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林振強《三人行》歌詞解讀


作者:陳倩茵

《三人行》的名稱來由,應是來自《論語.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歌曲是取其字而非取其意,《三人行》是由三個孤獨的人各自唱出他們的心聲,因此三人行是三個人自己伴著自己行的意思。而「三」在古詩詞中代表眾數或無數,引申出城市中無數人都孤獨的意思。

以下將對《三人行》的歌詞作出解讀,歌詞出處及解讀參考了黃志華先生、朱耀偉先生於2009年出版的《香港歌詞導賞》,當中歌詞與歌曲有些不同,已作修改。

這首歌值得留意的是到底是三個人還是一個人的成長各個階段,我認為兩者均可,詞人希望帶出的是當中的孤寂感,但若這情況出現在一人身上,那豈是一個「慘」字能道出的可憐?

《三人行》
作詞:林振強 作曲:Margie Adam

(小孩部分)
童年時逢開窗,便會望見會飛大象,
但你罵為何我這樣失常。

而旁人仍嗤嗤,話我現已太深近視,
但我任人胡說,只是堅持。

飛象兒共我,常在那天上漫遊,
要用笑做個大門口,打開天上月球。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少女部分)
年齡如流水般,驟已十八,與星做伴,
沒有別人來我心內敲門。

而旁人從不知,亦懶靜聽我心內事,
但我現能尋到解悶鎖匙,

星與月兒共我,常在晚空內漫遊,
笑着喊着結伴攜手,空中觀望地球。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成年人部分)
從前傻頭小子,現已大個,更深近視,
但已練成能往心內奔馳,

而旁人仍不歡,罵我自滿,以心做伴,
但我任人胡說,只是旁觀。

心就如密友,長路裡,相伴漫遊,
聽着我在說樂和憂,分擔心內石頭。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這首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孩部份。

第一部分說的是小孩子在童年時孤寂的原因。「童年時」指的是已過去的,可視為一人在回憶過去。開窗時,小孩會望見會飛大象,這當然是小孩的幻想世界(但或許是真的,我們並不知道)。「但你罵我為何這樣失常」當中的「你」,指的是小孩的父母或成人,因為成人已失去了童真,對小孩的天馬行空當然是不加理會。

「而旁人仍嗤嗤,話我現已太深近視」,「嗤嗤」有很多版本寫為「痴痴」,而我認同黃志華生先的見解,「痴痴」是難以解釋的,因此我也認為是嗤之以鼻的「嗤」,「太深近視」則代表旁人對小孩的話並不信任,引申到整個社會可看作是對其他人的不信任,畢竟小孩是最不會撒謊的,但仍被人覺得不可信,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自己的自以為是(活在固有的價值觀中),亦缺乏耐心去聆聽別人的話。但對於小孩而言,你認為我胡說,我也認為你們是在胡說,因此小孩「只是堅持」,而這種堅持只存在於小孩之中,屬於小朋友的堅持,例如我們當聽到小朋友說:「真係有啊!真係見倒啊!」

由於沒有人相信自己,小孩只能活在自己建構的超現實幻想世界之中,與飛象在天上漫遊,並且「用笑做個大門口」,打開月球。小孩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找到舒緩,感到快樂。但正正是這種快樂,突顯出小孩的孤寂。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這段是整首歌的中心,共出現了六次,每個人各唱兩次,各人的理由並不相同(小孩的原因是沒人相信他的話),但歸根究柢仍是由於內心的孤寂,從而推至整個城市的疏離。

當中的「齊話聲」是小孩與小飛象或與同是孤獨的人,而「我伴我」則令孤獨感頓生,兩者的字間形成強烈對比,但表達的情感卻是一致的。「夜」和「冷」也是會加深孤獨感的情景。歌詞中是「從未覺是冷」,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也是反話,其實越說不冷越是冷。另外,歌詞中的路和夜晚都是「漫長」的,因為兩者在孤獨時會顯得特別長,突顯出路上人心情的惆悵。

第二部分是少女的部分。十八歲的少女沒了童年的卡通世界,卻仍是「與星做伴」,大有李白《月下獨酌》的情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簡單而言,即少女沒有伴。沒有伴之餘,也沒有人到她 「心內敲門」。「少女情懷總是詩」,十八歲青春少艾,想的當然是愛情,奈何卻無人追求。

但沒有伴和沒有愛情的事,旁人從來也不知道,「亦懶靜聽我心內事」,這「懶」字突顯出城市中人們都忙,縱然有時間也「懶得」聆聽別人的心內事,幸好少女能尋到「解悶鎖匙」,能夠自我開解。

