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從賦比興看林掁強歌詞的表現手法


呂美芬

  在歌詞創作中,為了使語言更具表現力,創作者常用一些特殊修辭方法來修飾文字或語句,以加強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歌詞創作有多種手法,例如重複、重疊、設問、比擬、誇張、對偶、排比、襯托等。歌詞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文學體裁中,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歌詞較為相近。中國古代詩歌創作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所使用的賦、比、興之表現手法,也常被流行歌詞創作者借鑒。林掁強歌詞的表現手法也不例外,在他的歌詞中,常常見到賦、比、興手法之運用。

圖片轉自網絡


  1. 「賦」的手法
「賦」的表現手法是平鋪直敘,直接敍述或描寫事物。劉勰〈文心雕龍〉曰:「賦者鋪也,體物寫志也」。它的特點是通俗易懂,直截了當,具有不加修飾的樸實性。「賦」的手法是寫景、敍事、抒情最直接的一種表達方式,且較直接地描繪作品主題。如林振強歌詞〈這一個夜〉:

這一個夜 有一個人
坐於窄巷 呆望門窗
兩手奏著 結他歌唱
腳邊一只 破舊皮箱

這一個夜 那一個人
坐於窄巷 呆望門窗
結他線上 滲出了愁
歌聲帶涼 他一再唱

為何仍然未慣 漆黑的空間
為何常常要 風中慨嘆
何時才能習慣 孤單的孤單
何時才付滿 空虛賬單

這一個夜 我一個人
湊巧過路 提著皮箱
我心已倦 卻奔向前
跟他對牆 跟他去唱

   該作品從頭到尾,都是採用「賦」的手法,通過景物、地點、人物、時間等直接描寫,抒發主角在夜晚裏孤單的感覺。在第一節中,有個人坐在窮街陋巷裹,呆若木雞地望著門窗,一邊彈奏結他,一邊作唱,在他的腳邊還放著一個碎損的皮箱。在第二節中,畫面從遠到近,集中在主角的眼和他的結他上。從主角的眼中去追憶舊時收藏的事件,他的悲愁,從結他線上發泄出來,他的失望、灰心從歌中帶出。主角一再歌唱,煩悶、憂愁始終存在,有增無減。同時「愁」、「涼」字也增加淒涼之氣氛。第三節中,詞人用二個「何」字來發問,強調主角還不能習慣黑暗、沒有光明、前途迷茫的世界。用二個「何」字來表示主角單身無靠,寂寞難忍,空虛不實的生活,不知幾時才能有盡頭?無數的愁緒,帶出無數的問題。最後,詞人筆鋒一轉,「我」的出現,「我」正好趕上,路經此地,相同的是,我也提著收藏往事的皮箱,處於相反的方向,參入歌唱。雖然「我」對某種事已失去興趣,產生了厭倦,但從主角身上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寫照,因此卻要奔向前行。

   2. 「比」的手法
  這裏「比」,講的是比喻。比喻通俗地說是打比方,是在描寫事物時用和它具有類似的事物(喻體)來比所要描寫之事物(本體)。一般情況下,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部分,其比喻目的在於,通過喻體來反映或突出本體,從而起到節省語言、突出事物形象的作用。比喻有明喻和暗喻之分。具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部分,稱為明喻;具有本體、喻體,沒有比喻詞,稱為暗喻。

   林振強作詞的〈如風〉:
 
有一個人 曾讓我知道
     寄生於世上 原是那麼好
     他的一雙臂彎 我沒苦惱 暗喻本體:臂彎 喻體:苦惱
     他使我自豪
     我跟那人 曾互勉傾訴
     也跟他笑望 長夜清早    暗喻本體:長夜 喻體:清早
     可惜他必須要走 剩我共身影
     長夜裏擁抱
                明喻本體:來離 喻體: 比喻詞:
     或世事通通不過是       暗喻本體:世事 喻體:
     人在途中 人在時空
     相識也許不過擦過       暗喻本體:相識 喻體:
      
