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鄭國江——以詩入詞


 作者:梁慶權

鄭國江(1941-),香港80年代著名流行曲填詞人,作品超過2000首,90年代淡出填詞界。喜愛余光中和徐訏詩作的他不諱言當創作靈感泉源枯竭時,便會向其它作家「偷師」。

靈感來源
    鄭氏曾在專訪中提到:「若在填詞時想不到好題材,最方便就是看詩集。」、「有名的沒名的、新的舊的,我都會買來看。名不經傳的詩人便更好,即使抄了也沒有人知道。」他又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子:「林子祥曾帶來一首外語歌,找我填詞,歌裏有很多『叮叮噹噹』的配樂聲,水的感覺很強烈。那時便隨手翻開身邊的書籍,看看能否找到一詞半句來碰出火花,不久便在書海裏找到余光中的《蓮》,立刻猛省,蓮花跟那歌的曲調很配合,於是《水中蓮》便這樣衍生出來。」此外,電視劇《新紮師兄》主題曲《伴我啟航》,也是他在讀一本台灣青年詩集時,瞄到《啟航》後得到啟發,可見文學作品對鄭國江填詞的影響之大。

〈在水中央〉的以詩入詞
    筆者以刊登於《羊城晚報》〈流行歌曲改編詩經體樂府體〉一文中提到的將古詩詞翻譯並入詞的方法作為是次「以詩入詞」的解說:

   
第一種是「照搬型」,意思是將詩詞搬字過紙組成歌詞,例如鄧麗君〈幾多愁〉原是(李煜〈虞美人〉) 、王菲〈但願人長久〉來自(蘇軾〈水調歌頭〉);第二種是「普及型」,意將詩詞翻譯成白話去唱,鄧麗君〈在水一方〉便來自(《詩經.蒹葭》) ;第三種是「裁剪型」,作者會截取古典詩詞的部分詩句,再造新歌,周杰倫〈髮如雪〉中的「伊人」便出自《詩經.蒹葭》) ;第四種是「取意型」,即借用古典詩詞中的內容或意境,再展開演繹,周傑倫〈菊花台〉有「北風亂 / 夜未央 / 你的影子剪不斷 / 徒留我孤單 / 在湖面成雙」,當中的「夜未央」其實出自《詩經.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半夜時分天未亮時。

    在解讀過〈在水一方〉後,筆者認為它借用了《詩經•秦風•蒹葭》和瓊瑤〈在水一方〉的內容,即是「取意型」的以詩入詞手法。或者先來簡介下〈詩經•秦風•蒹葭〉與〈在水一方〉的關係:第一,兩者都是講述詩人找路去河對岸尋找意中人,〈一方〉只是將文言內容譯回白話,因此,〈一方〉取用〈蒹葭〉的「在水一方」同樣都是指出意中人的所在位置;第二,兩篇作品同樣將追尋意中人的結局留白。故它們是「照搬型」的以詩入詞關係。

    〈在水中央〉與〈在水一方〉兩者的名字均來自〈蒹葭〉中的詩句,同樣是指「伊人」(意中人) 的所在地。不過,〈中央〉的主人公已尋得意中人並與她泛舟湖上,從二千多年前的「伊人」變成了今日的「儷影一雙」(一雙一對,伴侶) ,距離的拉近和關係的改變無疑是彼此交往後的表現。由此可見,〈在水中央〉在交代了《詩經•秦風•蒹葭》及〈在水一方〉的結局發展的同時,也在展現一個結局的演繹。

    最後要說明的是,鄭國江的引詩入詞沒有像北宋初期到中期詞人多集中在唐(618-907)詩的借鑑上,而是以《詩經》為參考對象,擺脫「詞為艷科」,求「雅化」的意圖較為明顯,又筆者認為〈在水中央〉的「笑蒼生太繁忙」是宋詩理趣之風即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的表現,道出世人皆被塵事所困的禪機。


參考資料:
1. 方文山:《中國風 —— 歌詞裡的文字遊戲》,臺北:第一人稱傳播事業,2008
2. 黃志華著:《香港詞人詞話》,香港:三聯(香港) 2003

網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