陳慧琳二零零六年發行的專輯《Especial Kelly》, ﹝1﹞改編自英文歌曲《Reflection》。這首歌曲是動畫電影《花木蘭》的插曲,部分人認為這部動畫片是以美國人對東方文明的錯誤和扭曲的理解,以東方主義的思維代替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內核。 ﹝2﹞今次詞人所賦的新詞〈影中我〉卻以情感入題,表現了女兒身的木蘭行之將去時,心中百般的糾結,諸如孝道之情丶報國之情,那是情感的表現。歌曲出現在木蘭代父出征前夕的場景,所說的不單是影子和替身(原曲的意思),詞人所寫的更是「我」,是真正的木蘭。這個影中人是木蘭的一部分,她是自願讓影子佔據自己整個身軀。影既在,情既在,影中情愁死不息,影我實我皆一人已。


       這次文章的分析重點在於歌詞中表達的一段「說話」,這是屬於一個人的對話,即自說自話,影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丶虛我與實我的一段話。另一方面,此歌詞也可視之為對詩作《木蘭辭》中「女亦何所思,女亦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一句的回話。﹝3﹞ 詞作說出了木蘭之所思,那是「不得不為之」的堅決意向和;所憶,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對家人丶對自己過往美好生好的思懷,由此感慨不已。詞作配合電影展現的是一個大膽丶情感表露直白的姑娘 ,而不再是一個乖順的可人兒了。 ﹝4﹞

       歌詞起首是由影中木蘭先打開話匣子,即道「別再想 / 莫再要假裝著傾訴對象」,是影中木蘭一句刺心的割白。影中之人並不是木蘭的傾訴之人,因為她不是別人,正是木蘭自己,所以不需要假裝欺騙自己有別人的存在。「難看透我的心意 / 沒法子 / 像見每處世態多失意」,木蘭雖亦苦腦於探求自己內心的真意,但這不單是她個人之痛,天下萬民百姓皆在苦難之中。接下來是實我對虛我的回話,「但要知 / 若我勉強交換應有自由」,明確說出木蘭這一刻還是有自主權的,但末句「我也要犧牲一切」卻表達了她的決意,自由也好丶身份也好丶選擇也好,她都不要了,她要的是「犧牲」,正應《木蘭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一句。 ﹝5﹞

       第二段寫的是現實中木蘭的嘆息,「繁華鏡中看一看 / 我不似是我」,木蘭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該當是誰?是一個男兒丶是一個軍人,只不該是她而已。第四段承接著,「倒影幻化的我 / 每一次 / 看不透」,木蘭再次強調她不了解這個影子,這個陌生的化身。「緣來緣盡眾多知我的不多」,如果一切皆是緣起緣滅,知我者又該當在何,「可否抱擁著我 / 了解我 / 體恤我」,此時她需要的是一份關懷和一份情,正如詞末「同情憐憫這顆心 / 找一個住所」中她寄望著能有一個歸處。「何時鏡中的倒影 / 照出我是我」,結語是一個反問句,她的影子已經與實我結合了,也說明了再也回不去那個只存在於過去的「花木蘭」。


       第五段是歌詞的一個歸結,木蘭入伍前情感上的總結。「我不知道這心窩 / 需要幾多」,她需要情需要愛,需要一股支持自己決定的力量。「但我 / 勇敢的愛著」,為此她先付出自己的感情,那是積極的愛,「無懼為誰做錯」,木蘭的決意再次出現,其「為誰」二字正是回應前文的「犧牲」,亦是木蘭對影我虛我的最後回話。現實中的木蘭作出犧牲是為了誰?父親?人民?國家?還是只是為了她自己,正因為要回報對這些人和事的愛和情,她才能無懼地獻出自己,捨身而去。

       詞人寫的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木蘭,影中之我與現實中的我交織出一場悲慟的交談,亦是木蘭對影中之人作了一番的傾談訴說,氣氛是苦澀的,木蘭討厭影我丶虛我的存在。但她並沒有把這樣的一個自己給抹殺掉,在情與志所牽引下,木蘭反而是選擇了放棄實我而欣然接受這個自己,因而產生了新的木蘭,非影中人丶亦非現實中人,而是兩者的結合,敢戰亦敢愛的木蘭。故詞作亦不乏正面之意,黃志華先生亦認為《木蘭辭》中木蘭代父從軍之事是主動積極的。 ﹝6﹞回答《木蘭辭》中的「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7﹞ 詞作之虛虛實實丶訴說之事,皆不離其本,情也。木蘭既思其志,且憶其情。




