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寧
- 詞人簡介
潘源良,集填詞人、電影編劇、導演與足球評述員於一身。1981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1982年於無線新聞部擔任外電翻譯員。同年轉至麗的電視當助理編導,開始影視生涯。1983年加入香港電台戲劇組當助導和編劇,製作《香港、香港》和《溫馨集》。第一首發表的填詞作品是《溫馨集》主題曲《濁世暖流清》。1984年在新藝城電影公司擔任編劇,撰寫由林子祥及泰迪羅賓主演的電影《英倫琵琶》,並為主題曲《邁步向前》填詞。及後,泰迪羅賓邀請他為《天外人》概念大碟填詞。之後也為林子祥、譚詠麟填詞,如香港人熟悉的《愛情陷阱》。1986年轉至德寶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導演,作品《戀愛季節》,李麗珍主演,並與李麗珍傳出緋聞。1980-1990年代,編劇的電影作品有《亂世兒女》、《郎心如鐵》、《狂野生死戀》、《神偷諜影》及《幻影特攻》等,另有出版詞集《醉生夢》。八十至九十年代中是他的事業高峰期,可惜在九十年代末,卻一蹶不振。1999年張學友找他填詞《寂寞的男人》,惜迴響不大,無奈淡出詞人、編劇及導演的身份。同年有線電視視及商業電台分別邀請他當足球評述員,一當就十年多。至2004年11月黃霑逝世,為紀念這位一代詞人,獲邀與鄭國江及林夕合作撰寫一首悼念黃霑的歌曲,歌名為《霑叔(給黃霑博士的歌)》,重新執筆。四年後,為自己做作之詞編集,是為《二五精神永不完全集》。由2010至今,重踏電影圈子,再次執導電影,分別有《出軌的女人》及《影子愛人》。2012年,所填之作是電影《出軌的女人》的主題曲《兩心花》,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殊榮。
參考資料:
http://jet.my-magazine.me/article_detail.php?aid=541
http://data.yule.sohu.com/star/data/19/19605/details.shtml
- 從歌詞及電影看男性詞人與女性編導的的「最愛」傾向
歌詞文本與電影情節皆同樣描述兩女一男的三角關係。歌詞乃潘源良作,電影劇本乃張艾嘉編,在一段三角關係中,可以看到二人在處理三角關係時皆有不同的愛情觀演繹。
一、想愛不敢愛,最愛自己
先看詞人潘源良。他由男性角度作為敘事角度,描述在兩女一男的三角關係中,男性的「最愛」到底情歸何處。歌詞「在世間尋覓愛侶,尋獲了但求共聚,然而共處半生都過去,我偏偏又後悔」表明男主角「我」用心經營愛情,努力尋覓一個可一生一世的伴侶,但可惜相處後卻後悔,發現她不是一生至愛。「別了她原為了你,留住愛亦留住罪」這裡提到的她是指舊情人,原來在這「半生」的時間,是因為取「你」捨「她」而得,可惜「她」常在「我」夢中,所以「伴你的心今已碎」,才有「愛」與「罪」同時在男主角心間纏繞不去。在這裡看來,男主角對「你」已經沒有愛情,所以說「為何能共對,又平淡似水」,「半生」可能都是感情的責任。而對「她」卻是有揮之不散的愛意,「夢」一字已經說明「她」便是常常縈繞心頭的女人,更說「為何離別了,卻願再相隨」,表明了男主角掛念「她」的心跡。正當大家都以為男主角已依戀「她」的時候,「我」卻問「何謂愛?其實最愛只有誰」,在似答非答之間答了最愛是「她」。然而看深一層次,「我」最愛的只有自己,因為 「我」願意「任每天如霧過去,沉默裡任寒風吹」如此保持沉默,卻不作選擇,任由三人一起痛苦,對愛情是不公平的舉動。而且,一向被公認是理性的男人,面對無理性可言的愛情事面前竟然要「找到愛的證據」才知道愛的真義。說到底,男主角是愛情的自私者,愛的只有自己,在詞人的訪問中可見。
詞人說結局「沒有答案」,任由讀者揣測,即可闡述的空間頗大。如果說愛,撇除愛情,愛的人當然是自己,因為「推己及人」,懂得愛自己,才懂得愛身邊的人,最近自己的是親人。不過這是愛的第一層面,倘若能做到愛非親的人,就是愛的第二層面,包括愛情。從歌詞的男主角看來,他只停留在第一層面,他真正愛的是自己,即使有兩段情同時存在,出現膠結、痛苦的狀況,但也是逃避置之,無真正面對,其實是自私的行為,果真「回到自己本位,才說對其他人的愛」?歌詞中沒有交代。其實愛情是自己的,男主角大可選擇「她」,成全自己,了結三人的痛苦,但他卻懦弱不敢抉擇,只會再有多半生的折磨,最後苦的是自己,這到底最愛是誰呢?或許沒有最愛,因為愛沒法子量度,更沒能把「我」、「你」、「她」一同放在天秤量度。
