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從黃偉文〈奇洛李維斯回信〉及〈拒絕畢彼特〉看偶像崇拜的心理特徵與行為

                                                                                                                   作者:羅正恩

       2004年薛凱琪憑黃偉文填詞的〈奇洛李維斯回信〉一曲成名,翌年黃偉文再為她寫下一首〈拒絕畢彼特〉,繼續唱出「小粉絲」的心聲。兩首歌同以荷李活巨星名字作歌名,歌詞道出影迷崇拜偶像時的種種行動和內心感受。就著偶像崇拜這個行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岳曉東先生提出「普賽克式愛」來喻青少年的追星行為。現看看黃偉文〈奇洛李維斯回信〉及〈拒絕畢彼特〉的歌詞如何體現這種「普賽克式愛」。

       岳教授提出的「普賽克式愛」是綜合了兩個神話和童話寓意而得出的觀點,兩者分別是希臘神話中普賽克與丘比特的愛情故事,以及安徒生童話中普賽克與雕刻家的故事。普賽克神話的寓意是愛需要有奉獻、神秘感、忍耐,不可忍受欺騙;普賽克童話的寓意是愛給人激情、虛幻、痛苦,愛己才會自信。至於綜合了兩者而得出的「普賽克式愛」就是「單戀、神秘感、神化偶像、虛幻親密感」,可以說「這種崇拜的核心是對偶像的無條件的愛慕、依戀和認同」。將〈奇洛李維斯回信〉及〈拒絕畢彼特〉的歌詞配合「普賽克式愛」三個心理特徵時可這樣解讀:

(一)「普賽克式愛」夾雜了大量的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認知成分。這強化了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形象,儘管他/她與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可能有很大距離。

      〈奇洛李維斯回信〉內「我」應該是從來沒見過超級偶像「K先生」的,只可以靠信件傳達心意。「我」無法接觸到真人的「K先生」,所以對於「K先行」的行事為人,都不過是想像。歌詞中「K先生可否阻你十八秒鐘看看信/如果你認同人是有需要造夢/給我寄贈簽名的信封/只要一封」是「我」的內心盼望,我「理想化」了「K先生」會理解影迷的心態,會知道「造夢」的重要性。此歌最初的版本是由薛凱琪獨唱,之後才有郭富城聲演「K先生」的版本。故此,歌詞一段「F小姐/真感激你為我每天也寄信/年輕我亦曾同樣那麼愛造夢/所以決定親筆的答覆/等你相信」從最初版本看來,可視為「我」的幻想,覺得「K先生」終有一天會給「我」這樣的回信。這就體現了「普賽克式愛」是夾雜了「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認知成分」一點,偶像「K先生」於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可能並非如此。

       再者,〈拒絕畢彼特〉又進一步展示了「普賽克式愛」是「夾雜了大量的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認知成分」的特點。歌詞前面部分「最近你愉快嗎/計劃去滑雪嗎/決定接吳宇森的新電影嗎/若然下回外景/有預時候來港嗎/願偶遇你下午在半島喝茶」是「我」自言自語式問候偶像「你」,「我」想知道「你」的近況,想像「你」可能會「計劃去滑雪」或者接拍「吳宇森的新電影」。「計劃去滑雪」、「接吳宇森的新電影」、「預時候來港」、「下午在半島喝茶」等都是一種絕對化的認知成份,認定了偶像可能的行事為人。「我」對偶像的愛慕包含大量幻想,與偶像有關的一切都被浪漫化。「盼望你猶如所想那樣優雅/任由我來妄想/其實較實物完美吧」直寫出在影迷「我」心目中的偶像形象會是何其美好,影迷「我」對於偶像的想像甚至去到一個「妄想」的地步,「實物」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拒絕畢彼特〉一詞最可以體現出「普賽克式愛」是即使知道偶像在現實生活中的形象不如幻想中的美好,追隨者仍甘心於沉醉在這種虛幻想像之中。

(二)「普賽克式愛」是一種單向情感交流,充滿了虛幻性和神秘感,而這種虛幻性和神秘感一旦被毀滅,人可能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

       〈奇洛李維斯回信〉中表現出單向情感交流。「我」天天寫信給「K先生」(意指奇洛李維斯),「封封寫滿六百句的我愛你」如是者寫了十年也未厭倦。「我」知道與「K先生」是有一段很大的距離,甚至是「隔著個太空」。歌詞中「繼續被動來做普通的大眾
/實在沒有用/情願不怕面紅/頑強地進攻/爭取那認同/才年年月月晚晚朝朝密密寄信」可知道「我」非常崇拜「K先生」,不甘做一個「被動」的普羅大眾,所以主動寫信爭取「K先生」的認同,此等勇氣更「如朝朝代代每個不朽烈士奮勇」。「我」對於「K先生」是一種單向的情感交流,雖然詞中「K先生」有回信給「我」,但無可否認「我」的愛慕一開始是單向的。「專心得超級偶像也動容/一直相信/所以給你一直寫信」中,「我」深信堅持可以打動「K先生」,所以才持續地寫信,一直等「等到你會/破例/答覆我一封」。

       接著,〈拒絕畢彼特〉一詞就指出這種情感交流是「充滿虛幻性和神秘感」,歌詞中:

「你別靠近我不想憧憬消散在瞬間
秘密若然讓我分擔/假想也沒有空間
如若能任我揀/我/只望神遊一番
能定居在荷李活我都不慣
情願只是/讓我在門縫間/望一眼
拆穿魔術大概就再不驚嘆」