﹝1﹞參考網頁:〈《影中我》──陳慧琳〉<http://www.kuwo.cn/yinyue/115206/>,瀏覽日期2014520日。
﹝2﹞參考網頁:〈《木蘭辭》與美國動畫電影《木蘭》所體現的中西文化差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50-690892.html>,瀏覽日期2014521日。
﹝3﹞參考網頁:〈古詩文網:木蘭詩 / 木蘭辭〉<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31.aspx>,瀏覽日期2014519日。
﹝4﹞艾素萍:〈《木蘭辭》迪士尼電影《木蘭》的對比分析〉,(《中國西部科技》,2011年第33期),頁61
﹝5﹞參考網頁:〈古詩文網:木蘭詩 / 木蘭辭〉<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31.aspx>,瀏覽日期2014519日。
﹝6﹞參考網頁:〈詩法舉隅摘要(6──以幻寫真〉<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8498.html>,瀏覽日期2014522日。
﹝7﹞參考網頁:〈古詩文網:木蘭詩 / 木蘭辭〉<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31.aspx>,瀏覽日期2014519日。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從周博賢〈活著〉探討香港社會生活的狀況


作詞:周博賢

揉著睡眼的山丘伴晨光嶄露
叢林下有野鷺 輕踏泥沼赤足起舞
和諧平靜清早景象
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

圍著霧的冰水任瓶邊結露
凝聚漸厚過後 交匯成川滲於檯布
神奇而極普通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靜來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 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周到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
誰人曾又會定神一睹

人們忙為了幹活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
長埋頭在幹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
尋覓快樂 但得到 全是雜物或皂泡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
月亮睡在窗邊 不知道
淡白薄薄窗紗 倚風舞擺 不知道
已到達極迷糊程度

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競技場內大肆暴殄美好
絕妙事在身邊 不知道
越踏步越糟糕 執起刺刀 相煎熬
已到達極淪亡程度

雲霧上那野鷺俯瞰人間國度
茫然地叫好比哀悼童心再找不到
緩緩沉落山邊沼澤
停叢林內暗淚流一道

作者:陳穎恩


       〈活著〉收錄於謝安琪的專輯《Slowness緩慢》,此專輯由新藝寶唱片公司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推出。〈活著〉成為第一主打派台歌,得到三台冠軍佳績,長駐香港唱片銷量榜達九星期,贏盡口碑,﹝1﹞受到不少樂評人及樂迷讚賞。


       詞人周博賢在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出席了由香港公開大學生所舉辦的「城市.靈感.創作」座談會,他提道:「我不喜歡純粹的情歌,並喜歡在歌詞中寫社會問題」,現時由周博賢填詞的歌曲大約有一百五十首,其中有一百三十首涉及民生內容。﹝2﹞在《詞家有道 ―― 香港16詞人訪談錄》一書中,周博賢強調「大家可以通過流行歌詞聯想和反思一些事情,可以更多地注意到社會周遭的事」,﹝3﹞他透過歌詞〈活著〉反映出香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面,希望香港人用心觀察香港,會留意更多值得我們感動的事,藉此作出批判和領悟。

       香港是一個節奏急速、生活壓迫的城市,「揉著睡眼的山丘伴晨光嶄露/ 叢林下有野鷺/ 輕踏泥沼赤足起舞」,透視出一日之計在於晨的美好自然景色,「野鷺」體態優美,常成為古人詩歌中讚美的對象,﹝4﹞代表著閑散、無拘無束的意味,輕快地在廣闊的氛圍中生活著。雖然天然景緻具有洗滌心靈的作用,讓人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去細味每一個部分,然而「誰人曾又坐下來一睹」道出了香港人往往因工作忙碌而忽略觀賞和諧大自然景象,沒有好好欣賞、感受平靜自然之美,繼而沒有時間作出思考,讓人生活得沒有意義。