二、敢愛敢犧牲,最愛他
《最愛》的導演、編劇都是張艾嘉。分析之先,先簡略交代劇情。《最愛》是描述兩個閨中好友在丈夫皆已過世的一個閒談舊話的下午回憶往事,結果將埋潛內心多年的愛恨揭露人前。故事的男主角俊彥(林子祥飾)被性格孩子氣的阿明(繆騫人飾)追求,成為拖友,不久被父親安排與阿明訂婚。在訂婚派對上,俊彥終於認識阿明常常提及的好友白芸(張艾嘉飾),及後二人志趣相投,經常相處並暗生情愫。後來阿明母親覺得白芸與俊彥之間有曖昧,於是推動阿明主動向俊彥提出結婚,使俊彥陷入困局。就在此時,俊彥終於不被旁人左右,決意做回自己,故此選擇了深愛的白芸。在俊彥及白芸正當想向阿明表白一切時,阿明不斷逃避話題。最後二人不願傷害阿明,任得阿明與俊彥結婚。結婚不久,白芸發現自己懷有俊彥骨肉,遂下嫁大自己十多年的主診醫生,誕下女兒過一生。之後兩個家庭有再見面,但俊彥與白芸在眼神間不時流露愛意,最愛仍是對方。不過,阿明心裡仍是嫉妒白芸,經常隱瞞白芸的消息。此段回憶成為愛恨交纏的心結,終於在丈夫去世、女兒長大成人之後解開,有如看透世事。電影最後以兩家人聚餐溫馨作結,伴隨著《最愛》這首歌讓大家反思。
以一位女性執導的作品,由女性角度處理三角關係,得到的結論與男性詞人完全相反。女性一旦認定所愛,便甘於犧牲,一生無悔。當然不能說著代表所有女性的觀點,但至少八十年代出產的白芸如是。一開始她只是當朋友一樣與俊彥相處,漸漸發現二人非常投契,這是俊彥從來在阿明身上找不到的。二人在不恰當的時機戀上,白芸決定退出。但俊彥卻挽留白芸並要想阿明說清楚,結果不成。在結婚前,二人見面並共渡一晚。後來白芸發現自己懷有俊彥骨肉,遂帶著秘密另嫁他人移居。
值得注視的是,劇情開頭以倒敘法描述阿明與白芸作為老婦人時的交談入手,帶出一個人在經歷世事滄桑變化後與當年青春灑脫之間的轉變。阿明似乎沒有變化,從對女兒的婚姻管教作開場白,不斷挖白芸與丈夫之間的情事。而白芸在退無可退之下坦言一切。這裡看出一個有真愛的女人其實看透世事。她不介意被針鋒相對,反而處處忍讓,不多不少是因為身為第三者的罪疚感引致。雖然有罪疚感,但白芸是知足的,她不能與愛人廝守一生,可是他得到男人的心,即使結婚伴侶不是沒有愛情的醫生,但依然為曾有最愛而感到幸福,不會像詞人筆下的「我」般「然而共處半生都過去,我偏偏又後悔」。她甚至幸福愛情不是物理上擁有,而是精神上的。但「我」卻仍然在最愛中掙扎,未見愛的真義。
再者,「我」最愛的是自己,是對自己一種自私的表現。如果愛情是自私的,在這一前設下,白芸沒有像阿明一樣用盡辦法捍衛自己愛情,是因為她選擇了友情,不願傷害朋友,結果愛情退居二線,無疑對愛情是帶有犧牲的精神,無為自己自私一次,其實對三個人都不公平。不過,她確實最懂愛的。因為時過境遷,回首往事,她還是知道自己深愛是誰,不需要如「我」一樣過了 「半生」仍要拿證據作理性支持。反之,阿明愛俊彥是因為她覺得自己遇見一個條件不錯的男人,想用婚姻合同綁著大家,結果他們的婚姻如歌詞提及 「平淡似水」,阿明也是最愛自己。由此推論,最能說 「最愛」的是白芸。
由此可見,在回首愛情只時,男性的困惑存在客觀的條件,而女性則依然依主觀的感情作憑證,所以對「最愛是誰」產生了肯定與不肯定之間的差異。
張艾嘉在33歲時拍下這部電影,曾有人對其私生活對號入座問道:「這是不是你的親身經歷?」她極力澄清:「這不是我的故事!」她也在訪問當中說自己「喜歡有一點點浪漫,跟真實生活有一點點不同的東西。」說不定這就是一種對愛情浪漫的表達。不過這種浪漫還夾雜這對愛情的固執,所以同樣的三角關係,張艾嘉在十三年後的《心動》也採用類似感情素材,這時她已經是一個兒子的母親了,所以讀者只能在鏡頭下捕捉張艾嘉細膩的情感來源。
參考資料:
http://ent.sina.com.cn/m/c/2004-02-19/1414307319.html
http://www.cash.org.hk/UserFiles/File/en/publications/cashflow/CASHFLOW%20Issue%2065_Online.pdf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1753,c277-1.php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6851/2005/07/14/1325@62204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