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探討周耀輝〈艷舞台〉歌詞中的敘述者與其形象

作詞:周耀輝

拿出一百樣動作 來勾出你的瘋狂
怕閃燈不夠淡黃 乍隱乍現更黃  問你可看到甚麼
若一絲不掛在飄忽的霧 如含在唇內像吞也像吐
是甚麼的訊號 埋藏於這誘惑中 等你揭露

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 最多的春色最貪慕
原來同在一個快樂城中 便圍個圈笑著來戲弄 
來寬衣來解帶   來編出一隻艷舞   營造期待但將到未到
原來偷窺了甚麼 仍然遮掩了甚麼   等你揭露

拿出一百樣動作 來顯出我的鋒芒
你緊張的去抹汗 只得一個渴望 問你想到了甚麼
若一絲不掛在漆黑的路 明明在前面但不會遇到
是甚麼的訊號 埋藏於這誘惑中 等你揭露

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 最多的春色最貪慕
原來同在一個快樂城中 便圍個圈笑著來戲弄 
來寬衣來解帶    來編出一隻艷舞  營造期待但將到未到
原來偷窺了甚麼 仍然遮掩了甚麼    等你揭露
原來當知道甚麼 仍然不知道甚麼    只要揭露 

作者:張偉芯

         〈艷舞台〉首先收錄于香港已故粵語流行音樂天后梅艷芳第十九張粵語專輯《Larger Than Life》中。《Larger Than Life》於1999年由華星唱片發行,是由周耀輝填詞,黃耀明監製的一首作品。﹝1﹞周耀輝在〈艷舞台〉的歌詞文宣中寫道:「娛記揭秘,娛民窺秘,大家樂此不疲。香港是個活色生香艷舞台,觀眾反應比藝人動靜更引人入勝。」﹝2﹞因爲這兩句説話,讓很多人認爲〈艷舞台〉是一首反映香港社會愛八卦的娛樂文化的作品,﹝3﹞ 加上前人研究周耀輝的作品題材又多以其往往反映社會現實的這點出發,﹝4﹞ 這也使到〈艷舞台〉被解讀的範圍離不開其反映社會情況的觀點。當然,〈艷舞台〉是由梅艷芳唱出來的,有解讀者認爲「艷舞台」其實指的就是梅艷芳的舞台,是她的舞台生涯寫照,因爲只有她才能駕馭〈艷舞台〉,才能成功唱出歌詞中的那個具風情萬種的味道和性感挑逗的「艷舞台舞女」。同時,也有解讀者認爲〈艷舞台〉是刻劃傳媒醜惡心態的寫照。﹝5﹞以上解讀皆不置可否。而單究〈艷舞台〉的歌詞本身,其實就可找到歌詞中敘述者與其形象。


         歌詞中的敘述者,這個敘述者不是作詞人,也不是歌唱者,而是在歌詞内容中說故事的人。而很明顯,〈艷舞台〉歌詞内容中說故事的人是一個「舞女」。因爲在〈艷舞台〉歌詞中,透過「拿出一百樣動作/來勾出你的瘋狂」和「來寬衣來解帶/來編出一隻艷舞」兩句,答案顯而易見。只有舞女才會寬衣解帶編艷舞而又拿出一百樣動作來勾引人們瘋狂的,加上歌名〈艷舞台〉點題,這無疑是告訴讀者歌詞中說故事的人(敘述者)是一個舞女。

         找出歌詞中的敘述者,是有效理解一首歌詞的内容的關鍵。歌詞中的敘述者是充當著解說的角色,把歌詞中顯得零散的故事架構和内容作出串連。例如在〈艷舞台〉歌詞中,作詞人描寫的故事場景是片段式和跳躍式的,而敘述者「舞女」點出了故事場景是發生在「閃燈」、「乍隱乍現」、「圍個圈」、「寬衣解帶」、「一絲不掛」、「編艷舞」等有娛樂場所象徵的舞台當中,並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這是一個似是在描述一場艷舞表演的作品,以一個舞女的角度展開。由此可見,只有了解到敘述者是一個舞女的身份,才能串連出歌詞中零散跳躍的内容,從而理解〈艷舞台〉是一個發生在娛樂場所舞台上的故事。因此,可以深入了解歌詞中的敘述者的形象也顯得順理成章。

         敘述者「舞女」的形象是作詞人虛擬的人物也好,特指梅艷芳也好,可以肯定的是,歌詞中的敘述者的形象(舞女)是具體的。但這個具體並不是指外表,而是指其行爲和態度。首先,這個「舞女」有的是風情萬種和性感挑逗的形象。在〈艷舞台〉第一段歌詞中,從「拿出一百樣動作」來「來勾出你的瘋狂」可見「舞女」的行爲是性感挑逗的。她給觀眾的感覺是「若一絲不掛在飄忽的霧/如含在唇內像吞也像吐」那樣的誘惑迷旎。於是,她令到觀眾「越來越沉迷越多圈套/最多的春色最貪慕」沉迷在她的美色中一發不可收拾。但「舞女」一點也不害怕被窺探,在〈艷舞台〉第一段歌詞中「怕閃燈不夠淡黃 」和第三段歌詞中「拿出一百樣動作/來顯出我的鋒芒」就展現了「舞女」非常自信的一個形象。她相信自己可以顛倒眾生,更甚可以擲地有聲地說「等你揭露」!這些行爲和態度同時也表現出「舞女」不羈的一面,她不但不怕遭到「圍個圈笑著來戲弄」,相反她在台上主動「來寬衣來解帶/來編出一隻艷舞」去為觀眾「營造期待」,可惜那些觀眾「緊張的去抹汗」,所以「舞女」還反過來嘲弄那些「偷窺了甚麼」的觀眾「問你可看到甚麼」?又「問你想到了甚麼」?可見她不羈的形象。

