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一千零一次人生〉的醒覺


作詞:林若寧

十歲再十歲 日記簿篇篇一樣
理想不理想 麻木到假裝很堅強
很努力去追 拼命去追 最後追到夕陽
羊群內我習慣依照習慣很甘心做隻羊

遇上再遇上 容貌變得相當抽象
太多歡送會 從沒有空哭出一場
想見未見的 再遇見的 也記不起印象
記錯舊名字影過是哪張相

一千次內斂的暗戀 一千次絕了交友誼
一千次緣份未為意 一千次舊照片當廢紙
多一千隻未拆的唱片 一千套流行時裝過時
一千個明日又來到 分分秒秒
後悔的錯過的瑣碎事會堆積在此一轉眼間成歷史
我到底可有事死去前最在意

硬仗接硬仗 盲目去追擊點擊量
刺激不刺激 狂熱到心中很蒼涼
點算重要的 最重要的 重到消失重量
每晚睡床上可有力細心想

一千次浪費蔬菜湯 一千次贈母親怨言
一千次鳴謝沒誠意 一千次沒有空沒法子
多一千次留言不答覆 一千次原來回覆太遲
一千個明日又來到 分分秒秒
後悔的錯過的瑣碎事會堆積在此一轉眼間成歷史
我到底可有事死去前最在意

結尾可會再開始 要怕只怕明日一股勁 淪為往事

一千對倦透黑眼圈 一千次未去的旅行
一千次奇遇未嘗試 一千次病痛都沒有醫
多一千次就快一輩子 一千次回頭純真幼兒
一千次遺憾未留意 空出半格
日記簿下半篇總有事會真心夢想親手記低成歷史
我最少醒覺後出太陽有下次 我在意


作者:候琤

        〈一千零一次人生〉收錄於二零一三年林欣彤第三張廣東專輯《District 23》裡,〈一千零一次人生〉是關於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遺憾的事,例如浪費了一千次母親的心意、­遲疑了一千次的回覆、錯過了一千次的緣份、忘記了一千張舊相片。這一千又一千次加起來­,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所以歌詞透過不斷的舉例以及喃喃作出自我對人生的一種反省及醒覺。


        歌詞首先提及「十歲再十歲」表達一個年齡的循環及延續,人生便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十年去組成的,「日記簿篇篇一樣」但每天的生活是依舊的無變化,「很努力去追/拚命去追/羊群內我習慣依照習慣很甘心做隻羊」表現了人的羊群心理的狀態,因為是很習慣且甘心的,才會造就之下歌詞所造成對人生的疑惑。

        「暗戀/絕了交友誼/緣份/舊照片/唱片/過時時裝」第一段的副歌所列舉的例子,比較屬於個人的事物,錯過的、放棄的事物,都見証著時光分分秒秒的流逝,詞人明白生活就是由不同瑣碎事的累積,而當下沒有好好把握,就會「一轉眼間成歷史」,所以得出一個疑惑:「當我們以為有些事情是微不足道而錯過它放棄它的時候,我到底可有事死去前最在意?」

        問題已經存在,詞人繼續列舉一千次的例子「蔬菜湯/贈母親怨言/沒誠意的鳴謝/沒有空/留言/回覆太遲」,第二段副歌的例子,則開始是與他人有交涉的事物,背地裡是牽扯到某個對象的事情,由個人提升至有對象的,這種錯過及後悔感便更強烈,就連與人之間的聯繫亦被打破的時候,詞人再問自己一次:「我到底可有事死去前最在意?」

        「結尾可會再開始/要怕只怕明日一股勁/淪為往事」詞人開始明白很多錯過了的事情無辦法再開始,亦害怕自己就算意識到浪費了許多時光,但還是將明日淪為往事(同樣浪費掉)。往後,詞人再次列舉例子:「黑眼圈/未去的旅行/奇遇未嘗試/病痛沒有醫」由有對象提升至比較社會、大眾層面的(工作太忙無時間睡覺的黑眼圈,與外界接觸的旅行等),可是,因為詞人鋪排了不同的例子在前面,所以第三段副歌的例子已經是為了回應詞人的疑惑:「我到底可有事死去前最在意?」作引子。「空出半格日記簿下半篇/總有事會真心夢想親手記低成歷史/我最少醒覺後出太陽有下次/我在意」就是答案--不再讓自己虛耗光陰,要將每天為實現夢想而努力,不再使明天變成毫無價值的歷史,而且,在意的是,每天都要有明天(出太陽有下次)。
  
        「既然打不死不易放棄,就更要將這份活在當下的精神發揚光大。於是一千零一次人生就希望提醒我們,有些事情若果不及時去做,臨死前後悔就沒意思了,畢竟人生只有一次。」﹝1﹞博客主AlexBB去感受〈一千零一次人生〉時,主要以錯過及後悔為重心,認為要及時把想做的事做好,才能對得起自己只有一次的人生。「這首歌的歌詞,我不敢說填得很好,但絕對是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詞。」﹝2﹞博客主文仔細味〈一千零一次人生〉亦感到很有共鳴,當中錯過的後悔的一千次的事物,其實很多自己都會做過。「而為另一主打〈一千零一次人生〉錄音時,Mag(林欣彤)一看到歌詞就有感一直以來錯過太多人和事,一度感觸在錄音室喊成花面貓,嚇到監製舒文手足無措。」﹝3﹞連歌者去演繹歌曲時亦被歌詞說中心聲因而感觸落淚,可見歌詞的內容確實會令不少人感到共鳴和感觸。

        而我認為,詞人以最簡單、平凡、瑣碎的事情入詞,主要是因為這些事情每個人都會做,而因它瑣碎,才容易被忽略、錯過,正正能夠使讀者一讀便產生共鳴,作出反省。但同時,〈一千零一次人生〉除了是叫人反省,更將社會普遍的現象反映出來,人太富裕,就很容易浪費、揮霍,而詞人不但想叫我們反省,更希望我們能夠從反省中醒覺,由當下開始過上與一千次不一樣的第一千零一次生活。




﹝1﹞三十過後一個人住:〈林欣彤你快樂嗎?《District 23》〉,〈http://alexxbb.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590181〉,2014年5月22日瀏覽。
﹝2﹞文仔博客:〈一千零一次人生〉,〈http://realblog.zkiz.com/siuman1986/96501〉,2014年5月22日瀏覽。
﹝3﹞ 明星八卦大分享:〈林欣彤 處女作曲 錄音 爆喊〉,〈http://tvb4life.pixnet.net/blog/post/162855137-%E6%9E%97%E6%AC%A3%E5%BD%A4-%E8%99%95%E5%A5%B3%E4%BD%9C%E6%9B%B2-%E9%8C%84%E9%9F%B3-%E7%88%86%E5%96%8A〉,2014年5月22日瀏覽。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周耀輝靈魂最深處的自我《Stranger Under My Skin》

作詞:周耀輝

Love is a mystery to me
She was once here,and now she’s someone
that I could not bear
No matter how I tried ‘til the day I died
Damages are done and hidden within
Those were the thing that were hidden under my skin

