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從〈諾貝爾的名單〉中探索詞人的生命意義


填詞:林若寧

他 從伊拉克戰地
奉獻著大半生 為救個病人
他 曾因伸張正義
為制服那劫匪 鬧市內中伏未可救治

這世界很多大人物景仰
卻有更加多無名字的棟樑
哪個會得獎 能成為大將
貢獻過的人沒有歡呼聲大合唱

*人間之光 藏於漆黑城市
 哪種犧牲可以寫出這偉大故事
 誰只關心 誰只專心樓市
 你會不會想起這一個渺小勇士*

他 臨死一刻決定
願割下眼角膜 令老友復明
他 曾捐軀搞革命
沒有諾貝爾獎 就算活到死亦算豐盛

欠缺了金獎亦贏到尊敬
哪個記得起無名字的大名
建設過風景 無人能做証
救濟過的人每下呼吸聲極動聽

REPEAT**

人間之光 藏於漆黑城市
哪位捐軀可以衍生到更大意義
誰生於此 誰死於此城市
有位女士夫婿很早死
靠做個女畫家養大了八位子女
亦有生命意思

作者:黃碧玲

〈諾貝爾的名單〉收錄於許志安在2006年的全新專輯《In The Name Of...》中,這是一張以人名的專輯音樂CD。當中所收錄的歌曲是在演繹每一個人名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背後都有一光輝的背後,值得我們一一細看,藉著詞人對他們的描寫,反思出生命的意義。


諾貝爾獎是頒給一些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分別獎勵五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歌曲名稱,諾具爾名單,但歌詞中所記載的人物事蹟中,無一人曾經獲得過諾具爾獎,但他們每人所做的,雖然不為人所知,但卻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文章一開首介紹了兩個不同的人物。一個是在伊拉克戰地中奉獻自己半生的一名醫生,另一個是為了制服壞人而不幸喪生的人。他們兩個所做的行徑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看別人的生命較自己強,為別人的好處而犧牲自己的時間、舒適、金錢,甚至是生命。

每天翻開報章,都會看見這個世界每天充斥著得多的不公、不義,眼看各人都自顧自己的事,甚至為了自己而犧牲他人。但是詞人在這裡卻是持相反的意見,「這世界很多大人物景仰,卻有更加多無名字的棟樑」,對於這個世界,詞人持有一正面的態度,他認為這個世界仍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人和事正在這世界中運行著,他們沒有得到任何的獎項、不是擔任什麼「大將」,亦不會為自己所作過的好事發出「歡呼聲大合唱」。

歌詞中的第三段,寫道這些「人間之光」雖然作了很多的好事,可是在這黑暗的都市中,卻不為人所知、不被人看重。「誰只關心,誰只專心樓市」,的確,香港人近年最關注的其中一個議題是樓市的情況,對於自身的利益、需求的看重。在這「漆黑城市」中,更多的人是為自己的將來作一打算,而又有誰會真的為了別人甘願離開自己的安舒區?

歌詞的第四段中,詞人明明確確地道出,何為人生的意義。在這段中,他亦提到兩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是臨死時割下自己的眼角膜捐贈好友;另一個是為革命而犧牲的人。這兩個人都是在生前作了一些偉大的事情,令其死後所產生的影響極為巨大。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三不朽中居首的「立功」,而他們的偉大之處在於為別人燃盡了他們的生命。而這些事在詞人眼中是「豐盛」的,是人生真正不會朽壞、值得傳揚、歌頌的。

       對比起豐厚的獎金,這些擁有「無名字的大名」的人得到的是「尊敬」及為別人犧牲後,在他人身上所見證得到的光輝、美麗的一面。當中雖然無人知曉、亦無人問津,但是這都是些美麗且動聽的。詞人提到的例子多是個人為大眾所犧牲的大愛,這種行徑也許未能做到,亦難以做到,但是否因此就對此不聞不問呢?

       詞人在最後一段舉出「一個喪夫的女畫家憑著個人的力量養大八位子女」,對於人生意義的範圍,詞人認為不需要每人都要為社會犧牲至失去性命方為值得記念的。簡單像母親對於兒女的愛,為他們而一直默默堅持、不辭勞苦的精神亦值得我們學習。

      總括而言,詞人對於人生的意義是在於其生命的豐盛與否,這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犧牲自己,而為別人奉獻自己。詞人在歌詞中不斷追求、讚揚的是一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而這一種的精神對於逐漸生活在機械化、被物質生活腐蝕下的我們所缺乏的,詞人作這一首歌,寄喻的是希望未來的社會能夠多多學效這些人物背後的精神,這一種能夠永垂不朽、一生所要追尋的人生意義。



參考資料:
魔鏡歌詞網:〈諾貝爾的名單〉,http://mojim.com/twy100100x59x9999.htm,2014年5月23日瀏覽。
維基百科:〈諾具爾獎〉,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F%BA%E8%B4%9D%E5%B0%94%E5%A5%96,2014年5月23日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