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惠玲
林夕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的是中文,有很深的文學造詣,而他也有將其文學造詣化用到自己的歌詞作品,最廣為人讚許的莫過於1987年寫給二人組合Raidas的〈傳說〉,當中運用了三個文學典故來帶出歌詞的主題。事隔多年,這個組合早己遭人遺忘,然而這首精致動人的作品卻屢屢被人提起,成為研究林夕化用文學典故的創作風格的一個必提例子。事實上,在林夕近年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用典十分出色的作品,如〈六月飛霜〉。下文將分析作品中所用的典故。
歌詞:
當 未慣靜默靜得聽到心跳竟加倍緊張
未信自在在於天生天養 難以弱勝強 殺入戰場
最終 習慣為著獵取一身盔甲竟不怕損傷
為了夢幻日子得到保障 用惡夢結賬
烏托邦 販賣血汗變棟樑 [誰被誰越抬越上]
烏托邦 那獵物也是獵人 踏破了樹林
浮在半空寄生貨櫃箱
誰明白這異象
六月飛霜 個個笑得哀傷
誰又會鑑定誰正常 不知替哪個著想
欲求未滿 剩下砒霜 當菜汁分享
猶如吞仙丹上月亮 誰有膽設想這世間下場
當 習慣附和大家講的真理都得到獎賞
未慣十字路口挑選方向 離隊要膽量 拒絕跳牆
一輩子 血汗注入拍賣場 [誰被誰越抬越上]
一輩子 價值像泡沫上揚 誓與天較量
埋下理想栽種幻想
誰明白這異象
六月飛霜 個個笑得哀傷
誰又會鑑定誰正常 不知替哪個著想
欲求未滿 剩下砒霜 當菜汁分享
猶如吞仙丹上月亮 誰有膽設想這世間下場
即使你跟我比鬥已極平常
囂張得敢與天格鬥 才是榜樣
開天闢地之歌 轟轟烈烈 大合唱
如何憑人力綑綁一剎夕陽
如何憑財力去扭轉天亮 請拍掌
習慣了這異象 誰又在叫嚷
六月飛霜 世界怪得誇張
誰又去決定誰正常 不知哪個有異想
未曾盡興 剩下砒霜 當配方分享
誰來斗膽講仙丹會斷腸 誰有膽去相信過激立場
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 誰說得漂亮
最可笑的 喊亦正常
最悲壯的 笑亦正常
哪一個可 發育正常
〈六月飛霜〉是2011年林夕寫給陳奕訊的一首關注社會民生的作品。歌詞包含了四個典故,分別是:〈六月飛霜〉、〈嫦娥奔月〉、烏托邦及異象。
現今我們熟悉的六月飛霜原本有兩個版本,最早的故事是出自於戰國時期,有一個齊國的官員名叫鄒衍,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也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通陰陽之道,對齊王忠心耿耿,但遭到讒言,齊王將其下獄。鄒衍仰天大哭,上天為其感動,在五月炎熱的夏季,下起霜來。於是就有了〈鄒衍降霜〉這個喻示冤獄的典故。
到了元代的時候,戲曲家關漢卿取材一個民間故事〈東海孝婦〉改編成〈竇娥冤〉這個廣為流傳的戲曲小說。故事是講述一個名叫竇娥的寡婦,被人誣告,判砍頭之刑。臨行刑前,竇娥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下三個誓願:死後將血濺白綾,六月飄雪,大旱三年以證明其冤屈,結果全應驗。「六月飛霜」由此而來。故事除了講述竇娥的冤情感動天地,令到天氣反常昭示冤獄外,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吏治的腐敗。時至今日,這個典故是最為人熟知的版本,一被提起,就令人想有冤情及社會黑暗,是非不分。因此當林夕用這個典故直接化作歌名,很容易就令人產生這首歌有關社會民生的,官吏的腐敗致使有冤情這種聯想。事實上,這首歌也正正影射著現時社會種種反常情況:地產霸權,樓價高企,各種各樣的問題食品事故。戲曲故事中,官吏應該是保護民眾的,但卻胡亂判案,害及無辜平民,就如歌詞中為獵取盔甲,竟弄得損傷一樣,盔甲本來是保護人的,但為了得到它,竟把自己弄得損傷,如此本末倒置,這樣的盔甲的意義在裏,是什么導致到這個反常現實出現的呢。林夕運用的這個典故直接帶出了歌曲的主題,令人聯想到今日混亂的社會局面,因此此曲一出,在內地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歌詞中〈吞仙丹上月亮〉指的是〈嫦娥奔月〉這個流傳己久的民間故事。