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代詞與情感處理
整首詞在情感處理上有其特色,是通過人稱代詞和隱藏施事者去顯現的。首先,在整篇歌詞裏,只有三個「你」字,出現在「誰令你傾慕」和「你怕看見我因你就地痛哭」兩句,很明顯詞人避談愛人,愛人即連分手也不出現對詞人親口說,故在歌詞裏詞人有意識地隱藏了愛人;至於「我」字雖有四個,出現在「來向我轉告」、「對我親自說」、「你怕看見我因你就地痛哭」和「終於我知道」四句,但顯然易見,「我」字出現的場合幾乎都是被動的,即使後者「終於我知道」一句「我」似是主動,但整個語境下我們知道「我」是被告知的,「終於」二字也揭示詞人很遲才被告知,可見整件事中,詞人作為被動角色,完全沒有話事權,讀之更惹人憐憫;至於「他」字則為「你、我」二字數目的總和,共七字,但實則不祇這數目,「誰令你傾慕」、「旁人奉告」和「被旁人運送」中的「誰」和「旁人」也是「他」,加上「由他引路 由他代勞 由他透露」、「他說舊夢結束」、「從他態度 從他自豪」和「然而別讓他」中的「他」共出現了十次第三者,而且幾乎都是主動的,在詞中作主導,既使愛人傾慕,又使二人感情結束;既告知詞人分手之事,又在詞人面前表現自豪,詞人自是無力招架,無可奈何。詞中三角色一主動一被動,另一個幾近隱藏,與詞所表現的情感不謀而合。
隱藏施事者與情感處理
詞中的隱藏施事者(動作或行為發出者)情況簡述如下:首段(「終於」至「運送」)是我(詞人),次段(「就算」至「留戀」)是你(愛人),第三段(「舊日」至「痛哭」)是我與你(詞人與愛人),最後一段(「由他」至「羡慕」)是他(第三者),「他」引路代勞透露奉告,也是「他」令作者難過又羡慕。由此可見,整首詞鋪排了一個故事,本來是「我」,加上了「你」變成「我與你」,可惜最後是「他」,「他」從此取代了「我」,詞人如此安排正正帶出被「替代」的沉痛感受。
我們拿林夕89年的〈此情可待〉比較一下,這首詞幾乎每一句都有「你」或「我」,施事者再明顯不過,如首句「你約見我 與我干一杯」,又如「你在痛哭」、「我在痛苦」等等,「你」與「我」都是主動的,「你」當初離開「我」,「我」現在不要「你」,詞人如此安排即表明「我」與「你」是分得開的,沒有被逼也沒有無奈,所以情感畢露,並沒有如〈情深緣淺〉般充滿無奈感,情感亦受壓抑。至於林夕91年的〈早已離開我〉,詞人亦有意識地隱藏了「你」,我們看歌名可知,又例如歌詞首句「別再可惜,跟別人去吧」,既然「你」已跟別人走了,當然不必存在;另外詞人也省去了「我們」,例如「就算相擁 也覺得冰凍」,這種「我們」不要也罷。
〈情深緣淺〉歌名不比〈終於知道〉
〈情深緣淺〉這個歌名由主唱黃凱芹所改,表示詞人與愛人有深厚的愛情,可惜因為緣份淺而不能在一起,但似乎歌名並不能呼應歌詞。首先,整首歌詞從未出現這四個字,連單獨出現也沒有,就潮流歌曲而言,這是不常見的,歌名往往較多地出現在是歌詞中,而且經常是副歌部份,重覆地吟唱,洗腦式使人記得歌詞,更記得歌名,提升人氣,所以從市場角度來看歌名不當。其次,詞內很少提及詞人與愛人如何感情深厚,只有一句「舊日藉着呼吸接觸」,詞人在此表示悲痛只能揭示他單方面的情深;至於緣,或說緣份,傳統中國文化和佛教解釋為人與人一種無形的關係,不限於愛情,能成為家人已是緣份不菲,若說詞人與愛人有過一段深厚感情,那已是十分有緣份的事,即是後來分開也不能說緣淺,只能說緣斷、緣盡。最後,歌詞的內容也旨在表達自己後知後覺,如被人出賣那種帶悲怨的感覺,而〈情深緣淺〉這個歌名則像是分手後,詞人對這段感情的評價,有可惜的意味,但不帶點幽怨,與詞不符。相反,林夕本來的歌名〈終於也知道〉或是〈終於知道〉不但改得具市場價值,也能表達出詞中後知後覺帶無奈幽怨的感覺。從另一個角度看,若我們不把歌名看成「終於」、「知道」(即後來知道了),而是分解為「終」、「於」、「知道」(即詞人對愛人的那種深情,結束於「知道」這件事上),那便更切合主題了。
參考資料
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流行歌詞硏究計劃,1997,頁338。
魔鏡歌詞網:http://mojim.com/tw104194x5.htm#1
魔鏡歌詞網:http://mojim.com/tw104194x5.htm#1
〈情深緣淺〉解析及與同類歌曲之比較(上)
http://cantonpopblog.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909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