       「圍著霧的冰水任瓶邊結露/ 凝聚漸厚過後」跟前段有同工異曲的基調,借一般自然物理的現象,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依附著一瓶冰冷的水上,從原來的霧凝結成小水滴的現象,當小水滴聚少成多,便會「滲於檯布」,使整塊檯布弄濕,反映出我們的社會人士未曾靜下來停一停「一睹」,留意身邊細微的「普通景象」,這些景象或許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卻是讓我們可以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周博賢除了借失守環境(沒有欣賞大自然美好景象),還闡述變更人心(欠缺細心關顧之情)來批判香港社會生活不健康的情況,歌詞一句一句來敲打著社會大眾對社會甚至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根據「網上社福智匯平台」,﹝5﹞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1997年成立以來在施政報告中從未忽視過長者群體,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將「照顧長者」定為策略施政方針之一,並呼籲大眾一群要關懷老人家。「繁忙地鐵內速遞老翁上路/ 人叢內有學童相讓坐位/ 細心周到」描寫了一部分香港人也富有尊敬長輩的孝心,遇到行動不便、年紀老邁的長者亦會挺然站立起來,扶著長者坐到座位上。可是,一般香港人會採取視若無睹的怪異情狀,低頭族的境況到處橫生,不會觀察現實人與人之間生活的點滴和感興 ―― 「鄰人扶助溫馨的景象」,這是近距離的真實社會生活觀察報告。

       都市人活於社會高速進化、奔波勞碌的過程中,做每一項東西都講求速度,工作要快、吃喝要快、賺錢要快、花錢要快、滿足要快、感動要快……﹝6﹞於是人「如踏高速公路/ 前行無辦法暫停一步」,香港人常常因時間很無情、時間飛快流逝,欲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最多的事情,不斷努力埋頭苦幹,不斷打拚,追求所謂的名成利就,導致錯失了很多畫面,「最後忘掉了好好的活」,道出了悲慘、蒼涼的一面,很多東西錯失了而人們並不為意,還以為在忙碌的生活中擁有了很多,但某一天回想的時候,值得珍惜的東西已經一去不復返,最後「快樂」不能獲取,餘下來只是「雜物或皂泡」,憂鬱、煩躁的心境縈繞在腦海當中,心靈非常繃結。

       在副歌中,「步伐極度急速/ 心窩熨似赤道/ 視覺感官給消耗/ 接近麻木大肆暴殄美好」合共重複了三遍,進一步呼應前三段所表達的香港營營役役生活狀態,心臟被逼迫得像撕裂般似的,周博賢表達緊湊的時間表使香港都市人生活進一步容易變得機械化,不管在唸書或工作的人每天都拚命地趕死線,打從心裡堆積著數之不盡的戾氣,逐漸地,忘記了生活的質感,生活得有情緒但沒有情感,有多少人會懂得放慢腳步,認認真真地享受過生活﹖生命裡面事實上有很多簡單而又美麗的東西,例如「月亮」、「窗紗」、「倚風舞擺」,值得我們珍惜,因此都市人必須打開心窗,觸動自己的靈魂,運用眼睛來感受不論是遠在天邊或是近在眼前的美好事物,不要讓感官麻木,喚醒感官思覺。

       當生活速度愈來愈追趕,感覺愈來愈局促,香港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競技場」變得喪心病狂,周博賢亦點出「覺得環境太惡劣,想別人思考,想別人改變,讓生活好過一點。」﹝7﹞二零零九年內,香港總共發生了四宗「執起刺刀」斬人事件,﹝8﹞這事例顯示社會生活實在已經失常,精神健康達致顛倒的狀態,壓力爆煲至極點,衍生出血腥的「淪亡程度」,這說明香港人淪為工作奴隸的一群,詞人在歌詞隱含著香港在職人士常因工作壓力、感情破裂或金錢瓜葛的問題,產生情緒化,而萌起暴力的念頭,導致悲劇的發生,這實在令人感到惋惜和難過。