日 曬在眉梢 夜 染在唇角 
即使可素臉 可找到替身 
繼續 渴望年輕 並 渴望前看 
往事沒言語 在皮下呼吸 

要到哪裡 會碰不到故人 
要在哪片大鏡中發現我沒有遺憾 

從沒有拋不開的一種吻 
難以過去的叫靈魂 
能藏下多少的親愛 想不到哪段最吸引 
在大笑後哭泣 熟悉過然後陌生 
但並未陌路 在皮膚碰面 是皺紋 

All the burning roses
Filled up with ashes
Crying out loud but no time for condolences
Like a stranger’s ‘stare’,she never cared
Those were the thing that were hidden under my skin

願 快樂如一 若 美麗殘缺 
歲月極微細 從皮上渗入 

要到哪裡 見每一個故人 
要在哪片大鏡中炫耀我沒法再生 

從沒有拋不開的一種吻 
難以過去的叫靈魂 
能藏下多少的親愛 想不到哪段最吸引 
在大笑後哭泣 熟悉過然後陌生 
但並未陌路 在皮膚碰面 是皺紋 

從沒有拋不開的一種吻 
誰已老去都有靈魂 
能藏下多少的相信 可相信以後更吸引 
未做到亦一生 或者我才是陌生 
但並未陌路 在皮膚碰面 是皺紋 

Drifting alone, on my own
Be it a car or a shooting star
Its glare finally came to the end of something
I could not bear
Those were the thing that were hidden under my skin

作者:李萬褀

       《Stranger Under My  Skin》是周耀輝於二零一一年為陳奕迅填詞的作品。歌曲收錄於同名專輯《Stranger Under My  Skin》中,當中歌詞具社會意義,版圖宏大要蘊含生死、記憶、覺悟等沉重題材《Stranger Under My Skin》可算是歌者至今向經典致敬的作品示範。在《Stranger Under My  Skin》中,表面皮膚覆蓋住的只是一個陌生人的軀殼,過去的傷痕只是隱藏起來,崩潰在靈魂最深處的才是真我。


       歌詞英語獨白部分有點題作用,在這段史詩式的悲劇故事中,來自「我」靈魂最深處的呼喊。英語歌詞算是中文歌詞的解話或引子,也是「我」在回憶中清醒的部分。第一次獨白部分訴說「我」對於愛的印象來自痛楚,由於曾經出現過所以熟悉,現在是難以負荷的物事,想放下但無法,只一直存在皮膚底下。從第一段獨白展開了接下來無法割捨的原來。

       中文正歌第一段開始便以日與夜借喻妳/你,眉梢與唇角借喻我,往事及歲月痕跡都刻印在身體上。這些歲月痕跡我是有方法掩蓋-當然只限於臉上的歲月痕跡。「我」帶著這些歲月痕跡,渴望趁着年輕繼續尋找,這是驅殼的行動,靈魂所經歷的東西早偷偷深藏在皮膚底下。

       在「我」嘗試接觸/負擔起皮膚下的東西,我便開始感到痛楚。「我」得思索如何面對這些人和事,怎樣才能躲避到這些故人,怎樣才有理由放下這些往事。「我」雖然提問,但能夠回答的只有靈魂最深處的自己。

       副歌第一段就來了個自問自答。精神(靈魂)要比肉體(吻)更難令人釋懷。第一段獨白早說過這些往事已經不能夠再負擔,皮膚下藏不下太多東西,自然想不起哪一段最吸引。「我」回想往事,大笑大哭,思潮起伏。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感覺,陌生的是故人。同是熟悉的東西,累積在皮膚底下,皺紋是記憶相撞的結果。最後故人是避不開,也放不下。

       接下來第一段獨白解釋了第一段獨白我為何感到痛楚。「我」把往事內容具體化,亦回應了歌曲的背景音樂,「我」的痛苦別人感覺不到,就像陌路人的眼光。只是「我」沒有時間哀悼這些往事,只好讓它們隨時間消退。

       正歌第二段筆峰一轉又回到驅殼的話題上。即使失去妳,「我」仍然希望保持快樂,歲月不留人,「我」已年華老去。時間是忘卻的最好辦法嗎?因年華老去,皮膚難以再生,往事也沒法再生,「我」好像能放下了。皮膚下的傷痕似已癒合,有信心面對故人了。

       忽然又回到副歌部分,像一盤冷水倒下來,來自靈魂的吶喊又響起了。就如同循環狀態,從驅殼到靈魂的自問自答。「我」再次接觸皮膚下的東西,自以為時間可以把往事沖洗,藉以催眠自己,可惜事與願違。

       第二段副歌是靈魂最直接回答驅殼問題的部分。即使年華老去(譬殼),靈魂依舊,拋不開的還是拋不開。「我」雖然相信以後會遇到更吸引的人,但本來就無法負擔太多的物事,現在皮膚當然也是容納不下。歲月摧人,即使遇不到更好的人,即使無法負擔往事,也快一生了。「我」的靈魂已經不完整,「我」對自己也感陌生。永恆不變的是,在皮膚下的往事永遠也是熟悉的。

       最後一段英語獨白部分收結自問自答,以一輛汽車或一顆流星的光芒都比我耀眼,我只能永遠帶着這不堪回首的傷逝生活下去。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論潘源良〈遙遠的她〉的浪漫色彩

歌詞:潘源良

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
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
在遠方的她此刻可知道
這段情在我心始終記掛

在這半山
那天我知我知快將要別離沒說話
望向她 卻聽到她說
不要相約 縱使分隔
相愛不會害怕
遙遙萬里 心聲有否偏差
正是讓這愛 試出真與假
遙遠的她 彷彿借風聲跟我話
熱情若無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

但這天收到她爸爸的一封信
信裡面說血癌已帶走她
但覺得空虛的心彷彿已僵化
過去事像炮彈心中爆炸
在這半山
這天我悲痛悲痛不已在胡亂說話
夜雨中 似聽到她說
不要相約 縱使分隔
相愛不會害怕
人無覓處 心聲有否偏差
正是讓這愛 試出真與假
遙遠的她 彷彿借風聲跟我話
熱情若無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

遙遠的她 不可以再歸家
我在夢裡卻始終祇有她
遙遠的她 可知我心中的說話
熱情並無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

作者:陳俊軒

          潘源良(Poon Yuen Leung,1959年11月8日-)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有「浪子詞人」之稱。他自1980年代開始其填詞生涯,曾爲林子祥、譚詠麟等著名歌星填詞。潘源良擅於將自然情感細膩地流露於歌詞當中,他不但擅寫情歌,例如張學友〈遙遠的他〉等著名歌曲,還寫了許多很寫實、很有社會觸覺及思考人性的歌詞。


          〈遙遠的她〉原曲是日本著名音樂人谷村新司的《浪漫鐵道》,發行於1985年6月,同年經過潘源良重新填詞後,由張學友主唱,收錄於唱片《遙遠的她AMOUR》中,由寶麗金唱片公司首度於1985年12月24日發行。

          〈遙遠的她〉是關於一對情侶的愛情故事,故事裡敘述的兩人都是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首先是雙方分隔兩地的相戀,再變成了陰陽的永遠相隔,由此抒發男方對另一半的無限追憶與思念。

          本文嘗試論及潘源良〈遙遠的她〉的浪漫色彩,全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就是「生」和「死」,當中可見其故事的感人地方及詞人的浪漫思維色彩,以下將作詳析:

          在詞的第一部分,是在愛人還在世上但始終分隔兩地的環境。在詞中的開首,「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 我已習慣每個傍晚去想她 在遠方的她此刻可知道 這段情在我心始終記掛」,詞人首先以景抒情,「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中的「晚風」就是男方自己,「落霞」就是女方,「輕輕吹送了」亦象徵著溫柔,即男方用了他的溫柔,沒有半點勉強挽留,來告別了愛人方的離去。詞人在此用「晚風」比喻為自己,「落霞」比喻為愛人,是因為「落霞」是真的會消失,只有過了某特定時間,它就不會在,但是,「晚風」儘管吹送了「落霞」,走的就只有「落霞」,而晚風,就只會在原地停留著,繼續存在,不會消失,故只好「每個傍晚去想她」,主動去思念的是「我」,即晚風。故我們可見詞人的浪漫愛情思維,以「晚風」及「落霞」來說明故事裡的男方對與愛人方分隔的現實是依依不捨,帶有無限懷念之細膩感情,而又因為分隔的原故,道出幾句浪漫感人的偉大愛情說話:「在遠方的她此刻可知道 這段情在我心始終記掛」男方不論雙方是否都思念著彼此,都會作主動的一方。

          接著,幾句「在這半山 那天我知我知快將要別離沒說話 望向她 卻聽到她說 不要相約縱使分隔 相愛不會害怕」,詞人描述雙方將要別離時候的情境,男方的不捨沒有開聲說出,怕自己說的話會影響女方的心情,所以用「沉默」來表示不捨之情,而愛人道出的兩句「不要相約縱使分隔 相愛不會害怕」,詞人用相愛不會受地域限制的說話,表達出偉大至愛的感情就是心與心的連結,可見詞人的浪漫作詞色彩。

          詞人再寫上「遙遙萬里 心聲有否偏差 正是讓這愛 試出真與假 遙遠的她 彷彿借風聲跟我話 熱情若無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表達出男方對愛人超越正常的思念感情,「遙遙萬里」是指地理上的受限,但原來,地理上的限制,對於兩人的愛情來說,是「正是讓這愛 試出真與假」,詞人更利用了男方的心理描寫,男方對愛人的懷念超越常理與一切,「彷彿借風聲跟我話」,風聲就變成了女方傳遞愛意的訊號,證明雙方的愛,是經得起「滄桑變化」,可見在詞人的筆下有很浪漫的畫面感。

          可是,到了詞的第二部分,兩人的愛情由地域的一時分隔就變成了陰陽間的永遠分開。「但這天收到她爸爸的一封信 信裡面說血癌已帶走她 但覺得空虛的心彷彿已僵化
過去事像炮彈心中爆炸」說明了愛人離世消息對男方心靈及心理上的震撼力。

          然後,詞人再寫上「在這半山 這天我悲痛悲痛不已在胡亂說話 夜雨中 似聽到她說
不要相約 縱使分隔 相愛不會害怕」因為這裡的部分「死」是與上文「生」的對比,故詞人利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來表達這種愛情淒美之情。同樣是「在這半山」,不同的是現在只有男方一人活著,從之前的「望向她 卻聽到她說」已變成了「夜雨中 似聽到她說」,詞人巧妙地運用了「望向他」與「夜雨中」及「聽到」與「似聽到」來表達男方心理上的壓抑與心痛之感,再沒有「實質」的她存在,只有憑空想、幻想來表達對愛人的思念與追憶。

          最後,詞人為這兩人的愛情故事作了最後的呼喊:「遙遠的她 不可以再歸家 我在夢裡卻始終祇有她 遙遠的她 可知我心中的說話 熱情並無變 那管它滄桑變化」,愛人「不可以再歸家」,這個「家」,是遠指的是愛情深海底裡的「家」,亦即男方的心,這是男方唯一可以不以沉默方式來表達他對愛人的熱烈感覺,而兩人之間的偉大愛情,儘管是陰陽相別,也別不了他們相愛相戀的心,這必然是男方的精神寄託,可見從詞人筆下總透視著其滿浪漫色彩的思維。

          總括來說,潘源良〈遙遠的她〉無論是故事構思、情節鋪排甚或用字上,都滿有浪漫色彩思維,故他有「浪子詞人」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_eLpOELsj0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375883-id-1959728.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A5%E8%BF%9C%E7%9A%84%E5%A5%B9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周耀輝〈孔雀〉的歌詞細讀

作詞:周耀輝

在盛世之中努力扮完美 
若完美 可有獎 
用盡我心思每日撐著天 
開著屏 期望受景仰 

也許張開千對眼睛 終於會得到 某個目光 
撐不過生命無常 撐得到色相 

從此 堅決做孔雀 
做到極疲弱 
跟歲月打仗 穿到盛裝去赴誰的約 
就算受傷 傷過就重新漂亮 
誰問這樣是否堅強 
情願平淡亦要漂亮上 

在盛世之中太易被忘記 
未忘記 請拍掌 
就像我天生渴慕豔陽天 
花月屏 期望受天養 

也許收起一扇尾巴 終於會知道 布滿塵埃 
撐不過生命無常 撐得到色相 

從此 堅決做孔雀 
做到極疲弱 
跟歲月打仗 穿到盛裝去赴誰的約 
就算受傷 傷過就重新漂亮 
誰問這樣是否堅強 
情願沈默亦要去歌唱 

處處太多孔雀 個個用渴想蓋過了一雙腳 
不相信女生愛自虐 
其實華麗帶哀傷 

明知 堅決做孔雀 
做到極疲弱 
跟歲月打仗 穿到盛裝去赴誰的約 
就算受傷 傷過就重新漂亮 
難道漂亮漸成為志向 
可找到快樂鄉 
找到某天大城無花香 
沿著眉目沒有我色相 
踏過命運有我中央

作者:葉美琪

       〈孔雀〉收錄於楊千嬅在2012年推出的《火鳥》專輯,是她自嫁人後,第一張推出的唱片。周耀輝為楊千嬅寫的這一首歌,是很合適她唱的女性代言歌曲。〈孔雀〉歌詞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傷過就重新漂亮」在人前永遠漂亮的形象,有些貼近楊千嬅。因她的「大笑姑婆」形象,人們大多只看到她的燦爛笑容,而看不到她傷痛的一面。


       〈孔雀〉的歌詞中,周耀輝用孔雀作為主體意象貫穿整首歌,用孔雀的動作、外表作為從屬意象,以此來象徵香港女性只為了追求美麗,而漠視自己的內裡心靈。周耀輝曾言近年成行成市的美女瘦身的海報,無非強調纖瘦美白和美髮,這令他覺得做香港女性很不容易。﹝1﹞在歌詞的第一段,便是以一個女人獨自說話的視角,「在盛世之中努力扮完美」、「用盡我心思每日撐著天」來表達出她是一個十分愛美的人。尤其「努力」、「用盡」兩個形容詞,更是突顯了女人十分看重對外表的追求,並且是期望能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開著屏,期望受景仰」。孔雀展開尾巴,目的是炫耀自己的美麗,從而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是一種求偶表現。詞人借此表示女性追求美麗,為的都是「女為悅己者容」。第一段顯示了女性追求美麗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心儀的人。

