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咏誼
作品簡介:
〈這一個夜〉為已故詞人林振強作詞,作曲、主唱均是林子祥,這首作品是1985《聖誕奇遇結良緣》的電影插曲,並收錄於同年發行的林子祥《誘惑》音樂專輯中;〈這一個夜〉至2002年,再被引用為《金雞》的電影插曲。
首先,先來看看歌詞: [1]
這一個夜 有一個人
坐於窄巷 呆望門窗
兩手奏著 結他歌唱
腳邊一隻 破舊皮箱
這一個夜 那一個人
眼光裏面 藏著回想
結他線上 滲出了愁
歌聲帶涼 他一再唱
為何仍然未慣 漆黑的空間
為何常常要風中慨嘆
何時才能習慣 孤單的孤單
何時才付滿空虛帳單
這一個夜 我一個人
湊巧過路 提著皮箱
我心已倦 卻奔向前
跟他對牆 跟他去唱
何謂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關注重點在於人類的行為、感受和身為人類的知覺如何受到物理環境的互動影響,以及人類對人為與自然環境危害的反應。環境心理學於六十年代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心理學分支領域。普遍認為較好的定義是心理學家普羅夏斯基(Proshansky)於1990年時提出的定義:「環境心理學是一門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的學科[2]。」
傳統上,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物理環境對人類心理的影響,例如物理環境對人的行為、情緒和自我感覺的影響,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築設計、個人空間[3]等等的範疇。近年來,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展了,有關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環境心理學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環境與行為的相向特質是:環境會影響行為,而行為會影響環境。 [4]
環境心理學與〈這一個夜〉的關係:
解讀歌詞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筆者嘗試以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一個夜〉。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思考,環境是決定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環境心理學的範疇廣泛,故筆者抽取部分適用於解讀的例子嘗試論述〈這一個夜〉。分析〈這一個夜〉中的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行為和心理反應?瞭解環境與人的行為反應產生的互動關係、相互作用。
首先說的是潛在環境(Ambient Environment)。潛在環境意指環境中的氣候、高度、溫度、光線、顏色和噪音等非視覺部份[5]。這些因素是穩定的環境特質,日常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但它卻對我們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的心情、工作表現,甚至生理健康都與來自潛在環境中的感覺輸入有關。人們所體驗到的情緒反應大部份都是潛在環境的產物。潛在環境如何影響詞中人的情緒?詞中人對潛在環境的反應如何?筆者嘗試探討。
潛在環境之一:顏色(Colour)
顏色,即為環境中的色彩[6]。不同的色彩影響而使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心理學家魏斯納(Wexner)[7]於1954年的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大多同意顏色和心情具有下列的關聯:
[8]
藍色
|
安全、舒適、溫和、鎮定、平靜、冷靜
|
紅色
|
刺激、保護、反抗
|
橙色
|
煩惱、沮喪
|
黑色
|
消沉、有力
|
紫色
|
高貴
|
黃色
|
快活
|
「為何仍然未慣/漆黑的空間」點出詞中陰暗、昏黑的環境,陰黑的環境再加上「窄巷」,不但使詞中人感覺到環境的壓迫感,而且使人有擁擠、不舒適的感覺,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看,陰黑的環境,容易使人產生一連串負面的心理反應,詞中人對於自身的情緒反應有以下的自述:
「結他線上/滲出了愁
歌聲帶涼/他一再唱
為何常常要風中慨嘆
何時才能習慣/孤單的孤單
何時才付滿空虛帳單
我心已倦」
愁、涼、慨嘆、孤單、空虛、心倦都是一些負面的情緒反應,面對潻黑的環境,負面感覺會更加強烈,從主角的借結他抒發愁緒、「一再唱」、「常常要風中慨嘆」可以看到他是極力希望排解這些負面情緒的,可惜事與願違,他只能一再地反問自己,「何時才能習慣?」,「何時才付滿空虛帳單?」主角所問的是何時才能停止呢?而他「心已倦」,似乎無力繼續面對負面的心理壓迫。
黑色代表的是消沉、有力的感覺,如果以〈這一個夜〉中潻黑的環境狀態,周圍環境的顏色與個人感覺是相呼應的,灰沉的心情與色調兩者互相作用,更能突出主角「我」的憂鬱和孤單的感覺,消沉心情代表的是整首詞的基調。
潛在環境之二:光(Light)
光為環境中的照明度。 [9]
不同的照明度會對社會行為和心境產生不同的微妙效果。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黑暗中所產生的消除抑制作用是:「黑暗的環境容易使人放鬆社會抑制,人們在黑暗的掩飾之下較容易進行親密、攻擊或衝動的行為[10]。」低照明度會容易使人與人在言語和動作上表現出頗親密的現象。黑暗、昏暗的環境有助將平常阻礙人與人之間親近的障礙物掃除。
這可解釋詞中的「我」為何「我心已倦/卻奔向前」,詞中「漆黑的空間」代表的是昏暗、偏暗的照明度,低照明度可促進人進一步的行動,有助營造氣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所以詞中的「我」放開束縛,「奔向前」希望與別人接觸、親近,甚至想「跟他對牆/跟他去唱」,與人對牆而唱顯然是一種更緊密的接觸關係。
以環境心理學角度分析林振強〈這一個夜〉(下)
以環境心理學角度分析林振強〈這一個夜〉(下)
參考資料:
主要參考書目及資料:
[1] 魔鏡歌詞網:http://mojim.com/twy100467x46x16.htm
[2]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頁3。
[3]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3 - 4。
[4] 徐磊青、楊公俠著:《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頁3。
[5]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62 - 63。
[6]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8。
[7]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9。
[8]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9。
[9]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5。
[10]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7。
[1] 魔鏡歌詞網:http://mojim.com/twy100467x46x16.htm
[2]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頁3。
[3]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3 - 4。
[4] 徐磊青、楊公俠著:《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頁3。
[5]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62 - 63。
[6]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8。
[7]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9。
[8]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9。
[9]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5。
[10]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環境心理學》,頁77。
其他參考書目:
貝爾(Paul A.Bell)著:聶筱秋、胡中凡譯:《環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