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林振強
北面在運動下面又談判
日後有超支債務
西面在賣地內面在投訴
面面也衝擊腦部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中段是暴力上段是情殺
下段有兇手拒捕
左段是虐待右段是行劫
段段有黑色句號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我憤怒 我那腦部倒插著刺刀
不想知 偏偏知道
我已倦我已倦
我要做枯草
完全無知更好
(喃嘸 喃嘸 喃嘸阿彌陀佛.....)
公路又下陷後路未尋到
內陸有偷車線路
荒謬是大地 路路沒懷抱
路路也不知去路
為何為何我還要呆看
新聞報導
我憤怒 我那腦部倒插著刺刀
不想知 偏偏知道
我已倦我已倦
我要做枯草
完全無知更好
啊......啊......
(喃嘸 喃嘸 喃嘸阿彌陀佛.....)
作者:黃樂峰
由林振強填詞的〈新聞報導〉,收錄於羅大佑1992年發佈的專輯《首都》 。羅大佑熱衷政治,九十年代製作了大量國家寓喻式的作品。﹝1﹞例如1991年推出的〈皇后大道東〉就以香港回歸問題作焦點 ,﹝2﹞《首都》專輯亦富含政治意味。羅大佑談及創作《首都》,認為每個城市也有獨特長處,在某領域內各自成為「首都」,應互相取長補短。﹝3﹞至於專輯內的〈新聞報導〉,正是對香港這一「首都」時代面貌的寫照。
〈新聞報導〉首段,已見歌詞對政治的指涉。「北面在運動」指出中國大陸正歷經的變動,可能暗指中方對回歸的討論、改革開方等。「下面又談判/日後有超支債務」則與香港建機場有關。1992年3月,港府未與中方磋商,提出新機場方案,遭中方遣責 。﹝4﹞ 機場成本高昂,更可能導致追加投資甚或負債的情況,中英就此多次展開談判。至於「西面在賣地/內面在投訴」,有跡可尋的部份少,難以準確推斷,但較有機會是指中英土地委員會調整批地計劃,以預備擴建九廣鐵路紅磡貨物集散場之用 。﹝5﹞ 綜合來看,歌詞第一段較多牽涉香港與中、英之間的政治事件,以及本土的重大新聞。
歌詞第二段,新聞範圍由政治轉向社會民生,視野聚焦至香港境內。當中「暴力」「情殺」「兇手拒捕」「行劫」等案件,都是從新聞報導可以得知的消息。這些負面消息,充斥報導的「上」、「中」、「下」段,可見1992年香港本土社會局面亦毫不平靜。「黑色句號」是對負面新聞報導的總結,但除了消息本身外,也反映香港市民在此等消息下的沉重心情。先是首段受各方重大新聞事件「衝擊腦部」,此時又不斷接受「黑色」的負面新聞。詞人用歌詞記錄大量時事,密集地將事件鋪陳而出,也形造出仿如新聞報導的效果。這讓歌曲儼然是則新聞報導,正一件接一件地將條目式的事實傳遞到聽者耳中,讓人感到市民備受壓抑的情緒。
歌詞第三段,詞人更直白地寫出「我」面對新聞報導中事件的反應。「我」從起先的「憤怒」,逐漸感到「倦」,直到最後已不想再聽到,期望「完全無知更好」。而新聞報導對於「我」而言就有如「刺刀」,無視「不想知」的意願強制插進腦部,是尖銳且帶傷害性的。這段歌詞的意象,點出香港人在動蕩不穩的時局中,實無力主動作出改變。不論是國際上的政治,還是社會上的暴力、犯案,市民都屬被動的一方,形如在電視前觀看新聞報導般,只可單方面地被逼接受。林振強在〈美女與新聞,邊樣好聞?〉中,就曾反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了解那些「知與不知都毫無分別」的資訊。他又指出若只是普通市民,新聞其實不重要,因為了解新聞後「想不到有什麼可做」。﹝6﹞ 這也可算是對普遍市民狀況的補充。
直至歌詞末段,句式雖與一、二段相似,但含意已大為不同。「公路下陷」固然可有實指,但結合「後路未尋到」句,會發現詞人是想表達前路不通、後無退路的境況。「內陸有偷車線路」更成為強烈對比,反映即使不法勾當亦有可憑依的路線,港人卻「路路沒懷抱」的荒謬。「路路也不知去路」詮釋了香港人面對混亂時局,又處於中、英政治磨擦之間,不知未來路向的無助心情。林振強曾在填詞《創世紀》時,發覺「歌詞裏盡是描述……像記者報道娛樂新聞那樣」 。﹝7﹞ 有趣的是,〈新聞報導〉卻與新聞報導極為相似,連曲中的「我」也仿佛成了報導中的一員,被歌曲「報導」著。聽者除了像收看新聞報導般,看著他「腦部倒插刺刀」、聽著他「路路也不知去路」的呼聲外,無法施以任何幫助。
總括而言,〈新聞報導〉可說是1992年香港社會的寫照。政治大事頻生,社會秩序紛亂,香港人每天接收的新聞報導大都是負面的。此也側寫了九十年代初,港人處於中英角力之間的處境, ﹝8﹞ 及對回歸將臨的擔心。而〈新聞報導〉用「我」「為何還要呆看新聞報導」的問題作為主軸,帶出市民除了呆看新聞外,實難以改變局面,也暗示了市民自身也是被新聞所報導的一群。
﹝1﹞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頁157。
﹝4﹞袁求實:《香港回歸大事記》(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頁111-112。
﹝5﹞同上,頁116。
﹝6﹞ Gilbert Yuen:〈美女與新聞,邊樣好聞?〉,《林振強作品集》,2014年5月23日瀏覽,〈http://hihigilbert-book.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3397.html〉
﹝7﹞黃志華:《香港詞人詞話》(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頁171。
﹝8﹞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頁1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