       第二段的首句「也許張開千對眼睛」,是孔雀尾巴上很多的眼狀斑,當它展開所有羽毛時的形態,就如張開了千對眼睛,都是指孔雀開屏的狀態。表示這個女人將自己盛裝得很美麗,只為了吸引異性的目光。而她為了這份美麗,可以不顧生命。這段的重點在於「撐不過生命無常,撐得到色相」這兩句上面。「生命」是一個長時間性的詞語,而「色相」相對短暫,兩者間是有一個長短的對比。詞人想表達生命是無常,追求色相是一件很不實在的事。

       第三段與第六段都是副歌,兩段差不多一樣,只除了最後一句不同。副歌首句的「從此」、「堅決」兩個詞可以看到女人為了美麗的決心。孔雀遇到敵人時,也會開屏。詞人借孔雀這種作戰狀態來形容女性即使受傷,但仍會以漂亮的姿態示人。「盛裝」就如孔雀開屏時的狀態,外表看上去很美麗,但實際上心裡仍然害怕擔憂。正如女性受傷過後,雖然妝扮得很美,但心裡的傷始終存在。然而,即使這樣的「盛裝」已經令到女人很累,但她仍然不放棄。「盛裝」除了是女人的追求,亦是女人的一種保護。「傷過就重新漂亮」,指這種保護可以讓女人在受傷後,仍能面對眾人。第六段的最後一句:「情願沉默亦要去歌唱」,「歌唱」是指女人受傷過後除了繼續裝扮自己得很美麗外,亦要繼續勉強自己去工作,當作沒有事情發生過般。「沉默」和「歌唱」是一組相反的情況,詞人在這裡用這兩個相對的意念,是要制造一個茅盾的情緒。因為女人這時的心態便是茅盾。詞人其實有點嘲諷的意味,女人受傷後仍能當作沒事般,「誰問這樣是否堅強」,反問女性是否真的堅強?詞人背後想問香港女性這樣子不顧一切地追求美,是否值得。

       第四段講這個社會有太多的女性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詞中的「我」亦是其中的一個。在這麼多的人中,「我」實在是太容易被人忘記。女人渴想能有人愛自己、照顧自己。「花月屏,期望受天養」,詞人借此表示女性追求美麗,為的都是希望能得到異性的目光,最終有一個好的歸宿。

       第五、七段,詞人用第三者視角來看詞中的「我」,希望這個女人能放鬆自己。不要再執著於色相的問題,因為「布滿塵埃」指的就是容貌始終會有老的一天。「也許收起一扇尾巴」,詞人勸說女性不如簡單地做回自己。詞人不希望「女生愛自虐」,他認為女性在華麗的背後是寂寞、傷痛。詞人在此勸女性不要再自虐,放下美麗的包袱。

       最後一段,詞人反問現今的女性只一味追求美麗是否就得到快樂滿足呢?事實上卻是讓女性活得如自虐般,所追求的色相是經不住歲月的考驗。「沿著眉目沒有我色相,踏過命運有我中央」,詞人最後想女性跳出世俗的眼光,相信自己可以做主,人的一生應該還有更多志向是值得追求。

       整首歌彷彿帶出那種在夜欄人靜疲倦時,獨自對著鏡子,剖析自己的意境。生命是無常,追求色相是一件很不實在的事。周耀輝寫這首歌,背後是想表達香港女性不應將自己的目光只定在追求美麗上。


 ﹝1﹞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年),頁212。


參考資料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從〈十二月二十二〉解讀甚麼是幸福


作詞:周博賢

災劫後離開地牢
曙光雖刺眼天空卻美得風騷
街裡沒屏風樓汽車滿佈
甜的空氣今天終於吸到

一眾路人相擁抱
挽手傾訴防空洞裡過得可好
不見十年的相識這天碰到
和新的摯友一起到市中心起舞

原來終於到這天不用懊惱
不需再每天因追趕生計 很焦躁
原來於天國裡可坦蕩跳舞
從前丟失的快慰 得到

想往日忙碌地熬
太斤斤計較階梯要 上得多高
輾過別人求成就腦筋盡耗
純真簡單的歡欣去到死 找不到

原來終於到這天不用懊惱
不需再早出趕生計 晚歸很焦躁
原來於天國裡可坦蕩跳舞
當天錯過的花香這平原滿佈

縱是你拼命到 往日各樣戰績在抱
大限仍然會到 過後每位都 同樣美好

為何當天要那麼心亂氣躁
真的要早出趕生計 晚歸很苦惱
為何真的要到這天方知道
根本鳥語花香當天四野滿佈

作者:鄧艷媚

                〈十二月二十二〉由周博賢填詞,收錄於謝安琪2011年發行的專輯《你們的幸福》。周博賢說:「我記得九七前,很多達明一派和BEYOND的歌詞,都在在反映了香港人的擔憂和迷惘。我想,這是97以前前人所奠定的創作基礎,到我可以寫詞的時候,也希望多以社會時事為題材,有時甚至以身試法。」﹝1﹞自與謝安琪合作的第一張專輯開始,周博賢所寫的歌詞大多是探討社會中的不同時事和現況。《你們的幸福》以幸福和快樂為主題,第一首歌〈十二月二十〉以當時流行的世界末日論為背景切入,表現貧者與富者面對末日時的不同表現。專輯的最後一首是〈十二月二十二〉,與第一首作出對應,寫末日過後的情況,亦正因末世把一切破壞,才讓人認清幸福的真象。


                網上評論有指周博賢的歌詞創作是:「敘事性的故事,把已氾濫的題材拍得引人入勝,又延伸出社會問題,……他可從一個具體對象反映社會上被綁緊的死結,然後嘗試以自己理解提出拆解方法。」﹝2﹞依照古老的馬雅曆法所計算得出下一個末日將發生在2012年12月,這個時間點與1143年愛爾蘭大主教聖瑪拉奇所預測的時間不謀而合。﹝3﹞亦正因種種的巧合,2012年的末日論成為當日熱門的討論話題。周博賢想像末日後的情景,一切文明都被破壞後,繁忙的人們反而可以放下心靈的枷鎖,得到「從前丟失的快慰」,從而讓人反思現在生活的問題。

                在災劫過後,「甜的空氣今天終於吸到」,因為「街裡沒有屏風樓汽車滿佈」。末日將文明的建築帶去,得到的反而是與大自然更親近。周博賢在此的描寫,偏向於讚美災後的環境,「天空美得風騷」、「甜的空氣」,都在批判現在生活的都市環境。世界的美好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被遺忘,所以,當我們「不需再每天因追趕生計」時,就會發現「當天錯過的花香」、「鳥語花香」,早已經在「平原」和「四野」滿佈。末日的意義對於我們而言,是要反思我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重心,每天只圍繞著工作而轉,會讓我們錯失身邊很多美好的事,而這些小事正是幸福之所在。這種想法在同張專輯的〈大城小動〉中,有更深刻的演繹。「敞開心扉找次冷靜/會見到身邊滿載情」、「就算生活超重/煩憂失控/環看四周小胡同/是窩心的觸碰」﹝4﹞,自然的環境、城市的小人物小故事,都是動人的地方,幸福、快樂的泉源。

