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分析鄭國江和潘源良筆下的三角戀歌


作者:劉德慧

        鄭國江六十年代尾年起任教師,七十年代開始業餘填詞,筆名有江羽等。八十年代,他的作品非常受歡迎,並多次入選十大中文金曲,在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與黃霑、盧國沾在詞壇鼎足而立。他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有紀錄的作品已逾2000首,九十年代開始淡出填詞工作,於1992年獲香港電台頒發金針獎,表揚他對香港樂壇的貢獻,至1996年退休前從未離開教職。可見,他是一位重視教育的人,除了流行曲,他亦有為兒歌填詞如《IQ博士》和兒童節目《香蕉船》的主題曲等。

        潘源良在1981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在八九十年代為其事業的高峰期,在 1982 年他先加入無線新聞部當外電翻譯員,後轉到麗的電視作助理編導。一年後,他加入香港電台戲劇組當助導和編劇,製作了《香港、香港》和《溫馨集》,更發表了第一首填詞的作品曲——《濁世暖流清》即《溫馨集》主題曲。之後他轉投電影界,為電影主題曲填詞如《英倫琵琶》、《戀愛季節》和《最愛是誰》等,在詞壇有「浪子詞人」之稱。

        兩人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歷,都使二人在創作的道路有所不同。林子祥在訪問中,稱潘源良和鄭國江為他心中的「詞壇英雄」,而潘源良亦曾在《詞家有話》訪問中,提及鄭國江是影響他較多的詞人之一。二人都均布創作過一些講感情出現問題的三角戀歌,鄭國江的三角戀歌有《我要走天涯》、《愛的種子》等,而潘源良則有《最愛是誰》、《半點心》和《地下情》等。下文希望通過二人筆下較有特色的三角戀歌從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出二人的敘事特色。

        首先,述二人的三角戀歌作品的概要,以鄭國江《我要走天涯》和潘源良《最愛是誰》為例。《我要走天涯》是一首以一男兩女為三角關係模式的歌,包括 「我」、「你」和「她」,而「我」即主人公是一位男性。歌詞講述男主人公感情出現了岔子,「我」發現失去了「她」這位舊情人自己變得失落,同時,想起與「你」一起的時光,就覺得自己欺騙了對方,希望「你」可以原諒「我」,而「我」最後的選擇是離開。至於《最愛是誰》其三角關係模式與《我要走天涯》一樣,而「我」即主人公又是一位男性。歌詞講述一段婚後出現第三者,「我」和「你」已一起生活了一段日子,卻未忘「她」這位舊情人,「我」對現有婚姻有所質疑,不清楚自己究竟「最愛是誰」是「你」還是「她」。

        二人的三角戀歌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鄭國江和潘源良都以出軌那一方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鄭國江「我」的形象是有自決定,不打算去逃避。《我要走天涯》中「當初真心的答允變了一串謊話」表明了「我」的內疚,「只盼你寬恕我吧」是求得到「你」的原諒,同時,「今天一別你我要見 望望落日晚霞」主人公並沒有留住對方,最後「一生不羈與放縱 願我足跡走遍天下」就說明主人公清楚自己方向,願意去面對事情,灑脫地離開。而潘源良「我」的形象是對前路十分迷茫,只想逃避處理問題。如《最愛是誰》以「別了他原為了你 留住了愛亦留住了罪」這裡雖用「罪」來形容情變一事,但感受不到主人公有內疚之心。在「問如何下去 為何猜不對」進一步表明主人公不清楚自己方向,希望可以脫罪。在一句「任每天如霧過去 沉默裡任寒風吹」中更清楚表明主人公不想去面對,只想脫罪的形象。可見鄭的較灑脫,而潘的較優柔寡斷。

        「伴侶」的形象就是詞中的「你」,鄭國江的《我要走天涯》中「始終不敢相愛只盼你寬恕我吧」一句就表示出「我」不敢愛「你」,並希望得到「你」原諒和放下「我」。至於潘源良《最愛是誰》中一句「誰料伴你的心今已碎」表明了主人公原希望與「你」一生相隨的心,但無奈主人公對「你的心今已碎」。和及後一句「為何能共對 又平淡似水」都反映「我」與「你」的形象,「我」與「你」雖一起生活,但又十分平淡,明確表明了「你」的形象是失去「我」的愛。可見,鄭會請求「你」原諒自己,而潘只會逃避處理。
   
        「舊情人」的形象就是歌中的「她」,如《我要走天涯》中的「她」在主人公心中就是仍佔有地位,可牽他的情緒。一句「別了她不想多講一句話默默地送她歸家」就表達出「她」對「我」的影響,失去了「她」「我」就變得失落了。而「默默地折一朵花 輕輕的送與她」「我」選擇了默默付出,不追求「她」的認同。至於潘源良《最愛是誰》的「她」同有一種未被「我」全忘記的形象,「卻有她在夢裡」「夢」就 交代了主人公和「她」之間的現況,他們之間是無連繫的,但感覺是來自「她」在主人公的記憶殘留,可見「她」未被「我」完全放下。可見,二人的「你」都是未能被「我」忘記。