開解的方法是與星、月同遊於晚空中,笑著喊著(青春的表現)在空中觀望地球,從空中看下去,可顯示出世界的渺小,少女可自我開解,並不需要在乎無人相伴。這段營造出開心愉快的氣氛,對比出少女的失落與孤寂。

最後,少女的孤獨與小孩不同,來自於無人聽她傾訴。縱然說「未覺是冷」,亦只是強顏歡笑。

第三部分是成年人的部分。長大以後,不再是從前的傻頭小子了,有心事也練成了只在「心內奔馳」,不向旁人傾訴心事,藏於心內。雖然行為改了,但旁人仍不滿意,誤解他將心事藏於心內是自滿的表現。他仍是任人胡說,但與小孩部分作對比,不再「堅持」,只是「旁觀」,任由別人胡說而不加理會。

這裡歸納出與人溝通的困難,其實是從小到大的影響。小孩時期沒人願意相信他的童真世界,即變相要小孩盡早適應社會。青少年時期是最需要別人傾聽心內事時,卻無人願意聆聽,導致長大後變得沉默寡言,難以與人溝通。

最後,成人只剩下「心」能分擔心內石頭了,因為人長大後便不再相信飛象、星與月,那就只剩下心了,也就真的只剩下自己聽自己的樂與憂,突顯出那種只剩自己的孤獨。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當中「漫遊」的地點,由童年時「空中」,到了青少年的「晚空」,成年後便是在「長路」了,慢慢由虛幻的世界回到地球,這裡可顯示人在成長中會失去童真,失去幻想空間,變得實事求是。

到了成年人的境況是十分可憐的,他的孤獨是綜合了小孩和少女的孤獨來源,既被人誤解,也沒人願意聆聽他的內心世界。當中《三人行》的曲調是越來越慢的,可見人越大,孤獨感便越重。

綜觀整首歌詞,可見這首歌說出了人與人關係疏離的原因,一是沒有耐性傾訴別人的話語。二是對別人常常妄加判斷,並且不願意相信他人。在1981年已是如此,更何況來到2012年?城市間的疏離感因科技進步而更趨嚴重,只怕現在並非一首《三人行》能寫盡這情況了。

參考資料:
黃志華,朱耀偉:《香港歌詞導賞》,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4 則留言:

  1. 個人不太同意,因為本曲不應該是圍繞 "孤寂" 的。
    本曲是描寫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看法,思想,及成長。

    (第一段)
    童年時,思想天馬行空,充滿童真。當然,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不會得到大人的認同,什至被取笑。
    但我一於好少理,繼續天馬行空,自得其樂,十分開心。

    (這段描寫的是小童的心境)

    (第二段,少年部分 --- 雖然是女聲,但不一定是描寫少女啊)
    十八歲,正是青春期,是反叛的年齡,

    "沒有別人來我心內敲門"
    "而旁人從不知,亦懶靜聽我心內事,"

    意思是沒有人明白我在想什麼,但有這感覺的原因,是因為 "青春期的反叛"。

    因此,很多事只能收藏在心中了("星與月兒共我,常在晚空內漫遊")。

    (這段描寫的是青少年的心境)

    (第三段)
    已經成年了,現在已經更明白自己了 ("但已練成能往心內奔馳")

    成年了,當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當然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得到別人認同("而旁人仍不歡,罵我自滿,以心做伴")。 但經過多年的歷練,對自己的想法有自信("但我任人胡說,只是旁觀")。

    (這段描寫的是成年的心境)

    "齊話聲,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
    漫長漫長夜晚,從未覺是冷。"

    這段是用來連接 3 個時期,雖然是 "漫長漫長夜晚" (知音者不多),但 "從未覺是冷" (仍然自得其樂啊)


    自得其樂,不一定是「慘」的,而是充滿自信的。

    回覆刪除
  2. 也不知喜歡的朋友有否想過,這首歌可以解讀為:從第一身角度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回覆刪除
  3. MARGIE ADAM 原作係寫一個自閉症的小朋友的內心世界.
    林振強雖改,你看作3個不同年紀的人的不同階段也可.
    看作不願與其他同儕同模也可(CONFORM)
    但看作自閉症的內心世界,自得其樂,應更近原詞.

    回覆刪除
  4. 謝謝各位的留言,我是同意自閉症此一解讀,但說成是三個層次亦無不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