                回望整篇歌詞,周博賢想要總結的幸福就是「純真簡單的歡欣」,然而「去到死/找不到」。是因為「太斤斤計較階梯要上得多高/輾過別人求成就腦筋盡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惡性競爭,只是為了在事業上爬得更高。然而,經歷一場生死過後,爭奪的目標失去後,「一眾路人相擁抱」,「不見十年的相識這天碰到/和新的摯友一起到市中心起舞」,人與人的關係反而變得親密。有網上評論指這首歌有厭世的感覺,打工仔每天只能忙個不停,讓人看不到香港的前景。﹝5﹞筆者反認為此歌詞更有道家的思想在內,社會生活上的許多要求、原則、規範都是人設立的,其實都是一些不必要的堅持,「人們要在心理上化除這些堅持,如此才能在心境上達到不為外在情境所煩擾的境界。」﹝6﹞換言之,一場災害把約束人心靈的「物」都摧毀了,人們被動地卸除了心理上的包袱,反而可以得到純真簡單的歡樂。周博賢藉著末日的話題,勸勉大家重新思考現在的生活。不是消極厭世,又不如道家「無為」那麼極致。而是學習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著,還自己心靈一份自由。

                這首歌作為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既是作出了一個總結,告訴大眾幸福是怎樣得來的。而另一方面也有周博賢一貫的風格,暗暗地反映了社會上人們生活的情況,同時為這個死結提出了一個解決的方法。


﹝1﹞參考網頁:〈栽種絕處的花──九七前後的香港歌詞創作與研究〉
 〈http://leungjass.blogspot.hk/2011_12_01_archive.html〉,瀏覽時間2014年5月23日。 
﹝2﹞參考網頁:〈謝安琪臨崖勒馬的《你們的幸福》〉,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5133112/〉,瀏覽時間2014年5月23日。
﹝3﹞史帝文‧艾頗比、阿爾特‧萊斯德:《世界末日完全指南》(台北:商周出版社,2012年),頁203。
﹝4﹞〈魔鏡歌詞網〉,〈 http://mojim.com/tw104479x17.htm〉,瀏覽日期:2014年5月23日。
﹝5﹞參考網頁:〈香港高登〉,
 〈http://forum7.hkgolden.com/view.aspx?type=MU&message=4745147&page=1〉,瀏覽時間2014年5月23日。
﹝6﹞ 參考網頁:〈齊物論〉,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3book/chuangtz/ca02.htm〉,瀏覽時間2014年5月23日。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從陸永的〈問題兒童〉看出社會問題


作詞:陸永

Yo! Yo! Check this out!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愛
人人如像天使 相親與相愛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著愛
人人和睦相處 不需要比賽

點解我會出世 有我呢個人
點解細個個個大人教我要叻過人
返學點解計分 操行好喺咪好人
點解咁多霓虹燈 媽媽仲話個社會黑暗
成績表儲星星 長大要做精英
無人肯停停望下個天點解無星
點解咁多問題 喺咪因為一切喺大人夾埋一齊嚟呃細路仔

成年人類嘅世界 點解有啲Kai Kai Kai
到某個時候你變埋 你不會再覺得怪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愛
人人如像天使 相親與相愛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著愛
人人和睦相處 不需要比賽

跟住個社會規則攞第一為乜
怕遺失 個第一 喺咪一樣迷失
科技夠多未 最怕手機過期
點解Upgrade部手機 仲緊要過邊個搵你

幾時用薪金去證明我身份
幾時我講親嘅都唔喺我心諗
問題天天都多  等到我大個
點解今日我仲未答到喎

成年人類嘅世界 點解有啲Kai Kai Kai
到某個時候你變埋 你不會再覺得怪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愛
人人如像天使 相親與相愛
人人期望有一天 這個世界充滿著愛
人人期望可達到 不需要苦惱

點解大話喺大人共通語言
細路講大話大人又有怨言
邊個發明子彈當人喺紙板
國家攻打國家 喺咪正義嘅示範
佢地話平等 土地喺咪平分
邊個發明地產 我分到塊地板
邊個發明鎖鏈 鎖住所謂嘅罪人
邊個發明咗錢 要我用一生去追尋
藥物點解要買 食物點解要買
到底有無一個唔駛買賣嘅世界
喺咪我太過古怪 問題問得太Kai
點解人一大就習慣曬呢個世界

點解愛會轉鈦 承諾要靠鑽戒
人越大越自大 個個變到串曬
點解天氣掉轉曬 如果2012
真喺可以 重新開始 咁算唔算快

作者:趙寶蓮

       〈問題兒童〉收錄於2010年10月19日發佈的《奇蹟》專輯內,是農夫在CMD最後一張專輯。特別的是這張專輯有2張CD,分別收錄陸永與C君的個人創作。而〈問題兒童〉的作詞作曲主唱由陸永一手包辦,〈問題兒童〉被稱為上集;C君的〈偉大航道〉則為下集。


       《奇蹟》的專輯內有幾首歌〈奇蹟〉、〈我打多支〉、〈吹摯友〉、〈韓國勁舞權〉、〈偉大航道〉﹝1﹞等打入派台榜,因此,這首〈問題兒童〉則被冷落,沒有太多人談論。筆者卻認為這是一首值得推薦,歌詞內容更有深層意義,陸永層層遞進你進入反思自己反思社會反思世界。

       部分網上評論認為〈問題兒童〉的對象是一群年齡層介乎於幼稚園和小學的學生,即好奇心重的孩童﹝2﹞。筆者則不認為〈問題兒童〉的對象是孩子,反而針對的對象理應是成人。網上有幾位跟筆者有相同想法的人﹝3﹞,同樣認為只是歌詞是由小孩子的角度﹝4﹞出發。

       「Yo! Yo! Check this out!」 作為起句,帶起Rap的感覺。再由小朋友帶入,人人期望這個世界充滿愛,如像天使相親與相愛、和睦相處不需要比賽。再由陸永不斷問問題,「點解我會出世?
點解細個個個大人教我要叻過人?返學點解計分?」而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小時候,我們都曾問過的。前者的發問較為簡單,為的是鋪排後者再進深一層的問題,「操行好系咪好人?點解咁多霓虹燈,媽媽仲話個社會黑暗?」這裡已經是道德的問題,社會的價值標準是如何釐定量度,這類型的問題證明了,這首歌的對象必然不是小孩童,因為孩子的思考仍未達到這個層面。

       「成績表儲星星,長大要做精英,無人肯停停望下個天點解冇星。」這句歌詞反映了時下社會的情況,每個人都力爭上遊,要做社會上流的人,每天照常打拼,沒有人會留意身邊其他事物。 

       「點解咁多問題,系咪因為一切系大人夾埋一齊嚟呃細路仔?成年人類嘅世界 點解有D Kai Kai Kai?」當孩子們意識到如此多問題的時候,發覺成人的世界很複雜,很煩厭,用了Kai Kai Kai 來代替,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成人世界,成人們都是傻傻的。
陸永再用成人的口吻告訴孩子,「到某個時候你變埋,你不會再覺得怪。」
       
       「跟住個社會規則拿第一為乜,怕遺失個第一,系咪一樣迷失?科技夠多未?最怕手機過期,點解Upgrade部手機,仲緊要過邊個搵你?幾時用薪金去證明我身份?幾時我講親嘅都唔系我心諗
?」這四條問題,圍繞著社會的價值觀,人的存在價值,究竟是以薪金去計算還是什麼,科技進步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變得更大,從何時開始連心裡的所思所想,亦不能夠直接表達,迷失於社會之中。