        以上都顯示了二人在述的人物形象的同和不同,引申出的敘事特色,又可分為層次、技巧和用字三方面討論。

        層次方面,鄭國江的詞比較少層次的鋪排,如《我要走天涯》只是直敘寫出與「她」分開後的心情,希望「你」可以原諒,但並沒有從「你」和「她」的角度出發寫,只寫「我」的角度。又如《愛的種子》又只是簡單交代了故事內容,為男主人公安慰自己喜歡的「你」,不要顧慮為第三者「她」的存在而「遲疑」了他們之間的感情。男主人公明白「你」的顧慮,但同時希望「你」知道自己情根早種「她」心內。歌詞大意上有較多重覆地方,都是想「你」不要再顧慮那麼多了。

        至於,潘源良的詞則偏向用一層一層、多角度的敘事方法。如《最愛是誰》中先述「我」和「你」愛情出現了問題,再述當中的是什麼問題,進而交代出「我」與「她」的現在關係及「我」與「你」的關係 。交付清楚一切後,就寫出「我」的想法和現況,最後因「我」不知如何面對情變一事,以對自己提出質問。又如《半點心》講述一段兩男一女的三角戀,男主人公「我」苦戀著「妳」,希望「妳」心中可以留一位置給自己,不要只給情敵「他」。詞一開始交代了「我」和「妳」的現況、問題,再展開一連串的問題,及談論「妳」與「他」的關係,以求留住「她」。可見,潘源良的作品層次鋪排較多,不同鄭國江作品多以平鋪直敘為敘事方法。

        技巧方面,潘源良喜愛用問句,以吸引聽眾。如《最愛是誰》歌名已是問句,提出疑問,不知誰是自己的最愛,吸引聽眾聆聽下去。歌中「為何離別了 卻願再相隨」就是主人公質問自已﹔「為何能共對 又平淡似水」一句質問顯出主人公也不想此事發生;「何謂愛」就是提出疑問不知什麼是愛。又如《半點心》中「妳我之間總有一點愛吧」就是反問對方,希望喚醒「她」心中僅存的一點愛﹔「他跟妳好嗎一切的愛怎麼都送給他 一顆心分一半好嗎起碼一半都交給我好嗎」以問句詢問「妳」與「他」之間的現況,懇求「妳」給自己一個機會。再如《地下情》中「三人情 問怎麼共存」就留下疑問,同是表明主人公未能想通的事。潘源良以問題入詞,可增加感染力,令聽者產生更多共嗚,又是有別於鄭國江的地方。

        用字方面,鄭國江所用的意象較潘源良的多且較特別,如「夢」、「晚霞」、「枷鎖」和「種子」等。在《我要走天涯》「想起當初卿卿我我似夢幻化」的「夢」就回憶及不真實的意思;「舊事逝像晚霞」的「晚霞」好快會消散;「今天將心放下  好比將枷鎖拋下」的「枷鎖」就有「情變」如「枷鎖」般沈重的意思。又如《愛的種子》中「愛好比小種子」的「種子」就有將愛比喻成為種子,是需要耐心耕種和經營的。至於,潘源良所用的意象不多,只有「夢」,「霧」和「寒風」等較平淡的意象,如《最愛是誰》中「卻有她在夢裡」中的「夢」與鄭國江的「夢」相似都有不真實,不清楚的前路該什樣走的意思;「任每天如霧過去」中的「霧」就有看不清前路的意思﹔「沉默裡任寒風吹」中「寒風」有將煩擾比喻寒風的意思。

        而潘源良的詞有另一用字特點就是副詞的運用。在《詞家有話》中,他表示過「副詞在粵語歌之內好用及特別的效果。」如《最愛是誰》中「然而共處半生都過去 我偏偏又後悔」、「誰料伴你的心今已碎 卻有她在夢裡」就有以副語「然而」「偏偏」、「誰料」和「卻有」顯出「我」也不想情變,對於情要變也是無奈的,使「我」可以順利脫「罪」。又如《半點心》中「妳的心卻一早己整個完完全全交給他」的「卻」就突出了「妳」變心, 心不在「我」身上。再如《地下情》「無奈地重頭打算」中的「無奈地」就顯出自己也不想感情出現問題。可見,鄭國江運用較多意象且較特別,詞中隱含更深層意義。而潘源良多採以直敘少借用意象入詞,且愛用副詞,增加句子的轉折效果。

        總括而言,潘源良稱鄭國江為影響他較多的詞之一,但在創作三角戀歌時可見二人的同與不同,同是二人的「伴侶」和「舊情人」的形象相似,而「主人公」形象就有較大分別,潘的優柔寡斷較貼近他「浪子」的一面。在敘事上,潘源良有承鄭國江的基礎,使之發展得更具層次和以問句增加吸引力。


資料來源:

書籍:
黃志華、朱耀偉等著:《詞家有道-香港 16 詞人訪談錄》,香港:匯智出版,2010

網頁﹕

影片﹕

歌詞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