       最後,詞中以「野鷺」的第三身身份來評論香港「人間國度」社會生活的狀況,它的感受是「香港人步伐緊湊」、「沒有視覺上的享受」、「內在心靈非常疲憊和僵化」三層來作出總結,認為香港社會生活現況是踏入衰竭期,概嘆城市人沉醉於工作上,面對沉重的壓力,出現明顯的抑鬱或焦慮情緒,「野鷺」對香港人進入抑鬱狀態、情緒變得低落、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和視而不理而「暗淚流一道」。它不斷地呼喊著、淒厲地發出嚎叫,希望喚起香港社會人士最真摯、最純真的「童心」,並反思最美好的事情有多少,從而反問自己是否曾經停一停來呼吸,學習放慢生活步伐和發展步伐,放下屠刀,敞開每個香港人的心扉,學懂珍惜和知足,每一分每一秒應認真感受,讓感官靜下來細味周遭的事情,繼而留下美好的一刻,並珍惜活著的機會。周博賢這首詞是突顯香港的社會生活危急的狀況,必須把節奏緩慢下來,這種「慢活」才可以令我們感受一切,讓內在與外在世界達到和諧,心靈平靜、安寧的狀態,生活才變得更有意義。

﹝1﹞銀河網路電台︰〈謝安琪「謝——安琪」專輯介紹〉,http://www.iwant-radio.com/showinformation.php?sisn=31943,2014年4月5日瀏覽。
﹝2﹞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香港歌詞研究小組, 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hk/search/label/%E5%91%A8%E5%8D%9A%E8%B3%A2,2014年4月5日瀏覽。
﹝3﹞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 ―― 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頁299。
﹝4﹞〔清〕龔自珍(1792-1841)《水調歌頭》詞︰「賤子平生出處,雖則閑鷗野鷺,十五度黃河。」
引自欄目百科︰〈閑鷗野鷺〉, http://chengyu.lambook.com/%E9%97%B2%E9%B8%A5%E9%87%8E%E9%B9%AD,2014年4月5日瀏覽。
﹝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福智匯平台〉,http://c4e.hkcss.org.hk/chi/practice-wisdom.php?c=30,2014年4月5瀏覽。
﹝6﹞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 新報人︰〈追求速度以外的慢生活〉,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p=1107,2014年4月5日瀏覽。
﹝7﹞唔駛出剪︰〈周博賢 改變八婆 改變世界〉,http://noscissorsused.blogspot.no/2009/03/blog-post_3308.html
 2014年4月5日瀏覽。
﹝8﹞星州日報︰〈香港精神病漢「想斬人」3人捱刀被抓〉,
2009 年1月底,上水一名五十三歲男子,用菜刀襲擊保安員,導致保安員死亡。
2009 年5月29日,一名男童和他的父親在深水埗玩耍,被三十九歲精神病男子持刀狂斬。
2009 年11月9日早上,九龍發生年屆二十七歲精神病人斬傷陌生人案,揮刀斬傷及抓傷三名老人,當中一名老翁慘被劈頭。
2009 年11月23日,天水圍天瑞邨內三十歲男子用菜刀襲擊兩名五十八歲和六十六歲的鄰居。
 大紀元︰〈天水圍斬人疑犯被控傷人罪〉,http://www.epochtimes.com.hk/b5/12/11/26/169263.htm
 ,2014年4月5日瀏覽。



參考資料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 ―― 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
黃志華,朱耀偉著︰《香港歌詞八十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朱耀偉,梁偉詩著︰《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魔鏡歌詞網︰〈活著〉,http://mojim.com/twy104479x13x1.htm,2014年4月5日瀏覽。
銀河網路電台︰〈謝安琪「謝——安琪」專輯介紹〉,http://www.iwant-radio.com/showinformation.php?sisn=31943,2014年4月5日瀏覽。
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香港歌詞研究小組, 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hk/search/label/%E5%91%A8%E5%8D%9A%E8%B3%A2,2014年4月5日瀏覽。
欄目百科︰〈閑鷗野鷺〉, http://chengyu.lambook.com/%E9%97%B2%E9%B8%A5%E9%87%8E%E9%B9%AD,2014年4月5日瀏覽。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福智匯平台〉,http://c4e.hkcss.org.hk/chi/practice-wisdom.php?c=30,2014年4月5日瀏覽。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學生刊物 ―― 新報人︰〈追求速度以外的慢生活〉,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p=1107,2014年4月5日瀏覽。
唔駛出剪︰〈周博賢 改變八婆 改變世界〉,
星州日報︰〈香港精神病漢「想斬人」3人捱刀被抓〉,
大紀元︰〈天水圍斬人疑犯被控傷人罪〉,http://www.epochtimes.com.hk/b5/12/11/26/169263.htm,2014年4月5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