       「問題天天都多,等到我大個,點解今日我仲未答到喎!」不要以為小孩子不能解答,即使是成人每天都面對著這樣的情況,也不能夠解釋為何會這樣。此時再重覆歌詞,「到某個時候你變埋,你不會再覺得怪。」有人察覺這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方式是有問題,但人人都是這樣跟著社會的走,的確不會覺得怪異,這句歌詞起了一個諷刺的作用。之前提及人人期望這個世界充滿愛,如像天使相親與相愛、和睦相處不需要比賽,這裡再次重覆,歌詞卻改為「人人期望可達到,不需要苦惱。」

       「點解大話系大人嘅共通語言?細路講大話大人又有怨言。邊個發明子彈當人系紙板?國家攻打國家系咪正義嘅示範?佢地話平等,土地系咪平分?邊個發明地產,我分到塊地板。邊個發明鎖鏈鎖住所謂嘅罪人?邊個發明咗錢要我用一生去追尋?藥物點解要買、食物點解要買?到底有冇一個唔洗買賣嘅世界?」這裡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著社會上誰是當權者,能決定一切的事情,法律是人所建構的;錢是由貝殼演變而成,由皇帝鑄造,直到今天的發鈔銀行,由政府監管;地產商、商人,從何時開始一切的生活必需品,都變了讓有權勢的人操控了。

       「點解人一大就習慣曬呢個世界?點解愛會轉呔?承諾要靠鑽戒,人越大越自大,個個變到串曬,點解天氣掉轉曬?如果2012
真系可以重新開始,咁算唔算快?」最後的一段的問題已經昇華至世界性,愛是靠什麼去維繫;世界氣候的改變,2012年世界末日將至,人類才可以重新開始,這樣好嗎?正在看文章的你,願意現在就改變自己的心態,不隨波逐流嗎?



﹝1﹞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農夫_(組合)
﹝2﹞ auhang:〈農夫-奇蹟〉(小區隨筆),〈http://reader.roodo.com/auwinghang/archives/14391095.html〉,201099日瀏覽。
﹝3﹞Chikin、田中小百合:〈農夫【奇蹟】是怎樣煉成的〉(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http://tinzhonglittlelily.blogspot.hk/2010_11_01_archive.html〉,2010年9月5日瀏覽。 
﹝4﹞Lun See Lam:〈四「首」聯彈兩種態度〉(3C Music 中文唱片評論),〈http://3cmusic.com/home/阮民安x林雪-男士托說唱/〉,2010129 日瀏覽。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以老莊的思想來分析潘源良的「相對論」


填詞:潘源良

        紅塵萬里 同行極美 誰不希冀        
但那夜隨著你一走我像蝴蝶看莊周
存在共真相 全有兩樣 當我繼續流浪

從前是追夢的少年 原來是孤獨的背面
從前是不斷的向前 然後跌碰卻不間斷
從前是珍重於眼前 回頭便不願多見面
才明白事物有幾面 隨著變動時態一再現

愛是無盡的泡沫 一切由它浸沒
可是溶入了生活 每天都反覆
繼續期待中過活 相對尋得快活
此時寧靜也舒服 我竟哭 哭 哭

仍然是不斷的渴求 然而落空莫須理由
誰曾喚起內心暖流 然後變冷也得接受
浮沉路中又竟碰頭 緣份或許定於最後
誰能料別後這感受 連做網上朋友都太舊

愛是無盡的泡沫 一切由它浸沒
可是溶入了生活 每天都反覆
繼續期待中過活 相對尋得快活
此時寧靜也舒服 我竟哭 哭 哭

從前望永遠 然後看現在
沒再問蝴蝶與莊周卻問時日那可偷
存在共真相 如有兩樣 只有繼續尋訪

愛是無盡的泡沫 一切由它浸沒
可是溶入了生活 每天都反覆
繼續期待中過活 相對尋得快活
此時寧靜也舒服 我竟哭 哭 哭
哭 哭 哭  哭 哭 哭


作者:劉苑苑

          潘源良於2009年所填寫的〈相對論〉,收錄於同年由環球唱片所發行的張敬軒的唱片「感情生活(LOVE & LIVING)」內。﹝1﹞而詞中所述,恰好符合老莊的哲學思想。


          詞中的第一段,已開宗明義定把老莊哲學表現出來。所謂蝴蝶看莊周,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2﹞意謂作為主體的人,究竟能否區分現實與虛幻,而現實與虛幻,正是一相對存在的論題,恰恰就是潘源良以此為題的本意。然而,詞中為何是「蝴蝶看莊周」而不是「莊周夢蝴蝶」的呢?因「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蝴蝶之不幸也。」﹝3﹞是以作為人生經歷的一個小結來看的話,無疑潘源良是偏向悲觀的。

          詞的第二段,充份把老子的萬事萬物莫不存在著對立相反的一面,對立的相方彼此依存並相互轉化表現出來。﹝4﹞於是,每一對句的前句所寫的,均是美好的事物,分別是熱血浪漫的「追夢少年」;堅毅不屈的「不斷向前」;懂得把握的「珍重眼前」及概念清晰的「明白幾面」。然而,後句卻相對地把前述的美好事物一一粉碎,成為完完全全的對立面,浪漫追夢所換來的是「孤獨」;堅毅向前得到的是「跌碰不斷」;懂得珍重可是對方卻「不願多見」;道理上「明白幾面」是事物的必然,但是情感上又怎能接受它的「變動一再現」。此段把人生美好積極的外殼破開,餘下的就是人生的無言、無奈及不可自控,正好跟老子所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兵強則滅,木強則析」﹝5﹞並無兩樣。今天的美好,原來潛伏了明日醜惡的種子。

          進入第三段,展示了人生的局限性。莊子《秋水篇》上說:「井鼃不可語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於冰也,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道也,束於教也。」人生的局限,往往是來於受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鎖閉和禮教的束縛。﹝6﹞這一段的副歌,以間隔反復的手法,分別在第五段和第七段重復出現,暗示了,當前的美好,其實因為當事人的自身局限性,不自知沒有更廣闊的視野,而自以為生活美好而已。但潘源良卻明白到事實並不是如此,他的清醒讓他知道所謂的幸福快樂是源自無知,於是他便哭了,便是哭了又哭的。

          此段中愛是無盡的,愛可以浸沒一切,可以溶入生活當中,每天反覆如此,既能使人期待著每一天,又能令人寧靜與舒服,照此看來,生活是多美好。可是隨著不可知的條件限制,所謂的無盡的愛只是泡沫來的,浸沒了、溶入了生活又如何?所謂的期待並沒有真正的帶來希望,再多的泡沫仍是有爆破消失的一天,當你更客觀,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人生,就會明白對美好的表象,是暫時性的,終會幻滅。「我」既然了解到幸福的虛幻性,於是哭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莊子外篇《達生》嘗言道:「達生之情,不務生之所以為;達命之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7﹞真正通達生命的人,是不會用生命中的光陰去追求沒有價值;命運中無可奈何的人或事。然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可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第四中,潘源良道出了一般人都會做著無用之功。

