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詠欣
歌手許冠傑在個人的專輯中,跟黎彼得一同創作了不少歌曲,大部份是由許冠傑提供意念,黎彼得再轉化為歌詞。許冠傑早期的七張專輯中,黎彼得擔任了極重要的角色,這個組合創造了不少地道而口語化的歌曲,如《浪子心聲》、《世事如棋》、《財神到》、《打雀英雄傳》等,都膾炙人口,風行一時。
香港粵語口音標準源自廣州話,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形成為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語為主的語言,加上香港被英國統治了一百五十多年,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影響下,香港人已習慣在語言上中英混合使用,又或把英文詞彙以音譯成廣東話,這就是所謂的外來詞。許冠傑在作詞時就運用了不少這些地道的口語化粵語,令到歌曲聽來鬼馬而生動,極具特色。
對於以口語化粵語入詞的作用,許冠傑在一篇訪問中就有談及:
有人問:「你做了這麼多歌詞,有人說你的歌詞似乎有點過於低俗,你意見怎樣?」
許冠傑說:「其實廣東俗語用處很多,我承認某些歌詞似是太流於俗套,但如果不是順乎自然的唱出,文縐縐一番,反而不倫不類。所以本來可以改的歌詞,我認為用廣東俗語唱出,反可以增加親切感呢。」
從許冠傑的說話看來,他以口語化的廣東話入詞是有意為之的,他認為這種地道的方言能夠與歌詞的內容和主題相配合,有助於歌曲的表達。
其實,許冠傑和黎彼得所以能夠寫出這種具香港語言特色的歌曲,與他們的成長環境不無關係。許冠傑從小受到家庭環境影響,他的父親許世昌是業餘的中樂家,母親李倩雲曾在廣州唱粵曲,他的童年常在「一家大小合奏合唱」中度過。而詞人黎彼得更是深受叔父粵劇名伶靚次伯的影響。在歌曲中,我們都能看到粵曲的影子,如《獨上西樓》和《印象》:
《獨上西樓》
作 曲:Gibbs
作 詞:許冠傑
原 曲:Bee Gees《Holiday》
無言獨上西樓 殘月正當頭
何時復與卿遊 腸斷百般愁
才與你剛分手 轉眼又到深秋
痛念舊情淚滿眼 空悲嘆 緣太暫
無言獨上西樓(心苦透) 殘月正當頭
何時復與卿遊(空追疚) 腸斷百般愁
勞燕已分西東 恩愛尚記心中
往日熱情夢已碎 鴛鴦侶 難再聚
才與你剛分手 轉眼又到深秋
痛念舊情淚滿眼 空悲嘆 緣太暫
無言獨上西樓(心苦透) 殘月正當頭
何時復與卿遊(空追疚) 腸斷百般愁
勞燕已分西東 恩愛尚記心中
往日熱情夢已碎 鴛鴦侶 難再聚
《印象》
作詞:許冠傑、黎彼得
作曲:許冠傑
誰令我當晚舉止失常 難自禁望君你能見諒
但覺萬分緊張 皆因跟你遇上誰令我突然充滿幻想
誰令我音韻腦際飄揚 撩動我內心愛情醞釀
為我拔開憂傷 找得失去樂暢
誰令我仿似初戀再嘗 我心中蘊藏
愛意千百丈 怎許相依戀 永遠心相向
結伴上天際 似燕子飛翔 雙雙去編寫
動聽樂章 誰令我朝晚苦苦思量
長在我夢境永恆照亮 令我萬千猜想
分不清去向 留下了這個深刻印象
《獨上西樓》一詞中的「何時復與卿遊」、「殘月正當頭」、「腸斷百般愁」、「鴛鴦侶 難再聚」等,以及《印象》中「難自禁望君你能見諒」、「但覺萬分緊張」、「怎許相依戀」等,無論是詞彙的使用,抑或句子的語法都明顯受到傳統粵曲影響。在粵語的基礎上,許冠傑再加入地道廣東話口語,使曲風別具一格。
據網站「音樂同行」的資料所言,許冠傑的粵語歌曲有二百一十首之多(應為二百七十四首)。在這二百多首的歌曲中,由許冠傑及許冠傑、黎彼得共同創作的歌曲共有一百四十七首,當中以口語化粵語入詞的歌曲有六十七首,佔全部歌曲將近二分一,在這些歌詞中,我們可以見到香港的本土色彩和文化特質。
以下為許冠傑及許冠傑、黎彼得共同創作的粵語歌曲(粗體為以口語化粵語入詞的歌曲):
以下將解讀許冠傑最廣為人知的三首歌曲:《半斤八兩》、《學生哥》和《錫曬你》中的口語化廣東話。(以下為唱片公司發行的版本,【】為正字。)
首先,由許冠傑自己填詞的《半斤八兩》,寫出打工仔辛苦工作卻得不到同等收穫的不忿心聲:
據唱片公司發行的MV,歌詞「做到隻積咁嘅樣」中的「積」是撲克牌中的JACK,但也有另外一個解釋:
其次,是由許冠傑和黎彼得合寫的《錫曬你》,道出戀人間的甜蜜:
最後,也是許、黎二人合寫的歌曲——《學生哥》,規勸學生們努力讀書,不要只顧談戀愛:
總括而言,許冠傑的歌曲通俗而不粗俗,不但題材大眾化,加上以廣東話口語入詞,能夠令到歌曲的用字更為傳神,引起低層市民的共鳴,既能貼近草根階層的生活,兩者相互配合,表達草根階層的心聲。他的歌詞一般都較為淺白,以生活上常用字眼(即口語),去表達歌曲生活化的內容,曲風生動鬼馬、風趣幽默,這就是許冠傑所言的「親切感」。以口語化的粵語入詞有獨特的效果,因為廣東話的語氣助詞多,容易產生親和力。更重要的是,許冠傑和黎彼得能夠據不同的對象,選用不同的語調、字眼入詞,如在《學生哥》一曲中,他們以「囉」、「喎」等語氣詞達到勸喻式的作用,語重心長地提醒學生們要努力讀書,又針對學生們平日讀聖賢書的特點,在歌曲中用典,加入了如「人之初」、「少壯」等字眼,他們適當地運用學生們在生活中常接觸的事物和說的語言,使古文變成了「警語」,大大增加了歌曲表達題材的能力。
參考資料:
吳開賦:《香港話詞典》,廣州:新華書店,1997。
饒秉才等編:《廣州話方言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