         總的來說,單從研究〈艷舞台〉的歌詞本身出發,就可找到歌詞中的敘述者是一位在舞台上艷光四射的舞女,作詞人展現出她既風情萬種、性感挑逗又自信不羈的立體形象。

                                 
﹝1﹞作者不詳:〈周耀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8%80%80%E8%BC%9D〉,
    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2﹞作者不詳:〈艷舞台〉,《歌詞帝國網》:〈http://www.oiktv.com/album-w106.html〉,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3﹞ 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29日。
﹝4﹞黃志華,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頁98-110
﹝5﹞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年2月9日。



參考資料:

黃志華,梁偉詩:《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亮光文化有限公司,2011。
作者不詳:〈艷舞台〉,《歌詞帝國網》:〈http://www.oiktv.com/album-w106.html〉,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作者不詳:〈周耀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8%80%80%E8%BC%9D〉,瀏覽日期:2014年2月6日。

作者不詳:〈艷舞台〉,《百變梅艷芳演唱會1999》:〈http://www.at-pro.net/dicdic/music/concerts/anitalive99.htm〉,瀏覽日期:2014年2月9日。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情歌與情詩的對讀:劉芷韻〈離開什麼〉與林夕〈不來也不去〉

填詞:林夕

揚帆時 人潮沒有你
我是我 和途人一起
停頓時 在你笑開的眼眉
望穿秋水之美

回程時 浪淘盡了你
任背影 長睡著不起
留下我 在糞土當中
翻檢背囊 直到拾回自己

掌心因此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便懶知
就當共你 有舊情沒有往事

如煙 因給你遞過火
如火 卻也沒熔掉我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

誰同行 仍同樣結尾
血液裡 才遺傳悲喜
誰亦難 避過這一身客塵
但剛巧出於你

垂頭前 沒緣份喪氣
睡到醒 才站立得起
盲目過 便看到天機
反覆往來 又再做回自己

即使一生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別要知
就當共你 有劇情沒有故事

如煙 因給你遞過火
如火 卻也沒熔掉我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

如花 超生了沒有果
如果 過路能重踏過
就當最初 是碎步湖上可不可
不種下甚麼 摘來甚麼
像我沒來過 沒去過


作者:麥樂文

        本地流行音樂總被批評類型偏狹,只有情歌,但正因如此,詞人不得不嘗試提煉另類的題材,讓「綿綿情話」產生更多的可能。林夕在一次訪問中表示,要不是因為要不斷寫情歌,也不會對愛情有如此深入的思考。﹝1﹞他甚至曾以同一組意象,寫出了兩首情歌、兩個故事。﹝2﹞「情」雖為詩歌常見的題材,然而洛楓曾表示「『情詩』不好寫也不好談,容易說歪了頭歪了意思變得煽風煽情然後痴心錯付」。﹝3﹞本文嘗試對詩兩首題材相近的作品:林夕的〈不來也不去〉與劉芷韻的〈離開什麼〉,探索詞人與詩人處理愛情題材的異同。
劉芷韻的〈離開什麼〉寫給經受情傷的妹妹,希望她能重新振作:

離開夏季 不過是離開悶熱與颱風 在風眼的中心做過的夢 仍留在風眼的中心
離開家人 不過是離開可回歸的終點 在外巡遊 等待回歸
離開一口煙 不過是離開生命中三分鐘的折損
       
        詩人嘗試比較不同「離開」之間的差異與關係,反照「分手」作為「離開」的一種,其實遠離了更深的痛苦。大概妹妹早已離家出走,但詩人認為出走不過「在外巡遊/等待回歸」,「家人」永遠作為「可回歸的終點」。在安慰妹妹的同時,詩人表達了對妹妹早日回家的期許,而「離開一口煙」,亦抒發了詩人寄望妹妹返回正軌的寄望。「離開」了的「夏天」,只是充滿「悶熱」與「颱風」,詩人透過帶煎熬、災難等負面意味的意象,指出「夏天」其實不值留戀,雖然如此,「夏天」總會留下某些記憶、某些盼望、某些「夢」。詩人讓「夢」留在「風眼的中心」,讓那段殘留的記憶與盼望,留在災難原地,除了借意象帶出「離開」的意義,詩人亦嘗試將因情傷而脫軌的妹妹帶回現實中。

離開光 不過是休息
離開睡眠 不過是甦醒
離開你所愛的人 有時 也不過離開不再愛你的人

        作品中每句詩行都以短句作為首句,第二句才轉換角度,將表面令人惋惜的「離開」,昇華成值得慶幸的「離開」。詩人將「光」與「休息」、「睡眠」與「甦醒」之間的關係重組,提出另一角度的思考。最後將「離開你所愛的人」與「離開不再愛你的人」作相同邏輯的處理,達致勸慰的效果。詩題中的「甚麼」彷彿成了一個「變數」,詩人將不同意象代進「變數」,而形成作品獨有的理念結構。呂永佳認為流行曲與詩同樣為情感的流瀉,創作時很容易失去段句之間的關係,而失去詩或詞應有的整體結構。﹝4﹞雖然詩人沒有以一組統一的意象貫徹整首作品,但透過固定框架的處理方式,作品仍可保持緊密的結構。〈離開什麼〉重覆着「重」到「輕」的節奏,以音樂感貫穿。而尾段的「離開光/不過是休息」與「離開睡眠/不過是甦醒」,詩行結構平衡,兩組意象相涉,同時以短促、「輕」的節奏,醞釀最後、最「重」的主題句:「離開你所愛的人/有時/也不過離開不再愛你的人」,可見詩人對情感的控制極為嚴謹。