           一般人常存在著希望,甚至是奢望,既有對事業、對愛情、對友情、對親情的索求;可惜的是,禍福本無常,伴隨著希望而來的都是失望,最終甚至會弄得焦頭爛額。願望落空的原因是說不出所以來,既是「莫須理由」,那麼再多的反省也是不可避免重蹈覆轍。縱使偶有人會走入心扉,但也只是偶然,熱情瞬間變冷,反而令人更難受,最難受的,是再見也不是朋友,連點頭之交也不是。在現今的科技世界,不再需要偶然才能在人海中遇上,五花八門的聯絡方法,都不能把兩人連繫,這種的拒絕接觸,更是傷人心,不用別人來告訴,也不用上天來通報,絕對已是無緣無份的了。此部份更充份反映了「為物所役」的下場和結果。

          潘源良經歷了那麼多,始終不能「不為物役」,於是在第六段有了總結性的看法,對自己作出了反思,決定了未來的路向。

          既然擺脫不了物役,未能逍遙,又不見得有超脫的意圖,於是價值觀便改變了,既知沒有所謂的永恒不變,倒不如只管目前。現實的折磨令人喘不過氣來,時間彷如永不足夠的,讓人再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還怎會管如何區分現實與虛幻。然而,他只是沒時間而不是放棄不管,心中仍存有疑惑,何謂真相?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現在所謂的真相,可能只是以為的真相而已,受不同條件的限制下,或許無法得知最後的真相,雖然如此,但潘源良仍抱有希望,在可能的情況下找到一個答案,解答世情為何如此的答案。



﹝1﹞華語音樂:〈http://www.umg.com.hk/album/54/detail2014310日。
﹝2﹞莊周夢蝶,成語詞典:〈http://tw.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8%8E%8A%E5%91%A8%E5%A4%A2%E8%9D%B6〉,2014年3月13日。
﹝3﹞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36380〉,2014年3月 13 日。
﹝4﹞山中扎記:老莊淺談(12):〈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72888〉,2014年3月13日。
﹝5﹞同注4。
﹝6﹞山中扎記:老莊淺談(13):〈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921062〉,2014年3月13日。
﹝7﹞山中扎記:老莊淺談(9):〈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462635〉,2014年3月13日。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歌曲治療」的力量——潘源良〈未來的回憶〉有感

填詞:潘源良

請 抬頭看我 靈魂不要怕 目光中赤裸  
當 垂頭喪氣 求能給你 一點驚喜    
在往日我沒法明 難題多麼重不過很輕
但這夜晚星暗暗做證 彷彿把我喚醒
未來漫漫旅程 別怕像迷霧裡看不清

時間可否閃一閃 到往後一百年
回頭看此刻恩怨 就似故事 或某一個寓言
無論你心情 有多麼凄怨 亦變簡短
時間只需閃一閃 進退悲歡幾多轉
何以尚要求永遠 唯有記憶一絲一串 閃出愛共暖 

當 回頭想起 從前苦與澀 亦滲著甜味
心 仍能不死 原來總會寫上傳奇
若慶幸你在這時 從回憶中可找到美景
願以後更起勁再力拼 一天不再年輕
在回味舊旅程 亦會為明日記憶高興  

時間可否閃一閃 到往後一百年
回頭看此刻恩怨 就似故事 或某一個寓言
無論你心情 有多麼凄怨 亦變簡短
時間只需閃一閃 進退悲歡幾多轉
何以尚要求永遠 唯有記憶一絲一串 閃出愛共暖

時間只需閃一閃 冷暖悲歡幾多轉                
何以尚要求永遠 唯有記憶一絲一串 可跟你互勉

作者:鍾詠怡

         在媒體發展蓬勃的今天,「閱讀治療」、「書寫治療」等各式各樣的心靈治療方法被大力的提倡。的確,生活在步伐急速、壓迫重重、生活物化的今天,都市人的心靈常顯得脫弱,而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益疏離,都市人更難得到抒解的渠道。因而各類型媒體,如書藉、雜誌等,都多見開始肩付起安慰人心的工作。


       然歌曲,今天媒體發展的其中一個類別,它更多時只被看作為消閑、娛樂的工具。除了那些高舉著「勵志」旗幟的作品外,大多的都只是被看作為情感渲泄之作。加上在「文化工業」理論的批評熱潮下,凡與愛情題材有所指涉的「情歌」作品,多被歸類為「大路情歌」之作,而不受到重視。故對於以抒情為主的歌曲創作而言,它很少被看成心靈治療的工具。

       而事實上,儘管是被定調為「情歌」的作品,當中也有不少具有心靈輔導的力量;有的甚至比文字具更強的心靈治療作用。潘源良〈未來的回憶〉(2009年)這首以情歌基調創作的作品,正屬此例。這首歌是我與最好的朋友鬧翻了以後,無意中接觸到的。它不僅讓我重新正視我所執著的負面情緒,而且更讓我思索到友誼的珍貴實比不起面子的一時堅持。雖然今天,我與那曾經最友好的朋友感情尚未完全修補好,但我卻比以前更加珍惜與她,甚至其他人相處的時間和回憶——這種心靈的醫治,正正是歌曲隱藏的力量。


「情感捕捉」

回頭看此刻恩怨 就似故事 或某一個寓言
無論你心情 有多麼凄怨 亦變簡短
時間只需閃一閃 進退悲歡幾多轉

       歌詞繼承了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常用於表達情感。而恰恰,人受困於情感時,或表現為極力的抑壓,或表現為情感的失控;歌詞的情感表達(或情感渲泄),正正能使受眾正視自己的情緒,使情緒得到恰宜的釋放。〈未來的回憶〉中,詞人明明白白的點出了「恩怨」、「凄怨」、「進退悲歡」這些的情感和主題,在今天悲歡離合之事常見的世代中,有著其時代性。而對於受困於這些壓抑情緒中的受眾而言,歌詞情感的曝露,會引發他們內心的共嗚,為後來的心靈治療鋪墊著情感基礎。

「時間命題」

時間可否閃一閃 到往後一百年
回頭看此刻恩怨 就似故事 或某一個寓言

當 回頭想起 從前苦與澀 亦滲著甜味

在引起情感的共嗚後,詞人在詞中捕捉到容易使人感觸的「時間」命題。詞中,「一百年」後「回頭」看今天的恩怨,是以抽離的姿態作出反思。而往往,時空跨度愈大,與現實產生的抽離感愈強,則往往會使人產生對現實捨不得的情感,使人重新反思執著(如恩怨等事)的必要。而以時間的長(一百年)對比起今刻「恩怨」的微小,往往使人易於有所感觸,覺悟到今刻的小執著原來只是很微小的事。至於時間命題所產生的「回想」、「回憶」,因人人都曾經歷,曾擁有,故更容易牽動人寬恕、懺悔的感情。

因而得見,歌詞不僅讓人有正視自己情感的機會,而且更提供了人們自我反思的空間。

「希望寄託」

心 仍能不死 原來總會寫上傳奇
若慶幸你在這時 從回憶中可找到美景
願以後更起勁再力拼 一天不再年輕
在回味舊旅程 亦會為明日記憶高興

何以尚要求永遠 唯有記憶一絲一串 可跟你互勉

歌詞之得到前兩個階段的鋪墊後,以正面的思想表現出對希望的寄託,使人在心靈得到釋放的同時,亦因著對未來尚有希望而得到治療。人之困於一定情緒之中而不能逃脫,總是因為事件始終未有解決的方案。而一天未有解決的方案,則每一個明天也沒有希望的可能,而人的情感也就不會真正的釋放到出來。〈未〉中,「傳奇」、「以後更力拚」、「互勉」等正面字眼、思想的運用,所表達的就是希望、美好的中心思想。在這裡,受眾會被激發起期待,正能量,心靈治療的階段到此完滿完成。