      「我」對偶像「畢彼特」的崇拜顯然是一種不實在的憧憬,是虛幻的。「我」崇拜他,可是「我」並不想他靠近,因為二人的距離一旦拉近,所以有美好的想像都可能會瞬間消失。影迷或歌迷對於偶像總是存有種種的幻想,會好奇與偶像有關的一切。詞中的「我」不想知道偶像的秘密,因為這樣做的話就會失去對偶像的幻想空間。偶像將自己的秘密都說出來與影迷或歌迷分享的話,歌迷影迷的幻想會被事實打破,就會造成失落感。故此,「我」可以選擇的話,都情願繼續神遊於幻想之中,或是「讓我在門縫間/望一眼」,而不願意與「偶像」住在一起。就像歌詞說的,偶像的神秘感就如魔術一樣,拆穿就不再驚嘆了。「無論誰/換了衫 也不像台前璀燦」點出了偶像在華衣美服下,不過是個普通人,台下的他們耀眼不再。「情願真實和發夢隔開幾千個山」以及「美夢切莫變真/怕越美越似假/你讓我遙遙欣賞仰慕好嗎」是歌迷、影迷的心聲,歌迷、影迷與偶像需要有「遙遙」的距離。歌迷、影迷一旦接觸到偶像在台下真實的一面,發現與所想的偶像形象出現落差時,「虛幻性和神秘感」就會蕩然無存。因此歌詞中的「我」贊成暗戀偶像,甚至說偶像是用來膜拜的,歌迷影迷不可能「越界」與偶像同行「一起捧奧斯卡」,否則只會帶來巨大的失落感。

(三)「普塞克式愛」是一種雙向情緒體驗,它一方面可給人帶來巨大的激情和動力,使人情緒興奮激昂;另一方面也可給人帶來巨大的困惑和壓抑,使人情緒上下波動。

      〈奇洛李維斯回信〉反映的是「普塞克式愛」給人「激情和動力」的一面;〈拒絕畢彼特〉 一詞就較傾向反映「困惑和壓抑」一面。

       〈奇洛李維斯回信〉中的「我」花了十年時間,風雨不改天天寫信給偶像,「追星」這個過程給「我」無比的動力。歌詞中「情願不怕面紅/頑強地進攻/爭取你認同/才年年月月晚晚朝朝密密寄信」,「我」懷著勇氣寫信給「K先生」,為的就是得到「K先生」一封親筆簽名信,證明自己對他的愛慕是能得到認同的。除此,歌詞中「抬頭望星空發夢仍然自信/等到遠處你為我寫那一封/人人都怕難怕倦怕撲空/全球得我未死心沒有放鬆」點出了追隨偶像的過程中,很多人可能會因為一直單向的付出,等不到偶像回應而放棄,但是「我」卻滿有自信地認為終可得到「K先生」的回信,故一直堅持著。「普賽克式愛」下,「我」情緒會興奮激昂,就如詞中一句「如朝朝代代每個不朽烈士奮勇」,寫出崇拜偶像時要有烈士般精神,不可胡亂放棄。

       反之,〈拒絕畢彼特〉所呈現的較多是「普塞克式愛」使人情緒上下波動、感到困惑和壓抑一面。〈拒絕畢彼特〉的幾句歌詞「你別約會我不想憧憬消散在瞬間」、「你讓我遙遙欣賞仰慕好嗎」及「你別靠近我不想憧憬消散在瞬間」,反映出影迷、歌迷面對的矛盾。他們一方面很高興可以見到偶像或得到偶像的回信,一方面又怕距離拉近、幻想破滅,兩種不同感受衝擊,便會造成人們情緒上的波動。〈拒絕畢彼特〉的「我」所面對的困惑是很想了解偶像的事,卻又怕與偶像拉近距離的話,所有事情都不如想像中的美,因此有「拒絕畢彼特」的想法。「談話時/大笑間/也許熱情能轉淡」可以和偶像笑談,影迷又會擔心增加對偶像了解的話,會使熱情轉淡。可見「我」要壓抑心中的情感,不能靠近偶像,怕自己對偶像的熱情會逐漸退減。歌曲最後幾句「情願只是讓我在門縫間/望一眼/拆穿魔術大概就再不驚嘆」點明影迷寧可放棄種種與偶像靠近的機會,都要保護偶像的神秘感,實在是「普賽克式愛」的典型。

       最後,就以上三點的解讀,可以看到黃偉文〈奇洛李維斯回信〉及〈拒絕畢彼特〉兩首作品一方面反映出偶像崇拜給人無比動力,一方面反映影迷「追星」時面的內心掙扎,具體反映出何謂「普賽克式愛」。歌詞中的「我」不論在心理特徵和還是行動上,都具備「普賽克式愛」的條件。將比喻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普賽克式愛」放入〈奇洛李維斯回信〉及〈拒絕畢彼特〉行進解讀,可對歌詞有多一個角度的了解。


參考書目:
岳曉東:《追星的心理分析》,香港:商務印書館,2012。

歌詞來源:
奇洛李維斯回信http://hk.music.yahoo.com/album-song.html?songid=19537
拒絕畢彼特http://hk.music.yahoo.com/album-song.html?songid=327545

參考網站:
香港音樂網http://lyric.musichk.org/main1/fiona3.ht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725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25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