        至於林夕的〈不來也不去〉,段句結構同樣緻密:

揚帆時 人潮沒有你 我是我 和途人一起 
停頓時 在你笑開的眼眉 望穿秋水之美 
回程時 浪淘盡了你 任背影 長睡著不起 
留下我 在糞土當中 翻檢背囊 直到拾回自己

        詞人以第一身角度敍事,先把整個故事勾劃出來,並點出因果循環的主題:「我」在出發的時候本來就只有自己,遇上「你」只是旅程途中的插曲,最後分離,「我」在混沌中竭力找回的仍是自己。與〈離開什麼〉不同,〈不來也不去〉明顯有較強的故事性。林夕則說過希望將歌詞散文化、小說化、新詩化,﹝5﹞〈不來也不去〉的小說化寫法,絲毫不減文字的詩意。詞人將人生旅途喻為「揚帆出海」,大膽起用已作「死喻」的「人潮」,加上「浪淘」、「背囊」等字詞,呈現出人生旅途、孤舟航行的蒼涼景象。而「揚帆」、「停頓」、「回程」三個片段既工整又連貫,「留下我」另作一行,一方面突顯了作為旅程的結果,一方面令被遺棄的狀態更形具體。
詞人細心經營意象之間的關聯:

如煙 因給你遞過火 如火 卻也沒熔掉我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 

如花 超生了沒有果 如果 過路能重踏過 
就當最初 是碎步湖上可不可 
不種下甚麼 摘來甚麼 
像我沒來過 沒去過

        「煙」與「火」、「花」與「果」兩組意象,表面看來只有因果關係,然而林夕在詞句間滲入佛理,鋪陳意象之間的辯證:「你」吸的「煙」,是由「我」給你的「火」所燃點的,但「火」卻從來沒有把「我」「熔掉」,其實「火」既不是因也不是果。回想當初本來就沒有遇上,根本無須計較得失,既然經歷過了,其實「喪失」已是「得著」。「花」成熟結果好像是自然定理,「花」得到「超生」或轉世,它已經在另一處輪迴重生,沒有「果」其實無需要惋惜。假如旅程只不過是「碎步湖上」,根本沒有「種下甚麼」,最後甚麼也得不到,也不過是「如果」的自然定理,亦回應了主題「不來也不去」。

        林夕與劉芷韻對意象的處理手法其實不乏相似之處,他們同樣重視意象的象徵功能,亦用心經營意象之間的關聯。劉芷韻以特定的詩行結構,將「離開」的意義變換,以達到勸說、安慰的效果;而林夕則滲入佛理,構成意象之間的辯證關係。情歌並非必然為粗製濫造的煽情商品,相反流行歌詞的文學價值未必亞於詩歌,這取決於詞人功力等因素,而非流行歌詞的形式限制。除此之外,詩人在創作時甚至受滲透性極高的流行曲影響。正如前文所述,〈離開什麼〉以「輕」「重」的內在節奏貫穿,劉芷韻坦言這種寫法其實有着流行曲一般的效果。﹝6﹞可見流行曲同樣可以產生詩的文學性,甚至影響詩人的書寫方式。



﹝1﹞無線電線:《香港筆跡》,香港,2008。
﹝2﹞林夕以同一組意象「便當」、「黃葉」寫成了〈約定〉與〈郵差〉,組成了獨特的二部曲。見朱耀偉:〈從約定到郵差:意象的同途殊歸〉,《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頁73。
﹝3﹞洛楓:〈談談情、說說詩──論香港情詩的風貌〉,《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頁130。
﹝4﹞呂永佳、劉芷韻:「相信感覺,相信簡單──談情詩與情詩創作」講座,文學月會,私言詩語,2009年2月21日。
﹝5﹞張育嘉紀錄:〈張震嶽+李宗盛+周華健+羅大佑+林夕縱貫華語流行曲30年〉,《明周》第2104期封面故事,頁48。
﹝6﹞呂永佳、劉芷韻:「相信感覺,相信簡單──談情詩與情詩創作」講座,文學月會,私言詩語,2009年2月21日。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題目:〈十個救火的少年〉的時代性解讀及歌詞本源

作詞:潘源良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在某午夜火警鐘聲響遍
城裡志願灌救部隊發現
站立在橋邊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其中一位想起他少鍛鍊
實在是危險 報了名便算

另有別個勇敢的成員
為了要共愛侶一起更甜
靜悄靜悄 便決定轉身竄

又有為了母親的勸勉
在這社會最怕走得太前
罷了罷了 便歸家往後轉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來到這段落 祗得七勇士
集合在橋邊

為了決定去救火的主見
其中三位竟終於反了臉
謾罵著離開 這生不願見

尚有共四個穩健成員
又有個願說郤不肯向前
在理論裡 沒法滅火跟煙

被撇下了這三位成員
沒法去令這猛火不再燃
瞬息之間 葬身於這巨變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就似在怨 用處沒有一點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亂說亂說 愈說祗有愈遠

十減一得九 九減一得八
八減一得七 七減一得六
六減一得五 五減一得四
四減一得三 三減一得二

作者:郭家穎

        〈十個救火的少年〉由達明一派主唱,發行於1990年《神經》專輯。歷年在不同平台上備受討論及引用,論者常將之與六四事件扣連,說潘源良「以隱喻方式寫六四」,將之奉為「八九六四十歌曲」。然而,這只是時代賦予〈十個救火的少年〉的意義,並非詞人的本意,以下先釐清〈十個救火的少年〉與六四的關係,再探其內容的一二。 