〈嫦娥奔月〉是一個遠古的神話,嫦娥是堯時候的神射手後羿的妻子,一說她是為了保護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吞下仙丹,奔月升天。更廣為人知的版本是她偷吃了丈夫由王母娘娘討來的仙丹後,身體變輕,慢慢飛升到月宮之上,自此過著寂寞清冷的生活,這個版本有少許道德教化作用在內。歌詞化用這個典故與〈六月飛霜〉有些不同,它引用的是這個典故中的兩個概念「仙丹」及「升天」,故事中的仙丹是不死之藥,本是好的東西,引用到歌詞當中,影射的應是目前社會屢屢見報的問題食品,食品本是人們生命必需的能量來源,但當食品有問題時,我們吞下的「仙丹」就仿如「砒霜」令我們「斷腸」,更壞的是如嫦娥般「升天」,不幸的是現今的人並不是神仙,所以我們的「升天」講的是直接歸西,失去生命。這種結果其實對應了〈六月飛霜〉的反常。
〈烏托邦〉這個名字來自於英格蘭作家及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摩爾於十六世紀的同名書籍《烏托邦》。他在書中虛構了一個大西洋上的小島,小島上的國家擁有完美的社會、政治和法制體系。作為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摩爾的理想社會裡,私有制被廢除,產品歸全社會所有,公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人參加勞動。他們是反對私有制,提倡公有制的,這點與共產主義者不謀而合。而共產主義也認為社會主義建設完成後,人類的社會就進入共產主義的階段,烏托邦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明顯地,這個烏托邦影射的是現今世界奉行共產主義最大的國家-中國。香港雖然不是奉行共產主義,但究其政治主權,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所以這個烏托邦包含香港在內。而在這個「烏托邦」內,各種各樣的反常情況都在發生當中,血汗被「販賣」,「獵物也是獵人」大家互為獵物,互相被狩獵,殺氣騰騰,「浮在半空寄生貨櫃箱」,要寄生於貨櫃箱中是何等沒有安全感,烏托邦該有的和平氣氛全然不見,触目所及,全是浮躁和戾氣。這樣的現狀對於烏托邦這個名字簡直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所以這個典故運用到歌詞中,除了可帶出歌詞所指涉的地方,也帶有強烈的反諷意味。
異象是《聖經》中一個常見的詞彙,指一種從天上來、特別的看見、啟示和引導,意思相似於《聖經》中其他的「啟示」、「默示」等詞。如對應〈六月飛霜〉,可解成炎熱的夏季中飄起霜雪,上天被竇娥冤情所感動,於是給予人間警示,不要再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配合林夕這首作品,可理解成現時社會如此混亂,種種問題頻生,為何人們還不明白這番異象其實己是上天給予的警示。更可悲的是開始「習慣這異象」,不覺得有問題,就好像如今香港人己經開始習以為常地聽到問題食品的事故新聞,覺得有問題的人反而「有問題」。當「異象」被「習慣」,警示的效果也就失去,這個世界就真真成了〈六月飛霜〉中那個顛倒是非黑白的世界。這首作品配合全曲一韻到底的氣勢,加上陳奕迅的演繹,如同吶喊一般唱出了對目前社會的不滿。
總的來說,林夕以其深厚的文學底蘊,經常將各種不同的文學典故化入歌詞當中,林夕也於訪問中表示過,若要將文言入詞,須注意不能用太過偏僻生冷的用字,畢竟流行曲的受眾是社會大眾,這番說話可引申到化用典故的態度上,要用的典故最好的是廣為人知的,太過偏門的不利於聽眾明白歌詞的指涉。而了解歌詞引用的典故可說是必需的,除了是有助我們更好地解讀歌詞外,亦幫助我們避免錯誤解讀歌詞。
參考資料: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1/02/june/
http://zh.wikipedia.org/wiki/
http://baike.baidu.com/
歌詞參考自魔鏡歌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