         總括而言,這首詞所表達的有關「愛的寬恕」,實可應用到不同的「情」上。而透過歌詞和受眾的「直接對話」(聲音的傳遞),更直接的讓受眾能夠面對自己的內心,正視內心抑壓著的情緒,而起著心靈治療的作用。因而,歌曲不僅是娛樂的工作,也不僅表現出勵志歌曲強調的教化意味——歌曲往往能夠藉著旋律、歌詞字眼的配合,觸動受眾的心靈,並進行醫治。而要注意的是,歌詞對現實的指涉往往並不狹隘,因而其影響力實可表現為相當的廣泛。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從〈轉發天氣〉看人際關係的疏離

作詞:陳少琪

為何屏幕裡 人人齊集計分嬉戲
舊朋友 換朋友 面容沒記起
為何能共處 人人仍是旅遊心理
手機中關注甚麼 同聚時心已起飛
明明是對著你 為何另有天地
期待怎麼真心關注朋友 請記起
明明遇見是你 為何狀況傳千里
容貌與照片 沒法比
難道你會憑滑鼠轉發天氣


沉迷屏幕裡 人人評論最新的戲
沒人理 或完美 是誰亦會比
留言和自拍 人人查閱各人憶記
身邊消失了甚麼 誰又能多費心機
明明是對著你 為何另有天地
期待怎麼真心關注朋友 請記起
明明遇見是你 為何狀況傳千里
容貌與照片 沒法比
難道你會憑滑鼠轉發天氣

手機中關注甚麼 同聚時心已起飛
明明是對著你 為何另有天地
期待怎麼真心關注朋友 請記起
明明遇見是你 為何狀況傳千里
容貌與照片 沒法比
停下看看 It's a beautiful day
Wooh...It's a beautiful day

作者: 黃俊英


          〈轉發天氣〉收錄在韋雄2011年9月的專輯《Phil.Harmonic》中, Phil. 是philosophy的縮寫,同時亦可指韋雄Philip。Harmonic是音樂上的和聲,所以專輯《Phil.Harmoni》可指韋雄透過音樂帶出和聲的哲學,筆者將以這個社會層面為〈轉發天氣〉作時代意義的解讀。此歌由陳少琪填詞,具有強烈的時代批判意義,給時人帶來反思,同時作自我消解。


          「為何屏幕裡 人人齊集計分嬉戲」以「為何」開始,寫「屏幕」借代智能手機,指時人沉迷於螢幕的遊戲世界或社交網絡遊戲等,每人都在虛擬空間裡玩遊戲,故以「齊集計分嬉戲」一句寫時人心態。

          「舊朋友 換朋友 面容沒記起」每人都沉迷手機的虛擬世界,甚至連昔日的朋友,或者「換朋友」,即交新朋友,面容也只停留在虛擬世界,朋友的真實樣貌已經沒法記起。

          「為何能共處 人人仍是旅遊心理」這裡的「為何」呼應上文的「為何」,以反問的形式帶出身處環境下的荒謬現象。縱然能夠共處,但每個人背後仍維持一貫愛玩手機遊戲的行為,這裡的遊戲心裡不但指涉手機裡遊戲,同時指與人共聚交往,也抱一貫遊戲心態,是短暫且走馬看花的。

          「手機中關注甚麼 同聚時心已起飛」,「關注什麼」以反問形式切入分析,似是帶出一種不知人相聚時在做什麼的疑惑,實際是明知時人都在玩遊戲,欲透過反問去暗諷,希望時人能夠正視這些現象,所以緊接下句說明與人共聚時,心不在焉的現象,全在手機的屏幕世界裡。

          「明明是對著你 為何另有天地」,「天地」指智能手機的世界,與「你」形成對立面,顧此失彼。關係本是雙向的,但在此卻只有單向,我向著「你」,而你心向著另一片「天地」。

           「期待怎麼真心關注朋友 請記起」,「關注」是微博的述語,當時人想知朋友近況,只透過網絡去了解,但這些了解是表面的。詞人諷刺時人不知道什麼是「關注朋友」,關心朋友是需要真心和真實的,而非只停留在虛擬世界中,知道朋友吃喝什麼、玩樂什麼等。
明明遇見是你 為何狀況傳千里相遇的人,卻將相見的狀況以網絡平台「打卡」或者拍照標示,狀況快速地「傳千里」,無遠弗屆。諷刺時人以網絡世界的距離取替現實之間的聯繫。

「容貌與照片 沒法比 

難道你會憑滑鼠轉發天氣」

呼應上句,即指在網絡世界的照片即使再真實,也不過是真實的再現,和實質的容貌仍有一段距離,因為容貌有著一份實在的質感,不能以此物代替彼物。我們一般所得悉的天氣都是靠天文台提供,無論是電視、電台或報章雜誌等的天氣資訊,都是轉發而已。詞人在此刻意用反問句,給予時人留下反思空間。以滑鼠借代電腦,天氣是一種概念,或寒冷,或溫暖,都非冰冷的智能手機和電腦所能感應,乃需倚靠身體膚質去體驗溫度。即使是同一天氣,各人感受都不一樣。 

          天氣代表網絡世界的狀態,即使是心情的描述,也不過是從字裡行間或圖片中表達,不能直接了解一個人的真實狀態和情感,這是一種轉喻。人本來可以直接感受天氣的狀況,卻用了間接的渠道去接收,亦未能了解和認知。就好比人的關係,本來可以透過相處去了解,現在卻局限於電子世界、虛擬的平台。「轉發」一詞意味著消息或動態從第二者或第三者的渠道中得知,可見人際的隔膜。

沉迷屏幕裡 人人評論最新的戲
沒人理 或完美 是誰亦會比

此段回應首段以問句切入帶出時人沉迷網絡世界的種種現象,指斥時人對於流行事物一般透過網絡世界廣泛談論,話題離不開衣、食、住及行,如談論新電影的上演,人人都留言評論。對於最新的戲的評論,無論好與壞都會留言比較。

留言和自拍 人人查閱各人憶記
身邊消失了甚麼 誰又能多費心機

當下的人只關心網絡世界的留言或自拍,時人都是透過從虛擬的平台翻查過去種種,記憶只停在網絡世界。時人漸漸忽略甚至遺忘身邊的人和事,詞人慨嘆時人未能用心記下身邊發生的片段,只是依賴網上的片句隻言及照片,但這些都非留言和自拍可比擬的。
  
停下看看 It's a beautiful day
Wooh...It is a beautiful day

「停下」指放下虛擬網絡,重回現實的生活世界。詞人希望喚醒時人能夠重新看看眼前的美麗世界,當時人能夠了解這件事背後的真諦,就可以直接體驗,每天都是「a beautiful day」,並不再需要透過「轉發」而間接得到。


參考資料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八十談》,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朱耀偉:《香港舅語歌詞流行曲II》,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