        這首歌在諷刺人性弱點上是無從否定,而有否針對性則有待商榷。黃志華在2006年的網誌中提及,歌中反映「煩惱皆因強出頭」等負面的民族性,雖說「讓人想到六四事件前後的許許多多現實故事與人物」,但沒有指出歌曲的針對性,只表示歌詞令人產生聯想。但在2009年的訪問中,黃志華明言「這唱片(達明一派《神經》)寫得較含蓄,也因為在事件後半年才出版,當中有更多的反思。例如〈十個救火的少年〉,就寫到民運人士的潰散。」直接把歌曲內容與六四事件相連接,而在同一訪問中,潘國靈亦持相同的看法,認為對於六四事件,專輯《神經》是以「抽象隱晦」的方法表達。歌曲流傳下來,供大眾所聽,而時代的人當然會根據自己當前感覺,把情感投射在歌詞上,滿足自我期許,沒有對錯可言,只是偶然探索詞人的原意也無不可。

        在2013年6月的電台節目〈音樂從呢道開始〉中,潘源良憶述,雖然確實創作原意已記不清楚,但此歌在六四事件發生前已開始構思,只因修訂、灌錄需時,才在六四後推出市場。一開始,是基於節奏與歌詞長度為考量,再決定以十個少年的寓言故事作為內容,而深沉主題是潘源良的一貫風格,但對於針對特定事件,詞人更認為歌曲是敘述整個社會的氣氛,甚至反問主持「其實反映六四哪部分?」。創作原意本來難以推敲,甚至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但我們亦能根據詞人的說法,排除一些可能性。

        歌詞內容上,以嘉年華式的輕快節奏,訴說一個現實的寓言故事,反映人間百態及冷感。歌詞中的少年對於火災,大多採隔岸觀火的態度,第二節,十人「站立在橋邊」,第六段餘下七人,仍「集合在橋邊」,第八節只有四人「又有個願說郤不肯向前」,直至徘徊不前。人總離不開既有的安全界限,準備離開之時,就馬上忘了自己因聽到火警鐘聲,「志願」救火的初衷,趕忙回到情人、家人的身邊,不願冒險,而詞中各人的反應是每況愈下的。第一個「報了名」,算是精神上支持,第二個「靜悄」地離開,也算有慚愧之心,不敢大搖大擺地離開,此後的轉身就走、以吵架作為掩飾,所謂的「穩健成員」也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最後大眾甚至「在怨」葬身火海的三人「用處沒有一點」,?歌詞呈現「等待」的含意,一眾人在橋邊等,沒有人前行,與六四向前推進的意識大相逕庭,十個人在等,然後慢慢離開,餘下的人,也不知道所等的是甚麼,只是苦苦的等待,然後被吞噬,面對這樣的社會,寧願茍且活下去,還是乾脆化身塵土?

        星火燎原,〈十個救火的少年〉是基於人為因素而釀成的後果,而不是意外。參考網絡資料,發現〈十個救火的少年〉應是根據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1939年創作的 《十個小黑人》(Ten Little Niggers)中的童謠,改編而成。童謠的內容是有關九個印地安男孩,相繼因無妄之災死亡,最後一個男孩,不能承受來去一人的孤獨而懸樑自盡。而小說中的角色與童謠所敘述一樣,接連死去,有預言的作用。〈十個救火的少年〉既以此寓言包裝,不難發現詞人認為社會人情冷漠,會招致燎原性的惡果,少年在猛火當前,相互展示風度,沒有人願意先行,生怕先行者死,而最後三少年被大火吞噬後,眾說紛紜,無人同情,反而只管怪責,以事後孔明的姿態指指點點,詞中雖然沒有直接指出,但也明白「三減一得二」之後會是二減一得零,而童謠的末句「一個也不剩」,補足了歌詞的含意。這首歌的寄寓大概是,如果大家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即使你比誰都冷漠無情,成為了社會上最後站立的人,但無法生存下去,因為你親身殺害了社會,沒有相對的人,其實你甚麼也不是。

附錄:
《十個小黑人》的童謠:
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九個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頭一睡睡死啦,九個只剩八。
八個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裡去獵奇;丟下一個命歸西,八個只剩七。
七個印地安小男孩,伐樹砍枝不順手;斧劈兩半一命休,七個只剩六。
六個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飛來一蟄命嗚呼,六個只剩五。
五個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纏身直到死,五個只剩四。
三個印地安小男孩,動物園裡遭禍殃;狗熊突然從天降,三個只剩兩。
兩個印地安小男孩,太陽底下長歎息;曬死烤死悲戚戚,兩個只剩一。
一個印地安小男孩,歸去來兮只一人;懸樑自盡了此生, 一個也不剩。



參考網站:

中文歌詞網:十個救火的少年

黃志華:〈說《神經》──十個救火少年之一〉

黃志華:〈說《神經》──十個救火少年之二〉

蘋果日報:〈Focus on Monday1:歌不會忘記〉

香港電台第一台:〈音樂從呢道開始〉

redchamber:〈達明一派《十個救火少年》歌詞的來歷〉

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生平資料

十個小印第安人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林夕於袁鳳瑛作品中的「絕望愛情」探究

作者:李振邦

        「詞神」林夕於1990年代初加入滾石唱片旗下的音樂工廠,當時音樂工廠旗下歌手不多,其中兩位最具名氣的是本文提及的袁鳳瑛,以及當時從達明一派「單飛」的黃耀明。

        而本文研究袁鳳瑛主唱的林夕詞作的原因,是袁鳳瑛對駕馭悲慘無望類的歌曲是別具特色,而林夕亦是擅長譜寫微妙愛情的詞人,故此本文將淺析三首袁鳳瑛主唱、林夕填詞的歌曲,分析其對愛情絕望的態度。