     或我亦不應再這般心痛
     但不過 是人         暗喻本體: 喻體:
     總有些真笑 亦有真痛
     有一個人 曾讓我知道
     寄生於世上 原是那麼好
     可惜他必須要走 剩我共身影
     長夜擁抱                       暗喻本體:長夜 喻體:擁抱
     
    來又如風 去亦匆匆
     或我亦不應再這般心痛
     讓我心痛 獨迎空洞
     今天暖風吹過有點     暗喻本體:暖風 喻體:

   在〈如風〉中,詞人採用比擬借喻的手法,借用「風」之「善走善變」特性,來比喻主角之另一伴,不能晝夜相依,主人公「獨迎空洞的「心痛情形,其中歌詞用的暗喻七個、明喻一個,通過喻體來反映和突出本體,從而達到節省語言、突出事物形象的目的。

  3. 「興」的手法
  「興」,是指描寫其他事物來引出所要表達之中心思想。朱熹(1130-1200)〈詩經集傳‧關睢〉稱:「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興」的手法是一種含蓄、婉轉的表現方式,在歌詞中能起營造意境之效果,故「興」具有豐富語言色彩的功用。「興」的表現手法有兩種,一是觸景生情,二是情緣物發。觸景生情,意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感情。出處:元‧無名氏《閨怨》曲:「風,吹滅殘燈,不由的見景生情,傷心。」明‧李贄1527-1602)《焚書‧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歎。」情緣物發,是指作者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引發情感的衝動,通過對外界事物之書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在〈詩經〉中,很多作品都採用「興」的手法。例如〈關睢〉首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首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降,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均採用「興」的手法。〈關睢〉以睢鳩這種鳥有配偶而不相亂的特點作為起興,來引起窈窕淑女的形象;〈蒹葭〉(泛指蘆葦) 起興,由看見岸邊之蘆葦而想起對「伊人」之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的感情與秋霧迷離的情景渾然合一,使作品產生了深遠之意境。

   在林振強歌詞中,很多含蓄浪漫的作品,也經常採用「興」的手法。例如:〈月亮神〉

每一夜 無論有星與否,也在街角裏望向天如待 。                         
靜坐似那山海,眼裏哭笑分不開 ,至破曉方會願走開。
每當圓便見他與影一雙, 散發注視明月遊天上。
獨自對答輕擊掌 ,似笑非笑癡癡將,這怨曲一唱又再唱:
兒是我 ,兒為我來, 就如昨天與風蕩來
但來又要去,郤是為了誰 ?留下我在這裏。」
唯苦苦等任雨打風吹,
因她說當朗重圓便再聚 ,
仍堅信著 始終有一夜, 遙遙再戴來赴約
從不去睡 因不知哪一夜 ,人兒會戴月來赴約



圖片轉自網絡

  每一夜 無論有星與否,也在街角裏望向天如待。靜坐似那山海,眼裏哭笑分不開 ,至破曉方會願走開。每當圓便見他與影一雙, 散發注視明月遊天上。 獨自對答輕擊掌,似笑非笑癡癡將,這怨曲一唱又再唱詞人以詞中主角每夜向天上望,注視明月為起興,再將月亮轉化為詞中主角所等待之情人,「兒是我 ,兒為我來,就如昨天與風蕩來」,通過一整段的「興」,然後引出「 但來又要去,郤是為了誰 ?留下我在這裏。」愛情的獨自孤單、詞中主角心中哀怨和望愛人如月亮前來赴約的情感的主題。

   在林振強歌詞中,賦、比、興之表現手法經常結合運用,例如在〈月亮神〉中,都可見賦、比、興三種手法同時存在;另外,在〈月亮神〉中,詞人也充分發揮敘述故事之能力。這類歌詞與後來潘源良所寫那些極富電影感的作品,為香港詞壇開辟了一條嶄新之創作道路。






參考書籍:

ZHU
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計劃,1997。
WONG
黃志華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XU
尤靜波:《流行歌詞寫作教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1。

參考網頁:

Moijm.com魔鏡歌詞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