        袁鳳瑛在「音樂工廠」期間,共發行三張個人專輯,至1994年開始淡出樂壇。而1991年袁鳳瑛推出專輯《若是你能聽見》中,歌曲〈心經〉的佈局很像梅艷芳的名曲〈似是故人來〉,而〈心經〉的內容,恰好可一窺林夕最早期的有關佛教的詞作﹝1﹞。《心經》的第一段,是女子回憶童年時對母親唸經的不解。

何日何地貪睡的我不願傾聽
母親念出多費解的這一段心經
也許是她懷念前事撩動愛意難平
吟着唱着有聲無聲正是這心經

離合離合都為它要得沒得到
到得着它水月鏡花究竟是顛倒
倒顛夢想純為情分情分有卻恨無
無恨卻恨見色如空似塵世不老

——《心經》羅大佑曲 林夕詞

        假如讀者對佛教的《心經》有些認識的話,便會認為林夕在離題,《心經》的主題被局限在愛情之上,是佛教認為人生其中一種痛苦來源「貪嗔癡」。不過筆者認為,現代社會狀況比戰亂或飢荒好得多,我們要煩惱的事,往往餘下金錢和情愛,侷促得連理想也少說了。

愛在人在 愛滅人滅 那會過今世外
世外懷內 該與不該 到底離不開
緣在怨在 緣滅怨滅 來又去卻又來
色相常改 似是似非 愛亦再非愛

        從佛教角度,人世的情因「緣」而產生,所以愛恨隨之而來,如果要破除愛恨,就要滅緣,但這個步驟是十分艱難,女子「恨見色如空」,造就接下來的決定︰「到底離不開」、「來又去卻又來」,這也說明很多凡人都是沉淪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救。這些痛苦會否延續呢?「那會過今世外」似是指明不會,佛家有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的確若果有輪迴,我們忘記上世的事,但仍在人間受生老病死之苦,「來又去卻又來」一句看來也解釋着只要超脫不到輪迴,痛苦還是會回來。當時即使人面全非,你動的情也不再是若干前生動的情一樣。

然後前夜失眠的我孤獨傾聽
我心念出不太懂得這一段心經
只因為他離別時候撩動愛意難平
沉默宇宙那天地聲似共我呼應

        女子在最後一段,時空回到現在,或者她經歷過母親相近的事,因為她指出一個模糊的對象令她「意難平」,〈心經〉的吟唱聲似乎告訴她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一切如中間兩段歌詞。「無恨卻恨見色如空似塵世不老」說明人生的矛盾,假如我們能夠做出〈心經〉的「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自然達到「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李賀詩有云「天若有情天亦老」,自然界、固定的物象(日、月、山等)不像人類有情,他們只要發自己的光、供應其他生物的養份,它們不會計較誰會拿得多光線和營養。如果學會了人類的「有情感、有經歷」,明白一切都是痛苦的結局時候,物象像我們一樣逃不過生老病死之苦。然而人類誰想「似塵世不老」?但要人斷絕六根、遁入空門,「道行」之高自然是歷來沒甚麼人可以逃出人生規律的原因。


        剛才提到〈心經〉和〈似是故人來〉的佈局相似,其一是兩首歌曲的背景音樂,〈心經〉從第二節開始,至第二次唱副歌前,背景持續着僧人的「喃嘸」聲音;〈似是故人來〉則在第一節、第二節之處有「啊嗱嗱」。其二是筆者視《心經》為〈似是故人來〉的延續,因為兩者都是羅大佑曲、林夕詞的作品,而且出品時間相當接近,〈似是故人來〉為1991年電影《雙鐲》主題曲,與〈心經〉同年發行。〈似是故人來〉的行文是追憶故人(舊情),但〈心經〉卻是提出「放下」舊情的思想。故以下表作一解釋︰


〈似是故人來〉
〈心經〉
舊情的執着與覺悟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
總是最登對



(以為得不到才是最好)
離合離合都為它要得沒得到
到得着它水月鏡花究竟是顛倒
倒顛夢想純為情分情分有卻恨無
無恨卻恨見色如空似塵世不老

(得到的情,如虛幻的水中月)
舊情的纏繞與解脫
無份有緣回憶不斷
生命卻苦短
一種相思兩段苦戀
半生說沒完


(執着舊情,半生仍然提及)
緣在怨在緣滅怨滅來又去卻又來
色相常改似是似非愛亦再非愛

(情應該在「緣」結束時放下,因為情隨時間變動,不再真實,以為執着在舊情的不變,但事實舊情已在變質)
情愛與天地比較,
何者更長久
十年後雙雙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認為愛情可以長久)
然後前夜失眠的我孤獨傾聽
我心念出不太懂得這一段心經
只因為他離別時候撩動愛意難平
沉默宇宙那天地聲似共我呼應


(只有天地才會長久)

相比〈心經〉,同碟另一首〈滾滾紅塵〉則回到人間,國語版為陳淑樺主唱羅大佑填詞的,袁鳳瑛則主唱林夕填詞的粵語版。〈滾滾紅塵〉也是嚴浩執導的電影、編劇為三毛,在1990年首映,據稱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別影射張愛玲與胡蘭成﹝2﹞。粵版主題圍繞在「錯的時間遇上錯的人」之上,風格比國語版更為沉淪。

是一個錯誤年份 認識不應結識的人
燒毀一生浮華 無非要換來他灰飛了的關心
情感永遠沒名份 像鬆緊不對稱的琴
拖拖拉拉奏不出 驚世故事只得沙啞聲音
愛似愛 親難親 擁抱盡頭是黑暗
錯已錯 忍難忍 翻天覆地也難近
人間有惹恨情人 沒伸手拯救我的神
生生死死原來 無非要換來他半天半點遺憾

——〈滾滾紅塵〉羅大佑曲 林夕詞

        〈滾滾紅塵〉點題是的「是一個錯誤年份 認識不應結識的人」,之後運用意象比喻這場錯愛的慘痛,包括「鬆緊不對稱的琴→奏不出驚世故事→只得沙啞聲音」;「擁抱盡頭是黑暗」等,到「生生死死原來 無非要換來他半天半點遺憾」的徹底的絕望,如果只是換來對方給予半天時間對這段愛情有些許的遺憾,兩人的付出未免太不相稱。

        假定〈滾滾紅塵〉說的真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故事,歌曲不過說出人世間普遍的無奈。隨着歌曲面世後十多年後出版的張愛玲小說《小團圓》,﹝3﹞一句「子子孫孫流傳着 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到底終於成真,才女也如平凡人一樣有感情煩惱,一樣不可自拔。

翻翻滾滾原來無非也換來一抹泣血的紅塵
一點一點淚水 終會化造一抹泣血的紅塵

〈滾滾紅塵〉的結尾,提及不論如何過活,人生之中少不免會沾上鮮血,意旨人總會在情路上受傷,不能避免,「人間有惹恨情人 沒伸手拯救我的神」已反映愛情的殘忍、還要獨自面對這種蒼白失望的結局。綜觀全詞,反映着詞人對人世的愛情必然換來傷害的悲觀看法。


        最後介紹的是〈戲迷情人〉,是1992年的同名專輯。整首詞集中在「戲如人生」的主題上︰

明暗燈影裏 喜了又悲
聲色暢演淋離 不過是戲
蝴蝶飛不去 心醉夢醒
胭脂染乾淚痕 悽也是美
聲過留影 遺憾地無悔地
以心演出永恆 以死寫傳奇
假戲亂真 輪迴地難過地
卻笑我深不了情 葬心心不死

——〈戲迷情人〉小蟲曲 林夕詞

       〈戲迷情人〉首段已經提到「不過是戲」,在戲劇中,一切感覺都是虛幻,即使戲裏的人「以心演出永恆 以死寫傳奇」,最後卻是「卻笑我深不了情 葬心心不死」。叙事者提及自己就像是戲中人物,「他找錯的情人 竟像你」一句正如某個人錯愛上你,他只不過找上了一個對象,剛巧像你而已,其實並不是愛上你,結果就激發劇情,引動無數劇集、電影等等作品。但這種情感,有時候連觀眾也分辨不了到底是為了角色,還是因為自己的身世,感情才被牽動起來的,便嘆一句「假戲亂真」,到下齣戲上畫,這種情感再度湧現,永沒休止。

蝴蝶飛走了 燈再亮起
當初葬心爲誰 本要忘記
爲戲中主角 苦了自己
身邊痛惜是誰 不是你

       從歌詞的尾段看,作為觀眾在戲劇結束後,情感應從戲劇的氛圍中走出來,即使觀眾十分喜歡觀賞劇集,可能曾經在某齣結局為某個角色哭過,但幾年後還會記得那個角色姓甚名誰嗎?在這裏有人說「戲子無情,觀眾更無情」,他們看另一齣劇集,可再為另一個角色哭過,因為上一次哭的對象已經死了,這時「戲死戲還在」。哭得多了,也分不清自己多情還是濫情,再不然是無情。回到現實看這段歌詞,單單從愛情上看來,人們為了撕心裂肺的愛情,有時不知道為的是甚麼。戲中主角尚且為角色投入,假如為了自己的愛,答案更為模糊,這種茫然,只能夠說成其實這人不為你所痛惜,更值得痛惜其實另有其人。這詞不斷在個人及戲劇中的現實與虛幻穿插,即使自己得到親身經歷,也難以咬定那些情事是真實的情感,當下看戲的人對情節不能忘懷,就像失去舊情的人放不下前事,只會傷害自己。說回老話,唯有像〈心經〉放下心結,人才會擺脫痛苦。

       〈戲迷情人〉也有國語版,是黃鶯鶯的〈葬心〉,電影〈阮玲玉〉(導演關錦鵬)的主題曲,姚若龍詞。那首歌也有〈戲迷情人〉蝴蝶的意象,也對阮玲玉特殊的人生和感情世界悲劇作一演繹。

       這裏為袁鳳瑛作一個膚淺的介紹,其實她在三隻大碟不乏輕鬆的愛情歌曲,但她的聲線似乎只與淒冷的曲調和詞作產生化學作用(特例是《仙樂處處飄》,是一首兒歌,為羅大佑曲林夕詞),故將這幾首富有悲情調子的作品串聯起來分析。


﹝1﹞林夕對佛教思想有深入研究,散見於一般文章,如〈林夕.開到荼蘼花未了〉,收於呂大樂編:《號外三十》(香港:三聯書店,2007),頁346。當中林夕提到︰「我想了很久,一個人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想了很多道理,後來又寫了《給自己的情書》。之後開始睇佛經,發現它和我之前想的道理類近,佛的主旨是如何解脫痛苦。」

﹝2﹞由電影情節上,《滾滾紅塵》女主角沈韶華被父親監禁在家中,暗合張愛玲少年時被父親囚禁的經歷;後來沈韶華離家出走寫作,在抗日戰爭時跟一位為日本人做事的中國官員章能才相戀,暗合張愛玲與胡蘭成相戀;沈韶華和章能才的分手,則暗合張愛玲與胡蘭成只為時數年的婚姻。

﹝3﹞《小團圓》是張愛玲死後才出版的小說,一般認為是張愛玲的半自傳作品,參考:〈http://marentam.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35835〉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從〈莫再悲〉看鄭國江詞中「路」

作詞:鄭國江

莫再悲 莫再傷
遇到悲哀休誇張
誰亦要經風與浪
誰遇挫敗不受傷
逝去的 莫再想
路正崎嶇更漫長
何用歎息風裡望
寶貴光陰笑著量
愁和哀 風與霜
不會天天都探訪
用幻想與夢想

編織那遠大理想
斜陽好 花正香
跟那寂寞和著唱
歌聲一句句跳越屏障赴遠方
默默的分享 默默的欣賞
路上一切美麗況
人生總會碰著悲哀苦惱
為何流淚看
幸運不稀罕 熱淚不輕淌
願做真正的硬漢
何必口說快樂
心中一個樣


作者:李夢瑤

     鄭國江(另有筆名鄭一川、江羽、江上風、江泓等),香港第一代流行曲填詞人,是香港詞壇一位不可多得的一流「詞匠」。正職為小學老師的他,往往喜歡在填詞中發揮教化作用,加入正面訊息 ,﹝1﹞並以淺白、簡短的字句,去寫感情、說道理,﹝2﹞這亦成為他填詞的主要特色。除了偏愛使用水的意象入詞外,他還經常運用到「路」的意念(接近120首作品),這是源自魯迅筆下的一句「路是人走出來的」而發展出的創作傾向,當中的積極精神正好契合詞人的填詞意向:

初聽時,覺得很新鮮,慢慢地,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很有意思,文句結合了生活,在思想中生了根,到寫作時,不自覺地用了出來……只有「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鏗鏘有力,表現出決心、毅力、勇氣,相信這句話,給上一代生活在苦難中的中國人,很大的激勵和鼓舞。 ﹝3﹞

     在他筆下眾多的「路」中,有客觀情景的「道路」(如〈泥路上〉)、也有愛情的「心路」(如〈陌上歸人〉),最多的則是以「人生路」為主題,甚至衍生出相應的「三部曲」作品。﹝4﹞此「三部曲」分別為〈慢慢前路〉(1979,徐小鳳)、〈莫再悲〉(1983,林子祥)以及〈漫步人生路〉(1983,鄧麗君),其出現最早追溯至〈風雨同路〉(1978,徐小鳳)一曲,由於這首歌廣受大眾歡迎,更奪得首屆十大中文金曲獎,因而令詞人得以延續創作一系列以「人生路」為主題的作品。﹝5﹞本文將集中分析「三部曲」中的〈莫再悲〉,並以另外兩首相輔,從而細看詞人創作的「詞路」特色及對「人生路」的觀點。


     用詞上,〈莫再悲〉充分彰顯出詞人循循善誘的填詞風格,當中例如三次使用「莫」一字,以及「何用」、「為何」和「何必」等等,這些字眼均有明確的指導勸勉意義,是一般被視作「商品」的流行曲中少有的用詞,卻是鄭國江老師的「標誌」,如〈慢慢前路〉中甚至出現一些更強烈直接的鼓勵字句如「不必要怕路長」、「不會絕望」;〈漫步人生路〉中的「不怕受磨練」等,可以說,這些正面而具教化功能的字詞是貫徹於詞人的大部分作品之中。

     「路」一字在〈莫再悲〉中共出現兩次,分別是「路正崎嶇更漫長」及「路上一切美麗況」,兩者均同時指涉客觀景象的「路」以及「人生路」,詞人更往往會加入一些景色的描述或字眼,令「路」的雙重指涉性更可堪玩味,例如〈莫再悲〉中便以「斜陽好,花正香」的景象氣氛來呈現出「路」的畫面,而〈慢慢前路〉則以「默默看看天際白雲蕩,就像你我志在四方」,以天上飄蕩的白雲比喻二人的闖蕩志向,既展現出詞人善以簡單事物作生動比喻的本領,同時亦配合「路」的景色敘述;〈漫步人生路〉中亦使用「風中賞雪,霧裡賞花」、「小雨點」、「疾風」等自然之物入詞,營造出清新的畫面感以及令「人生路」與「實景路」概念重疊,可見三首作品在「路」的運用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歌詞中,詞人指出風浪、挫敗、受傷、苦惱、悲哀等等都是「人生路」上所必經,籍此勸勉別人不要一味放大自己的悲傷,更不應過分執著失去的事物,因為生命短暫。他更進一步鼓勵別人要積極樂觀面對生命,以幻想、夢想、理想去豐富人生,因為「愁和哀,風與霜,不會天天都探訪」,苦痛困難總有過去的一天,傷痛過後便應該忘記過去,努力將來,詞人充滿希望與信心的積極正面人生觀由此可見一斑。

     在人生路途上,能夠如〈漫漫前路〉中溫情脈脈或〈漫步人生路〉中愛意綿綿的「同路」相依固然是好,但實際上更多時候是一人獨自前進,而詞人便成功將〈莫再悲〉中一人「上路」的孤苦心情轉化成「斜陽好,花正香,跟那寂寞和著唱」的樂觀態度,透過欣賞身旁美景,將寂寞當作自己旅伴,繼續高歌,享受生命,強調出自強不息的精神。

     〈莫再悲〉結尾部分的「幸運不稀罕,熱淚不輕淌,願做真正嘅硬漢,何必口說快樂心中一個樣」,無疑是配合林子祥剛強灑脫的「硬漢子」形象而寫就,﹝6﹞而〈漫漫前路〉的衍詞造句上亦符合徐小鳳爽朗豪邁的形象,只有「挽手」兩字帶有一絲情意,﹝7﹞可見詞人之用心,由此足以體現詞人保留風格的同時又能特顯歌者個人特色的填詞功力。

     鄭國江一生作品無數,由武俠片主題曲、兒歌到大路情歌,甚至戒毒宣傳歌都有所涉獵,當中常以「路」的意念入詞,宣傳正面的信息,透過〈漫漫前路〉、〈莫再悲〉及〈漫步人生路〉「三部曲」,一方面展現了詞人擅長以景入情、營造畫面感,用詞上亦盡顯其教化勸勉的填詞特色,最重要的是透過「路」的概念帶出積極正面人生態度,鼓勵大眾熱愛生命,無論順境逆境,有伴或獨行,都要欣賞身邊事物,努力向前,這些詞無疑對社會大眾起著策勵人心的功效,可謂是詞壇的一碗「暖心湯」。

﹝1﹞鄭國江:《鄭國江詞話人生》(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頁94
﹝2﹞鄭國江,頁108
﹝3﹞鄭國江,頁41
﹝4﹞鄭國江,頁48
﹝5﹞鄭國江,頁41
﹝6﹞鄭國江,頁46
﹝7﹞鄭國江,頁42


附錄:


鄭國江老師詞中對「路」的使用統計(目前蒐集到的資料,共計119首)
所用的詞:
歌曲數目:
歌曲名稱:
前路
31
漫步人生路、信、慢慢前路、誰能明白我、衝上雲霄、每夜唱不停、新的希望、喝彩、燃點真愛、突破、前路點走過、心裡的問號、過山車、足球小將、人生的鼓手、天涯路、故事、小幼苗、不必伸手給我、月光花、立志要趕上、為了理想、天下伴你闖、心裡譜、前路通往、這首歌、新春喜洋洋、快到我面前、春天信希望、每一步、一盞小明燈
情路
14
相識非偶然、千個想不通、陌上歸人、離別的搖籃曲、情人路、愛和夢、錯覺、願愛得浪漫、只怕不再遇上、情是枉痴心、愛的足印、情場小將、愛不是遊戲、離別的搖籃曲
長路/遠路/崎嶇路
13
歌和老街、友情、逍遙四方、石像、何必抱怨、樣樣做到好、不必伸手給我、珍惜這一晚、夜行、片段
答案、莫再悲、莫徬徨
路上
9
心中滿希望、Parathion Medley、步步向上、初戀、歌聲暖我心、珍惜這一晚深夜小白船、泥路上
路途/路徑
8
古都羅馬、和你漫步清晨裡、珍重再見、500步、別了憂鬱Johnny Blue、可能、心裡的春天、不再流淚
路障
6
成功需苦幹、祝福、怎麼可以沒有你、美滿前途全力創、友情、哪怕到處闖
大路/道路
5
交叉點、走到街上櫥窗外的愛情、青春路上、哪怕到處闖(重複)
迷路
4
迷路、心霧、愛慕(無退路)、究竟天有幾高(星河路)
路邊/路旁/小路
4
北國之春之榕樹下之故鄉的雨、這刻相見後、攀山樂、罌粟花
心路
3
別話、校門外、傲遊萬里
路人
3
借來的美夢、快樂正開始、小鎮之歌
上路
3
一期一會、孤雁、人在雨中
我路
3
孤身走我路、獻上這歌快樂是我鄉
沒有路/無路/絕路
3
愛情隧道、為什麼幸福途
路(單用)
3
真情早嚐過、紀念冊、東方之珠
其他

8
懶舒服(行路)、執到寶(對路)、狂歡(陌路)、青春熱潮(歌路)、至愛(新既路)、星(歧路/荒野路/引路)、風雨同路(同路)、黃色的街燈(這段路)

徐小鳳《漫漫前路》——1979年專輯《夜風中》第8首)

漫漫前路有幾多風光 一一細心賞  為甚留步回頭望一望 心中一片迷茫
默默看看天際白雲蕩 就像你我志在四方 但願與你歡笑地流浪 挽手他鄉闖一闖

漫漫前路有幾多風霜 一一去擔當  踏著前路兩家互守望 不必要怕路長
路上有你不會絕望 路上有你信念更剛  路上有你歡笑在浮蕩 滿山小草都芬芳


林子祥《莫再悲》——1983年專輯《愛情故事》第12首)

莫再悲 莫再傷 遇到悲哀休誇張  誰亦要經風與浪 誰遇挫敗不受傷
逝去的 莫再想 路正崎嶇更漫長  何用歎息風裡望 寶貴光陰笑著量
愁和哀 風與霜 不會天天都探訪  用幻想與夢想   編織那遠大理想
斜陽好 花正香 跟那寂寞和著唱  歌聲一句句      跳越屏障赴遠方 

默默的分享  默默的欣賞  路上一切美麗況 
人生總會碰著  悲哀苦惱  為何流淚看

幸運不稀罕  熱淚不輕淌  願做真正硬漢 
何必口說快樂  心中一個樣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1983年同名專輯《漫步人生路》第1首)

在你身邊路雖遠未疲倦  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
越過高峰另一峰卻又見  目標推遠讓理想永遠在前面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  願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
愉快悲哀在身邊轉又轉  風中賞雪霧裡賞花快樂迴旋

毋用計較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  還願確信美景良辰在腳邊


願將歡笑聲蓋掩苦痛那一面  悲也好喜也好 每天找到新發現
讓疾風吹呀吹儘管給我倆考驗  小雨點放心灑早已決心向著前


參考資料

        網址

魔鏡歌詞網〈http://mojim.com/twznew.htm〉
鄭國江逗號人生〈http://hd.st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34225&srctype=p〉
林子祥訪問鄭國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lWOGSOG9s〉
aTV《亞視百人》第七十三集鄭國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XI1ydwz3g〉
長者安居協會——《幸運隨想曲》〈http://www.goldenage.hk/b5/ga/ga_article.php?article_id=1254〉

        書籍

黃志華:《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香港:三聯書店,1990。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八十談》,香港:匯智出版社,2011。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社,2009。
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社,2010。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2009年。
朱耀偉:《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2007。
鄭國江:《鄭國江詞畫人生》,香港三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